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先主劉備,也是仁德之君,“視兄弟如手足,視妻子如衣服”,對關羽、張飛等屬下推心置腹,恩同兄弟。劉備為關羽而殺死義子劉封,更不惜違背國策,發兵東吳進行報復,被火燒連營,身死白帝。劉備與諸葛亮魚水交融,先是三顧茅廬,臨終又托以國事。君待臣以禮,而臣必侍君以忠。關羽為劉備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水淹七軍,雖走麥城而不惜一死。諸葛亮則聯吳抗魏,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隋、唐開國之主對待元勛,也極其優待。唐太宗李世民甚至還效仿光武帝劉秀,也命人在皇宮凌煙閣內高懸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時常瞻仰懷舊!事實上,“凌煙留名”也成為臣下建功立業、君上封侯拜將的同義詞。
宋太祖趙匡胤,對待功臣同樣也非常優容。他采用“杯酒釋兵權”的高招,一舉化解了五代十國以來將士驕主,擅自廢立的傳統,使中國結束了幾十年來的動蕩不安的政治局面。他還定下不殺大臣的規制,為大宋達到中國專制主義經濟和文化的巔峰奠定了基礎。
可見,出身宗師貴族的開國皇帝都很優待開國元勛,那么平民出身的劉邦和朱元璋做的怎么樣呢?
先說漢高祖劉邦。劉邦幾乎殺盡了功臣,而以誅殺頭號功臣韓信最具代表性。韓信自領兵以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沒有他平定北方、夾擊項羽,劉邦根本無法取得天下。但天下方定,劉邦就馬上拿掉韓信的楚王頭銜,貶為淮陰候,閑置長安。呂后又污韓信謀反,而殺之。韓信當年也曾防了劉邦一手,乃向劉邦討了個“三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劉邦也滿口答應。韓信的意思是說,只要天在地在,你就不能殺我。結果,呂后把韓信懸掉在一個籠子里——不見地了;雙眼蒙上白布——不見天了;再用削尖的竹子活活捅死——不見鐵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欲致人死,何患無方?漢朝開國的頭號功臣既被如此冤殺,其他人等都不在話下,只是挨日子罷了。
再說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也許是歷代開國皇帝中出身最低賤的,而殺戮起功臣來卻又是最心狠手辣的。天下方定,他就開始逐步清洗功臣,先殺華云龍、廖永忠。而在這一時期,早就激流勇退的劉伯溫也在家鄉不明不白地死去。
而朱元璋殺戮功臣的大手筆,是發動胡惟庸和藍玉冤獄,一共殺了數萬人,使幫助他得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團被徹底清洗。朱元璋先是以謀逆之罪,誅殺了宰相胡惟庸等一大批功臣宿舊、大小官員15000余人。后又窮追胡黨,又殺了唐勝宗等功臣,最后連數一數二的功臣李善長也被滅門。李善長是“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予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勛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親戚拜官,人臣之分極矣” 被朱元璋視為“賽蕭何”的頭號元勛,卻在77歲時全家70多口被朱元璋滿門抄斬,而賜予李善長全尸,則是朱元璋對這這位頭號功臣的最大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