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程序

     昆山同德堂鄒羿 2011-12-16
    《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程序
    管理提醒:
    本帖被 書劍一生 從 經方明理 移動到本區(qū)(2011-10-27)

    《傷寒論》的辨證論治程序——與《方證是辨證的尖端》一文商榷

    □ 馬文輝 山西中醫(yī)學院第二中醫(yī)院

      識證是感性認識,把錯綜復雜的證上升為理性認識,做到“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則需定位、定性、立法、處方,這一過程就是辨證論治。
      一、按部定位 辨證之初,先辨病位,分清表證、里證、半表半里證這是辨證論治的第一步。《傷寒論》第61條“下之后,復發(fā)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本條舉例說明按部定證的方法,里部有二證,虛則太陰,實則陽明,不嘔為無太陰證,不渴是無陽明證,無表證是指無太陽證。這樣三部之中無表證,無里證,只剩下半表半里證,由此可以定位在半表半里。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本條反復辨證,按部定證。“微惡寒,手足冷”病在表,“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病在里。“頭汗出”、“脈細”為半表半里。本條病證雖繁,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部。仲景之辨證,必先按部定位。
      二、據(jù)證定性 定位之后,次以定性。每一部位所表現(xiàn)的證候群都具有陰陽二性的反映,表現(xiàn)陽性反應的為三陽病,表現(xiàn)陰性反映的叫三陰病。這樣三個部位上依據(jù)截然不同的陰陽兩種病性就劃分出六類證候群,這就是六病。六病提綱,先定位,后定性,則陰陽分,六病明。六病陰陽的辨證大綱為第7條“病有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陰陽即寒熱,寒熱表征陰陽。如第187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本條就是在定位的基礎上,然后據(jù)證定性,劃歸陰陽。第279條“本太陽病,醫(yī)反下之,因而腹?jié)M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表證入里腹?jié)M時痛屬太陰,大實痛為陽明證。
      三、辨證定方 辨證是為了論治,論治是辨證的目的。辨明六病只是認識了疾病,即“知犯何逆”。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疾病,“隨證治之”。辨證定方是在六病共性之中尋求湯證個性的方法。一個病證中,包含著許多湯證,不了解湯證,就不能完全了解六病的具體治療。麻黃湯證、桂枝湯證、柴胡湯證、承氣湯證等,都屬湯證范圍。以小柴胡湯證為例,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從上述兩條可以看出,證不變,方不變,一證一方,互相對應。另外一個湯證有時包括若干個癥狀,在這種情況下,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這是醫(yī)學上對疾病本質的高度概括。這樣,在辨證時,從整體上分出三部,由三部劃分出六病,再從六病之中列出湯證,從分析到綜合,再由綜合到分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辨證過程。
      四、以方定名 《傷寒論》中有桂枝證、柴胡證之稱,推而廣之,仲景112方證皆可以方名證。非此方不治此證,非此證不用此方。方證互證,兩相輝映,相得益彰。以方名證是仲景辨證論治的創(chuàng)舉,是對證的規(guī)律性概括和對方的高度歸納。“方證”是辨證的最終結果,是施治的客觀依據(jù)。辨證準確與否,只有方才能提示和證明,方劑的有效與否,只有證才能反證。因此,只有方才能揭示方證的本質(陰陽單復),反映證的病勢(輕重緩急),驗證證的病程(長短曲折),方是辨證論治過程的綜合體現(xiàn)。
      如桂枝湯證是寒是熱是虛是實,只有方才能揭示。桂枝湯為溫補之劑,調和營衛(wèi),服務對象是表虛寒厥陰病,桂枝湯證為表部小虛小寒之證,只須“消息和解其外”則愈,不須大溫大補。這樣以方測證,以方名證,方證互補,才能檢驗方證的正誤。只有方明證晰,一一對應,辨證論治才有立竿見影之效。
