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一八事變及中國的局部抗戰 陳于明著
日本,是中國的鄰國之一。這個國家,很早就對中國抱有侵略野心。早在明朝嘉靖年間,由大批日本武士組成的倭寇,就勾結中國的一些民族敗類,不斷騷擾中國沿海。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吉秀,出動大批軍隊兩次侵略朝鮮,企圖在征服朝鮮后再侵略中國。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后,國力迅速強盛,對外侵略的野心日益膨脹。70年代,日本侵略臺灣,遭到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清光緒20年(公元1894 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戰后,日本從中國獲得大量的賠款,霸占了臺灣及其周圍的島嶼。光緒26年(公元1900年),日本又參加了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光緒30年(公元1904年),日本與沙俄為爭奪中國東北,進行了一年多的的戰爭。戰后,日本把東北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
20世紀20年代, 日本國內發生了經濟危機。為了緩和國內矛盾,轉移國內人民的斗爭視線,日本就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中國。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在給裕仁天皇的奏折中說,日本要想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對中國蔑稱),要想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這份奏折,制定了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計劃。
1931年,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在沈陽附近不斷舉行軍事演習。同年夏,日本帝國主義先后在中國東北制造了萬寶山事件和中村事件,致使東北的形勢十分緊張。面對嚴峻的形勢,南京國民政府委員長蔣介石致電中國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總司令張學良:“無論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 其目的就是把東北軍的實力保存下來,用于圍剿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領導的工農紅軍。這就是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另外,蔣介石還幻想由英、法等帝國主義組成的國際聯盟出面干涉,制止日本侵華。
9月18日夜,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附近的柳條湖鐵路,反誣中國軍隊破壞,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北大營,進攻沈陽,史稱“九一八事變”。東北軍按照上級的不抵抗命令不戰而退,沈陽失守。第二日,日本關東軍、日本朝鮮駐屯軍向遼寧、吉林兩省同時發起進攻,安東、長春、鳳凰城等地淪陷。以張景惠、于芷山等為首的一批東北軍高官降日,拼湊偽軍,配合日軍進攻東北。
面對日偽軍的侵略,未撤走的東北軍英勇抵抗。東北軍誠允部,在吉林境內與日偽軍血戰一個月 ,收復縣城28座。11月初,錦州公安騎兵總隊在黃顯聲等人的指揮下,在盤山、高山兩次戰斗中,擊斃漢奸凌印青、張學誠及十幾個日本顧問。與此同時,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指揮東北軍在齊齊哈爾附近的江橋、三間房一帶與日偽軍激戰,斃傷敵6000多人。東北軍終因傷亡太大,彈盡糧絕而被迫撤退,齊齊哈爾失守。不久,馬占山在海倫重建抗日政府,繼續抗日。
12月,鄧鐵梅組建“東北民眾自衛軍”,開展遼東半島上的抗日戰爭。與此同時,東北軍李杜部和馮占海部向日偽軍發起反攻,一舉收復了東北重鎮哈爾濱。
1932年1月28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史稱“一二八事變”。駐守上海的國民革命軍第19路軍英勇抵抗,斃傷敵萬余人。由于國民政府的破壞,19路軍失利,被迫撤離上海。接著,國民政府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
