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十大經典著作 中醫經典著作共有十部。這十部經典,是中國醫藥學的理論基礎,自古至今,對中醫臨床、教學、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這十部經典著作是:《素問》、《靈樞》、《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藏經》、《脈經》、《針灸甲乙經》、《黃帝內經太素》。 《素問》與《靈樞》合稱《黃帝內經》,它列“四大經典”之首,為學習中醫者的必讀之書,也是世界各國研究我國古代文明史、醫學史的重要著作。《黃帝內經》記述了大量中國古代天文、氣象、物候等學科的知識,為各有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素問》和《靈樞》各九卷、八十一篇。《素問》內容包括人體藏象(解剖生理)、經絡等中醫理論及病歷病機、診斷、辯證、治療、預防、養生以及人與自然、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的運用、運氣學說等多方面內容。《靈樞》與《素問》內容相近,尤詳于經絡俞穴、針灸等。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對人體生理作了重要闡釋;全書以闡明《內經》的要旨為主,在《內經》的基礎上,提出了八十一個問題進行討論,內容涉及到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其中一至二十難為脈學,二十三至二十九難為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為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為針法。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草經》或《本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成書于東漢,并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而是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總結、搜集、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草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合和”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被譽為中藥學經典著作‘開本草學先端。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書中對每一味藥的產地、性質、采集時間、入藥部位和主治病癥都有詳細記載。對各種藥物怎樣相互配合應用,以及簡單的制劑,都做了概述。 《傷寒論》、《金匱要略》創立辨證論治,歷來被視為醫門之圣書。《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論述了傷寒等外感熱性病的病理、診斷、治療及用藥。《金匱要略》六卷二十五篇,包括內科、外科、婦產科、皮膚科等四十多種雜病的治療方法一百三十九條,二百六十二方,以臟腑經絡學說作為基本論點,重視內臟間的整體聯系性,強調保持人體的正氣,同時也不忽視去邪。 《中藏經》托名華佗所作;是一本臟腑辨證專書。作者不僅對臟腑寒熱虛實生死順逆辨證進行了大篇幅的闡述,而且全書均體現了以臟腑為核心的辨證思想。《中藏經》對臟腑的重視首先體現在它對病的劃分上,其以臟腑分證的手法主要有三。而更重要的是該書具體的臟腑辨證方法:臟腑辨證首論陰陽;虛實寒熱,臟腑有別;外感內傷,辨從臟腑;以臟氣為根本判別預后。《中藏經》上、下兩卷共載醫論49篇,上卷以內科雜病為主,分論陰陽、寒熱、虛實脈法,臟腑辨證,傳尸、痹證、中風、癰疽、水腫、諸淋等內容,下卷列諸病治方60首。 《脈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第一部有關脈學的專書,是公元三世紀以前中國有關脈學知識的一次總結。《脈經》全書共十卷,九十八篇,第一次把病脈歸納為浮、芤、洪、滑、數、促、弦、緊、沉、伏、革、實、微、澀、細、 軟、弱、虛、散、緩、遲、結、代、動24種,根據形體辨別,闡明其所主病證,結合望、聞、問三診加以研究。雖然《脈經》是一部綜合前代脈學成就的著作,但由于它篇幅簡練、集中,便于學習,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國內外影響極大。如唐代太醫署就把它做為必修課程,日本古代醫學教育也把它當作必修課。 《針灸甲乙經》為首部針灸學專著;《甲乙經》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適合針灸治療的疾病和癥狀等共計800多種。例如:該書所分述的熱病、頭痛、痓、瘧、黃膽、寒熱病、脾胃病、癲、狂、霍亂、喉痹、耳目口齒病、婦人病等等,也基本上達到了條分縷析,內容比較豐富,使學習者易于掌握的治療學方法。 