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轉貼】常見的神經阻滯方法大家一起學習

     iamguojin 2012-02-25

    第七章 神經阻滯及注射療法
    第一節 概述
    疼痛是一種由急性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引起的或以這些損傷來描述的不愉快的感覺及情感體驗。疼痛治療的方法很多,包括藥物治療、脊髓刺激及心理治療、手術治療、神經阻滯療法和注射治療。神經阻滯術又稱為神經阻滯療法,它是在痛癥患者的腦、脊神經的節、根、干、叢或末梢等處的神經內或神經附近注入化學藥物或以物理方法阻滯神經傳導功能,切斷“疼痛——肌肉痙攣——缺血——疼痛”的惡性循環,以達到止痛、治痛治療目的手段。注射療法是指在診斷明確的前提下,將合理組合的治療藥液注射到炎癥灶的局部區域,通過直達局部的、相對高濃度的少量藥物,取得控制甚或消除局部病灶效果的注射方法。

    自大約200年前勞動人民發現古柯葉汁有傷口止痛作用,到1936年Rovenstin首次利用神經阻滯術治療痛癥,神經阻滯療法經歷了局部麻醉藥的發現、發展,注射器的發明使用及神經解剖、生理學的現代研究,特別是在近20~30年,神經阻滯療法更是以其獨特的手法、戲劇性的療效促成了一個臨床醫學專業學科——疼痛(診療)科的新生與成長。

    神經阻滯療法既不同于神經阻滯麻醉,又不同于俗稱的“封閉”。神經阻滯麻醉要求所阻滯神經轄區手術操作時必須無痛,肌肉松弛,亦即大多數情況下要求同時達到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交感神經的完善阻滯。所用藥液絕大多數為單純的局部麻醉藥,且局麻藥的濃度遠高于神經阻滯療法所使用的濃度。而神經阻滯療法使用的局麻藥僅需較低的濃度,多不影響運動神經功能。注射的藥液除局麻藥外,多伍用抗炎、營養神經或活血化瘀藥;以及毀損神經組織的藥物,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

    神經阻滯療法和注射療法通過阻滯痛覺沖動的神經傳導通路和交感神經的反射性反應,改善局部血供,清除炎性致痛物質以消除炎癥,調理引起疼痛的局部環境,達到止痛、治痛的目的。

    神經阻滯療法和注射療法,具有應用及時便捷,鎮痛效果確切,阻滯范圍隨意可控,阻滯時效相對可調,阻滯操作可重復性強等特點。

    作為一種介于有創手術療法與無創藥物療法之間的一種治療方法,神經阻滯療法和注射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全身藥物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和手術療法常出現并發癥且不易為患者接受的缺點,成為現代疼痛治療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隨著醫學基礎研究的深入,機械電子技術的發展,藥物研究開發成果的不斷涌現及對疼痛機制的更新認識,神經阻滯療法和注射療法在現代疼痛治療中一定會有長足的進步。


    第二節 神經阻滯療法分類
    神經阻滯療法按阻滯神經的作用方式分為化學性神經阻滯和物理性神經阻滯。前者是指將藥物注射到神經根、節、干、叢或末梢,利用化學性藥物使神經傳導功能缺失的療法,如三叉神經乙醇阻滯療法;后者是指利用冷凍、加熱、加壓等物理能阻斷神經傳導的療法,如三叉神經射頻熱凝術。

    無論是化學性神經阻滯療法還是物理性神經阻滯療法,按阻滯后神經傳導功能缺失時效的久哲,又可分為可逆性神經阻滯和不可逆性神經阻滯。屬于前者的如:利多卡因神經阻滯療法和小劑量感應電療法;屬于后者的如乙醇神經阻滯療法和脊神經后根連續射頻熱凝術。

    化學性可逆性神經阻滯療法主要用局部麻醉藥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羅哌卡因等,而不可逆性神經阻滯療法常用的藥物為神經破壞藥如乙醇、酚甘油、多柔比星等。物理性可逆性神經阻滯療法是利用電能或熱能使神經細胞去極化,從而可逆性阻斷神經傳導功能;物理性不可逆性神經阻滯多為利用物理能使神經組織蛋白變性,達到阻斷神經傳導功能的目的。由此可見,不論是中樞神經,還是周圍神經,無論是體神經,還是自主神經,都有化學性神經阻滯療法和物理性神經阻滯療法之分,每一類中也都有可逆性阻滯和不可逆性阻滯之別。

    第三節 神經阻滯療法及其臨床應用

    一、神經阻滯療法應具備的條件

    1.從業人員的素質準備 我國的疼痛醫學緣于麻醉學科,許多在疼痛醫學領域頗有建樹的前輩也同時是具有相關學科豐富臨床經驗的專家學者。神經阻滯療法作為疼痛醫學臨床實踐中使用頻度最高的治療手段與神經阻滯麻醉有著同根連枝的關系。所以要求實施神經阻滯療法的醫師,在具有必備臨床醫學專業技能和醫德素養的同時一定要具有麻醉學科的神經解剖、生理學、麻醉藥理學、急救醫學及麻醉并發癥處理的理論知識和技能。

    神經阻滯療法的療效及安全與操作者的手法有直接的關系,操作者除應具備上述條件外,還須平素多觀察、揣摩他人的操作技巧,在操作原則化、制度化的保障下,操作時達到針隨意到,針到手會,手會心明,針人合一,提高精準率,減少并發癥。切不可未取得預期療效,反添傷害。

    2.患者術前必要的心理準備 在進行神經阻滯療法前,應向患者(必要時一并向其家屬)詳細說明治療原理、方法、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特殊感覺、癥狀和副作用,以期取得理解并得到恰當的配合。如所用藥物、操作部位或危險性較大的神經阻滯術,或施行神經毀損術,應與患者或其授權者簽定治療志愿書或投保相關醫療保險,以使醫患雙方減少疑懼和心理負擔。疼痛往往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心理和精神因素直接影響疼痛治療的效果,溫和耐心地解釋是有效治療必不可少的一環。此外,一些必要的檢查如血常規檢查,X線檢查,老年、危重及心臟病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等和阻滯部位的皮膚清潔準備,特殊神經阻滯的禁食準備等必要的術前檢查和準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及家屬心理承受力。

    3.設施物品準備

    (1)治療用具:首先應具備由專人管理的無菌治療室,每日按門診手術室標準凈化消毒。室內備有心功能檢測設備和人工呼吸支持設備,以及吸引器、靜脈輸液用品、急救藥品、無菌物品柜、醫療廢棄物初步消毒設備、手術臺或多功能神經阻滯床、治療車或手術器械臺。無菌神經阻滯包若干,其內備有消毒用具、無菌穿刺用具等,此外,尚應備有畫線標記工具。有條件者需有C型臂X線機和常用穿刺部位的人體標本模型。

    (2)常用藥物

    ①局部麻醉藥:早期國內常用普魯卡因、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由于普魯卡因有過敏之虞,且作用時間短,近年來,臨床上以后二者為主。羅哌卡因以其作用時間長,感覺、運動神經分離阻滯的特點,越來越被疼痛治療醫師看好。

    ②B族維生素:雖然目前尚無對此類藥物有權威性的正面定論,但在我國,此類藥物已成為從事疼痛治療工作的臨床醫師約定俗成的常規使用藥物。最常用的為維生素B↓(12)。

    ③糖皮質激素:此類藥物因其有較強的抗炎作用,常被臨床醫師采用,但其廣泛的全身作用是本學科疑懼的。在臨床工作中應以“嚴格掌握適應證,寧單勿重,短期少量”為原則。以上三類藥物是化學性神經阻滯常用藥物,臨床實踐尚有許多醫師使用鎮痛藥、擴張血管藥、中藥活血化瘀藥用于疼痛的神經阻滯療法,其目的是希望改善病變局部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但要持慎重態度。

    ④神經破壞(毀損)藥:相對于上述三類藥物,此類藥物因其具有的神經破壞作用,并非臨床常用,但在若能嚴格掌握的適應證中如在嚴重、持久,常規治療無滿意療效及惡性痛癥的患者中應用,常取得患醫雙方滿意的臨床效果。常用75%~100%乙醇、5%~15%酚甘油、多柔比星、甘油等。


    二、適應證
    神經阻滯療法適應證廣泛,可用于全身各部位、各種性質的急、慢性疼痛和許多非痛癥的根治性治療和對癥性治療。通過阻滯交感神經和感覺、運動神經使水腫減輕,緩解內臟和血管性疼痛,抑制感覺神經刺激誘發的癥狀,阻斷疼痛的傳導,產生肌肉松弛或運動麻痹等直接效應和繼發性效應。若與全身用藥和物理療法、針灸療法配合應用于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的不同階段,其適應證更廣泛。臨床上常用于:急性創傷、急性炎性痛和非炎性痛、慢性疼痛、各種神經源性痛癥、癌性痛及許多非痛性癥狀與疾病。


