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分離少些憂傷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 姚貴忠教授 王春燕 李潔 《 生命時報 》( 2012年01月06日 第 06 版)
編者按:有人說“分離是一種甜蜜的憂傷”。離開母親的懷抱、家人的呵護、甚至失去至親至愛……人的一生似乎就是在不斷的離別中,成長和成熟。本期,《生命時報》特邀心理專家,與您共同探討“分離”這個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主題,讓分離不再成為傷害。
出生 離開媽媽身體 渴望大人笑 眼神多交流 提到分離,或許很少有人意識到,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離別,是出生時與母親身體的分開。 媽媽的子宮就像一個溫暖的搖籃,舒舒服服呆了10個月以后,突然來到一個冰冷、嘈雜的陌生世界,對孩子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對母親來說,則是無法避免的“分娩之痛”。順利渡過這次分離,對孩子良好心理的塑造和媽媽平穩心態的轉換,都是至關重要的。 分析:細心的人會發現,剛出生的孩子很“膽小”,就像把自己包在一個蛋殼里,生怕受到打擾,甚至對大人的呼喚、嬉鬧沒有太大反應。其實,此時孩子正在“艱難”過渡,家長們需要做的,是要給他一個非常安靜、沒有動蕩的環境,讓他覺得安全,慢慢適應環境“巨變”。而不是一群人呼啦啦圍在孩子身邊、又抱又哄、吵個不停。此外,媽媽不要長時間離開孩子,要多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和溝通,比如對著他微笑,哪怕哺乳時,眼睛也要看著孩子等。 家庭成員之間也要互相理解、保持共識。不要把什么事情都交給孩子媽媽,特別是要理解孩子離開身體后給母親帶來的痛苦和不適應,多陪她說說話,經常贊美、鼓勵她。當媽媽感到身心疲勞時,爸爸和家中其他人要主動承擔起責任。▲ 入園 暫離家長保護 玩玩捉迷藏 上個親子班 對很多家庭來說,送孩子進幼兒園、上小學是一項“大工程”。小朋友舍不得家長無微不至的呵護,抓著媽媽、奶奶的衣服又哭又鬧。而很多家長,就算狠下心回頭走開,心里也萬般舍不得。經常有家長在校門外伸長了脖子看孩子,翻來覆去擔心:孩子會不會被欺負?吃得好不好?越想越忐忑,恨不得立即把寶貝抱在懷里。 分析: 美國心理學家斯考特·派克表示,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聰明的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并讓他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如果此時沒有打好心理基礎,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非常敏感、脆弱。 因此,在保護孩子的同時,家長首先要相信和肯定孩子的能力,努力做到“成熟分離”。可以有意識地和他們玩捉迷藏的游戲,讓孩子把眼睛蒙起來,感受大人消失的感覺,訓練他的獨立能力,但游戲時間一定要循序漸進。此外,可以參照學校的作息,訓練孩子吃飯、穿衣服等基本生活技能。既讓孩子養成習慣,也讓家長可以放心。最后,孩子入學前,家長和孩子可以參加“親子班”,逐漸縮短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實現自然過渡。▲ 求學 孤身遠離家鄉 結交新朋友 培養些興趣 對大多數人來說,第一次如此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獨立、成長和責任感,恐怕是遠離家庭、上大學放飛的時候。 大學生們開始品嘗獨立的喜悅、挫折和痛苦,也要應對著一波又一波的陌生、迷惘和孤獨。離開孩子的父母,既興奮無比,突如其來的失落和“空巢感”又讓他們不知所措。可以說,這是長大的孩子和父母的關系發生根本性轉變的時期。 分析:經過了沖動、逆反的青春期,大學階段是孩子踏上自己人生理想征程的一個新起點。忍受與家庭分離,面對新的學習方式、人際氛圍和生活環境,又很容易感到難以適應。此時,一方面要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和智慧,不要遇到一點小挫折就唉聲嘆氣、甚至自暴自棄。另一方面,要主動、積極地融入身邊的環境,與同學們結伴上課、參加活動,盡快熟悉新環境。用年輕人特有的自信和熱情應對挑戰。 作為父母,要提醒自己,孩子長大了,并不是與家庭關系的終結,而是一個嶄新的開始。