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重寶 ![]() ![]() ![]() ![]() ![]() ![]() ![]() ![]() 錢面:錢文“乾元重寶”四字直讀,隸書,“乾”字右筆直上成魚鉤狀。 錢背:穿上祥云,穿下月紋。 錢背:穿上星紋。 錢背:穿右一星紋 背景: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9年)開始鑄虛值錢,據“新唐書”食貨志記載:“肅宗乾元元年,經費不給,使五弟琦鑄“乾元重寶”,第二年又鑄“乾元重寶”小錢,當五十的重輪大錢。版別分狹緣、闊緣、光背、背星、月、祥云、瑞雀等,背星月紋、星紋者少見,背云雀紋甚少見,背十、背洪、折二、母錢均為珍貴。復制品體形較小,“寶”字首部斷筆,但仿造逼真。 乾元重寶是中國 唐朝 由 官方 鑄造發行的銅質 鑄幣 。有“乾元重寶”和“ 重輪乾元重寶 ”兩種。 因官價規定,面值大于 開元通寶 ,并且有很高的 兌換率 ,又因 乾元 年間發行,所以稱為“乾元重寶”,民間俗稱“乾元大錢”。 簡介 乾元重寶 唐肅宗乾元元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乾元重寶錢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 朱雀 、穿上或穿下祥云或星文的。 政府于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 “ 重輪錢 ”,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厘米,錢文隸書,順讀。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 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后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于餓死的人相枕于道。到肅宗死后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 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 凸文 “乾元重寶”四字, 隸書 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后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后所鑄 乾元小錢 ,背有星、月、祥云、瑞紋。乾元重寶初以1當開元通寶10,兩種錢幣同時流通。 乾元重寶直徑2.7厘米,每文重1錢6分,即5.97克,又叫“當十乾元”。每千文重10斤8錢。 乾元二年又鑄“ 重輪乾元重寶 ”,又叫“重棱錢”,1當開元通寶50。直徑3.5厘米,重3錢2分,即11.94克(有人測定為12.3克),也有特小的,每千文重20斤。 乾元重寶 改革曲折 唐朝開元通寶 唐朝“ 錢荒 ”問題貫穿始終。 安史之亂 之后,朝廷財政更加困難。為此, 御史中丞 第五琦(“ 第五 ”是姓氏)建議發行虛價大錢,一當 開元通寶 十,被唐肅宗 李亨 采納,于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頒詔施行。乾元二年, 第五琦 得以升遷,以本官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 乾元重寶以大幅度的錢幣減重進行 貶值 。比如 重輪乾元重寶 的重量不到開元通寶錢的3倍,法定幣值卻要等于開元錢的50倍。 因此,私鑄大盛。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因犯私鑄罪而被拷打致死的就有800余人,但仍然屢禁不止。 由于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兩種同時流通,人們往往將含銅量較高的開元通寶收藏,而將乾元重寶盡量出手,出現了“ 劣幣驅良幣 ”的現象。 乾元重寶發行后,不僅不能解救朝廷財政困難,反而引發嚴重的 通貨膨脹 ,物價飛漲,米價高達7000錢,大批人餓死。史書記載“致物價騰踴,餓饉相望”。因此,這項 幣制改革 遭到 朝野 責難。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11月,主持這項改革的第五琦被貶任 忠州 長史 。 乾元重寶 草草收場 肅宗 上元 元年(公元760年),規定舊開元通寶錢與乾元重寶錢都當10文用,重棱乾元重寶錢當20文。 代宗 寶應 元年(公元762年)改重輪乾元重寶錢與普通乾元重寶錢為1當3(即當開元通寶錢3), 乾元小錢 1當2。3天后又改為一律1當1。于是私鑄又轉為私溶,每千個乾元錢可得銅20斤,可改鑄開元錢3000多文,獲利3倍多。 乾元重寶 歷史 乾元重寶 由面文二字加“重寶”組成的同類錢,可稱重寶式鑄幣體系,如 同治重寶 、 泰和重寶 、 政和重寶 等。華夏最早的重寶錢始于唐朝乾元重寶。玄宗天寶年間唐由盛轉衰,肅宗即位,乾元元年(758年)始鑄乾元重寶一當十折五錢,次年增鑄一當五十背重輪折十錢,762年又鑄小平錢。這些輕重不等的乾元重寶與開元通寶錢并用至會昌末年。此錢面文隸書,直讀,其四字多有變化;錢背則鑄有如意、祥云、瑞雀、星、月、洪、十等紋(文)飾,沿承了中唐開元特點并有所發展。 肅宗為什么要鑄此錢?主要原因有:1.唐盛行佛教,多數銅已用于鑄佛像;2.八年“安史之亂”使唐大傷元氣,其中在經濟方面如采礦業遭破壞,量不多;3. 黃河 流域農業(即政府主要稅收來源之一)也遭破壞。