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球星林書豪在美國職業籃球聯賽的精彩表現,引來全球瘋狂,這位“丑小鴨”的爆發,讓許多人又開始相信童話。但不應忽略的是,任何傳奇離開了它的土壤、它的環境,結果就會大大不同。 事實上,林書豪是完全可能被忽略的。 首先,他父母并沒什么運動天賦,在體育圈也沒什么關系,既非出身名門,又無名師指點,別人為什么要用他呢?如果永遠沒有上場的機會,水平再高有什么用? 其次,如果沒有美職籃這樣的平臺,就算在球場上成功了,也很難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最終不過是干了一份不錯的職業,在默默無聞中老去。 由此可見,林書豪依然是制度下的蛋,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才華沒有被內耗掉,沒有被掩蓋,而當他把這一切展現出來時,社會及時地發現了他,并給予回報。 歷數美職籃的歷史,比林書豪有才華的球星多得是,比他成績好的人更多,可他只爆發了一周,大家便對他如此熱捧,甚至夸張地稱為“黃耶穌”、“傳奇”等,在這背后,體現出的是制度的力量。因為,好的制度才能產生善意的文化,它尊重每個人的付出,愿意回報以褒揚與肯定,來幫助他成長。 在國外,有所謂“三明治式批評法”,即在提出批評時,先要說好話,中間部分指出問題,最后依然要贊美與肯定。從學校教育,到人際交往,莫不如此。 有了這樣的氛圍,個人會更愿意為社會付出,而他只要做出貢獻,社會便給他充分的回報。以塞林格為例,靠《麥田的守望者》,他便足以在富貴鄉中終老此生,而我們的作家,就算名滿天下,也未必能靠寫作來維持生計。 個體與社會良性互動,才能激發個體的活力,才能實現雙贏的局面,共同建設文明。而這一切,就需要制度來保障。試想,讓林書豪從小就被封閉起來,每天忙于功課,為高考而奮斗,他的籃球天賦又如何培育,如何發揮呢?畢竟,他不能和那些被特別培育的尖子生相比,看到別人不用上學,有專業教練從小到大呵護,不用為上場機會而奮斗,他會不會感到灰心,從此放棄? 我們能培養出天賦異稟的運動員,比如姚明,卻不能從平淡中發現長才,可一個球隊不能總靠天吃飯,一個社會也絕不是幾個天賦強人就能支撐起來的。說到根上,一旦資源分配發生扭曲,不僅敗壞了規則,更人為地制造了匱乏,一邊是重點培養的乖孩子,一邊是被壓制的野孩子,結果往往是乖孩子成材率低,野孩子干脆就不許成才。 令人擔憂的是,緊張的資源帶來緊張的文化,不習慣寬容地去看別人,不習慣表達善意,總是將大而無當的概念、名詞當成打人的棒子,從方舟子質疑韓寒,到孔慶東罵娘,我們分明看到了一種戾氣,而這種戾氣,一定會將更多的林書豪扼殺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