《黃帝內經太素》本書是我國歷史上對《黃帝內經》進行分類研究的最早著作,也是現存最早的《內經》版本,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亦為醫門重典。三十卷,唐初醫學家楊上善所撰。此書自南宋以后便在國內佚失,直至清朝末年,才由楊守敬在日本發現仁和寺舊藏古代卷子抄本(殘存23卷),并影寫攜最。 這十部中醫經典,實際上是在原四部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其他重要典籍而組成。 著名中醫教育家 經典一部,勝雜書萬本。在中醫學習長河中,有名望的中醫常會告誡學習者,不可跳過中醫十大經典書籍學習的環節。 中醫“四小經典”
對于中醫學基本功的訓練,“從易入手,由淺入深”的循序漸進的方法被多數醫家所公認,即從《四小經典》入手,繼之上續《四大經典》,對于初學者比較適用。何謂《四小經典》及所需的必讀書目,本文試作一簡述。 之一《藥性歌括四百味》 《藥性歌括四百味》由明代龔廷賢著,是一本學習中醫的啟蒙讀物。本書以四言韻語的文體介紹了臨床常用中藥的性味、功能與主治。全書言簡意賅,便于記誦,數百年來廣為流傳,深受初學者的歡迎。現有多種《藥性歌括四百味》注釋本,皆以原著為基礎,結合臨床實踐與現代藥理研究,對原文作了注釋和解說,更加實用,適合中醫藥院校師生及初學中醫者閱讀、研習、背誦。 在背誦此歌訣的基礎上,可選擇參看《本草備要》(成書于公元1694年,清·汪昂編著)。本書從諸家本草中選取適用者400余味,對每味藥說明其性味、歸經、功用、主治,并附有藥圖400余幅,編為4卷。既備有常用之藥,又突出這些藥的使用要點,頗受初學者歡迎。或參看《本草從新》(清·吳儀洛著)。該書是在汪昂《本草備要》的基礎上加以重訂的藥學著作。全書共收藥物670余種,附藥210余種,并對藥物的真偽而同一藥名而性味、功用,以及修治等,均一一述及。全書分類仿《本草綱目》,較為簡明實用。本書在近代本草著作流傳較廣,具有一定的學習和臨床參考價值。通過閱讀上述著作,以加強對中醫藥知識及臨床應用方面的了解。 之二《湯頭歌訣》 《湯頭歌訣》為清代汪昂所著,乃醫方著作,刊于公元1694年。書中選錄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詞的形式加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后附有簡要的注釋,便于初學者學習背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語方劑學著作,由于本書以韻文編纂,朗朗上口,便于記誦,對后世影響頗大,被尊為“四小經典”之一。現有清刻本、石印本、鉛印本50余種。 在背誦此歌訣的基礎上,可參看《醫方集解》(也為汪昂所著,共3卷)。書中搜集切合實用方劑80余首,分列21門。每門論述包括適應證、藥物組成、方義、煎服及加減等。該書內容豐富,釋義簡明,流傳甚廣,是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專著。或閱讀清代吳儀洛著的《成方切用》。該書廣泛收集歷代有效成方,對治療原則、組方理論、實際運用等與方劑相關的問題幾乎均有所論及。全書共14卷,部首為制方總義,及《內經》12方,第一卷至第12卷每卷又各分上下,各為一門,共設治風、理血、補養、澀固、表散、涌吐、攻下、消導、和解、表里、祛風、祛寒、消暑、燥濕、潤燥、瀉火、除痰、殺蟲、經帶、胎產、嬰孩、癰瘍、眼目、救急二十四門,每門開篇有總論,后列諸方,每方先記主證并分析每種癥狀的產生機理;繼出組方用藥、劑量與用法;再論配伍原理,即方論及用方禁忌等;最后為方劑加減變通變通運用方法。全書收正方656首,附方與類方446首,涉及異名31個,合計收方1102首。卷末為“勿藥坻詮”介紹歷代調神、調息等非藥物養生保健法。現有多種印本。 之三《瀕湖脈學》 《瀕湖脈學》為明代著名醫家李時珍著。全書為歌訣體裁,易于記誦,是學習診脈學的指南,對后世影響頗大。背誦脈訣的同時,需背誦《四言舉要》(宋·紫虛隱君崔嘉彥著,明代荊州月池子李言聞刪補)。背熟后要多臨床、早臨床,以達到“多診識脈”的目的。 之四《醫宗金鑒》 《醫宗金鑒》共90卷,是清朝政府組織太醫院判吳謙等編纂的一部大型醫學叢書。也是清政府廣為流傳的醫學教科書。本書將中醫內容分門別類,采精發蘊,編成醫書15種:《傷寒論注》、《金匱要略注》、《刪補名醫方論》、《四診心法要訣》、《運氣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幼科雜病心法要訣》、《痘疹心法要訣》、《幼科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訣》、《剌灸心法要訣》、《正骨心法要訣》。內容廣泛,涉及臨床各科的辨證論治,理論深入淺出,圓機活法,語言簡明扼要,切合臨床實用際。《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有圖、有說、有歌訣,俾學者既易考求,又便記誦”。本書面世200多年來,一直為習者必讀之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