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為什么不是龍,不是虎,而是只猴子呢?在這個看似幼稚的問題背后,其實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 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 《宋高僧傳》卷第三寫釋悟空是京兆云陽人,原姓車,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遠裔。他從小天資聰穎、孝順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衛涇州四門別將。他奉命護送罽賓國(漢西域國名,今克什米爾一帶)使臣回國,在罽賓國都城突患疾病。他病中發愿,痊愈之后就出家為僧,號達摩馱都(法界的意思)。唐肅宗至德二年,悟空29歲,于迦濕彌羅國受具足戒,研究根本律儀,并在各地流浪,遍訪名寺名塔。 學成之后,悟空到龜茲的蓮華寺,潛心翻譯,將《梵本十地回向輪十力三經》翻譯成中文。在西域逗留了近40年后,貞元五年,他回到京師,進上佛牙舍利,敕封為空壯武將軍試太常卿,入章敬寺修行。而此時,他已經60多歲了。 佛經中的悟空除了也曾經出使西域之外,和孫悟空之間表面上看沒有什么本質的聯系。莫非這妖猴真是憑空而來? 悟空和尚和玄奘法師在歷史上一樣都是取經人,這一點值得注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去西天取經的人叫朱士行,為曹魏時代潁川地方人,這個朱姓可能是豬八戒的豬姓的一個源頭。在更早的西游故事中,如朝鮮漢語教科書《樸通事諺解》中出現過一個叫朱八戒的黑豬精,顯然是豬八戒的前身。明代的朱姓皇朝讓朱這個姓氏在小說中變得諱莫如深,以朱為豬,進而演化出一個喜聞樂見的耳大鼻長的豬精形象,這是可以想象的事。 如果我們能夠接受這個推論的話,那么,唐僧和這兩個也曾經去西天取經的徒弟共同形成了一個取經者的團隊,他們不論以什么面目出現,至少他們都曾經虔誠。 這三位取經人到了《西游記》中有了不同的角色分工。唐僧是人,其他兩位都淪為動物形象。 《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對孫悟空產生了實質性影響 英國漢學家杜德橋發現,猿猴角色在文學和宗教史上具有兩個完全不同的傳統。一個是妖精形象的猴子,需要降龍的二郎神或哪吒來壓制;另一個則是親近于佛教的猴子,主要出現在佛經中。 宋朝劉克莊的一首詩“取經煩猴行者”已經有猴子參與到取經過程中來的記載。明李禎《剪燈余話》卷一《聽經猿記》中有個叫袁遜的猴子,穿袈裟修行?!洞笕战浶颉分姓f北天竺國內還有一個小國,叫勃魯羅,每年七月,都有幾千只猴子捧著經書出來曬。而觀音菩薩手下的二十八部眾中有大獼猴畢婆伽羅,《大唐西域記》中也有獼猴向如來獻蜜的遺跡。 在佛教誕生的印度,被大家所津津樂道的是古印度神話《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這只猴子和孫悟空之間到底有沒有關系?從故事表層來看,兩者頗有相似之處,這一點也為大多數《西游記》研究者所認同。 《羅摩衍那》中的哈奴曼也是使羅摩殺死魔王、和悉多團圓的第一功臣。在羅摩兄弟尋找悉多的過程中,他們來到猴子國,遇見了猴王的軍師哈奴曼,羅摩兄弟幫助猴王奪回王位,為了報答他們的恩情,哈奴曼決定幫助羅摩兄弟找到悉多。于是,在這部卷帙浩繁的史詩中,哈奴曼開始與搶走悉多的羅剎王羅波那和羅剎女哩薄那迦展開激烈的搏斗。這個故事幾乎可以視作是《西游記》中“鐵扇公主”故事的原型,因為在《西游記》中,鐵扇公主仍被認為是羅剎女。而且,哈奴曼被認為是風神的兒子,這和《西游記》第一回說孫悟空是因風受孕也有相似之處。 孫悟空和哈奴曼都能任意變化身體,還能變成人。哈奴曼和孫悟空一樣神通廣大威風凜凜。悉多說哈奴曼:“你步履快捷得像風,你的威力像火—樣?!彼軌蜃屪约旱纳眢w增長,牙齒和爪子像金剛石般堅硬,力大無窮,可以把山、林、丘陵和塔、拱門、宮殿都—起搬走。我們在《西游記》第三回孫悟空從龍宮歸來后將金箍棒和自己的身體都變得奇大無比時,也曾經目睹過這樣令人目瞪口呆的情景:“他弄到歡喜處,跳上橋,走出洞外,將寶貝攥在手中,使一個法天象地的神通,把腰一躬,叫聲:‘長!’他就長的高萬丈,頭如泰山,腰如峻嶺,眼如閃電,口似血盆,牙如劍戟;手中那棒,上抵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層地獄,把那些虎豹狼蟲,滿山群怪,七十二洞妖王,都唬得磕頭禮拜,戰兢兢魄散魂飛。” 哈奴曼原本所使用的武器三叉矛,也變成了棍棒,這和孫悟空的武器相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