    三、禁忌證
    1.不能合作者,如嚴重恐懼、躁狂、不情愿者。

    2.穿刺局部有感染性病灶者。

    3.患者正在進行抗凝、活血化瘀治療或有出血傾向或伴有凝血功能異常的疾病。

    4.對局麻藥過敏者。

    5.椎管內阻滯、腹腔神經節阻滯、椎旁交感神經節阻滯不能施于各種血容量不足,嚴重心輸出量低下、低血壓患者。

    此外,嚴重高血壓病、糖尿病、活動性潰瘍病、活動性結核病等患者進行阻滯治療時應慎用激素。

    四、常見并發癥
    1.局麻藥毒性反應 多因局麻藥過量或直接注入血管內所致。患者可表現興奮、譫語、失神、不合作、面肌痙攣、全身驚厥甚至呼吸、循環衰竭。一旦發生急性中毒反應,應立即予以吸氧,靜脈輸液。興奮型表現者靜注苯二氮〓類藥物,如地西泮(安定)或咪達唑侖(咪唑安定)5~10mg,速效巴比妥類藥物,如2.5%硫賁妥鈉3~5ml,無效者予以肌松藥及人工控制呼吸,積極穩定循環功能等措施。臨床實踐中往往為達到有效、完善的治療效果,常需較大容量的藥液,此時,為防止局麻藥過量應按不同情況和治療目的,使用最低有效(濃度)量。預防急性局麻藥中毒。局麻藥濃度的意義甚于容量的意義,也即寧可使用低濃度逾量,也不使用高濃度預量。操作精巧,注藥前反復回吸確認是預防本癥的關鍵,術前應用地西泮等苯二氮〓類藥物能有效提高機體對局麻藥毒性反應的閾值,并對驚厥的預防和治療有很好的作用。

    2.椎管內廣泛阻滯 藥液誤入椎管內直接的后果是椎管內麻醉,尤其是高位椎管內麻醉(即指頸、胸段的硬膜外隙阻滯麻醉)甚至是全脊髓麻醉,為嚴重的并發癥。本癥多發生于星狀神經節阻滯、脊柱椎管部位神經阻滯、頸臂叢神經阻滯時因穿刺針進針過深,針尖進入椎間孔甚或椎管所致。根據進入椎管內局麻藥的濃度和劑量不同,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循環功能抑制。輕者表現為呼吸困難、心動過緩,患者有意識但無力說話,嚴重者病情可在短時間內發展,即表現為全部脊神經支配區域均無痛覺、低血壓、意識喪失、呼吸停止甚至心搏驟停。處理原則為及時有效地維持通氣功能,穩定循環功能,予以吸氧、人工通氣、快速輸液及相應的循環、呼吸系統興奮藥。預防意外高位椎管內麻醉發生的措施包括:①穿刺點定位正確;②穿刺進針時不可偏內偏上或過深;③盡量選用短斜面注射針頭,每于注藥前一定認真回吸,無液、無血、無氣時方可注藥;④注藥時,先注入少量藥物,觀察5~10min無椎管阻滯征象后,經回吸確認后注入余量;⑤注藥后一定要嚴格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反復測試阻滯區域范圍,以便早期發現異常,及時處理。

    3.出血或血腫 為操作中刺破血管所致。穿刺時回吸若有血液應拔出針頭,局部加壓止血后,改變方向再行穿刺。

    4.氣胸 多于胸廓及毗鄰部位穿刺時發生,如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肋間神經阻滯、胸背部痛點注射、胸交感神經節阻滯,由穿刺針刺破胸膜,甚至肺組織所致。胸膜及肺組織損傷后的臨床表現依胸膜腔進入氣體的速度和量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悶、憋氣、呼吸困難。張力性氣胸者除上述癥狀明顯嚴重外,尚有端坐呼吸、患側肋間隙增寬、氣管向健側移位、患側胸部叩診過清音或鼓音、肺尖部及周圍區域肺泡呼吸音消失。胸部X線檢查多能確診。一旦診斷明確,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行胸腔閉式引流術。本癥發生的關鍵在于穿刺手法,穿刺時,要嚴格選定穿刺點和穿刺時進針的方向及深度。

    5.神經損傷 多因穿刺時操作不熟練或反復提插穿刺針,刻意尋求針感,穿刺針直接損傷神經所致。表現為藥物的阻滯效應消退后,出現損傷神經轄區疼痛和感覺障礙。神經損傷早期皮膚感覺障礙區較大,經恢復后感覺障礙區將縮小,最后可能只遺有小塊皮區不能恢復,此區稱為該神經的絕對供應區。如正中神經的絕對供應區是大魚際和拇、示指末節的掌面;尺神經的絕對供應區是小魚際和小指末節;橈神經的絕對供應區是“虎口”皮區。根據神經損傷后絕對供應區的部位或運動障礙的肌群可判斷損傷的具體神經,以利治療。神經損傷的治療應以全身應用神經營養藥和脫水藥為輔,神經損傷處用阻滯手法行營養治療為主。一般預后良好,少有后遺癥。穿刺時避免動作粗暴和為求針感而反復刺探,行阻滯術前應仔細、全面檢查神經功能并詳細記錄,以明確術前有否神經損傷,防止不必要的醫療糾紛。經神經刺激儀引導穿刺定位,能切實減少神經損傷的發生。

    6.藥物誤入血管 多因操作者不熟練而引起。注藥前回吸或在X線引導下穿刺并注造影劑多可避免。行神經毀損或注射腐蝕性藥物時,尤當謹慎,杜絕發生。

    7.感染 見于穿刺局部,體內存有感染灶、免疫功能低下、穿刺針誤入開放體腔或從診療環境到穿刺操作某一個環節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所致?;颊弑憩F為治療后數日內局部仍有疼痛且進行性加重,其性質不同于治療前,局部紅、腫、熱、痛。全身反應表現發熱、乏力、白細胞增多。感染灶深在者,多先有發熱,后繼漸有局部癥狀,膿腫形成后局部觸診可有波動感。對疑有感染者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一旦確診,應及時全身應用抗生素,局部熱療,必要時及早切開引流。本癥以預防為主,術前積極治療已存在的感染,從診療環境到穿刺操作的每一個環節都嚴格執行規范的無菌操作。在深部阻滯治療后連續數日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治療。


    五、注意事項
    1.詳盡檢查,務求確診,正確使用神經阻滯療法 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實施正確的神經阻滯療法是取得預期療效的基礎。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發揮神經阻滯療法的特長,否則不但療效不佳,還可能招致并發癥,并使患者對本療法產生懷疑,甚至失去信心。

    2.患者及家屬的心理準備 行毀損性神經阻滯時,應預先反復多次向患者本人及家屬告知,術中、術后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治療效應及對生命、生活的遠期影響。在被告知人已正確無誤地理解告知內容的情況下,履行相關告知簽字程序。

    3.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應按手術操作的要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常見的神經阻滯療法的部位和藥量有其不同于一般注射方法的特點:注射部位深和注射藥量大,一旦發生感染往往后果嚴重。

    第四節 三叉神經阻滯

    (一)應用解剖

    三叉神經為第五對腦神經,是最粗大的腦神經,為混合神經,內含較多的軀體感覺神經纖維和較少軀體運動神經纖維,在解剖結構上類似于脊神經。三叉神經周圍感覺神經元的細胞組成相當于脊神經后根神經節的半月神經節,位于顳骨巖尖部前面、三叉神經壓跡上的Meckel囊中。此囊由硬腦膜及伴隨的蛛網膜沿神經根向外伸出的筒狀突所構成,中間是囊腔即三叉神經池。半月神經節細胞中央突合并為感覺根,由腦橋臂入腦,而周圍突則構成三叉神經的三大周圍支(圖74-1)。

    由半月神經節向前發出的三個粗大周圍支,由內向外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及下頜神經,三支的分支與分布分別如下:

    第一支為眼神經,由眶上裂進入眼眶,分布于眼球、淚腺、眼眶、鼻黏膜、額部皮膚。

    第三支為下頜神經由卵圓孔出顱至顳下窩,有運動性纖維加入,在翼外肌的深面分為前干和后干。前干細小,又發出咀嚼肌支——支配顳肌、咬肌、翼內肌運動、翼外肌運動。顎帆張肌神經,鼓膜張肌神經——司同名肌肉運動。后干粗大,屬感覺神經,分出以下分支。

    (二)操作方法

    三叉神經阻滯可在其末梢、神經干和半月神經節等部位進行。根據疼痛的部位,先由神經末梢部位開始,以期盡可能地減少并發癥。

    1.眶上神經阻滯術 ①體位: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②穿刺點:眶上緣中、內1/3交界點或正中線旁開2.5~3cm眶上切跡處,眉毛上邊緣;也可用棉簽等尖硬物在其附近觸壓,尋找到放射性痛點;③方法:囑患者閉合患側眼瞼,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將針垂直刺入皮內后,針與額面平行方向沿骨膜刺入眶上切跡,出現針感者效果更佳(圖7-4-2)。

