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美尼亞大屠殺,主要是指1915-1917年間,奧斯曼土耳其針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屠殺行動,與猶太人大屠殺、盧旺達大屠殺被并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
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可能是為了鞏固政權的臨時之舉,但亞美尼亞問題的淵源可不只是屠殺那幾年。
亞美尼亞人是由世代生活與亞美尼亞高原的哈伊阿斯人、烏拉爾圖人、胡里特人和赫梯人以及外來的阿爾明人長期融合而成的一個古老民族。公元前2世紀左右,阿爾塔克斯王朝就建立了強大的大亞美尼亞國,后來逐漸沒落、相繼受到羅馬帝國、伊朗薩珊王朝的統治,自此,亞美尼亞人就過上了動蕩不安、流離失所的生活。公元15世紀,奧斯曼帝國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占領君士坦丁堡后,吞并亞美尼亞,由于信仰問題,他們被視為二等公民。公元16世紀,奧斯曼帝國對權力進行了重新分配,核心統治階級必須為穆斯林,同時要求非穆斯林不得參軍,相當于完全將亞美尼亞人隔絕在國家權力之外。 亞美尼亞人,因為一些政策的問題他們不能大量從事政府工作,一般靠做生意來維持生息,一來而去,就基本控制了奧斯曼帝國的商業和貿易,享有中東猶太人的“美譽”(不知道美譽這個詞合不合適)。和平時期,大家都相安無事,一旦動蕩了,人們的仇富心理就開始發酵了,特別當對象還是國家的“二等公民”。 說起亞美尼亞大屠殺我們要從四個角色入手進行討論,分別是施暴者: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受害者:亞美尼亞人;助攻者:德國;旁觀者:協約國、。 奧斯曼土耳其:早在1894-1896年間素丹哈米德二世就成立軍團對亞美尼亞企圖分裂的行為進行鎮壓,表面改革,暗地屠殺,據不完全統計,期間共有10-2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 但我們主要討論的是一戰前后由執政黨青年土耳其黨對亞美尼亞人做出的慘絕人寰的屠殺行為。 第一階段:我們是好兄弟,有共同的崇高理想,要一起奮斗 每一個新政黨成立之初的目的總是美好而高尚的,青年土耳其黨也是如此,它是由一部分帝國軍醫學校的學生發起的,建立的目的是反對哈米德二世的專制統治。成立初期,為了擴充勢力和支持面主動尋求合作,與亞美尼亞人達成良好的合作關系,也許只是表面的良好,畢竟其黨派的核心思想為“土耳其民族主義”(實質還是奧斯曼化)。直到1907年奧斯曼帝國自由主義派在巴黎召開會議的時候,亞美尼亞務實的達什納克楚瓊黨仍主動尋求與青年土耳其黨的繼續合作, 希望雙方擱置意識形態之間的爭議,不惜任何手段集中一切力量推翻素丹的統治。 1908年,通過一系列的政治活動,青年土耳其黨從哈米德二世手上接過了國家的政權。青年土耳其黨仍在懷著“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美麗愿想,反對百年暴政的起義領導人恩威帕夏也聲明: 今天,獨裁政府已經消失了,人人都是兄弟,土耳其將不再分為保加利亞人、希臘人、塞維爾亞人、羅馬尼亞人、亞美尼亞人、伊斯蘭教徒、猶太人,在同一片藍天下,我們都是土耳其人。 夢想總是很美好的,然而民族歧視和壓迫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消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化冰之舉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階段:皇上不好當,作為臣子你可不要妄想在我身后插刀子 隨著執政地位的而來的還有內憂外患的國家局勢,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宣布獨立,克里特島也被并入希臘。雖然亞美尼亞并沒有表現出獨立的意圖但是執政黨已對亞美尼亞產生了不信任感,特別是亞美尼亞人企圖把亞美尼亞在奧斯曼帝國的待遇上升為國際問題,更是使青年土耳其黨產生了深深的危機感。
