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為二十四節氣的頭一個節氣———“立春”,為每年2月4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15°時開始。立是見,春是蠢動,是植物開始有生氣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這就是說,它表示冬天即將結束,象征春天的開始,可謂“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本知”。
立春的特點 在氣候學中,春季是指候(5日為一候)平均氣溫10℃至22℃的時段。時至立春,人們開始明顯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但雖然立了“春”,可是大部分地區仍會有霜凍出現,少數年份還會有“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在南方,往往立春后便是春雨綿綿、料峭春寒。那就是人們常說的“濕冷”比“干冷”還要冷。所以從氣象學術說,12月、1月和2月才是冬天的氣候,而在廣東,最冷的時候是從大寒后至翌年的驚蟄這段時間,這段時間中,最濕冷是立春過后到雨水了。 立春的養生 俗話說:“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這概括了立春的養生內容和特點。人們經過秋冬的休養,到了春季要開始勞作了。故春季的養生要順應春天萬物始生的特點,逐漸從“秋冬養陰”過渡到“春夏養陽”。中醫五行理論認為春屬木,與肝臟相應,所以春季養生主要是升陽護肝,而護肝又以調節心情為主。心情舒暢,既可防止肝火上越,又有利于陽氣生長。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其意為,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天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肝氣內郁的病變。同時立春后其氣候特征是以風氣為主令,而風邪既可單獨作為致病因素,也常與其他邪氣兼夾為病,當風邪侵襲人體后。 一是傷人上部,如傷風感冒中常見的頭頸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癢痛等。 二是病變范圍廣,風邪善行數變,變化無定,上下竄擾,逆上可直達額頂,犯下可侵腰膝脛腓。 三是“風勝則動”,凡見肢體運行異常,如抽搐、痙攣、顫抖、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往往責之于風,列為風病。故《黃帝內經》又說:“風者,百病之始也”。所以這節氣內特別注意防范感冒、流行性的、風濕病和心臟血管疾病等。 在飲食宜忌上,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說過:“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也就是說少吃酸味食品,多吃甜味之品,以養育脾臟之氣。宜多吃韭菜、百合、豌豆苗、薺菜、大蒜、茼蒿,即 廣州話“茼菇”、春筍、荸薺、甘蔗、淮山、番薯、大棗、茨實等,忌食洋蔥、花椒、肉桂、茴香等,還有貝類海鮮水產品也應少吃,因為這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容易引發急性肝炎等疾病。 養生湯水宜以滋陰養肝、補腎益氣為主,但由于春日多變,要注意多方面,如在養肝方面宜枸杞子豬肝湯;濕冷驅風時宜飲用胡椒根三蛇湯、川芎燉魚頭;濕痹痛時宜飲用雞血藤、黑豆煲豬骨湯等。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中老年朋友若發現四肢無力、經常抽筋,不妨用艾灸“太沖穴”的方法來補肝氣。“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也是儲存肝經元氣的倉庫。每天艾灸20分鐘能養肝護肝。而每天有意識地用力重復抓握動作也能起到補肝作用。謝錫亮艾灸養生館的中醫專家提醒,“太沖穴”也是著名的消氣穴。不過大家在生氣時最好不要用艾灸的方法刺激“太沖穴”,而是要用點按推揉的方式來排泄肝氣。“太沖穴”的位置大致在第一、二腳趾之間縫紋向上兩橫指處。 謝錫亮艾灸養生館立春節氣艾灸養生的主要穴位:督脈的大椎、命門、肺俞、肝俞、 任脈的關元、神闕、中脘、太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