    如針尖刺入眶上切跡,進針深度不應超過1cm。回吸無血,注入2%利多卡因0.3~1. 0ml。如需行神經毀損,則在注射局麻藥5min后,再用結核菌素藍芯注射器注入毀損藥物0. 2ml,阻滯的有效期為6~18個月;④適應證為:三叉神經第一支痛,額部帶狀皰疹及后遺神經痛。

    2.眶下神經阻滯 ①體位:患者取仰臥頭正中位。②穿刺點:為眶下孔,體表定位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由同側眼外角到上唇中點連一直線,再由同側眼內角外側1cm處向下方到同側口角連一直線,兩線的交點即為穿刺點。另一種定位法是術者拇指在同側眼外側角至上唇中點連線上,自同側鼻外側向外上方滑動,指尖受阻處即為眶下孔。進針點為眶下孔標志點的內下方,約為鼻翼上端外緣。③方法: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以細短針頭于進針點刺入皮下,用一手指壓眶下緣,以防針尖滑入眶內。針尖向上、后、外方傾斜,以45°角沿顴骨表面向眶下孔進針,當針尖滑入時,有入骨隙感,并多出現上唇、鼻翼部位針感甚至放射痛(圖7-4-2)。繼續進針入眶下管0. 5cm,另一手拇指壓迫眶下孔部位,回抽無血液即可注入2%普魯卡因或1%利多卡因0. 5~1ml。如需毀損,須待眶下神經分布區麻木后,并觀察眼球活動情況,確認無復視出現方可緩慢注射毀損藥物0. 5~1ml,注射后拔針壓迫數分鐘。④適應證:三叉神經第二支痛。⑤并發癥:眶上神經和眶下神經阻滯后最多見的并發癥是注射局部水腫,尤以眼瞼水腫多見且明顯,一般在術后數日至1周內消退??粝律窠浺掖甲铚r,如穿刺過深,常發生較嚴重的并發癥——眼肌麻痹。穿刺時深度不超過0. 5cm,注射乙醇劑量不超過0. 5~1ml,多可避免。

    3.半月神經節阻滯 經卵圓孔穿刺,注入神經毀損藥物,以阻滯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穿刺路徑有前方進入法和側方進入法。前方進入法最常用,側方進入法主要在前者有解剖異常或穿刺路徑有病變,而不能進針穿刺時選用。

    (1)前方進入法:①體位,患者取仰臥位,頭向健側傾斜15°。②穿刺點,自患側眼眶側緣與前正中線平行向下引直線A,再自口角引一水平線B,A、B二線交點P約在口角外側2~3cm處,即相當于上頜第2磨牙之上,接近顴骨下緣,在此點做標記,由P點向同側耳郭前方0.8~1.0cm處引一線X,再向眼球中立位時正視的瞳孔引一線Y(圖74-3)。③方法,穿刺術區皮膚常規消毒,穿刺點局部皮膚及較深部組織浸潤麻醉。由穿刺點進針,另一手示指尖在顴骨下緣以下,捫清下頜骨喙突的前緣與上頜結節的間隙,穿刺針沿Y線方向,以X線的角度進針,直接刺入此間隙,體表面看針尖投影為:正視針尖應正對同側正視的瞳孔,側視則針尖應正對同側顴弓的中點。緩慢穿刺6~7cm時患者述下唇部疼痛,是為觸及由卵圓孔 出顱的下頜神經。此時術者憑感覺或在X線引導下,將針尖沿骨面滑入卵圓孔并刺中下頜神經。其標志性體征是患者訴下頜部放射痛。最后將針尖再推進0. 3~0. 5cm至患者上頜部出現劇痛,此時即刺入半月神經節內,回吸無血及腦脊液后,先注入2%普魯卡因0.05~0. 1ml,作定位試驗,如行神經毀損療法,則在注入局麻藥10min后觀察同側眼球運動有無障礙,測試面部感覺消失范圍與原疼痛范圍是否相符,如試驗滿意則注入毀損藥物0. 13~0. 15ml。

    半月神經節內注射神經毀損藥物劑量,應寧小勿大,以達到臨床預期效果的最小劑量為宜。常采用由小劑量開始,逐漸增加的方法,以期減少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如阻滯范圍不滿意,可在安全范圍內適當調整針尖位置(深度),如需要阻滯第2、3支,深入卵圓孔0. 3cm即可。如需要阻滯三叉神經全部,則進入卵圓孔 內0. 5cm即可。切勿輕率增加毀損藥物劑量(圖7-4-4)。

    (2)側方進入法:①體位,患者仰臥,面轉向健側。②穿刺點,自患側耳垂向鼻翼下緣引一直線A,再經同側顴弓中點向該直線作一垂線B,A、B二線交點作一標記點P,也可以耳屏前3cm,顴弓下1.5cm處為穿刺點。③方法,術者立于患側,常規消毒。確認顴弓中點及下頜切跡后,穿刺點用2%普魯卡因作一皮丘并向下浸潤較深部組織。穿刺針自穿刺點垂直進針,觸及下頜切跡后,針頭向上斜與額面呈30°角,緊靠下頜切跡上緣刺入顱底下方后軟組織。針尖在體表的投影是冠狀面正對顴弓中點,與顱底平面成15°~30°角。針尖滑過下頜切跡后,按上述方向即可觸及蝶骨大翼,繼續向前滑行,觸及下頜神經后,患者有下唇和舌內或耳部放射痛。此時可將針尖再慢慢滑入卵圓孔,一般距皮膚5.0~5. 5cm。注藥方法和注意事項同前方進入法。

    (3)適應證:①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或全部三支,或1、2支,經各周圍支阻滯治療或(和)手術治療無效者;②面部晚期癌性痛的暴發痛;③急性顱面部帶狀皰疹,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急性暴發痛。

    (4)并發癥:因半月神經節的解剖特點,其阻滯術可能引起多種并發癥,大多數是由于穿刺方向不準,進針過深或反復探刺損傷毗鄰血管、腦神經和組織所引起。也可由于注入大劑量的乙醇,致使毀損范圍過大導致損害,此類并發癥應該是可以避免的。①眩暈綜合征,比較常見,約占25%,常于注藥30~60s后出現,數小時至數日內消失,不需特別處理。②血壓升高,由針尖刺入卵圓孔時引起劇烈疼痛所致,原有高血壓病史者尤為明顯。此類患者術前應予抗高血壓治療,使其血壓維持穩定水平。穿刺針近卵圓孔時先行注入少量局麻藥,即可避免之。③腦神經炎,由毀損藥物侵犯其他部位腦神經所致。以第Ⅲ、Ⅳ、Ⅵ、Ⅶ對腦神經受累多見,臨床出現相應癥狀,如上瞼下垂、復視及瞳孔散大、面癱。④同側失明及角膜潰瘍,失明是本阻滯術最嚴重的并發癥。失明或是由穿刺針進入卵圓孔過深損傷視神經造成,或是由毀損藥物劑量過大損傷視神經造成。角膜潰瘍則是眼神經阻滯后,無感覺的角膜失去對外界傷害刺激的保護性防御功能所致。⑤咀嚼困難,為三叉神經運動根受損表現。常見同側咀嚼無力,咬合不嚴,或開口困難,易發生顳下頜關節脫位,多于數日或數月后恢復。⑥阻滯范圍內感覺喪失或異常,以疼痛治療為目的的神經毀損術后感覺功能喪失是必然的治療結果,其產生止痛、治痛效果的同時也使該區域的觸覺溫度覺喪失,是目前所使用的神經毀損藥物對不同功能的神經組織無選擇性的結果,多表現為麻木感,須經數月甚至數年才逐漸消失。感覺異常多表現為阻滯區域麻、刺感,蟲行蟻走感或溫度錯覺等痛苦感覺,實為感覺神經阻滯不全,可再行半月神經節毀損性阻滯,以求感覺完全喪失。⑦幻痛,發生于阻滯術后數日至數年,因成因不清,治療困難。⑧腦膜炎,少見,系感染所致,嚴格無菌操作可避免。

    (三)禁忌證

    1.用其他療法即可有效控制疼痛的患者。

    2.近期有急性心腦血管疾病史者。

    3.精神失常不合作者或不情愿者。

    4.未明了治療后果或經多次講解仍被確認其未明了者。

    (四)注意事項

    1.行三叉神經單支阻滯時,最好在參照顱骨標本進行操作,以便于調整進針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2.上頜神經、下頜神經阻滯雖不強調必須在X線引導下施術,但如遇穿刺困難,穿刺針不能到達預定部位時則不應反復盲探,應及時借助神經定位刺激器或X線的引導或放棄本次穿刺,以策安全。

