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媽媽在上海豫園
“媽媽”是母親的口語,是天下最美的稱呼。《廣雅·釋親》:媽,母也。《康熙字典》“俗讀若馬,平聲。稱母曰媽。” 在歷史長河中,“媽媽”這個詞的含義經過變化,但是必須強調的是:“媽媽”不是外來詞,人類的各種語言中,MAMA的發音總是用來稱呼母親的,因為這是人學會的第一個音節。 口語中媽媽(ma ma)有不少不同的稱呼,包括老媽、媽、母親、媽咪(來自英語“Mummy”的粵語發音)或阿媽,有些地區子女(特別是古代)對母親的稱呼叫娘、阿娘或娘親,又有阿母、老媽子(粵語、北方話“老媽子”是指中年或老年女仆)、老母等稱呼。對別人稱自己的母親有家母、家慈,稱已死去的母親為先妣,對別人母親的尊稱是令堂或令壽堂。要特別注意,有時候父親或母親的丈夫(繼父)也會用兒女對母親的稱呼(媽媽或孩子他媽)代表他的妻子。日本漢字和網絡用語中,娘則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子女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對其母親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幼兒及少兒時期,子女通常用一些較親切的稱呼,如媽媽等。青年之后,稱呼通常為媽等。而另一些稱呼,如媽咪、娘、阿媽等,可見于大多年輕人。 母愛如水,母親是源,無論你、我、他(她)走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然是不盡的源頭之水;心里念想著的,永遠有對母親的感激。 母親一直無微不至地關愛、關心、關照著我們,沐浴在母愛之中的我們,真正了解自己的母親嗎?母愛是如此的深沉而不張揚,平凡得讓人熟視無睹,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面對這些,母親當然毫無怨言,可對我們來說,沒有體驗到母愛應該是多大的不幸呀!殊不知我們丟失了比金子還珍貴的東西! 我的母親,相貌平平,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記得我小的時候,有一次生病住在親戚家,媽媽不畏路途遙遠,不畏夏天驕陽烈日,徒步從40華里開外的鄉村,為我送來了吃的糧食和日用品,累的滿頭大汗,上氣不接下氣。媽媽安慰我要好好治病,有什么問題和困難她為我解決和處理。媽媽的到來和安慰,增加了我的激情和戰勝病魔的勇氣,媽媽的支持和鼓勵,給了我無窮的力量,月余后,我痊愈回家。在人生的征途媽媽給了幾多的呵護、安慰……;在成長的旅途給了多少支持和鼓勵……。媽媽的愛常常是無私的,我的快樂與成功,往往就是她的快樂與成功。 母親的愛就像太陽一般溫暖,春風一樣和煦,清泉似的甘甜。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古詩:"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異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有首歌《世上只有媽媽好》中唱道: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了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沒有媽媽最苦惱,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媽媽的吻》中唱道: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媽媽曾給我多少吻,吻干我那臉上的淚花,溫暖我那幼小的心,媽媽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母親》中唱道:你入學的新書包有人給你拿,你雨中的花折傘有人給你打,你愛吃的(那)三鮮餡有人(他)給你包,你委屈的淚花有人給你擦,啊,這個人就是娘,啊,這個人就是媽,這個人給了我生命,給我一個家!《兒行千里》中唱道: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囑咐的話裝進兒的兜。《母親的愛》中唱道:有種愛,不需言語表白,有種愛,永遠隨心而來,母親的愛,偉大又無私的愛;母親的愛,默默又無言的愛;母親的愛,如滿天星斗,是我今生最珍貴的擁有……。概而言之,母親的愛是一條永不枯竭的河,母親的情是一首永遠寫不完的詩。母親,在我心中一直都是那樣的偉大! 年輕的母親,日復一日,夜復一夜,默默無聞,勤勤懇懇,日夜操勞,只求兒女長大成人、成才,直到滿頭白發,依然恪盡職守,細心呵護……。 隨著日歷的翻動,媽媽的生日就要到了。媽媽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