2月,日偽軍攻占哈爾濱。24日,馬占山因得不到國民政府的支持 ,彈盡糧絕而被迫降日。3月9日,日本扶植原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登基,任偽滿洲國執政。偽滿洲國,是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大地上扶植起的第一個傀儡政權。
東北三省淪陷后,不愿做亡國奴的東北軍民,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在白山黑水間與日偽軍浴血奮戰。3月,義勇軍王德林部在吉林東部的南湖伏擊日軍,殲敵1000多人。4月,馬占山在黑龍江黑河重舉抗日大旗,向日偽軍發起反攻。6月,李杜的自衛軍在香坊戰斗中打敗日偽軍,截獲裝甲車數輛。風起云涌的抗日義勇軍,人數很快超過30萬,使剛進入東北的日軍日夜不得安寧。中共也在此時,開始在東北組建抗日游擊隊。
東北抗日武裝的迅猛發展,震驚了日本帝國主義,日軍調集重兵,瘋狂鎮壓義勇軍。由于義勇軍力量分散、人員復雜、缺乏統一的指揮,很快被日偽軍各個擊破。義勇軍失敗后,中共領導的東北抗日游擊隊,成為東北抗戰的主力。金日成的朝鮮人民軍也在此時成立,開始在北滿開展抗日游擊戰。
1933年,日軍向山海關一線大舉進攻。東北軍何柱國部在臨榆英勇抵抗,300多人陣亡,臨榆失守。3月9日,日軍向長城一線的喜峰口、古北口大舉進攻。國民革命軍第29軍、第17軍等部英勇抵抗,傷亡極其慘重。12日,日軍突破長城,繼續南侵。同年春,中共在東北的抗日游擊隊已發展到了7支。
5月,日偽軍大舉入侵察哈爾。面對敵人的侵略,國民政府妥協退讓,5月下旬與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與此同時,愛國將領馮玉祥、方振武和共產黨員吉鴻昌,在張家口組建10萬抗日同盟軍,在察哈爾境內與日偽軍血戰五晝夜,光復了多倫、康保、沽原、寶昌四城。蔣介石為執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就調集大批國民革命軍入察,配合日偽軍進攻抗日同盟軍。不久,同盟軍失敗,吉鴻昌被俘,后被國民黨殺害。
同年秋,中共在東北的抗日游擊隊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4年3月1日,偽滿洲國改名為偽滿洲帝國,溥儀任皇帝,年號“康德”。同年春,東北人民革命軍召集十幾支義勇軍在吉林濛江縣(今靖宇縣)境內開會,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合軍,由楊靖宇任總指揮,全軍5000多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日聯合軍經過大半年的浴血奮戰 ,粉碎了日本關東軍的春季大討伐和秋季大掃蕩。同年冬,東北人民革命軍第1軍成立,由楊靖宇任軍長兼政委。東北抗日武裝又經過近一年的浴血奮戰,粉碎了日本關東軍的三次大討伐。
1935年,大批日本關東軍入關南下,侵占冀東,威逼平津。國民政府繼續妥協退讓,6月與日軍簽訂《秦土協定》、7月又簽訂《何梅協定》。接著,日軍又策劃華北五省自治,企圖把華北變成第二個偽滿洲國。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的紅軍第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勝利地結束了長征。22日,日本扶植的以漢奸殷汝耕為首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在河北通縣成立,企圖讓冀東的22縣脫離南京。國民政府也積極響應,并準備于12月19日成立親日的“冀察政務委員會”。由于12月9日北平發生了反內戰,要求抗日的學生運動,迫使該組織延期成立。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已發展到六個軍6000多人,金日成的隊伍也被編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 4月,日本扶植蒙古的德王在察哈爾省德化建立“內蒙古軍政府”。同年春,東北各抗日武裝在黑龍江省湯原縣召開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抗聯)。由楊靖宇 任總指揮 ,趙尚志任副總指揮,全軍3萬余人。6月,抗聯第1路軍成立,由楊靖宇任總指揮。10月,紅軍第2、第4方面軍在甘肅的會寧、靜寧地區與紅軍第1方面軍匯合,至此,紅軍的長征全部結束。
11月12日,日偽軍大舉入侵綏遠。國民黨綏遠省主席傅作義指揮國民革命軍在紅格爾圖英勇抵抗,大敗來犯之敵,接著又搗毀了百靈廟的偽政權,取得了綏遠抗戰的勝利。12月12日,東北軍將領張學良、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變,扣押了蔣介石,迫使蔣答應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史稱“西安事變”。1937年,抗聯發展到11個軍4.5萬人,游擊范圍遍及東北70多個縣,形成了東南滿、吉東、北滿三大游擊區。據有關資料統計,從1931年到1937年,東北抗日武裝共消滅日軍17萬人。