    3.半月神經節阻滯應強調在X線引導下實施。一般先選用側面進入法,既容易操作,又較少發生并發癥,如不成功時,再選用前側面進入法。側面進入法阻滯時,只要注意阻滯平面未達到上眼瞼以前,即無失明危險。

    4.關于阻滯所用藥物引起的并發癥,毀損阻滯時,注入毀損藥前一定要先注入局麻藥,觀察有無并發癥及副作用,預判毀損療效,也讓患者體會神經阻滯后的感受。

    5.注藥時一定要定位準確,不論拔、插針芯,還是接換注射器都不得移動針尖的位置,即便是1~2mm的改變都可能會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第五節 頸臂叢神經阻滯

    一、頸叢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頸叢神經由第1~4頸脊神經的前支組成,除第1頸脊神經主要為運動神經外,其余均為感覺神經。由椎板間隙出椎管的第1~2頸脊神經和經椎間孔 出椎管的第3~4頸脊神經,經椎動脈后方達橫突結節間溝分為上升支和下降支,各分支與相鄰的上下脊神經分支聯系成環,是為頸叢神經,在頸部位于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的前面,胸鎖乳突肌的深面。由叢發出皮支和肌支,頸叢皮支又稱淺叢,位置淺表而粗大,自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向相當于扶突穴處穿出深筋膜,向上、向前、向下各方散行,形成四個分支:

    1.枕小神經(頸2) 沿胸鎖乳突肌后緣上方行走,至枕部和耳郭背面上1/3的皮膚。

    2.耳大神經(頸2~3) 沿胸鎖乳突肌表面向后上方行走,至耳郭及其周圍皮膚。

    3.頸皮神經(頸2~3) 自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橫行向前,分布于頸前部皮膚。

    4.鎖骨上神經(頸3~頸4) 2~4支,分布于頸前區,第2肋以上的胸壁,鎖骨上窩和肩峰的皮膚。

    頸叢的肌支又稱為深叢,其分支支配頸部深肌、肩胛提肌、舌骨下肌群和膈肌并與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舌下神經和頸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廣有聯系。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仰臥去枕,頭轉向健側,如病情允許肩下墊一薄枕。

    2.穿刺點 在上述體位下,囑患者做頭離床動作,可清晰地標出乳突、胸鎖乳突肌后緣和頸外靜脈。乳突下2cm相當于第2頸椎橫突標記為A點,胸鎖乳突肌短頭中點,胸鎖乳突肌后緣向外旁開1 cm相當于第4頸椎橫突,標記為C點,A、C點連線的中點,相當于第3頸椎橫突,標記為B點(圖7-5-1)。

    3.方法 常規消毒皮膚,用肌注針頭,在以上三點分別進行穿刺,如需多點阻滯時,先從C點頸4橫突開始。從頸側面與皮膚垂直進針,當進針2~3cm,碰到骨質時,即為橫突結節,固定針頭,回吸無回血及腦脊液即可注入藥液4~5ml,此為阻滯深叢方法。阻滯C點深叢后,將穿刺針退至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深面,回吸無異常即可注入藥液5~10ml阻滯頸淺叢。

    (三)適應證

    枕后神經痛、咽部惡性痛、頸部外傷后急性疼痛、急性頸枕神經痛。

    (四)并發癥

    1.局麻藥中毒反應 主要因局麻藥液誤入血管所致。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2.藥液誤入硬脊膜外間隙 藥液誤人硬脊外間隙的直接后果是高位椎管內麻醉,為較嚴重的并發癥。神經阻滯操作時,穿刺針的進針方向應盡量自上方偏向前下方,注藥時針尖的位置應在所選頸椎橫突的末端,進針不要過深,每于注藥前務必回抽,盡量選用短斜面注射針頭等,都是預防的有效措施。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3.Horner綜合征 系頸交感神經被阻滯后表現出同側眼瞼下垂、眼球下陷、瞳孔縮小、眼結膜充血、面紅無汗、鼻塞等全部或部分癥狀。多因進針過深,針尖偏內,注入藥量偏大所致。應向病人解釋說明,短時期可自行消退。

    4.膈神經阻滯 頸深叢阻滯時易阻滯膈神經,表現為胸悶和呼吸困難。給予吸氧等呼吸支持措施,待麻醉作用消退可自行恢復。

    5.喉返神經阻滯 喉返神經阻滯后,患者聲音改變或失音,嚴重者通氣困難,多因針刺過深或藥量過大所致。嚴密監視患者通氣情況,多可自行恢復,無須特殊處理。

    (五)禁忌證

    頸部畸形,注射部位腫瘤、炎癥者應視為絕對禁忌證。術前存有通氣功能障礙,特別是上呼吸道不全梗阻者視為相對禁忌證。


    二、枕大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枕大神經為感覺神經。它是所有脊神經中惟一未經椎間孔出椎管的脊神經后支,是后支中最為粗大的皮支。它由頸2脊神經節分出后,經頸1、2椎間沿寰樞關節的后外側出椎管,繞過頭下斜肌外緣,布于顱人字縫附近的頂枕部皮膚(圖7-5-2)。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初次治療者宜取俯臥位,已多次治療者坐位即可。頭中立位略前屈。

    2.穿刺點 枕外隆凸的中點向患側乳突旁開2.5cm上項線上,枕動脈搏動內側做標記。上項線為枕外隆凸向兩側延伸的弓背向上的弧形線,為斜方肌上止點。

    3.方法 用脫脂效果好的碘酒、乙醇常規消毒穿刺點皮膚,先在標記穿刺點觸摸枕動脈,在搏動明顯處內側垂直緩慢進針,出現放射痛后,即為刺中枕大神經或迫近神經。若針尖已抵顱骨仍無放射痛,則退針至皮下,調整針尖方向稍向左右呈扇形試刺,直至出現放射痛。穿刺成功后,固定針頭,回吸無血即可注入1%利多卡因1~2ml。放射痛消失后,進針抵顱骨骨面,回吸無血后,邊退針邊注藥1~2ml。神經毀損術,則應在枕大神經穿刺成功、注射局麻藥后,固定針頭,待麻木感出現后,注入神經破壞藥1~2ml(圖7-5-3)。

    (三)適應證

    1.枕神經痛 疼痛自后頭部、枕項部開始向頸、下頜和耳后放射,似顱面痛,觸及頭皮表面和毛發可誘發疼痛。

    2.頸源性頭痛 頑固性頸源性頭痛多由椎管內骨性異常,神經根被卡壓所致。應考慮手術治療。對有“禁忌證”或手術危險性大者,可行毀損阻滯或行射頻熱凝術。




    三、枕小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枕小神經也是感覺神經,為頸淺叢的分支,由頸2脊神經的前支纖維構成。自胸鎖乳突肌后緣淺出后,沿該肌后緣向后上方行至枕部,分布于枕外側部、乳突及耳郭背面上1/3皮膚。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同本節枕大神經阻滯體位。

    2.穿刺點 在枕大神經外2.5cm處,上項線上。

    3.方法 皮膚消毒同枕大神經阻滯術。穿刺前先在標記點處捫摸壓迫,以尋找痛性條索或明顯的壓痛點,有放射感者則可精確定位。在定位點處垂直進針,觸到枕小神經出現放射痛后,回吸無異常,注入1%利多卡因l~2ml,待放射痛消失后,針尖抵顱骨面,回吸無血后邊退針邊注藥1~2ml。若行神經毀損術,方法同枕大神經毀損術(圖7-5-3)。

    (三)適應證

    急性項枕部神經痛、肌緊張性頭痛、外傷性頸部綜合征。

    (四)并發癥

    鮮有特殊并發癥。穿刺針孔出血和局麻藥吸收后眩暈是阻滯后常見表現,前者須認真壓迫,后者稍休息即可自行緩解。

    四、臂叢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臂叢神經由頸5~8和胸1脊神經的前支組成。組成臂叢的各脊神經在頸部前、中斜肌間隙內向外、下行走,并規律地反復編織后形成三束。頸5~6的前支合為上于,頸7自成中干,頸8與胸1合成下干。三條神經干伴鎖骨下動脈穿過前、中斜角肌間隙,從下緣穿出,向前、向外、向下方伸展。到鎖骨后每干再分為前后二股,通過第1肋和鎖骨中點,經腋頂部入腋窩。在腋部,中、下干的前股合成為外側束,上千的前股自成內側束,三干的后股匯為后束,最后分別延續為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并發出分支到肩關節、臂、前臂及手部,支配上肢絕大部分的感覺和運動。臨床上行臂叢神經阻滯術時,常在臂叢神經走行集中且表淺的前中斜角肌間隙、第 1肋骨上和腋窩頂等部位進行(圖7-5-4)(圖7-5-5)。

