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五臟與五行相應,利用五行生克關系來理解臟腑之間的聯系并應用于疾病治療。 1、五臟、六腑、五音與五行對應關系,如下表: 五臟、六腑、五音與五行對應關系
三焦為第六腑,與牙音相對應,六字訣對應字為嘻。橫膈以上的部位,包括頭部、胸、上肢和心肺叫上焦。橫膈以下臍以上的上腹部,包括肝膽、脾胃叫中焦。臍以下的部位和有關臟器,如小腸、大腸、腎和膀胱等叫下焦。三焦是通行元氣和運行水液的通道。 各臟與其相應的腑互為表里,所以腑病可用相應臟所對應的字進行練功治療。 2、五行生克關系 五行的生克制化規律是五行結構系統在正常情況下的自動調節機制。 (1)相生規律:相生即遞相資生、助長、促進之意。五行之間互相滋生和促進的關系稱作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相生關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我生”兩方面的關系,中醫將其比喻為為“母”與“子”的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所以五行相生關系又稱“母子關系”。以火為例,生“我”者木,木能生火,則木為火之母;“我”生者土,火能生土,則土為火之子。余可類推。 (2)相克規律:相克即相互制約、克制、抑制之意。五行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稱之為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這種克制關系也是往復無窮的。木得金斂,則木不過散;水得火伏,則火不過炎;土得木疏,則土不過濕;金得火溫,則金不過收;水得土滲,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用。 在上述生克關系中,任何一行皆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個方面的關系。以木為例,“生我”者水,“我生”者火;“克我 ”者金,“我克”者土。 3、虛則補其母 虛則補其母用于治療母子關系的虛證。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而致肝陰不足者,稱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療,不直接治肝,而補腎之虛。因為腎為肝母,腎水生肝木,所以補腎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氣虛弱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影響脾之健運而導致脾虛。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補脾氣以益肺氣的方法治療。 某一臟器有虛證,也可直接用虛則補其母的方法,如肺氣虛弱可直接補脾以補肺氣。因為脾土為母,肺金為子,脾土生肺金。 六字訣也應用這一方法治療虛證,如肝陰不足,可加練或只練習吹(腎)、噓(肝)字;肺氣虛弱可加練或只練習呼(脾)、呬(肺)字。 4、實者瀉其子 實者瀉其子用于治療母子關系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出現肝實證時,肝木是母,心火是子,這種肝之實火的治療,可采用瀉心法,瀉心火有助于瀉肝火。練習六字訣可加練或只練習呵、噓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