      方證是辨證論治過程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前面的定位、定性,方證就失去了理論的指導,淪落為純經驗性的治療。沒有方證的理論會成為空中樓閣,失去有效性。因此,辨證和論治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離,不存在“尖端”和“低端”的問題。
    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 馮世綸 衛(wèi)生部中日友好醫(yī)院

    中國中醫(yī)藥報 2006.12.25

      中醫(yī)方證研究一直是中醫(yī)領域關注的熱點,今就《傷寒論》的方證談一點認識。
      一、方證是《傷寒論》的主要構成
      《傷寒論》主要內容是講六經的概念及臨床應用,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方證更是其主要內容。辨方證是經方、《傷寒論》辨證論治的主要特點。
      1.方證概念
      《傷寒論》有桂枝證、柴胡證等名稱,是以方名證的范例。《傷寒論》共有112方,“證以方名,名由證立,有一證必有一方,有是證,必用是方,方證一體”,構成了《傷寒論》的主要方證體系。《傷寒論》主要內容是112個方劑和其適應證,論述某方劑的適應證即稱某方證,如桂枝湯方證、麻黃湯方證、白虎湯方證等。這種以方名證的形成,不但是古人長期醫(yī)療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寫作方法的需要,更是《傷寒論》內容和理論體系特點。
      2.《傷寒論》的淵源是古代方證
      對于張仲景撰寫《傷寒論》的淵源,歷來存有爭議。近來隨著考古學、考證學的發(fā)展,人們逐漸明確認為《傷寒論》屬《神農本草經》、《湯液經法》經方流派。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傷寒論》的主要內容源于《湯液經法》的大小二旦、六神等方劑和其適應證。如桂枝湯方證源于小陽旦湯方證,麻黃湯方證源于小青龍湯方證,小青龍湯方證源于大青龍湯方證,黃芩湯方證源于小陰旦湯方證,小柴胡湯方證源于大陰旦湯方證,白虎湯方證源于小白虎湯方證,竹葉石膏湯方證源于大白虎湯方證,黃連阿膠雞子黃湯方證源于小朱鳥(雀)湯方證,真武湯方證源于小玄武湯方證等。關于張仲景改變方證名稱的原因,陶弘景說得很清楚:“張機撰《傷寒論》避道家之稱,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藥名之,以推主為識之耳。”由陶弘景所著的《輔行決臟腑用藥法要》可清楚地看到,《湯液經法》的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方劑和其適應證,張仲景主要依據(jù)這些方證撰成了《傷寒論》。
      3.張仲景把方證歸六類而有六經辨證
      對比研究《傷寒論》和《湯液經法》,可察覺張仲景撰成《傷寒論》的軌跡。由《湯液經法》可看到,其主要內容是記述前人所用經驗方藥及其適應證。豐富的方劑和適應證的積累,孕育著經方理論的形成。到了張仲景時代,人們認識到了每個方劑治愈疾病,不但與癥狀特點有關,而且與疾病的病性(寒、熱、虛、實)、病位(表、里、半表半里)有關,這樣把方證歸類,則大體有六類不同的方證,即:
      ①麻黃湯方證、桂枝湯方證、桂枝加桂湯方證、桂枝加芍藥湯方證、桂枝加葛根湯方證、栝蔞桂枝湯方證等,皆有發(fā)熱、惡寒、身疼、脈浮等癥。《傷寒論》認為這些方證病位在表,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表陽證,共同特點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亦即太陽病。
      ②白虎湯方證、大承氣湯方證、瀉心湯方證等方證,皆有發(fā)熱、汗出、口渴、大便難、脈數(shù)等癥,其病位在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里陽證,共同特點是“胃家實”,亦即陽明病。
      ③小柴胡湯方證、黃芩湯方證、四逆散方證、奔豚湯方證等方證,皆有寒熱往來、口苦咽干、胸脅苦滿、目眩等癥,其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屬熱、實、陽,便稱之謂半表半里陽證,共同特點是口苦、咽干、目眩,亦即少陽病。
