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中,唐僧是金蟬子轉世,若有人(包括妖、魔、鬼、怪)能吃他一口肉,便能長生不老。 在佛教中,布施有極大的福德。一位窮困潦倒的老婦人,因為用最后的線頭為佛陀縫補了一下衣服,佛陀就預見她下一世會做天界的女王。 佛陀本人,也曾在前世中舍身飼虎、割肉喂鷹。 為何唐三藏不布施其身體,而要執著去西天取經?是不是唐三藏是一個極端自私的人? 當然不是。在布施當中,最重要的是法布施,其次是無畏布施,再次才是錢財、身體等物質上的布施。《金剛經》上說,若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還不如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中隨便四句偈語。就算有人無量百千億劫,以身布施,還不如有人一聞《金剛經》,便信心不逆,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所以,唐三藏的自私,不輕易舍棄生命,即是為了求得真經,以度脫無量無邊眾生。這種法布施,豈是任何錢財、身體所能比的? 身之寶貴,猶如從山頂拋下一線,正好穿過山下一根針的針眼;猶如大海中一支盲龜,百年浮一次頭,恰好鉆進海面上漂浮的一塊木板上恰好只有它的頭那么大的一個洞中。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人身是我們悟道的最重要載體,豈能輕易舍棄? 有人盲目地提倡無私,孰不知自私是成就無私的必要前提。猶如一棵果樹,在還是樹苗時,即要善于從土地、水份、陽光中不斷地汲取養分,才能使自己茁壯成長,并為人們奉獻甜美的果實。如果樹木不先自私,便不能最終無私奉獻給他人。 任何人,只要來到世上,便會先妨礙他人。因為他要成長,必須要吃喝拉撒睡,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每個人不知妨礙了多少的生命,包括植物、動物,以及各種無生命的物質。然而,只有來到世上,才有覺悟成佛的機會,而佛是普渡眾生的。因此,自私的同時就是無私。 很多人都怕自己因殺生而不能成佛。其實凡人與佛都會殺生。因為佛也會吃喝拉撒,每一杯水中都有無數生命,而植物也是一種生命。佛雖然提倡眾生平等,但他并不會執著此一概念。如果某人覺悟后,發現米飯與狗屎其實是平等無區別的,那么他就會拿狗屎來當飯吃嗎?當然不會。佛陀的弟子中,有妓女,有殺人犯,有屠夫,許多人曾惡貫滿盈,但是他們都得到了證悟。這絕不是鼓勵人們去殺生或干壞事,而是說,只有真正的智慧,才是我們需要追求的根本東西。 許多人執著善惡的觀點。其實,所有的二元對立,都是人為的東西。如果我們都看穿人生只是一場戲,那么每個人都是戲中的一個演員而已,作為演員所演的角色有善惡之分,但作為演員本身,是根本沒有善惡之分的。比如,戲中張三是一個惡棍,經常傷害李四,我們在看戲時對張三恨之入骨,對李四則抱以深切的同情。但是,我們一旦從戲中脫離出來,便會知道演張三和李四的都是演員,演員本身并無善惡之分,他們只是在做戲而已。 當釋迦牟尼舍棄愛妻、嬌兒、慈父,舍棄自己的國家和臣民,出家修道之時,他顯得那樣的自私,因為他似乎拋棄自己的世間責任,而去追求所謂證悟的美夢。他的行為,是讓他的家人和人民那樣的悲傷和失望。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佛陀身為一家之主,決心犧牲安逸,離家遠行,為的正是讓家人及所有人獲得最需要、最珍貴的東西,即使人們對此并不理解。如果沒有悉達多太子當時的自私出行,我們至今還處于無盡的迷茫當中。 假如一個國家突然被敵國入侵,前方的將士在浴血奮戰,傷亡不斷的增加,急需補充新的兵員。而后方,許多人還在進行軍事訓練,并沒有立即投入戰場。難道這些正在訓練的人不知道前方的苦難嗎?不是,因為他們知道,未經訓練而倉促投入戰場,只會白白送死,于事無補。也許他們不立即投入戰場,是一種自私,但這種自私是必須的,而且它最終會轉化成極大的無私。 孟子說過,一個自己不會游泳的人,怎么能救起其他的落水之人?如果我們沒有自渡之能力,又何以能普渡眾生? 儒家提倡,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論是窮還是達,都首先要獨善其身。而獨善其身,就是一種自私。沒有這種自私,就無以做到無私于天下。佛家提倡,自度度人,自覺覺他,亦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證悟的智慧,追求所謂的財布施、身布施,那么國王擁有天下,若每個國王在死前將所擁有的財物布施,豈不是都可成佛?另外很多動植物都以自己的身體布施給了人,豈不是都能成佛?這么淺顯的道理,應該人人都能夠明白。 是以,我們必須先以自私的心態,好好地珍惜自己寶貴的人身,日夜精進,多學廣聞,尋求智慧,證悟解脫,才能普渡眾生,成就最大的無私。《陰符經》上說,君子固躬,小人輕命。我們一定要學君子,切莫妄作小人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