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獨尊儒術(shù)開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把“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說成是孔子制定的法則,強調(diào)君、父、夫三者的絕對權(quán)力,這是對孔子學(xué)說的歪曲,使孔子學(xué)說成為僵化的教條。實際上,孔子雖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類的話語,但從未把君臣關(guān)系絕對化,孟子更把君臣關(guān)系定位為人格平等的關(guān)系。孔孟學(xué)說的思想源頭是堯舜之道,我們要了解真正的孔孟之道,不能聽漢之后歷代學(xué)者的一面之詞,而是要探本溯源。 使九族和睦影響天下百姓 堯: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堯是黃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名放勛。他是一位集仁德和智慧于一身的偉人。連措詞嚴(yán)謹(jǐn)?shù)摹妒酚洝芬灿眠@樣的筆墨來形容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月。”又說他“富而不驕,貴而不舒(放縱)”。 堯在帝位時的國號叫陶唐,故后人稱他為唐堯。堯在位共70年,退休后28年逝世,壽過百歲。堯的政績主要表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親九族,合和萬國。堯以身作則,首先使自己的九族親善,受其影響,朝廷百官也致力于和睦九族,從而使天下百姓也蒙受教化,直到使天下萬國的人民都變得和睦融洽。第二,任命羲和制定歷法,“敬授民時”,告訴百姓播種和收獲的季節(jié)。第三,對百官要求嚴(yán)格,使他們各盡其責(zé),于是各方面都呈現(xiàn)出一派興旺發(fā)達(dá)的景象。第四,將帝位傳給賢人。因堯的長子丹朱為人“頑兇”,堯決定不把帝位傳給他。群下推薦共工,堯說共工這個人好夸夸其談,做事不循正道,也否決了。他想從四位諸侯長中選出一位作繼承人,但他們都說自己無德無能,不敢接受。于是堯說:“悉舉貴戚及疏遠(yuǎn)隱匿者”。眾人便把當(dāng)時在民間的單身漢舜推薦上去,堯試用舜三年后,發(fā)現(xiàn)他很有成績,便正式讓他“攝行天之子政”。 堯在選擇繼承人的重大問題上做出了大公無私的抉擇,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他把權(quán)力交給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如果他把權(quán)力交給不肖子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說:“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可見堯的胸襟是多么廣闊。堯?qū)μ煜掳傩摘q如家人,天下百姓對他也尊敬有加。堯逝世后,“百姓悲哀,如喪父母。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 堯在把帝位傳給舜時,對他說:“咨!爾舜!天之歷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啊!上天的使命已經(jīng)落到你身上了,無論做什么事,你都要堅持中庸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都陷于困苦貧窮,上天給你的祿位就永遠(yuǎn)地終止了)。” 后來舜把天下重任交給禹時,也說了同樣的話。 20歲就以孝順聞名于世 舜:以孝征服天下人心 與堯生于帝王之家不同,舜只是一個貧窮人家的兒子。舜名叫重華,其父瞽叟是個盲人,舜的母親死后,瞽叟又娶了一個老婆,生了一個兒子叫象。 他的父親不講道理,后母很偏心,象傲慢無禮,都想把舜置于死地。而舜對父親和后母都十分孝順,對弟弟也很關(guān)心,隨叫隨到,這就讓父母和弟弟找不到殺他的借口。 從20歲開始,舜就以孝順出名,三十歲時被四位諸侯長推薦給堯。帝堯試用舜時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以觀察舜治家的能力;又讓他的九個兒子與舜交往,以觀察他處理外事的能力。舜在家族中的行為非常嚴(yán)謹(jǐn),“堯二女不敢以驕貴,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的九個兒子在舜的影響下也變得厚道穩(wěn)重。舜的行為還影響了周圍的人,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鄰居。舜在哪里住上一年,哪里就會形成村落;住上兩年,就成了市鎮(zhèn);住上三年,就成了城市。堯表彰舜,并賜給他衣服、琴、牛羊等物,還為他修建了糧倉。 舜的際遇令其家人尤其是象十分嫉妒,他和瞽叟合謀想害死舜。一天,瞽叟讓舜到倉頂上抹泥,舜上去后他把梯子拿走,在底下放火,舜靠兩頂草帽從上面跳下來,才沒被燒死。后來,瞽叟又讓舜挖井,舜知道他的企圖,便在井中挖了個逃生通道。待至井挖深了,瞽叟和象便一齊往井里填土,以為這一次舜必死無疑。事后便迫不及待地分舜的家產(chǎn)。瞽叟要舜的牛羊和糧倉,象要舜的房子、兩個妻子和那把琴。當(dāng)象得意洋洋地走進舜的房子,坐在里面彈琴取樂時,沒想到舜這時回來了。象既驚愕又尷尬,說:“我正在想你想得很傷心呢!”舜說:“是啊!你我的兄弟情誼是不錯的。”舜若無其事,侍候父親依然恭謹(jǐn),對待弟弟依然友愛。 后來,堯讓舜制定人倫禮儀,教化百姓,百姓都樂于遵從。堯又讓他入朝治理百官,百官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zé)。堯又讓他負(fù)責(zé)接待四方來賓,而舜能使各地來賓心悅誠服,對他十分恭敬。堯又讓他視察山川水澤,正好遇到暴風(fēng)雷雨,而舜竟然不迷路,使堯覺得不可思議,便讓舜代行天子之政。攝政期間,舜向諸侯們頒布新歷法,統(tǒng)一樂律與度量衡,到各地巡視,把中國劃分為十二州。他發(fā)現(xiàn)讙兜、共工、鯀不稱職,三苗氏在江淮、荊州一帶作亂,于是向堯建議,把讙兜流放到崇山,把共工流放到幽陵,把三苗遷往三危,把鯀發(fā)配到羽山。懲辦了這些罪人,天下人都感到心服。 堯逝世后,三年守喪結(jié)束,為了讓位給丹朱,舜躲到黃河南邊。但前來朝貢的諸侯們都不去丹朱那里而到舜這邊來;打官司的人都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頌歌的不歌頌丹朱而歌頌舜。舜覺得這是“天意”,于是回到都城即天子位,這時他已經(jīng)61歲了。帝舜的國號為有虞,故后人稱為虞舜。 舜治天下重用賢才。當(dāng)時禹、皋陶、契、后稷、夔、垂、益等人雖在帝堯時已被選拔任用,但還沒有明確的分工。舜根據(jù)他們的長處,讓禹擔(dān)任司空,負(fù)責(zé)治水;讓后稷主管農(nóng)業(yè),播種百谷;讓契當(dāng)司徒,對百姓進行倫理教化;讓皋陶當(dāng)大法官,主管刑罰;讓垂管理百工事務(wù);任命益為“朕虞”,主管山林畜牧;任命伯夷為“秩宗”,主管禮儀;任命夔為“典樂”,主管樂律。舜規(guī)定百官三年一考核,通過三次考核決定其升降。由于人盡其才,天下大治,史稱“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舜在帝位共39年,他到南方巡狩時,“崩于蒼梧之野”。因舜之子商也不肖,舜生前也像堯一樣把禹定為自己的接班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