      ④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白通湯方證、麻黃附子細辛湯方證等方證,皆有惡寒、無熱、脈微細、但欲寐等癥,其病位在表,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表陰證,共同特點是“脈微細,但欲寐”,亦即少陰病。
      ⑤理中湯方證、附子理中湯方證、吳茱萸湯方證等方證,皆有自利不渴、腹?jié)M而吐、食不下等癥,其病位在里,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里陰證,共同特點是“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亦即太陰病。
      ⑥烏梅丸方證、柴胡桂枝干姜湯方證、半夏瀉心湯方證、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方證等方證,皆有口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四肢厥冷上熱下寒等癥,其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屬寒、虛、陰,便稱之謂半表半里陰證,共同特點是“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亦即厥陰病。
      這就是張仲景總結完成的方證和六經理論體系,也說明《神農本草經》和《湯液經法》時代已積累了許多前人的有效方藥,孕育了經方方證和理論。張仲景據(jù)此撰寫出《傷寒論》,接生了經方方證和理論。
      二、方證是辨證的尖端
      六經和八綱雖然是辨證的基礎,但滿足不了臨床實際的應用。例如太陽病當發(fā)汗,但發(fā)汗的方藥很多,是否任取一種發(fā)汗藥即可用呢?答案是否定的。中醫(yī)辨證不只是辨六經和八綱,還要再辨方藥的適應證。太陽病須發(fā)汗,但發(fā)汗必須選用適應整體情況的方藥。太陽病若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則宜與桂枝湯;若出現(xiàn)頭痛、發(fā)熱、身痛、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則宜與麻黃湯;若出現(xiàn)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則宜與葛根湯;若出現(xiàn)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則宜與大青龍湯等等。
      以上諸方雖均用太陽病的發(fā)汗法,但各有不同的適應證,用之不當反而有害。方劑的適應證簡稱為方證,某方的適應證即稱之為某方證。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承氣湯證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辨證的延續(xù),治病有無療效關鍵在于方證是否正確,后世及日本經方家常稱之為“方證相應”或“方證對應”。是說方證相應,猶如百鈞之弩,矢尖應的,一舉貫革;如方證不相應,雖弓勁矢疾,去的彌遠,因此,方證相應是臨床治病取效的前提。經方家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證稱之為“辨證的尖端”。
      這里要說明的是,近代我國盛行臟腑經絡辨證而疏于方證辨證,又加上近代日本的漢方資料多有“方證對應”觀點,一些人就認為“方證對應”、“方證相應”是日本人首先提出的,這不符合歷史事實。劉渡舟老師認為是唐代孫思邈首先提出的。不過應當明了,這只是從文字、文句的記載來判斷,而從實際內容看,辨方證、方證相應形成于《湯液經法》而成熟于《傷寒論》,如《傷寒論》317條提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三、方證研究寓意深
      方證是古代醫(yī)家收集臨床癥狀后判斷歸納為證,并用相應的有效方藥治療,歸結、積累的有是證用是方的經驗,具有深刻的科學內涵。方證是《傷寒論》的主要組成內容,是辨證論治的重要核心內容。對于中醫(yī)治病特點,經方家胡希恕先生有精辟的論述:“中醫(yī)治病之所以辨證而不辨病,是與它的發(fā)展歷史分不開的。由于中醫(yī)的發(fā)展遠在數(shù)千年的古代,當時既沒有進步的科學依據(jù),又沒有精良的器械利用,故勢不可能有如近代西醫(yī),面向病變的實質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而只有憑借人們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體的癥狀反映上,探索治病的方法。經過千百年的長久時間,和億萬計的眾多人體,觀察再觀察,實踐復實踐,不但促進了四診的進步、藥性的利用和方劑配制的發(fā)達,而且對萬變的疾病,亦終于總結出來如八綱六經等一般的規(guī)律反映,并于此一般規(guī)律反映的基礎上,總結出種種通治一般疾病的驗方(方證),所謂伊尹湯液經即集驗方(方證)的最早典籍。”
