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沒有大家族> 規律四:人有錢了就搬離武漢. 和無法人文薈萃相關的是,武漢沒有大家族.江南蘇杭各地都有很多大家族,累積了很多財富,也培養了不少人才.武漢是江湖豪杰,各路兵馬來去的地方.任何有常識的有錢人,都不會停留在武漢太久.否則身家財富都難保.所以武漢無法培養出大家族.這個情況到近代租界的產生和張之洞的經營,改善了一些.租界畢竟帶給了中國商人最需要的法治和安定的環境,雖然為時也不長. <武漢人口結構> 規律五:武漢人口主要是小商販,船運工人,和近代的軍事政治人口. 武漢主要是一個船運的補給交易站.這個交易點隨河道,沙洲,火災的改變而來回變遷.古代主要在漢陽和武昌,武昌城南曾經有個沙洲,現在已經連成陸地.這里也曾商賈云集.明朝漢水改道以后,漢口開始有了機會.漢口真正的發達是天津條約導致的租界造成.所以船舶休息交易的地方一直在改變.常常一場大火就把交易中心從武昌轉移到漢陽或漢口.所無法改變的,是這里的人口,基本上是小商販. <江湖就是武漢,武漢就是江湖> 另外是船運需要的工人和人力車夫.這些人是從湖北,湖南,河南過來的鄉下人.類似今天的民工.他們生存在求溫飽的最底線.船運提供了這些人的工作機會.但也造成了地下幫會.直到今天武漢人,尤其是漢口人,面臨沖突爭執的時候,多少會顯露出這種千年遺留下來的幫會特質.武漢人講哥們義氣.也是碼頭幫會的氣質.在人生地不熟,公權力不彰顯的地方,只能靠這種義氣求得互相幫助.所謂人在江湖,江湖就是武漢,武漢就是江湖. <永遠不絕的人力,永遠最低的工資> 他們被壓在社會最底層,對于生活十分無奈,常常充滿著怨恨和憤怒.武昌首義的導火線,1911年漢口人力車夫被英國巡捕打死的吳一狗事件,就代表對于這種生活壓迫的爆發.后來多次的工人運動,原因都很類似.武漢人的脾氣火爆不是因為天氣,是因為生活的壓力,無奈和挫折所致.臨近各省永遠可以提供源源不絕的人力,依照經濟學定律,工資一定停留在最底線.生活怎么會如意?今天的民工難道不也一樣? <談笑無鴻儒,往來有白丁> 近代武昌是政治,軍事中心.現在也成了教育中心.這批人口是武漢素質比較高的外來人口.把原來的武漢小商販碼頭工人文化沖淡了些.這種人口結構的差異,到今天都存在武昌和漢口間.但軍事政治人口也不全都是好的習氣.就像今天北京人的思維無法像上海人那么明快實際一樣,武昌人也有點活在象牙塔里面,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覺.沉悶呆板,官僚氣學究氣十足.連帶的學生生活也限制在上網,武廣. 雖然武昌是湖北的教育中心,但武漢整體的讀書風氣仍舊太差(應付考試的風氣是足夠了).這當然有它的歷史緣由.怎么從江邊的棚屋商販轉變成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城市?這須要大家多推廣讀書(而不是上網聊天玩游戲打麻將斗地主). <武漢火災多> 規律六:武漢的大火特別多. 武漢的主要變遷因素有三,一是水,二是兵,三是火.水的力量最大.河道變遷,沖積形成沙洲土地.水決定了武漢,也改變了武漢.兵的力量前面討論過.奇怪的是,火在武漢的變化里面也占重要原因. 要了解武漢,心中一定要排除今天武漢的樣子.回想當年,一片水澤.大片船只.江邊連片的棚屋商販.沒有人會把大房子蓋在這里.這里隨時都會淹水.住在武漢,只是討個生活.連片的棚屋和船,意味著,只要一把火,加上江風,就可以在片刻間燒完所有的棚屋或船.這么多生活接近赤貧的人在這么小的空間里面,很容易有人不小心失火. <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不是沒有來由的.1850年因為船上抽鴉片失火,燒了1000艘船,燒死淹死無數.這樣的火災自古在武漢發生過無數次.甚至上一個黃鶴樓也是這樣被燒掉的.所以張之洞在黃鶴樓原來的地方建個警鐘樓.希望能夠及時警告撲滅可怕的火災.但也沒有成功.火燒完了武昌的棚屋,但是行船的人還是需要補給交易.商業中心通常會立即轉移到漢陽或漢口.自古商業中心就這樣移來移去. <兵生火,火生兵> 火和兵也有關系.火會引起兵,武昌首義,是因為在漢口俄租界制做炸藥的時候,不小心把煙頭丟到火藥里面引起濃煙.革命黨人被迫起義.陽夏戰爭是革命新軍和袁世凱的北洋軍在漢口打仗.也造成漢口火災.所以,兵也會引起火.對日抗戰的雙方轟炸中,更造成武漢無數的火災. <武漢不是家鄉> 規律七:武漢人沒有城市意識 來武漢,只是路過,只是討生活.一旦發跡,就要到比較安定的地方去.或者,到別的地方才能發跡.這種想法,過去是這樣,今天還是這樣.武漢人口流動量大.原因是工作機會仍舊不夠多,并且很容易從武漢到外地.武漢,扮演著湖北人口轉運站的功能.這導致一個嚴重的危機.這個城市的人缺乏對這個城市的歸屬感(除非到了外地以后).武漢人的現代化,像燒一鍋熱水. 武漢人的城市意識因為人口流動太快,始終沒有好好建立起來.到武漢來也只是為了居住,求學,單位調派.不會去關心我們應該怎么愛這個城市?怎么建設這個城市?怎么改善這個居住環境?我們的目標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搬到深圳上海?)我們是否以當武漢人為榮?我們如何才能擺脫人口轉運站的角色,成為禮貌干凈的城市? <武漢曾有的光榮> 規律八:偉大的城市須有偉大的領導和偉大的市民 武漢曾經是個閃耀的明星.張之洞功不可沒.租界的功勞更大.張之洞沒有受過正規西方教育.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很膚淺.所以才以為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辦的鐵廠和企業花了很多錢,卻沒有什么經濟效益.但他受慈禧太后支持,全力發展洋務和新式教育,也為中國培養了不少人才. 租界讓武漢成為國際都市.今天在世界各大圖書館都藏有武漢當年的相片日記等記錄.租界帶來了外國的人才,資金,銀行和商機,提供了相對安定的法治經商環境.武漢在20世紀初,很多事情是領先全國的.譬如中山公園是亞洲一流的公園.漢口市長也是留洋的,就是今天所謂的海歸派,見過不少世面.這是近乎一百年前的事情.后來武漢這顆明星的隕落,主要是因為戰亂,工人運動不斷,租界消失,武漢從開放走向封閉.對外的貿易減少了,更重要的是,思想被封死了.然后河運被海運空運取代. 再現武漢的光榮,有賴類似張之洞這樣有足夠魄力,權力,旺盛沖勁,再加新思想新觀念的領導人物.帶一群有理想有見識有現代化觀念的班子往前沖.來為武漢的將來謀福.不要再讓千萬湖北兒女,拋家棄子,流落深圳街頭.聽那花言鳥語,內心彷徨無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