二、全面抗戰的爆發和中國的戰略退守 階段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決心發動侵華戰爭,并制定了三個月內消滅中國軍隊主力,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從這年春天開始,日軍在北平、天津郊區不斷舉行軍事演習,尋釁鬧事。7月7日夜,在北平西南宛平城外演戲的日軍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城搜查,遭到守軍的拒絕。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宛平附近盧溝橋上的中國軍隊,進攻宛平城 。國民革命軍第29軍英勇抵抗,史稱七七事變。全面抗戰爆發。
8日,在陜西延安的中共中央向全國民眾發表通電,指出平津危機、華北危機、中華民族危機,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抵抗日本侵略軍。17日,蔣介石在江西廬山發表講話:“如戰端一開,就是地不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這是九一八事變以來,國民政府第一次表現出對日本的強硬的態度。
七七事變后,日本從本土、朝鮮和中國東北調集重兵猛攻北平、天津,29軍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在激戰中陣亡。7月底,北平、天津失守。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政府投入70萬大軍與日軍血戰,淞滬會戰開始。
面對日軍的侵略,國民政府一邊武裝抵抗一邊與中共談判。8月25日,根據國共雙方協議,中共在陜甘寧的紅軍主力部隊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8路軍(簡稱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葉劍英、左權分別任正副參謀長,任弼時、鄧小平分別任正副政治部主任。全軍轄三個師 :115師,師長林彪(次年3月由陳光接任)、副師長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政委關向應;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政委張浩(后有鄧小平接任)。全軍共3萬余人。
北平、天津淪陷后,日軍繼續南下,迅速侵占了河北省,并向山西省大舉進攻。一路上,侵華日軍多次血腥屠殺中國人民,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有近3萬中國人喪命。國民黨山西省主席閻錫山組織太原會戰,在山西境內抗擊日軍。八路軍改編完畢后 ,立即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9月中旬,八路軍115師在山西平型關伏擊日軍第5師團21旅團,斃敵1000多人,取得了全面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在太原以北的忻口,國民黨第1戰區司令衛立煌指揮國民革命軍與日軍激戰,殲敵2萬余人。此戰成為華北戰場上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10月,根據國共雙方協議,中共在南方八省的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 第4軍(簡稱新四軍)。葉挺、項英任正副軍長,張云逸、周子昆任正副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全軍轄四個支隊: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第2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第3支隊司令員張云逸、副司令員譚震林;第4支隊司令員高敬亭(1939年被錯殺)。全軍共1.2萬人。
10月中旬,八路軍129師、120師在山西境內的雁門關、陽明堡兩次戰斗中,擊毀日軍汽車百余輛,飛機24架,殲敵2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上的國民革命軍。10月下旬,八路軍115師一部進軍山西、河北、察哈爾三省交界處,開始創建以五臺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成立,由聶榮臻任司令員兼政委,該軍區共有主力部隊7000多人。8日,日軍占領太原。本月中旬,八路軍129師挺進太岳、太行山區,開始創建以這兩個山區為依托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淞滬會戰后期,日軍成立了以松井石根為首的華中方面軍。20日,日本華中方面軍以傷亡6萬多人的代價攻占上海。