      中醫(yī)用方藥治病最初源自用藥知識的積累,于是有《神農本草經》出世,又經眾多方證的積累,再有《湯液經法》集成。張仲景總結前人方證經驗,把方證以八綱分類,加入了半表半里理念,便產生了六經辨證,形成了獨特的六經辨證理論體系。因此,學習《傷寒論》的主要功夫,重在掌握各個方證,后世許多經方家對此皆有論述,如陳修園在《長沙方歌括》指出:“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為據(jù),有此病,必用此方……論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辨方證是六經辨證、八綱辨證的繼續(xù),是更具體、更進一步的辨證。
      辨方證的科學性、學術價值,不但為遵用方證理論者所證實,而且也為不遵用其理論者所反證。如日本的“小柴胡湯副作用事件”,耐人尋味。漢方研究者栗島行春指出:“讓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患者長期服用小柴胡湯,發(fā)生間質性肺炎、死亡,是由一個追求名利的醫(yī)師發(fā)表論文開始的……是不學習中醫(yī)理論,只用西醫(yī)的病名來決定處方的結果,是研究失敗的根本,而把責任諉過于小柴胡湯有副作用,是錯上加錯。”更強調了“讓沒有小柴胡湯方證的患者,長期服用小柴胡湯”是造成間質性肺炎的根本原因。《傷寒論》更講求辨方證,如第317條提出:“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對小柴胡湯的用法更明確指出:“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明確指出,沒有小柴胡湯方證不能服用。“小柴胡湯副作用死亡事件”的發(fā)生,主要原因是不辨方證,以血的教訓說明了辨方證的重要性、科學性。
    初跟胡老抄方,常聽胡老說:“這個哮喘病人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證”;“這個肝炎患者是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證”,并見其方總是原方原劑量,很少加減,療效確很好。感到很奇怪,于是請教胡老,胡老笑曰:“辯方證是辨證的尖端。”當時因為習慣于用臟腑經絡等辨證方法,故對其言不理解。胡老看透了我的心思,因此常利用星期天給我講解《傷寒論》《金匱要略》及其方劑的特點、適應癥,這樣漸漸有所領悟。
      在《傷寒論》中第34條“桂枝證”、第101條“柴胡湯證”等,有以方名證的范例,因此,方證是《傷寒論》的精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逐漸體會到,不論是臟腑辨證、經絡辨證,還是八綱六經辨證,最終都要落實在方證上。也就是說,有無療效,決定于方證對應與否。例如八綱和六經,雖然是辨證的基礎,并且在這個基礎上也能夠制定施治的準則,但在臨床治療、確保療效上,是遠遠不夠的。具體來說,若已辯明為太陽病,其治療原則是汗法,但發(fā)汗的方藥是很多的,是否任取一種發(fā)汗藥即可治之有效呢?當然不是,中醫(yī)辨證,不僅是辯八綱六經而已,而更重要的是,還必須通過它們辯方藥的適應癥。如太陽病治須發(fā)汗,但發(fā)汗必須選用適應整體情況的方藥。更具體的講,除太陽病的特征外,還要詳審患者其他一切情況 ,選用恰當、有效、適應整體的發(fā)汗藥,這樣才能有可能取得預期的療效。即如,太陽病,若發(fā)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則宜用桂枝湯;若無汗、身體疼痛、脈緊而喘者,則宜用麻黃湯;若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則宜用葛根湯;若脈浮緊、發(fā)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則宜用大青龍湯。這些方劑,雖都屬太陽病的發(fā)汗劑,但各有其固定的適應癥,若用得不恰當,不但無益,反而有害。方劑的適應癥即簡稱為方證,某方的適應癥,即稱之為某方證。這即《傷寒論》的方證對應的理論和經驗。如桂枝湯證、麻黃湯證、葛根湯證、大青龍湯證、柴胡湯證、白虎湯證等等。故胡老稱“方證是八綱六經辨證的繼續(xù),亦即辨證的尖端”。中醫(yī)治病有無療效,起主要關鍵就在于方證是否對應。