要學會放棄控制孩子,要尊重孩子,傾聽他們的內心需求。同時,適當把注意點轉移到提高自己的生活情趣方面,比如做做健身操、跳跳交誼舞等,既健康又能打發時間,或者把更多精力投身于事業,為生活找到新的平衡。▲ 工作 初次直面社會 降低期望值 繼續多學習 記得一首歌中唱到:“我是一只小小鳥,想要飛卻怎么樣也飛不高……有一天突然飛上了藍天,卻發現自己是那樣無依無靠。”用這句歌詞來描述每個人從學校到社會這一轉折時期的心態,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大學生活,可以說是“依賴”與“擺脫依賴”的博弈。同學之間的純潔友誼讓人依戀,可又不得不走出象牙塔。于是,很多人不能很好地走出校園,與同學們分離。困惑、失落、焦慮、孤單、不安全感統統襲來。 分析:在工作之前做好心理準備,平靜離開校園,對提高工作和生活質量很有必要。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抱著“空杯心態”。從學校出來,不管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要從零開始。把自己想象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千萬不能驕傲自滿。用學習的態度融入新的環境,對待新工作、新事物。第二,誠實待人。對于初入職場的畢業生來說,誠信的品質比專業知識更重要。因此,要誠實守信、律己寬人,做個“德才兼備”的人,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第三,調整定位。初入社會,要根據現實環境及時調整期望值,以便減少心理落差,盡快適應新環境。▲ 失戀 相愛成為過去 痛快哭一場 唱歌解憂愁 前不久,一部叫做《失戀33天》的電影,勾起很多人的共鳴:相戀七年的男友居然和自己的閨蜜走到了一起,“悲痛欲絕”的同時,女主角黃小仙還不得不面對工作上的重重壓力……黃小仙用了33天,從沉浸在絕望和心碎中淚流不止,到逐漸明白愛情和婚姻的真諦,終于找到一直守護自己的那個人。 分析:如果分離是一種痛苦,那么失戀、離婚等與愛人的分離,簡直算得上是一種心理創傷。如果處理不當,它可以摧毀一個人的意志,讓人患上抑郁癥。更有甚者,還會萌發仇恨心理,甚至實施報復行為等。因此,勇敢地面對與接受戀人的分離,才能讓一個人更加懂得愛惜自己,學會成熟和堅強。 面對遠去的愛人,以下幾個小秘籍也許能幫到你。首先,把悲傷宣泄出來,讓眼淚痛快地流、讓思念和悲傷盡情爆發吧,讓淚水把悲傷帶走。接著,換個環境,轉移注意力。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唱歌、旅游、健身等,忘卻悲傷情緒,而不要沉浸在記憶里觸景傷情,比如總是去曾經約會的地方懷念等。最后,如果自己不能調整,要果斷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 總之,如果不懂分離的兩個人黏在一起,愛也會成為干涉和侵犯。▲ 喪偶 面對至親永別 淚水助平復 親友同安慰 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階段,盡管與親人分離是每個人都不愿接受的事實,但每個人都會面對至親的離開。死者已逝,留給生者的卻是無盡的遺憾與哀痛。特別是對于很多喪偶的老人來說,陪伴了自己大半輩子的老伴走了,他們不僅會悲傷、痛哭,甚至憤怒、自責,覺得自己沒有照顧好對方等,嚴重者出現抑郁、負罪感,甚至出現失眠、食欲不振等生理反應。 分析:面對親人的離開,如果因為極度哀傷,忽略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很容易陷入心理困境。相反,如果能夠正確認識死亡、反思生命,則會更了解生命的真諦。 要想戰勝情緒的低谷、恢復平靜的生活,這里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回避不是好選擇。親人離世已成不可改變的事實,就要勇敢地接受現實,不要刻意回避談及離世的親人,甚至把他的照片、房間等全部“鎖”起來。第二,面對巨大的悲痛,“哭吧哭吧不是罪”。不用害怕哭泣,淚水有助于痛苦情緒的釋放,是喪親者接受現實的一種恢復過程。 第三,別把自己孤立起來。而要和親人、朋友一起,互相安慰和支持,共同面對創傷。 此外,我們也可以借鑒國外的“死亡教育”,從小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念、體會到生命的可貴,更加珍惜生命、珍愛家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