    (二)操作方法

    1.肌間溝阻滯法 又稱為斜角肌間溝接近法。

    (1)體位:患者仰臥去枕,頭略向后仰,轉向對側45°。

    (2)穿刺點:將阻滯側胸鎖乳突肌自乳突至胸鎖關節全長三等分,再將同側鎖骨全長三等分,自胸鎖乳突肌中、下1/3交點至鎖骨中、外1/3交點畫一連線N。囑患者在保持頭側位的前提下,做抬頭努力。顯露胸鎖乳突肌鎖骨頭,沿此肌外緣向后外側觸摸,可觸及一條與胸鎖乳突肌鎖骨頭近似平行的細長肌肉,此即前斜角肌。沿前斜角肌的外后緣做一標線A。向外后側觸摸為一下寬上尖的三角形空虛間隙,其外側邊觸及的肌肉即為中斜角肌,沿此肌前緣做一標線B。中間的三角形空虛間隙即為斜角肌間溝,沿此肌間溝向下觸摸常可觸及一由外下斜向內上的細長帶狀肌肉為肩胛舌骨肌下腹,做標記線C。至此,前、中斜角肌間溝阻滯穿刺點即為ABC三線區域與N線的相交點。選此穿刺點的優點在于極少損傷胸膜頂和鎖骨下血管。

    (3)方法:常規皮膚消毒,術者面向患者立于患者頸肩之間。一手持穿刺針,一手示指尖探觸肌間溝,并推開頸外靜脈。穿刺針于穿刺點垂直刺入,向內向下略向后針尖指向對側腋窩方向進針,穿過筋膜出現突破感后少許進針常出現同側上肢放射痛。固定針頭,此時進針深度應淺于2.5~3.0cm,回吸無異常后注入治療液20~30ml。如以肩頸部麻醉為主,則在注藥時壓迫肌間溝下部,使藥液向上擴散;如以上肢及尺神經麻醉為主,則在注藥同時壓迫肌間溝上部,使藥液向下擴散(圖7-5-6)。

    肌間溝法臂叢神經阻滯術,具有穿刺標記明顯,易于掌握,阻滯神經的解剖部位高,易達到滿意的臨床療效,且鮮有氣胸發生。若嚴格控制進針方向和深度,應無誤入蛛網膜下隙和硬脊膜外隙之虞。但可發生星狀神經節、喉返神經和膈神經阻滯或麻痹。

    2.腋路阻滯法 又稱腋窩內接近法。

    (1)體位:患者仰臥,頭偏向對側,阻滯側上肢外展90°屈肘,手背貼床,呈英式軍禮狀,或將手置于枕下。

    (2)穿刺點:腋窩部,可摸到的動脈搏動最高位處。

    (3)方法:皮膚常規消毒,術者左示指、中指并攏,按在腋動脈上以做指示,右手持注射針頭于二指之間、動脈旁為穿刺點。以與動脈呈20°夾角斜向腋頂方向刺人,緩慢進針直至出現破紙樣的落空感。如松開把持的針頭,可見被針干放大的動脈搏動。若此時患者訴穿刺側上肢出現異感則更確定為針入腋鞘。固定針頭,接注射器回吸無血,即可注入治療藥液30~35ml。拔除針頭后,左手示指、中指自穿刺點下方向上方按壓穿刺點于肱骨干上,迅即回收上臂于體側。以助藥液沿腋鞘向上擴散(圖7-5-7)。

    (三)常見并發癥及注意事項

    1.出血 為刺破動脈或靜脈所致,表現為血腫。穿刺中回吸如有血液應拔出針頭,局部加壓止血后,改變方向再行穿刺。

    2.氣胸 多見于鎖骨上法阻滯時,穿刺針刺破胸膜,甚至肺組織所致。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此一并發癥預防的關鍵在于正確的穿刺手法,在肌間溝法穿刺時,要嚴格掌握穿刺點的選定和穿刺時進針的方向及深度。在沒有必行鎖骨上法的指征時,盡量選用肌間溝法或腋路法。

    3.局麻藥中毒反應 多因局麻藥過量或直接注入血管內所致。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注藥前的回吸是預防本癥的關鍵。

    4.意外高位椎管內麻醉 意外高位椎管內麻醉即指頸、胸段的硬膜外隙阻滯麻醉,甚至是全脊髓麻醉。本癥多發生于肌間溝法阻滯時穿刺針呈水平方向向內、向上進針過深,針頭進入椎間孔甚至椎管內所致?;颊吲R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5.膈神經阻滯 星狀神經節阻滯和喉返神經阻滯,皆因鎖骨上部臂叢神經阻滯時進針方向和深度不正確所致。本癥的表現和處理見本節頸神經叢阻滯。

    6.神經損傷 多因穿刺時直接損傷神經所致,患者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四)適應證

    急性上肢創傷、骨折、關節脫位的復位與鎮痛;急性臂叢神經損傷的止痛;急性頸,臂叢根性神經痛;臂叢神經系的灼性神經痛;損傷性神經炎;幻肢痛和腫瘤性神經痛。

    (五)禁忌證

    主要視不同的穿刺法局部的解剖結構,皮膚情況和可能發生的并發癥與患者的病情、術前并存病等而定。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患者則忌用鎖骨上法,腋部急性蜂窩組織炎者忌用腋路法。
    五、肩胛上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肩胛上神經屬臂叢神經的分支,來源于頸4~6脊神經組成的臂叢上干。自分支后,在斜方肌下面向后外方下行至肩胛骨上緣,在肩胛橫韌帶下方經肩胛上切跡進入岡上窩,發出2個分支至岡上肌,主支繼續向下外方繞行肩胛岡頸部入岡下窩,分2支至岡下肌。肩胛上神經除支配岡上肌岡下肌外,尚發出分支司理肩關節囊后部的感覺。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坐位,不能端坐者可取健側臥位。

    2.穿刺點 沿肩胛岡上緣標肩胛岡全長一直線A,過A線中點標脊柱平行線B,做A、B二線交點的外上角的角平分線C,在C線上外上方向距該角1.5~3cm處標記為穿刺點(圖7-5-8)。

    3.方法 定位后常規消毒皮膚,術者戴無菌手套,持穿刺針經穿刺點垂直刺入皮膚,向下向內向前方緩緩推進直達喙突的基底,切勿過于向前越過肩胛骨上緣或刺入胸腔,當進針感到阻力時,用針尖謹慎精細地試探出肩胛切跡,并由此滑進。此時進針深度約4~5cm。固定針頭接注射器,回吸無血、氣時,注入藥液6~l0ml。

    (三)適應證

    肩關節及肩鎖關節的滑囊炎;關節炎及關節周圍炎;肩胛骨骨折;肩關節囊或喙鎖關節撕裂傷;關節脫位。

    (四)并發癥

    1.氣胸 由穿刺針進針方向錯誤或(和)過深所致,患者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2.神經損傷 多因穿刺時直接損傷神經所致,患者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五)注意事項

    1.進針方向宜向后下,不應偏前,如越過肩胛上緣,既失去穿刺成功的標志,又極易刺傷胸膜和肺組織。

    2.針尖探得肩胛切跡即可,不必尋找異感,以免損傷神經。

    3.成功的阻滯效果只有肩部疼痛的消失或緩解而無皮膚感覺異常。


    六、腋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腋神經來自頸5~6脊神經,于肩胛下肌前面發自臂從后束。伴隨旋肱后動脈繞過肱骨頸向后行走,穿過小圓肌、肱骨外科頸、肱三頭肌長頭、大圓肌所圍成的四邊孔 至三角肌深面。分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的肌支和司理三角肌區、上臂上1/3外側面皮膚及關節囊下部的感覺支(圖7-5-9)。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端坐,臂外展45°。

    2.穿刺點 肩峰的背側下方約4. 0cm處,即四邊孔處。

    3.方法 術者左手拇指按于肩峰背側下方約4.0cm處,其余四指按于三角肌及肩峰。拇指向前內側方向加壓觸捫,可捫及一凹陷并常有脹痛感,此即四邊孔 。在體表相當于肱三頭肌長頭外側緣,岡下肌和小圓肌外下緣及三角肌后緣之間。常規消毒穿刺點皮膚,穿刺針對準喙突方向刺入,深4~5cm即可至四邊孔。如針尖抵至肱骨時,應退針少許。經回吸無血、氣,即可注入1%普魯卡因或1%利多卡因5~10ml。

    (三)適應證

    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后下部局限性疼痛者。

    (四)并發癥

    血管損傷所致血腫,壓迫止血后,經數日可自行消退。


    七、肩關節周圍注射術
    肩關節周圍注射治療是將治療液注射到肩部的肌肉、肌腱附著點、韌帶附著點、關節囊附近、關節、骨性隆凸等局灶性炎癥處。以控制炎癥、消除疼痛為目的。

    (一)應用解剖

    肩關節是由肩胛骨和肱骨頭構成的球窩型關節,含有關節面、關節囊和關節腔。具有三軸性廣泛活動能力,其前、外、后方有胸大肌、胸小肌、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背闊肌等肌肉、肌腱和韌帶。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取坐位,患側臂輕度外展。