    經過胡老的熏陶,逐漸熟悉了方證,在臨床治療上獲得了很大的自由,臨床療效有了顯著提高,也更深刻的認識到方證的意義。如曾治一嬰兒,感冒后只喝水不喝牛奶,家屬很著急。西醫(yī)檢查治療無效,轉中醫(yī)治療。先以停食著涼給服至寶錠、保赤丹無效;又以脾虛服健脾湯藥,治療月余不效。診得其脈浮數(shù),苔白潤根厚,有癥見易頭汗出,飲水或喝牛奶后常嘔吐,一看便知此是五苓散證,予服一劑,汗止、吐已,但仍不愛喝牛奶,因尚有噯氣、腹脹等癥知此時為茯苓飲證,隨予服兩劑而痊愈,轉而一天能喝四瓶牛奶,其父母甚是感慨,立志要自學中醫(yī)。又曾治一日本留學生,咳嗽二月余,曾服中藥數(shù)十劑不效,而劑量、藥味越來越多,視其方多為養(yǎng)陰清肺之劑。診時癥見咽中干、不思飲,惡寒無汗、鼻塞、頭痛、舌苔白潤,脈沉弦。此證首辯六經當屬少陰,在辯方證為麻黃附子細辛湯證,僅服一劑而解
      “執(zhí)一法,不如守一方”,這是充分認識到《傷寒論》的方證辨證的重要性。方證較之證型更為直接,它具有定性、定量和實踐檢驗性質。古今不少人看到了方劑和證間存在著一定對應的關系,重視了證和方劑間關系的研究,諸如孫思邈、柯韻伯、方有執(zhí)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許多寶貴資料,值得我們在他們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和開發(fā)



    這一提法是不明白《傷寒論》的理法造成的。《傷寒論》的理法被謬解為“六經”之后,失去了指導意義。但仲景的方證是行之有效的,因而后世出現(xiàn)了“方證主義”,其后果是棄醫(yī)存藥。《傷寒論》的每一個“方證”都是有前提的:1、分屬不同的篇章(六病),如13條太陽病桂枝湯證、234條陽明病桂枝湯證、太陰病桂枝湯證等。2、同一篇章不同機理(六證),12條太陽中風證桂枝湯證、13條太陽病桂枝湯證。3、同一病、同一證不同癥狀(方證),如陽明病眾多大承氣湯證。后人不明仲景“理法”,謬出“六經”說,故失理法,僅留方證。這就是所謂的“方證主義”或“方證對應”,這是很可悲的!“理法”和“方證”是“辯證論治”的一個過程的兩個階段,不存在兩種方法。如果強分,結果就是當今的局面,理論和臨床脫節(jié)!首先應該搞清藥能(方能)和藥性(方性)兩個問題,藥能為主治、功能,藥性是寒熱補瀉。所謂的理法辯證實際是八綱辯證,理法辯證是共性,共性存在于個性之中。方證辯證是個性,它包含了共性,具有藥性和藥能雙重特性。真正的臨床家是二者的完美統(tǒng)一。是中醫(yī)的特色和優(yōu)勢。西醫(yī)只講藥能,不談藥性,沒有寒熱溫涼之說。這就是“理法”和“方證”的區(qū)別,也是中西醫(yī)之別。西醫(yī)的不足,正是“方證”的不足,理法(辯證)是中醫(yī)的思維模式,優(yōu)點是整體思辨、動態(tài)操控。不存在最低、最高之說,方證對應是基本要求。辨明病位、病因、病機、病時、病性是起碼要求。方證之中就包含了后者,后者是理論,思辨。方證是論治,選方遣藥。辯證??論治是一個過程,只有先后之分,沒有高下之別。沒有理論的(辯證)論治是盲目的,低級的。沒有方證的(論治)理論是空洞的,沒有價值的。方證是規(guī)律,方證之中必有理法,理法是有時代局限的,是發(fā)展的。中醫(yī)的宏觀醫(yī)理是科學的,微觀機理需要發(fā)展。指導方劑應有的理論還是宏觀理論。拿桂枝湯證而言,“發(fā)熱、汗出惡風”。許多方證可見,必須分辨,《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白虎湯、承氣湯等證必須分清病位、病性、病史、病勢等。理法是主觀的認識,方證是客觀的規(guī)律。方證具有多樣性,多義性,傳變性,復合性。沒有理性,就無法掌握。方證不能庸俗化,醫(yī)理不能玄化,二者必須有機結合。仲景是我們的版樣。仲景是辯證論治的鼻主,其創(chuàng)立的理法體系是中醫(yī)的靈魂。方可變,法不可易。方證對應(包括藥證)是中醫(yī)存在的基礎,皮之不存,毛將焉否?特別是經方,經過歷代醫(yī)家反復驗證,從經驗上升為規(guī)律,達到非此方不治此證,非此證不用此方。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應該珍惜并加以提高。只有方才能揭示證的本質,反映證的長短曲折,證明證的奇偶單復,方證互證,是中醫(yī)的理、法、方、藥的基礎和核心。是中醫(yī)的科學性和規(guī)律性的的體現(xiàn)。離開了方證中醫(yī)就成為純文化的藝術,海闊天空無限發(fā)揮,精于此道者有神漢、師婆、法師、道士、氣功師……飛滿天。理論(辯證論治)與臨床(方證對應)同等重要。傷寒論》中有理論,更是臨床。