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寅:明代名學者 梁寅 (1303一1390) 字孟敬,號石門,新喻縣(今新余市)人。世代務農,家貧,自幼聰慧,讀書刻苦,“淹貫五經百氏”,屢次參加科舉,均名落孫山,于是棄功名。元末,征召為集慶路 (治今南京) 儒學訓導,兩年之后辭官歸鄉,隱居講學。明洪武二年(1369)下詔,召集全國名儒修述禮樂,年已60歲的梁寅在應征之列。在禮局中,以議論精審、筆力雄健為同僚佩服。次年禮書修成,以老病辭歸。洪武三年八月,受聘為明代江西首次鄉試考試官。晚年在家鄉石門書院講學,四方慕名求學者絡繹不絕。 浪淘沙?夜雨 這首小令寫“夜雨”,表達了詞人濃烈的惜花之情,情形融合,風格悠遠。首二句“檐溜瀉泉聲,寒透疏欞”,不蔓不枝破題而入,從“夜雨”寫起。“泉聲”可見雨勢之大,“寒透”標明天氣之寒。雨水順著屋檐流下,如山泉瀉地,嘩嘩作響,寒氣透入稠密的窗欞,四處洋溢。雨聲喧嘩,寒氣逼人,詞人不由滿懷愁緒,難以成眠,乃寫下一句“愁如百草雨中生”。以草喻愁是本人國古典詩詞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在此之前不乏佳作,如賀鑄《橫塘路》(《青玉案》)“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以“煙草”等喻閑愁。此處以“百草”喻愁情并非因襲,一場春雨,催生百草,乃是自然中常見之景,詞人的愁緒如百草在雨中萌發,妙在即景言情,情形相生,生動自然。接下來“誰信”二句繼續寫愁情以申足詞意。夜雨滂沱,聲聲入耳,這一夜詞人猶如作客旅店,睡不安枕,勉強入夢后,恍惚間又被驚醒。“誰信”,謂難以置信。“好夢”指什么,詞人為罕救蓑雨而驚夢?這些都沒有明說,從而為讀者設置了一個懸念,耐人尋味。 之二: 本詞標題已點明主題,即寫夜雨。 上片:今夜的雨下得特別的大,聽:從屋檐流下的雨水瀉如山泉,寒氣從不密封的門窗縫隙處侵入屋里,在這雨水嘩啦、寒氣逼人的夜晚啊,一股愁緒恰似百草在雨中萌發。誰會置信,在家寓居卻一點也沒有在家住的覺得,反倒像羈客旅居旅館普通,睡不安枕,在勉強進入夢境時,卻忽然間又被驚醒,輾轉反側難眠。詞作者愁什么呢?是什么讓他如此難以入眠呢?又是被什么驚醒了呢?是夜?還是雨呢? 下片:“花發恐飄零”,一語點破了讓詞人徹夜輾轉反側的緣由,一個“恐”字,就是讓詞人勉強進入夢境而又忽然被驚醒的真正的原由,恐什么呀?就是恐怕花兒會被大雨摧毀了,零落成泥,“只待朝晴”,只希望明日是晴天,這樣花兒就不會被摧毀了。可這只是作者心中的向往和希冀,而不是理想,理想是閱歷了一夜的暴風驟雨,姹紫嫣紅、百媚縱生的花兒能躲過昨晚的劫難嗎?于此,作者并沒有提及花兒了,那讓作者“誰信在家翻似客,好夢先驚。”的花兒,卻為何在此只字未提呢?轉筆寫到“彩霞紅日照山庭”,美麗的晚霞、落紅照映著秀麗的山川,哦,曾經相約好一同游山玩水的故人,想此刻也應該到了吧?那就一同去觀賞山上的鶯歌燕舞吧。其實,閱歷了一夜暴風驟雨的花兒,經不起風雨的摧毀,早已凋謝了,而此時,正是與故人相約一同觀花賞月的時段,而花兒卻被昨夜的風雨摧毀了,不得不說是件遺憾的事呀。但是,誰又能改動得了這自然界的變化呢?花開花謝,月圓月缺,都是不會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嬌艷的花兒固然沒了,瘡痍滿目閱歷了一夜風雨的清洗,在明麗的陽光下,山更清水更秀,鶯歌燕舞,山河美景仍舊。這又有什么可遺憾的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不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嗎?雖花已飄零,“零落成泥輾作塵”,可那雨后“彩霞紅日照山庭”、山清水秀、鶯歌燕舞的瘡痍滿目,不也是一種另類的美麗的風光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