上海淪陷后,日本華中方面軍迅速突破國民黨的四道防線,攻到南京城下。12月10日,日本華中方面軍以第6、第9、第16、第114師團為主力,以及第3、第5、第13師團各一部向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發起進攻(國民政府此前已遷都武漢)。留守南京的國民革命軍唐生智部10萬大軍與日軍血戰三日,斃敵3000多人。終因唐生智等人逃跑,守軍潰敗,南京失守。日軍占領南京后,對潰散的國民革命軍進行大搜捕,并大規模屠殺無辜百姓,一時間,整個南京城變成一個尸山血海的人間地獄。面對殘暴的日軍,中國軍民奮起反抗,大批不愿投降的國民革命軍士兵在南京市區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許多中國軍民,自發組織抗日武裝,不斷襲擊日軍。這場大屠殺,持續了六周之久,中國軍民30萬人遇害。唐生智的10萬大軍,除少部分逃跑外,絕大部分被日軍消滅。
與此同時,日本華北方面軍調集2萬大軍,對晉察冀根據地發起了八路圍攻。結果日軍在付出死傷1000多人的代價后,被迫結束了這場軍事行動。日本華北方面軍另一路,大舉進攻山東。國民黨山東省主席韓復渠不戰而逃,濟南等地失守。在東北,日本關東軍糾集四個師團的兵力,對三江平原(今屬黑龍江 )一帶的抗聯軍隊發動了長達一年之久的三江省大討伐 。
1938年1月,抗聯第2路軍成立,由周保中(白族)任總指揮。同年春,日本華北方面軍以第5、第10兩個師團的兵力大舉進攻徐州。國民黨第5戰區司令李宗仁指揮國民革命軍進行徐州會戰。國民革命軍在臨沂、藤縣頑強阻擊日軍。日軍第10師團占領滕縣后,兵分兩路直撲徐州的門戶——臺兒莊(今屬山東棗莊市)。駐守臺兒莊一帶的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20軍等部英勇抵抗,一舉擊潰來犯之敵,殲敵1萬多人,取得了震驚中外的臺兒莊大捷。4月中旬,日本華中方面軍、日本華北方面軍分南北兩路直撲徐州,國民革命軍殊死抵抗。與此同時,新四軍各支隊開始向皖南、皖中、蘇南敵后進軍。在東北戰場上,抗聯以第1、第2、第5、第6四個軍的兵力向日偽軍發起數次進攻,殲滅了大量的敵人并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5月,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在延安發表了著名的《論持久戰》的演講,詳細分析了抗戰必經的三個階段,為中國的抗戰指明了方向。16日,新四軍第4支隊在安徽巢湖縣境內伏擊日軍第6師團守備隊,斃敵25人,打響了新四軍在華中抗戰的第一槍。5月底,國民政府為保存實力,主動把軍隊撤離徐州,徐州會戰結束。6月19日,國民政府為保衛武漢,阻擋日本華北方面軍南下,竟炸開了鄭州東北的花園口黃河大堤,洶涌的黃河水淹沒了豫東、皖北5.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不久,彭雪楓、吳芝圃指揮的新四軍游擊支隊進入豫東,開展豫東平原上的抗日游擊戰。
8月,日本華中方面軍沿江西進,日本華北方面軍也繞過黃泛區,經皖中南下,兩只侵略軍從東、北兩個方向進逼武漢。國民革命軍百萬大軍在第9戰區司令陳誠的指揮下英勇抵抗,中國抗戰史上規模最大,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的武漢會戰打響了。
國民革命軍首先采取攻勢,在8月20日將日本華中方面軍第101、106兩個師團包圍在江西廬山一帶,并頑強阻擊前來增援的日軍第9、第27兩個師團。9月2日,國民革命軍以三個軍的兵力在河南信陽與日本華中方面軍激戰,重創日軍第13師團。18日,國民革命軍在武漢以東的田家鎮與日軍第6、第116師團激戰。28日,田家鎮失守。同一日,抗聯第7軍在烏蘇里江下游的西風嘴子戰斗中,擊斃包括為滿洲國軍政要員日野武雄少將在內的39名日軍,取得了輝煌戰果。10月7日,國民革命軍對被圍在廬山的近3萬日軍發起總攻,經三日血戰,幾乎全殲被圍之敵。然而,在日軍猛烈進攻下,武漢外圍陣地先后失守,形勢日益不利。
10月12日,日軍第21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向廣州發起進攻。國民革命軍與日軍血戰十日,廣州失守。廣州失守后,中共在廣東境內的東江縱隊,在曾生等人的指揮下,開展廣東南部的抗日游擊戰。這支部隊和海南島上馮白駒將軍指揮的瓊崖縱隊合稱華南抗日縱隊。25日,武漢淪陷,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在武漢會戰中,日軍傷亡20多萬,國民革命軍傷亡數倍于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