之所以被傳承下來,不是因為理論,而是由于療效。實際上《傷寒論》的理論已經被歪曲了,《傷寒論》中無經絡(六經),更無臟腑(五行)。《傷寒論》的現(xiàn)行理論(唐宋以降),不但沒有推動《傷寒論》的普及,反而嚴重地阻礙了經方的臨床應用。使《傷寒論》成為一部宗而不用,敬而遠之的“神仙書”。“類方派”或“方證派”從實用出發(fā),對經方的繼承和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傷寒論》中有理,但理是什么?決不是“六經”!應該從《傷寒論》的原文中去找尋,而不是在后世醫(yī)家注文中作“粉絲”。方證是經驗,是感性認識。理法是理性認識。沒有理性,就沒有中醫(yī)理論,僅是經驗的堆砌,千金、外臺等方書如此。中醫(yī)是自然科學,是技術。科學講原理,講法則,講規(guī)律,重普遍性和共性。藝術和文化講發(fā)揮,講想象,講超越,重特殊性和個性。
    1。馬文輝先生之“《傷寒論》的理法被謬解為“六經”之后,失去了指導意義。但仲景的方證是行之有效的,因而后世出現(xiàn)了“方證主義”,其后果是棄醫(yī)存藥。”
    所言極是!
    2。譬如:桂枝湯既可治太陽病,又可治太陰病。若不明醫(yī)理者,只知一方對一證,或一證對一方;不知一方可對多證,一證又可用多方。
    3。只要其法與病機相應就可祛病,非方證相應可得,亦非針藥可得,亦非按摩導引等法可得,當于一切法無礙才是上醫(yī)。
    4。何言病機?傷寒論“六經辨證”也!六經吟百病,為百病立法,何也?以其言“機”。
    一門學問就是虛實結合,“實”是知識,是方證;“虛”是思維,是病機。
    而這個“虛”就是我們常說的“道”,可以執(zhí)簡馭繁。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就是執(zhí)簡馭繁,其“六經”非指部位等一切有形的東西,而是言病機的方向或趨勢,不是故意要把它說虛說玄,虛玄的東西永遠是不能精確把握的。“道”卻不同,雖然沒領悟的時候,會覺得有點虛玄,但領悟了,則可精確把握,以指導實踐,所謂道之為術。
    心自圓明,不居惑地。
    辨證是為了論治,論治是辨證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乱码在线卡一卡二卡新区| 成熟丰满熟妇高潮XXXXX|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 国产线观看免费观看|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偷炮少妇宾馆半推半就激情| 无码AV无码天堂资源网影音先锋 | 久久伊人色AV天堂九九小黄鸭|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大豆网| 精品无人区无码乱码毛片国产| 9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日韩av综合免费在线|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2020|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麻豆中文字幕| 国产老熟女狂叫对白|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毛| 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看|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少妇富婆高级按摩出水高潮| 性刺激的欧美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 67194熟妇在线观看线路| 情侣黄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综合95精品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AV激情不卡| 欧美中文字幕无线码视频 |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亚洲最大成人免费av| 被黑人伦流澡到高潮HNP动漫 |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字幕亚洲精品|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免费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