讀秀與e讀比較研究分類:學海泛舟 筆者以為,讀秀與e讀屬于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新模式、數字圖書館聯盟發展新動向。筆者參與了所在館讀秀與e讀的用戶推廣,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關注,特此將二者進行一個較為粗淺的比較研究。 讀秀是什么?“讀秀”是由海量全文數據及資料基本信息組成的超大型數據庫。其以330萬種中文圖書、10億頁全文資料為基礎,為用戶提供深入內容的章節和全文檢索,部分文獻的原文試讀,以及高效查找、獲取各種類型學術文獻資料的一站式檢索,周到的參考咨詢服務,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搜索引擎及文獻資料服務平臺。讀秀怎樣使用?1、登錄讀秀首頁 http://www.;2、選擇需要的查找的資料類型,如圖書,期刊,學位論文等;3、在檢索框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為命中準確而有效,推薦多個關鍵詞同時使用);4、點擊命中結果的題名或封面,通過獲取全文下的方式獲得文獻。 e讀是什么?e讀是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學術搜索引擎。它集成高校所有資源,整合圖書館紙本館藏、電子館藏和相關網絡資源,使讀者在海量的圖書館資源中通過一站式檢索,查找所需文獻,并能獲取全文。 e讀有什么?600多家圖書館的豐富館藏;200多萬種圖書;3600多萬篇外文期刊論文;70萬篇中外文學位論文;下一步:古籍、拓片等特色資源。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基礎上,為高校師生提供全文學術資源。e讀的資源每天都在增加。e讀能做什么?e讀嵌入圖書館公共查詢系統(OPAC),作為檢索入口;可從圖書館OPAC回鏈到e讀,揭示更豐富的資源。 e讀學術搜索引擎網址:http://www./ (注:“yidu”即為e讀,音“易讀”)提供所在館未收藏的圖書(原件或復印件)、期刊、會議論文、學位論文、報告、標準等文獻的復制件。非書文獻一般用E-mail傳遞,也可到圖書館收取;圖書郵寄到館后通知讀者自取。 圖書館角度。讀秀是一種軟件即服務的產品,購買之后,將所在圖書館數字資源告知服務提供商,圖書館藏書書目Marc信息導出提供給服務提供商,服務商將他們進行整合。較有影響力的數字資源及所在館藏書書目均能進行較好的整合。因為整合工作不是實時聯機的,為了保持數據盡可能與實際“同步”,需要及時提供最新信息,比如3個月提供一次書目marc信息讓服務提供商及時掛接、及時將新購買的數字資源告知服務提供商。圖書館參與的程度較淺,工作量不大。e讀需要簽訂相關協議,簽訂之后,需要通過使用館際互借網關系統來完成與圖書館OPAC系統的掛接,在此基礎上提供服務。圖書館需要有專門的館際互借員,還需要技術支持人員。圖書館OPAC與館際互借網關系統接口軟件是要付費的。圖書館參與的程度較深,工作量較大(部分館是相當大)。 用戶角度。讀秀平臺基本是用戶自服務,用戶可以根據相關提示自主獲取服務。e讀類似電子商務平臺,首先需要通過館際互借網關系統完成注冊。館際互借網關有點像網銀,e讀搜索平臺有點類似孔夫子舊書網。目前的e讀,服務流程、提供文獻時限、收費標準等均不甚明晰,用戶存在若干困惑(圖書館作為機構用戶亦然。)。 讀秀平臺,本館有的文獻可以直接獲取。本館沒有的文獻,通過文獻傳遞。e讀平臺,假如本館信息也嵌入到平臺中,本館有的文獻提供獲取線索,假如沒有嵌入,原則要求先在本館網站檢索。提供服務方式主要是文獻傳遞和館際互借。 據筆者了解,2011年11月,讀秀學術搜索在江蘇的用戶有近90家,包括本科院校、高職高專、獨立學院、公共圖書館、省委黨校、情報所等。其中,本科院校除一所在談判中外,全部使用。e讀在江蘇高校,有11家CALIS第一批示范館,示范館有相應的補貼政策,JALIS布屬的第一批單位為15家。 筆者認為,讀秀與e讀相比較,讀秀的優勢比較突出。讀秀提供240萬種圖書的自動的文獻傳遞;讀秀為獲取各種類型學術文獻資料的一站式檢索與服務;讀秀文獻傳遞便捷,且不產生費用);讀秀的檢索效果較e讀檢索效果要好。e讀突出的優勢是,外文圖書資源的文獻傳遞與館際互借。當前,外文學術期刊資源需求等通過網絡數據庫能較好的滿足,但外文圖書資源現階段比較稀缺。 筆者通過e讀平臺索取了一本《近代老學研究》,11月17日發出請求,12月 12日收到復制過來的圖書。我收到的這本書,復制質量很好,除缺版權頁外,酷像一本新書。該書295頁,原書定價38元,網絡書店有更優惠的價格。 e讀該書結算的費用為115元。檢索了讀秀按需印刷收費標準:“一般每冊50元,頁數較多的圖書采取按印張數計費的辦法(對于32開圖書,每32個頁碼為1個印張;對于16開圖書,每16個頁碼為1個印張),一般圖書每印張5元,古籍圖書每印張8元,以上費用包括彩色封面和平裝。精裝圖書和稀缺資源書刊根據實際情況單獨定價。一般圖書3-5個工作日后發貨(郵費自理)。”。據此,讀秀按需印刷的費用估計在70元左右,半個月內可以收到書。 以上比較研究,不僅粗淺,還頗為凌亂。而且,無論是讀秀,還是e讀均屬于“永遠的beta版”,在不斷的進步之中。不足之處,還希望讀者先進批評指正。筆者希望本文于當前的數字圖書館建設與服務有一定參考價值。 附名詞解釋: 文獻傳遞是將用戶所需的文獻復制品以有效的方式和合理的費用,直接或間接傳遞給用戶的一種非返還式的文獻提供服務,它具有快速、高效、簡便的特點。現代意義的文獻傳遞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從館際互借發展而來,但又優于館際互借的一種服務。通過開展文獻傳遞服務,不僅緩解了圖書館經費、資源不足與讀者日益增長的文獻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對教學科研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 館際互借(Interlibrary Loan )就是對于本館沒有的文獻,在本館讀者需要時,根據館際互借制度、協議、辦法和收費標準,向外館借入;反之,在外館向本館提出館際互借請求時,借出本館所擁有的文獻,滿足外館的文獻需求。適用于返還式文獻和復制-非返還式文獻。當然對于復制-非返還式文獻也可以通過文獻傳遞方式獲取。 你可以通過這個鏈接引用該篇文章:http://libseeker./viewdiary.59165148.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