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有關“亞美尼亞大屠殺事件”的法案,法土關系迅速降溫。土耳其政府22日斷然宣布,凍結與法國的政治和軍事合作,并召回駐法國大使。除此之外,土耳其總理埃爾多安還宣布,土耳其與法國圍繞敘利亞問題的政治磋商也告中止。 雖然法國外長朱佩試圖為此次外交風波“滅火”,屢次提及土耳其對于法國而言是“盟友和戰略伙伴”等,但這似乎并不能撫平土耳其人心頭的怒火。因為對“亞美尼亞大屠殺”有不同看法,近年來,土耳其曾經與瑞典、美國、英國等多國發生過外交摩擦。此事甚至影響到土耳其加入歐盟的進程。土耳其與亞美尼亞兩國也一直沒有建立正常外交關系。 土耳其為何會對“亞美尼亞大屠殺”如此敏感?土耳其又與“亞美尼亞大屠殺”有何關系?這一切,都要從100年前說起。 100年前的奧斯曼土耳其(現代土耳其的前身)曾是一個領土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龐大帝國,統治著從巴爾干半島一直延伸到現今中東的廣大地區。而在帝國的東部,也就是在現今土耳其的東部地區聚居著許多信仰基督教的亞美尼亞人。他們從公元15、16世紀開始便生活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之下。該國按照伊斯蘭教教義規定,亞美尼亞人作為穆斯林政權下的非穆斯林可以享受有限度的自由,例如信奉基督教的權利,但是其待遇卻如二等公民。 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漸趨衰落,歐洲的英法俄這些信仰基督教的大國開始逐步向奧斯曼帝國施壓,要求給予各少數民族平等的權利,但始終成效不大。19世紀70年代末,希臘等其他幾個巴爾干半島信奉基督教的國家爆發民族起義,趕走了土耳其人。 但在此過程中,亞美尼亞人卻沒有積極爭取獨立,而希望依賴與英法俄等國的溝通,通過他們對奧斯曼帝國的施壓來逐步改善自身的生存條件。而在1877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之后,亞美尼亞人更加倚靠戰勝國沙皇俄國,亞美尼亞人的君士坦丁堡牧首(東正教最高教職)拿施斯甚至說服俄國統帥在與土耳其人的戰后條約中加入“只有奧斯曼帝國完全落實對于亞美尼亞人改善政策的承諾之后,俄軍才會在土耳其的被占領土上撤走”的條款。誰知,正是此舉使得土耳其人越發惱火。 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打開了亞美尼亞人的地獄之門。1914年11月,奧斯曼帝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同盟國一方。戰爭部長恩維爾·帕夏的部隊在帝國東部被俄軍打得大敗,他返回君士坦丁堡后,完全將戰敗的責任推卸到了東部的聚居民族——亞美尼亞人身上,公開指責亞美尼亞人協助俄國人,導致他吃了敗仗。 在這樣的鼓動下,帝國境內,燃起了對亞美尼亞人的仇視。1915年4月19日,凡城省長杰夫戴特以征兵為理由,要求凡城立即提供4000人。亞美尼亞人認為其中有陰謀,沒有依從,因為杰夫戴特之前就已經以搜查武器為借口展開了屠殺。于是杰夫戴特指控亞美尼亞人發動“叛亂”,并稱:“如果叛亂分子敢開一槍,我就殺掉每個基督教徒男人、女人及(指向自己膝蓋)這么高的每個兒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