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有肋間動、靜脈后支的內側支。分布著第九、十胸神經后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 主治:黃疸,脅痛,目赤,目眩,雀目,癲狂,癇癥,脊背痛,吐血,鼻衄。現多用急、慢性肝炎,膽囊炎,視網膜出血,胃炎,胃痙攣,肋間神經痛,神經衰弱,精神病,月經不調等。 刺灸法:斜刺0.5~0.7寸。可灸。 配伍: 配期門,為俞募配穴法,有清利肝膽濕熱的作用,主治肝炎,膽囊炎,脅痛。 配百會、太沖,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的作用,主治頭昏頭痛,眩暈。 配腎俞、太溪,有滋陰養血補腎的作用,主治健忘,失眠。 配大椎、曲池,有清熱瀉火,安神定志的作用,主治癲癇,精神分裂癥。 文獻摘要: 《甲乙經》:肝脹者,肝俞主之,亦取太沖。 《千金方》:肝俞、脾俞、志室,主兩脅急痛。 《銅人》:治目生白翳。 《大成》:黃疸,鼻。 研究進展: 膽石癥 取肝俞、膽俞、脾俞等,用推按運經儀治療63例,配合服用硫酸鎂、稀鹽酸、油煎雞蛋,結果均有較好療效。 胃脘痛 針灸肝俞、膽俞、脾俞等,治療50例,有很好療效。 淋巴結核 割治肝俞、膈俞,治療211例,有較好療效。 眼瞼下垂 針灸肝俞、膈俞,有較好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