于是,在哈米德二世在西里西亞地區屠殺亞美尼亞人時,青年土耳其黨表面派兵鎮壓,提出一系列寬慰政策;實際上前去制止屠殺的軍隊也變成了劊子手。甚至,1910年8月6日的秘密會議中,青年土耳其黨的主要領導人塔拉特帕夏拋棄了同下等人平等的理念,用他的話說 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這與伊斯蘭教法和成百上千的穆斯林的感情相違背。 于是,兄弟同盟的關系已經變成了少爺和仆人的關系,亞美尼亞人又變成了二等公民。 1911年,接連的戰敗和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使奧斯曼帝國接連損失了大量的土地,與此同時少數民族還要求改善生存條件,在這種情況下,青年土耳其黨沒有反思自己的作戰方案和執政方式反而認為解決一切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在整個帝國建立單一的民族和信仰。 1913年,黨內政變,黨內民族主義派推翻了自由主義,建立了三巨頭政府,當初的“唯一辦法”就要搬上臺面好好策劃一番了,針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計劃就此開始制定。 第三階段:想讓我們家的仆人消失,可是爸媽一直看著,怎么辦? 亞美尼亞問題已經引起了西方列強的關注,青年土耳其黨的一舉一動都務必要小心,他們深知一旦做出過分的行為可能引起列強干涉,甚至導致整個帝國被肢解。因此,他們仍在收斂自己的行動。然而,1914年,一戰開打了。各個國家都忙著自保和取勝呢,哪有時間管你亞美尼亞的問題,于是,青年土耳其黨的行動開始了。1915年2月正式啟動滅亡亞美尼亞人的計劃,具體內容如下: 1. 包圍所有亞美尼亞人,并且逮捕那些反對政府的亞美尼亞人,然后把他們遣送到各省,如巴格達或摩蘇爾,把他們消滅在路邊或其他地方。 2. 收繳武器。 3. 激進的穆斯林認為必須對亞美尼亞人采取辦法加以解決,實際上,在范城、埃爾祖魯姆、亞達那,亞美尼亞人已經贏得了穆斯林的仇恨,他們挑起了俄羅斯人在巴庫對土耳其人的大屠殺。 4. 同意如埃爾祖魯姆、范城、馬木魯特阿齊茲、比特里斯的人民使用軍事力量例如憲兵消滅亞美尼亞人,而在表面上要達到制止大屠殺的效果,相反在亞達那、錫瓦斯、布羅薩生、艾斯米德特、士麥納的人民要積極幫助穆斯林和軍事力量來達到目標。 5. 采取措施消滅亞美尼亞的男牧師和男教師,留下亞美尼亞婦女和兒童。 6. 采取措施防止他們逃脫,切斷其和當地人的聯系。 7. 各地的亞美尼亞官員可能是間諜,把他們從政府的各個部門驅逐出去。 8. 以適當的方式除去軍隊中的亞美尼亞人員,這些事情由軍隊來做。嚴格保守這些指示的秘密,不要讓其他人知道。 總結來說四個步驟解除武裝、消滅精英分子、驅逐、不動聲色的消滅。解除武裝,令你沒有任何的反抗的能力;消滅精英分子,沒有人為你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發聲,沒有強有力的人帶著你們反抗;驅逐,我們只是處于某種目的讓你們換個地方生活;不動聲色的消滅,前方路途艱險,生老病死,刀劍無眼我們一概不負責。一副事不關己的嘴臉,正是一戰的時機,冷酷的政策、完美的計劃促成了這場大屠殺。 德國:看到青年土耳其黨的計劃是不是下意識就會想到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的屠殺,如出一轍,從開始的驅逐到最后的消滅,我們不得不提在這場屠殺中起著助攻和軍師作用的德國。 驅逐,這一想法普遍認為出自日耳曼人的手下。