    2.穿刺點 肱骨大、小結節,肱二頭肌溝,喙突,三角肌附著點,肩鎖關節,肩峰下等處壓痛點及肌腱附著點。

    3.方法 常規消毒皮膚,穿刺針與穿刺點皮膚垂直進針,進針過程中詢問患者針感,如出現明顯的痛、脹、串、麻感時,當即注藥1ml,繼續進針抵骨質退針少許后,邊退針邊注藥。每點注入1%利多卡因2ml,也可伍用維生素B↓(12),少量皮質激素和活血化瘀藥。

    并發癥少見。
    第六節 胸部神經阻滯

    一、肋間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胸脊神經共12對,肋間神經即胸2~11脊神經前支。胸1脊神經和胸12脊神經分別參與臂叢神經和腰叢神經的組成。胸脊神經發自相應脊髓節,經椎間孔 分為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和灰白交通支,其中前支進入肋間。在肋間隙后部,肋間神經位于壁層胸膜和肋間內韌帶之間。在此段,肋間神經與肋間血管排列次序不定。肋間神經向前外側行走,至肋角處,肋間神經和血管穿過肋間內肌,緊貼于肋溝下緣,行于肋間內肌和肋間外肌之間。以自上而下排列呈靜脈、動脈、神經的次序向前行于肋骨下緣。在腋前線處,肋間神經發出外側皮支后隨肋骨的形態轉向前內側行進,并重又回到肋間隙中間隨肋骨行向前正中線。外側皮神經又分為前支和后支。上5對肋間神經到達胸骨側緣淺出,即為前皮神經;下6對肋間神經到達肋緣后進入腹內斜肌和腹橫肌之間,經腹直肌后部穿腹直肌鞘,在腹白線附近淺出,分布于腹部皮膚。肋間神經除支配肋間肌和前外側群腹肌運動外,還司理胸腹壁皮膚的感覺。肋間神經皮支的分布具有明顯的節段性,每一節皮支均呈環形條帶狀分布,并由上而下按神經次序依次排列,相鄰肋間神經的分布區相互重疊。在前正中線處,前皮支相互重疊到對側2~3cm,使前正中線旁開2~3cm范圍的皮區受到雙重支配(圖7-6-1)。

    臨床上常根據胸脊神經皮支的節段分布特征,通過檢查體表感覺障礙的節段,診斷病變神經或脊髓的節段。一般對應關系是:胸骨角平對胸2,乳頭相當于胸4,劍突相當于胸6,肋弓平面相當于胸8,臍相當于胸10,腹股溝韌帶中點平面相當于胸12。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雙側阻滯時取俯臥位,上胸及腹部墊薄枕,頭偏向一側,雙臂上舉,肘放于頭側,雙手交叉于枕后,以利肩胛骨外展。單側阻滯者可取健側臥位或坐位,患側肘部貼于枕后。

    2.穿刺點 根據檢查的疼痛區域選定穿刺點。如僅阻滯前胸腹部正中區域,于腋前線到乳頭線之間穿刺即可。如須阻滯后外側區域,則應在腋后線處穿刺,在肋角部穿刺除胸神經背支外,此節肋間神經自該處以遠均可被阻滯。肋間神經阻滯時,考慮其相鄰皮支重疊分布的特點,穿刺點的定位要包括相應肋間神經上下各一條肋間神經。

    因肋角和腋后線處肋骨扁寬厚,觸摸肋骨和肋間清晰,且阻滯范圍廣泛,能滿足絕大部分的臨床要求。故常在此處穿刺。于穿刺體位下,在骶棘肌外緣與肋骨下緣交點處標記穿刺點。

    3.方法 常規消毒皮膚后,穿刺點局麻,術者左手示指、中指置于穿刺肋間的肋間上下緣,以指引針刺并固定皮膚,右手持注射器,將針頭垂直刺入皮膚,緩進針抵至肋骨,稍向后退,將針尖斜過肋下緣,再進針0.3~0. 5cm。左手指、示指固定針尖及注射器,回吸無血、氣后,注入局麻藥5ml(圖7-6-2)。

    如需行神經毀損術,可先注入局麻藥2ml,觀察20min后,經檢查阻滯效果,確定無疑后注入神經毀損藥,如用5%苯酚(石炭酸),此處2ml即可。

    腋后線和腋前線二處的肋間神經阻滯術,體位、方法與肋角處阻滯相同,只第9肋間以下神經阻滯時須在肋間神經走行的下一位肋骨的上緣,稍向內側深面穿刺注藥,可收顯效。

    (三)適應證

    1.胸壁挫傷、肋骨骨折、連枷胸等創傷止痛及治療疼痛所致的呼吸功能障礙。

    2.術后止痛于手術結束前或術后立即進行。根據手術部位、范圍,選擇正確的穿刺點和阻滯范圍。

    3.原發性和繼發性肋間神經痛。

    (四)并發癥

    主要為氣胸,多因操作者穿刺不熟練,穿刺針損傷胸膜、肺組織所致。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五)注意事項

    1.術前應明確阻滯范圍和選擇正確的穿刺點,以避免阻滯用藥過分或不及。

    2.穿刺時掌握好穿刺進針方向及深度,不得損傷胸膜和肺組織。注藥前要仔細回吸。

    3.如果行多點阻滯,要于術前預計用藥總量,避免局麻藥急性中毒。

    二、胸椎旁(椎間孔)脊神經阻滯術
    (一)操作方法

    1.體位 單側阻滯者取健側臥位,行雙側阻滯者取坐位或俯臥位。

    2.穿刺點 先明確胸椎次序。可按垂頭位頸部凸起最明顯的棘突,即大椎為頸7棘突,向下推數。也可按背部體表標志計數胸椎棘突:雙側肩胛岡聯線水平為胸3棘突,肩胛下角聯線水平為胸7棘突。胸椎椎間孔與胸椎棘突之間有一定的位置關系,胸10以上胸椎椎間孔約與上位胸椎棘突頂點平齊,胸10以下胸椎椎間孔約與同一椎體棘突頂點平齊。按阻滯范圍要求選定胸椎后,按上述方法定位椎間孔平面,在該平面水平患側距后正中線旁開3cm標記穿刺點。

    3.方法 側臥位者取腰穿體位。坐位穿刺者,屈頸弓背。俯臥位穿刺者,腹部墊枕,袒露背部。常規消毒皮膚,術者戴無菌手套,雙手持穿刺針,經局麻穿刺點處垂直于皮膚進針,觸到橫突后稍后退,調整進針方向,使針向上向內斜20°~25°后進針3cm左右,若此時針尖觸及骨質時應后退0. 2~0. 3cm。回吸無氣體、血液和腦脊液方可注入治療液8~10m1(圖7-6-3)。

    (二)適應證

    1.高位肋間神經阻滯不能控制的疼痛,如切口靠近脊柱的胸部手術后疼痛。

    2.所有肋間神經阻滯的適應證。

    3.某些內臟痛。

    (三)并發癥及注意事項

    常見氣胸和局麻藥中毒,也可發生高位硬膜外隙阻滯或全脊髓麻醉。諸癥的臨床表現和處理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此外,胸椎旁神經根阻滯時可有脊神經灰白交通支或交感鏈阻滯。表現為低血壓癥狀,可予以靜脈補液及適量升壓藥,并密切觀察30~60min,坐起和直立時尤應防止體位性低血壓。胸椎旁脊神經阻滯時發生氣胸、硬膜外阻滯或全脊麻醉都是操作不熟練,進針方向不正確所致,如能在影像學引導下進行操作,其安全性和準確性將明顯提高,應積極加以利用。

    第七節 腰骶部神經阻滯

    一、應用解剖

    腰骶部脊神經由同位脊椎椎間孔穿出后,即刻分支,由脊髓端向周圍端依次分為4支①脊膜返支,極細小,在前、后支分界處與脊神經節之間由脊神經發出,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膜、椎骨、椎骨的韌帶及小關節。②腰神經后支,自分出后即向后行穿過橫突間隙,又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分布到關節突關節和肌肉、皮膚。臀上皮神經即是上3對腰神經后支的外側支發出的皮支,下3對腰神經發出皮支可到達骶部。骶神經后支自上而下逐漸細小,上4對骶神經后支經骶后孔穿出,骶5神經后支由骶裂孔 穿出。尾神經后支由骶裂孔 穿出,與骶5神經形成神經襻,其分支至尾部皮膚。③腰骶部神經的前支,先形成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再發出分支支配腰骶部及下肢。腰叢由腰1~3神經前支和腰4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常有胸12神經前支一部分參與。腰叢神經根出椎間孔后,行走于腰椎橫突的前方、腰大肌的深面及其外側緣,即腰大肌間隙內。該間隙又稱腰大肌間溝,其前界為腰大肌及其筋膜;后界為腰1~5橫突、橫突間肌和橫突間韌帶;后外側界為腰方肌和部分腰大肌;內側界為腰1~5椎體和椎間盤的側面;上界到第12肋;向下沿腰骶干至骨盆的骶前間隙。腰叢及其主要分支:股神經、閉孔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的起始部均布行于此筋膜間隙內。臨床常在此間隙內注入局麻藥阻滯神經叢。

