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農間種 新造竹林,由于株行距大,林中空地多,一般可在1-3年內進行竹農間種,以耕代撫。即增加農作物收入,又能促進新竹生長。 間種作物以豆類(蠶豆、豌豆、黃豆等)、綠肥(苕子、苜宿等)為主,也可種油菜、花生、紅薯等,注意盡量不種高稈作物(如玉米)。 間種作物以不傷竹苗、不影響竹苗生長為原則。在對作物中耕除草時,要與撫育竹苗相結合,注意由栽植穴內向外,由淺漸漸加深進行中耕。 在收獲作物時,應以不損傷竹苗新生的幼竹和根蔸為準。同時,隨著竹叢的逐年擴大,應逐年縮小間種面積,直至第三年后停間種。 3、第一年,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留下,本年度每叢可產竹筍5-10千克。 4、 第二年,將早晚期筍全部挖食,只在第一支派、第二支派的盛期筍中選留2-3株母株。如果初期選留母竹多了會過多消耗竹絲養分,影響當年竹筍產量;而晚期發的筍,往往成竹質量差,而且此時選留母竹到冬季梢部尚未老化。 5、采摘竹葉,每年八月份進行,把能包粽的葉子采摘曬干。 6、第三年,可以不留養母竹,但每個筍頭萌發的竹鞭至少要留1-2條。側生的小母竹可以留下。從5-10月份,每株(包括筍頭)長筍4-5條,5、6月份被割的筍又能長出1-2根筍來。此時竹林已開始進入郁閉成林,每叢產筍60千克左右。 7、第四年,可把所有出土的竹筍全部割食。但切記,割筍時,刀要鋒利,在離土一厘米處切割,要割平。在來年三月份對竹叢進行修整。把干、死、病、傷、密的枝條清去。以后年年如此。 如此周而復始。由于筍用林每年要從林地里采筍,帶走大量有機物質,因此,為了確保穩產高產,必須補充養分。要求每年每公頃追施有機肥37500千克;并配合施用化肥,以氮、磷肥為主,每年每畝225千克,可分期施施。 8、采筍 采筍過嫩,產量低;一般要長成1米至1。2米以上,把筍殼剝去,刀鋒輕試,能輕輕壓下的為嫩的,稍用力都壓不下的即為老,應棄之。嫩筍殼(筍衣)也是很好吃的。不要浪費。一般出筍初期與末期氣溫都比較低,竹筍生長慢,可每隔5-6天采一次;出筍盛期氣溫高,降水多,筍體生長快,可每隔3-4天采一次。割筍后必須用細土覆蓋好已割的筍蔸,因為筍蔸上還有筍芽,這樣可以促進筍芽繼續發育,供來年出筍。 9、間筏。一般間筏三年前的老竹枝竹鞭,可以把它送到造紙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