公元507年,日耳曼諸國中的法蘭克王國就曾經將西哥德人從其占高盧地區的大部分區域驅逐出去。退一萬步講,就算這個想法并不是德國向青年土耳其黨建議的,他也一定是知情,并持默認態度的。 早在哈米德二世執政時期,德國就同奧斯曼政府關系密切,在青年土耳其黨執政初期,德國在財政等方面大力支持,進一步增進了兩國之間的基友關系。青年土耳其黨雖然極力反對亞美尼亞等二等公民進入軍隊,但對德國人進入軍隊指導卻是非常歡迎。1914年,德國實際上已基本控制土耳其的軍權,軍權在手,屠殺行動這么可能不知?但由于德國本身是基督教國家公然承認支持或是默許屠殺行為,是會被詬病和民眾反對的,猜測這是德國隱瞞的原因。 一戰結束后,三巨頭之一,大屠殺的主要發起者塔拉特在回憶錄里宣稱奧斯曼帝國總參謀長德國人布隆沙特·馮·斯克林德福曾暗示青年土耳其黨應首先驅逐亞美尼亞人。當然不排除這是為自己開脫的言辭。但就軍權的角度考慮,德國方面必定是默許了相關的行動。 德國這么做的目的在哪?除了出于盟友的道義外,還有和重要的一點是企圖通過亞美尼亞事件要挾美國。德國駐土耳其大使汪根漢姆自美國大使呼吁德國出面干涉是回復: 你們的傳教士和你們的人民把自己當做亞美尼亞人的監護人,因此所有問題都是美國人的問題。只要美國把軍火賣給德國的敵人,那么你指望我做什么事呢,布萊恩先生公開發表聲明,認為把軍火賣給英國和法國是保持中立。只要你們的政府繼續是這個態度,我們就對亞美尼亞人什么事都不做。 顯然,美國沒有就范,德國仍舊默許。于是,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于非命。 亞美尼亞:亞美尼亞在這場屠殺中扮演的完全是受害者的角色,但實際上他們的一些行為無形間推動了大屠殺的發生,并不是促成,僅僅是推進,就像催化劑一樣。對于奧斯曼土耳其這樣的國家,某些極端分子,對于生活中存在二等公民和他們呼吸同一片天空下的空氣本來就很膈應。偏偏又遇見了受美國新教和俄國鼓動的亞美尼亞人,強烈的追求民主、平等。針尖麥芒,同樣極端的亞美尼亞人企圖報復,以引起列強的關注,刺殺了幾個土耳其穆斯林。打破了之前勉強維持的和平局面,激化了雙方的矛盾。 從哈米德二世到青年土耳其黨,都認為亞美尼亞又企圖分裂奧斯曼土耳其的想法,然而當事人還不自知,他們一直一來的想法都是自治而不是建國。 亞美尼亞:讓列強們關注到我,我的春天就會來了,迫于這些國家的壓力奧斯曼就不會這么壓迫我了,翻身農奴把歌唱;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這是我的家事啊,俗話說家丑不可外揚,這貨老把我對他不好的事兒說出去,這不是想置我難堪,難道他還有叛國的想法。 亞美尼亞:俄國哥哥真好啊,教給我好多新的東西,自由民主平等,我一定要向哥哥多多學習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私通外敵 ( ̄_ ̄|||) 一戰…… 亞美尼亞:各位大大,請關注我一下,關心一下我們這些受苦受難的人啊,多多監督奧斯曼 列強:我們要打仗,凡爾登、索姆河,沒心情管你了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嘻嘻嘻,有機會了。 1918年...... 亞美尼亞:俄國哥哥,你不能忘了我啊 俄國:十月革命,我退出一戰了。(我連一戰都退出了,要先把家務事處理完啊) 土耳其極端民族主義者:嘻嘻嘻,又有機會了。 本來就有種族問題,再打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旗子,借著驅逐保護的外衣,屠殺不可避免。 協約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不管他們做什么都是出于國家利益,戰爭臨近結束時,他們都忙于設計自己對戰后國際局勢的藍圖,完全忘了戰時對亞美尼亞人的種種承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