    腰4神經前支的余部與腰5神經合成腰骶干與骶尾神經前支編織成骶神經叢,在骨盆內位于盆后壁,梨狀肌前面,前方為盆筋膜所覆蓋。骶叢略呈尖端朝向坐骨大孔的三角形。骶叢除發出短的肌支支配髖部和盆膈的小肌外,還發出臀上神經、臀下神經、陰部神經,其最終支為坐骨神經。④腰神經的交通支,起自前支的起始部,連于交感神經節(圖7-7-1)。

    二、腰叢神經阻滯術
    腰叢神經阻滯即腰大肌肌間溝神經阻滯。前一名稱是按阻滯的神經命名的;后一名稱是按阻滯的解剖學部位命名的。

    (一)操作方法

    1.體位 單側阻滯者,患者取患側在上的側臥位,雙髖膝屈曲。雙側阻滯者,取俯臥位,腹下墊枕,使腰椎曲線盡量展平。

    2.穿刺點 在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向尾側3cm標水平線A,經后正中線向患側旁開5cm標脊椎平行線B,兩線交點即為穿刺點(圖7-7-2)。

    3.方法 術者戴無菌手套,常規消毒術區皮膚,穿刺針經局麻皮丘垂直進針,直達腰5橫突,針遇阻力 后稍退,將針尾向身體尾端傾斜,使針尖滑過腰5橫突上緣,再進針約0. 5~1cm,待有明顯落空感,注氣阻力消失,說明針尖已刺入腰大肌間隙,此時一般進針5~7cm,回吸無血、腦脊液,注射藥液30~40ml。也可在注藥前先注入過濾空氣10ml以吹張肌間溝,利于藥液充分擴散。若須雙側阻滯,患者應取俯臥位,雙側依次阻滯。二次阻滯間隔應長于40min(圖7-7-3)。

    采用神經定位刺激儀引導行腰叢神經阻滯可顯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定位術區皮膚消毒及局麻方法同前。刺激儀穿刺針正極接貼于患者軀體上的電極,開啟刺激儀,調節脈沖刺激電流至0. 5~1mA。術者持刺激儀穿刺針按上法穿刺操作,當刺激針尖接近神經時,穿刺側下肢出現與刺激儀脈沖節律相同的抽動,此時助手調小電流至0.25~0. 35mA,如仍見患肢抽搐則表明針尖與神經關系密切,為穿刺成功征象。固定刺激針,由助手回吸無血液、腦脊液后,注入治療藥液。

    常用藥液為含0.25%~0.5%利多卡因或0. 25%~0. 375%布比卡因或羅哌卡因。如治療癌性痛,可行神經毀損術,應在X線引導下操作,并先注入造影劑,了解造影劑擴散范圍,以排除神經毀損藥誤入血管或椎管,此程序應為必行的程序。

    (二)適應證

    腰椎間盤突出癥,椎間盤源性神經痛,腰椎轉移癌性疼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

    (三)禁忌證

    穿刺部位感染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不合作或疑懼者,有效血容量不足者。

    (四)并發癥及注意事項

    欲求有效、完善的治療效果,常需較大量的藥液,方能達到滿意的阻滯,為防止局麻藥過量,按不同情況和治療目的,使用最低有效(濃度)量。

    腰叢神經穿刺不必刻意尋求異感,成功的關鍵是確認針尖進入腰大肌間溝,若針尖到位,即使無異感出現,注藥后也可達到滿意效果。

    注藥前回吸或在X線引導下穿刺并注射造影劑多可避免并發癥。行神經毀損或注射溶核藥物時,尤當謹慎。

    從診療環境到操作都應嚴格執行無菌原則。也可在阻滯治療后連續數日預防性應用抗生素。

    余詳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三、腰椎間孔神經阻滯術
    (一)操作方法

    1.體位 雙側阻滯者取俯臥位,腹部墊枕,使腰背部展平。單側阻滯者取患側向上的側臥位或俯臥位。

    2.穿刺點 若行上位腰椎椎間孔阻滯,則在穿刺的椎間隙水平的中線向患側旁開2.5~3cm處標記。若行下位腰椎椎間孔阻滯,則在穿刺間隙水平的中線向患側旁開3~4. 5cm處標記。

    3.方法 術者戴無菌手套,術區皮膚常規消毒。術者持穿刺針經局麻穿刺點垂直刺入皮膚,將針緩慢刺向橫突。進針約3~4cm時,針尖抵觸橫突,退針少許后,將針尖向頭側或尾側傾斜25°并向中線傾斜20°~30°。保持針的角度和方向,使針尖滑過橫突后再進針1~1.5cm,即達椎間孔附近。將針尖斜面轉向內側,回吸無血液,無腦脊液,即可注入治療液5~8ml。如有條件在影像學引導下穿刺,針尖到位后先注人造影劑確認后注藥則更佳。注藥后保持患側向上側臥體位30min,以免患側下肢無力發生意外。如須阻滯多節脊神經根,可按上述方法分別操作(圖7-7-4)。

    (二)適應證

    1.同腰叢神經阻滯術。

    2.腰叢神經根炎經腰叢阻滯或腰部硬膜外隙阻滯療效不佳者。國內學者李仲廉及日本國宮崎報道采用椎間孔阻滯,治愈了經硬膜外隙阻滯治療無效的腰椎間盤突出癥。可見椎間孔 阻滯尤為適用此于類痛癥。

    3.腰及下肢痛癥的診斷、鑒別診斷及定位。腰椎間孔 神經阻滯用于腰及下肢痛癥的診斷、鑒別診斷和痛源神經定位具有特殊的實用性??捎糜冢孩傧轮吹墓澏涡栽\斷、定位;②腰神經痛的分支診斷、定位,用于腰背部痛癥以鑒別神經痛來自腰神經前支或脊膜返支;③惡性痛癥行神經毀損術前定位。

    (三)禁忌證

    同本節腰叢神經阻滯。

    (四)并發癥

    同本節腰叢神經阻滯。


    四、腰椎關節突關節注射術
    (一)應用解剖

    椎骨關節突關節又稱椎間關節或小關節。成人的腰椎、胸椎及頸3~7椎形態大致相似。在椎弓根和椎板連接處的上下各有一對關節突,上方者稱上關節突,其關節面與上鄰位脊椎下關節突的關節面相關節;下方者稱下關節突,其關節面與下鄰位脊椎上關節突的關節面相關節。相關節的上下關節突的關系為上位脊椎的下關節突位于下位脊椎的上關節突的上、前、內側。由于各段脊椎的功能、形態不盡相同,其椎間關節面的空間方位、角度、形狀也略有差異。頸段椎間關節面呈卵圓形,近似水平位;胸段椎間關節面略呈額狀位;腰椎的上關節突的關節面朝向前內方,凹狀;下關節突的關節面朝外后方,凸狀,其關節面方位是自上而下由矢狀位逐漸轉向額狀位,及至與矢狀面和額狀面均呈45°角,與水平面幾成直角。

    椎間關節屬平面滑膜關節。關節面被覆軟骨,關節囊附于關節軟骨周緣,頸段關節松弛,利于大范圍運動,胸段緊張,而腰段增厚。關節囊內覆以滑膜,能分泌滑液以利關節活動。椎間關節的主要神經來自脊神經后支的內側支。胸段椎間關節的神經支配來自本節段和下節段的脊神經,腰段椎間關節的神經支配來自本節段和上節段的脊神經。由此可見,各椎間關節均接受兩個節段脊神經的支配。椎間關節除接受脊神經后支的內側支支配外,尚有脊膜返支的細小纖維進入關節囊和椎間關節的腹側面(圖7-7-5)。

    (二)操作方法

    有條件者在X線引導下進行。

    1.體位 患者俯臥位。

    2.穿刺點 患椎棘突下緣,患側距后正中線旁開1.5~2.5cm處。

    3.方法

    (1)腰椎間關節囊阻滯:術區皮膚消毒,穿刺針經穿刺點局麻皮丘處垂直刺入。緩慢進針約4cm,有針尖觸及軟骨樣感覺時,即表明針尖已抵達椎間關節囊,稍退針回吸無血液、腦脊液后,注入治療藥液0.5%利多卡因10ml。

    (2)腰椎間關節內阻滯:體位及穿刺點同前。此操作須在X線引導下進行,當進針出現骨質阻力時,依X線影像顯示或手感探測椎間關節間隙,注入造影劑0.5~1.0ml,當確認為關節腔后注入含皮質激素或(和)抗炎鎮痛藥成分的藥液1ml。

