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拈花一笑,會意即可。禪意一說,再多的文字,也只是滄海一粟,道之不盡,言之不全。好好生活,面對塵世,萬千煩惱,淡然笑之。問好作者!
該有一場禪意的雨,讓風中漂浮的心沉沉落地,于潤澤的泥土中長出卑微而又堅強的花朵。--題記
某一天突然看見一位網友的簽名——“真的希望天空為我下一場雨”,有感而發,寫下這些文字,懷念那些和雨一樣純粹的文字和心靈。 有人說雨是天空的眼淚,是大自然最暢快的情感流露。雨從天空飄然而下,洗凈了塵世間的一切鉛華,用來自天堂的靈泉滌蕩著人類浮躁的心靈。感人的雨或悄悄地下,或急急地來,它似乎隔斷了一切豪言壯語,隔斷自大的面孔與刺耳的喧囂,使心也擺脫塵世的纏繞,于幻想中游離、舞蹈。 也許是這學期一門叫做佛教與詩歌的課,讓我一次次踏著文字的足跡走進禪境花園。唐詩是那抹雨后的清新,山也更蔥翠,天也更藍澈。剔透無暇雨載著我們穿越時光的斷層,與唐代詩人們同怨同愁,在圣潔的雨中煉就一顆梵心,于是海誓山盟、心哀心碎和綿綿情愫便在這清淡芳純的禪境開出一朵蓮花,于超然中仰望蒼穹,于忘情中笑看人生。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倍鸥Υ阂瓜灿?,浣花溪畔,春雨知時節而至,潤物而無聲。何等細致的恬淡的心境才能超脫浮華與喧囂去聆聽悄無聲息的雨,驚喜于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于是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而江船漁火紅艷奪目,有了春雨的滋潤,想必次日的錦官城將繁花重重,姹紫嫣紅。再看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里頓時覺得快樂、新活、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按郝酚晏砘?,花動一山春色”,“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滋潤的春雨過后,是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細致入微的體察背后,是作者充滿禪意的心境。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贝喝盏陌?,韋應物獨步郊外,樹蔭深處黃鶯誘人地鳴唱,而他獨愛自甘寂寞的澗邊幽草,春潮伴著夜雨急急地涌來,郊野的渡口空無一人,只有空空的渡船自在地漂浮著。對于這樣一位生性高潔、愛幽靜、好詩文,篤信佛教,鮮食寡欲,所居每日必焚香掃地而坐的文人來說,西澗清幽的景色便是他心之所向,而那漂泊的舟亦是作者兩難的心,仕途的進退,何去何從。然而不高居媚世的胸襟與安貧守節的品性注定了這顆潔凈的心靈不會墜入與功名利祿的污流,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索性做一株澗邊無人關注的小草,與大自然為伴,盡享恬淡閑適的生活。于是又有了“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春雨依微春尚早,長安貴游愛芳草……韋應物用禪意的筆墨為我們構筑了人生的極境,在清淡芳純世界,不隨波逐流,更不背叛初衷而混入喧囂。在品嘗困難時,輕松又堅韌;在享受孤獨時,沉穩且寧靜,靈魂在這雨中褪去浮華,生命進入新的輪回。 何謂曠達?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蘇軾曾云:“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厥紫騺硎捝?,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贝嗽~作于蘇軾黃州之貶后的第三個春天,它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簡樸中見深意,于尋常處生奇靜,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既然朝廷不給兼濟天下的機會,何不逍遙自在的生活。對客觀事物、客觀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賞它。人們都說,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披著蓑衣在風雨里過一輩子,也處之泰然,只有不被聲明榮譽所累,才能領悟人生真諦??v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讀者面前。這里詞人正是借助于“雨”這一具體意象將人生引入忘情得失,超然物外的禪意般的寧靜之中。 佛家認為,外界的一切都是虛假的、無意義的,求助于外在的力量,如偶醉像崇拜、來生希望、大自然的陶醉等等,只不過是水中捉月、鏡里尋頭、刻舟求劍、騎牛覓牛。“但無妄想,性自清凈”。而我終將不能做到清凈空靈,多少個碌碌無為的日夜已讓我與禪意的雨擦肩而過。活在現實里,寵辱不驚不過是一種仰望,戀戀紅塵,才是人最本真的表現,縱使夢想凋零在心靈的明鏡臺,我欲時時常拂拭。我無法擁有菩提萬空無我的境界,但是一花一鳥也能構筑起我的天堂;我無法擁有像迦葉一般永恒的微笑,但一絲絲的感動也能永駐我心間。繁華三千東逝水,我只取一瓢飲。做不到忘我,但可以學會淡然;不能超越塵世,我愿灑脫地活在當下。 有一天,天空真的會為我下一場雨。一場禪意的雨,我已聽見了你的足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