人口流亡,土地荒廢,使均田制和租庸調法失控。殘酷的割據與兼并又使“王賦所入無幾”,難撐軍費開支。遂鑄此虛值錢。以一當五十開元錢為例:一枚重約12克,開元重約4克,五十文重200克,按同值此錢應重200克。 輕了17倍。換言之,余下188克銅可做它用,足見其利潤之大。 乾元重寶錢在當時社會究竟扮演何角色?1.朝廷壟斷經營專鑄權。 鑄錢 要有技術,官局出價雇工匠,每爐用30 乾元重寶 人,銅21200斤, 3700斤,錫500斤。天寶年間每千文開元4000克,工本值750文。肅宗后,按折十乾元等值算,20枚240克即可,省工省料利潤大。2.富家看到商機,冒險將開元毀鑄私錢,暗地牟取暴利。如德宗時市價,化錢一 得銅六斤,每斤值600文,若500克折成開元僅值125文。 故厚利趨使,朝廷重刑不能禁。由此,開元漸少,只得補鑄重寶錢,而存世現錢多為官僚富商掌控,百姓平日很難得到。3.自780年實行地、戶“兩稅法”后,政府按資產多稅重,少則輕原則,分春秋兩季收稅(此法至明朝實行 《一條鞭法》 后始改變)。由于稅收初見成效,商人從中見到好處,兩錢并用的格局隨之發生轉變,以前一斗米價7000文,錢輕物重,德宗后則相反。如官府確定稅額“以錢計算”,收稅時卻要各戶折交實物,叫“定稅計錢,折錢納物”。 起初3200文稅折以時價,交一匹絹即可,后來錢漲物跌,一匹絹僅1600文,同樣稅額僅需折兩匹絹方可完稅,無形中負擔加重。政府見其利大,故雖急于收錢,但嚴控鑄幣量,從中獲取多方收益。781年以后,戰爭不斷,軍費浩大,財政困乏,為轉嫁危機,朝廷又先后出臺了 鹽稅 、 酒稅 、 茶稅 、 捐地錢 、 青苗錢 等附加稅,然每千文稅又增200文,錢重物輕的擴展迫使許多人“哀號于道路,逃竄地山澤”。各地官府卻繼續用物收錢,橫征暴斂于天下。 富商則“積錢以逐輕重”,無孔而不入。只有生產實物的民眾,總處于物輕包圍之中,被有權有勢者折價操縱,肆行敲剝。 乾元重寶 乾元重寶錢實則錢輕價重,成為替朝廷服務的“工具”,富豪贏利的“ 化身 ”,百姓負重的“債鬼”。盡管“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通行的以榨取人丁內役為主的賦稅形態,明確了稅收等級與范圍,擴大了收入面,是個進步,但是,各式乾元錢從中扮演的“重寶”角色,卻使唐中后期幣制混亂,私鑄成風,屢禁不止。 這一弊端又影響后世,特別是清代咸豐重寶大錢,在清政府的“ 偽裝 ”下,其幣制走向了更亂的極端。唐朝乾元重寶錢在那段歷史經濟狀況下形成與演變,難道不值得今天借鑒與反思嗎。 乾元重寶 精品 如圖所示的“乾元重寶”,圖一一枚徑2.9厘米、穿徑0.9厘米、厚0.26厘米,重7.9克。肉厚廓深,銅質純凈,毛 乾元重寶 刺簇新,未見磨損痕跡,似未流通即入罐之藏品。正面“元”字帶二橫畫無左挑,隸中帶行意——這是和常品乾元重寶的最大區別,錢幣著述少見收錄。 據 《陜西金融·錢幣研究》 1991年11期,應屬折十初鑄品。圖二一枚徑3.2厘米,穿徑0.9厘米,厚0.2厘米,緣寬0.45厘米,重10克,銹跡斑駁,寬緣大樣,從書風上看,與折十乾元重寶同出一人之手,屬開爐紀念泉,非常少見,歷代泉譜均無著錄。 此二泉何以稀少?這要先看看當時鑄錢的歷史背景。 公元八世紀中葉,唐王朝由盛轉衰,755年鎮守 河東 、 范陽 、 平盧 三鎮的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20萬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攻陷東都洛陽。 次年安祿山自稱雄武皇帝,旋攻長安門戶潼關,守將哥舒翰兵敗投降。唐玄宗倉皇西逃,至馬嵬坡發生兵變,奸相楊國忠被殺,其妹楊玉環“婉轉娥眉馬前死”。一路上風雨如晦、凄凄慘慘到達蜀中。北上監軍的太子李亨(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寧夏),遙尊玄宗為太上皇、指揮唐軍對叛軍展開了反擊。戰 乾元重寶 爭伊始,唐朝貯糧地河北、河東、河南、關內四道,及中央國庫清 河郡 、 洛陽 、 長安 大都遭兵火,致“民物耗弊,天下蕭然”。 為了解決平叛官兵耗量巨大的經費,平衡財政供求矛盾,一方面對人民強行攤派、勒索;另一方面實行通貨膨脹,發行虛值大錢。據 《新唐書·食貨志》 載:“肅宗乾元元年(758),經費不給,鑄錢使第五琦奏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與開元通寶摻用,以一當十。”可見: 唐王朝于乾元元年七月鑄行折十乾元重寶,又于乾元二年三月準第五琦之奏鑄重輪乾元重寶,每枚當開元錢五十,由于比價過高,從朝廷、地方到民間紛紛毀小錢、 銅器 、佛像鑄行大錢。 初行時尚可,愈后減重錢愈多,只求其形,無論輕重。因此,民間對初鑄之官樣錢,頗為珍惜,一到手就藏起來,不再流通。以致后世發現極少。 并且,當時實行虛值的通貨膨脹,給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雪上加霜,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中外皆以(第五)琦變法之弊,封奏日聞”。 朝廷 無奈將第五琦貶官,降低大錢比值,又以重輪乾元錢一當三,普通乾元錢一當二。其后,大小錢均一當一。自此大錢退出流通領域,多被熔鑄為小錢。 此二種版式本來鑄量很少,屢經銷熔,能夠流存下來的已經是稀中之稀了。 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811/c5211b3eacf4ea997d933c97b60452ef.shtml 乾元重寶基本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