    (三)適應證

    1.急性腰痛或慢性腰痛反復急性發作,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釋,且硬膜外阻滯無效者。

    2.椎間關節源性痛癥,此種疼痛除有局部癥狀外,常有腹股溝、臀部、大腿后部的疼痛,經硬膜外阻滯無明顯療效者。

    (四)并發癥

    藥物中毒或椎管內阻滯,因局麻藥進入

    血管或椎管內所致。臨床表現及處理參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進針不要超過橫突,注藥前回吸,關節腔內注藥量不要過大,或在X線引導下穿刺多可避免。

    五、股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股神經發自腰2~4脊神經,由脊神經前支后股組成。自腰叢發出后,在腰大肌與髂腰肌之間沿髂腰肌溝下行,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稍外側下降進入股三角,行于股動脈的外側。在股前面分出支配恥骨肌、縫匠肌和股四頭肌的肌支和司理股前部皮膚及脛前部皮膚的皮支。其終末支隱神經也是皮支。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仰臥,患側足稍外展外旋。

    2.穿刺點 在腹股溝韌帶中點稍下方觸及股動脈,于股動脈外側1cm,距腹股溝韌帶2cm標記為穿刺點。

    3.方法 術區皮膚常規消毒,穿刺點做局麻皮丘。術者左手示指、中指觸及股動脈,稍向內側加壓并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在標記點稍內側垂直刺入,當感覺針尖穿過深筋膜后出現異感,即可固定針頭,回吸無血液,注入藥液10~15ml(圖7-7-6)。

    (三)適應證

    下肢股神經支配區域的疼痛,如軟組織創傷,骨折,股部或膝關節術后疼痛。

    (四)并發癥

    1.藥物中毒 系局麻藥誤注血管所致,注藥前回吸即可避免。

    2.血腫 穿刺損傷血管所致,一旦發現誤傷血管,立即拔除針頭并壓迫止血。

    3.神經損傷 少見。多無嚴重后果。盡量不用粗針頭,穿刺時不可為求異感而反復提插針頭,多可避免。


    六、閉孔神經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閉孔神經發自腰3~4脊神經前支前股,腰2脊神經僅有小部分或無。自腰叢發出后,于腰大肌內側緣淺出,向下穿盆筋膜后入小骨盆。循小骨盆側壁,穿行至閉孔,穿閉膜管入股部,發出前支和后支。前支沿閉孔外肌前緣下行于短收肌、長收肌和恥骨肌之間,發出的肌支支配長收肌、股薄肌和內收肌;發出的皮支支配股內側下2/3的皮膚。后支經閉孔外肌上部下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間,發出的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收肌、短收肌。髖關節和膝關節均接受閉孔 神經關節支的支配(圖7-7-7)。

    閉孔神經損傷后,大腿內收力減弱,患肢疊置健肢不能,股內側皮膚感覺障礙。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平臥位,患側下肢稍外展外旋。

    2.穿刺點 于患側恥骨結節下方、外側各1~2cm處標記為穿刺點。

    3.方法 穿刺點皮膚準備,術區皮膚常規消毒,穿刺針經局麻皮丘垂直刺入2~ 2.5cm至恥骨上支,稍退針后將針尖朝頭側45°方向調整后緩慢進針。也可邊進針邊探尋閉孔管上部的骨壁。確認針尖在閉孔管前上方后,將針向后、向下、向外緩緩刺入閉孔管2~3cm?;匚_定穿刺針未誤入血管后,注入藥液10~20ml,其有效征候為阻滯后內收肌群麻痹(圖7-7-8)。

    (三)適應證

    主要用于診斷、治療閉孔神經支配區的痛癥。

    1.髖關節痛癥 治療各種髖關節疼痛,均可應用閉孔神經阻滯術,尤其是骨關節炎引起的難治性髖關節疼痛,在行神經毀損或切除術前,應用閉孔 神經阻滯術能進一步明確診斷并預測手術效果。

    2.內收肌痙攣和疼痛 閉孔神經阻滯術具有診斷和治療意義。

    (四)并發癥

    因本穿刺術缺乏穿刺成功的特異性指征,故在穿刺針尖超過閉孔 管上部骨性邊緣后,進針深度不可大于規定。注藥前一定回吸,多可避免損傷血管及藥和中毒等并發癥發生。

    七、骶神經叢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骶叢由出自骶前孔的腰4脊神經部分前支與腰5脊神經前支合成的腰骶干和骶1~3脊神經前支,并加入有骶4神經的升支在骶骨前編織而成。全叢位于骶前(骨盆后壁),梨狀肌及其筋膜前面,前方有髂血管、結腸、直腸及盆段輸尿管。

    骶骨由5個骶椎融合而成,呈中空、前屈、盾狀三角形,有前后兩面,前面又稱骨盆面。前后兩面各有四橫二縱陣列的4對骶孔,前面者稱骶前孔,和與其對應、大致呈卵圓形、橫徑約1 cm的骶后孔前后貫通形成骶孔管。骶孔管借其中部內側的椎間孔與骶管相通,是骶神經前后支的通道。骶孔管長度(深度),自骶1至骶4有2. 5~0. 5cm范圍的變化,此數據是骶孔神經阻滯進針的依據。骶骨后面隆凸而粗糙,除有4對骶后孔外,在骶后正中有骶1至骶4棘突融合而成的隆起,稱為骶中嵴。因骶中嵴自骶1至骶3或骶4長度不等,其下端為骶管裂孔。骶管裂孔 的位置和形態,個體間存在很大差異。骶管裂孔兩側有骶椎下關節突形成的骨性隆起,稱為骶骨角,臨床常作為認定骶管裂孔 的骨性標志。骶管裂孔 至骶2椎體上端之間的椎管又稱骶管,由骶椎椎孔連接而成,是椎管的末端部分,硬脊膜囊末端止于骶2椎體水平。骶管裂孔即為硬脊膜外間隙的下端(圖7-7-9)。

    在骶骨前,骶叢略呈尖端朝向坐骨大孔的三角形。在盆底附近發出支配髖部和盆膈小肌的肌支和皮支,其終末支自梨狀肌下孔 出骨盆,是謂坐骨神經。坐骨神經出骨盆后,位于臀大肌的深面,在坐骨粗隆和股骨大轉子間中點處下降,沿上孖肌、閉孔內肌、下孖肌和股方肌后面至股部。坐骨神經穿出骨盆后位于梨狀肌與上孖肌、坐骨結節和股骨大轉子之間。坐骨神經在此段既容易定位也易被藥液阻滯,局麻藥尚可沿肌間隙擴散而阻 滯骶叢。

    經骶管阻滯骶叢神經因穿刺部位和注射藥量的不同,可有多種效應。骶管裂孔穿刺治療,為低位骶管阻滯療法;經腰5骶1椎間隙穿刺阻滯治療,為高位阻滯療法;而經骶后孔穿刺阻滯治療,為骶后孔阻滯療法。低位骶管阻滯療法因注入局麻藥量不等而有不同的阻滯范圍:注入5ml阻滯肛門、會陰部;10ml可阻滯大腿后部;20ml則可阻滯股前部。

    (二)操作方法

    1.經臀部骶叢阻滯術

    (1)體位:患者側臥,阻滯側在上,患側下肢屈髖45°。

    (2)穿刺點:①由患側股骨大轉子與髂后上棘作連線A,股骨大轉子至骶裂孔作連線B,作A線的垂直平分線C與B線相交,標記交點為穿刺點。②自股骨大轉子上緣至髂后上棘作一連線A,作A線的垂直平分線C,于C線在A線內下方段,距A線5cm處標記穿刺點(圖7-7-10)。

    (3)方法:術區皮膚常規消毒,穿刺針經穿刺點局麻皮丘垂直刺入直至出現異感,此時進針深度約5~7cm。若針尖抵髖骨后壁仍未出現異感,則稍退針后將針尖略向內側調整后再進針,直至針尖滑過骨質抵達坐骨切跡,出現異感后退針少許,回吸無血液,注入局麻藥20~30ml。

    (4)適應證:①下肢神經血管營養性疾??;②梨狀肌損傷綜合征;③干性坐骨-神經痛;④單獨應用或聯合股神經阻滯,可分別用于足外側、外側三趾和全下肢的急性創傷痛,術后頑固性神經痛。

    (5)并發癥:詳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2.經骶管骶叢阻滯術

    (1)體位:如側臥位,取患側向下臥位,屈髖,雙膝屈向腹部。如取俯臥位,髖下墊枕。

    (2)穿刺點:以骶骨角為標志,兩骶骨角之間的凹陷點即為骶管裂孔。沿骶后正中隆起的骶中嵴由上向下滑摸至骨面凹陷空虛處即是,其兩側可觸及似豆狀隆起的骶骨角。或以兩側髂后上棘及其間連線為一等邊三角形的二點一邊,依等邊三角形特性尋找并驗證之?;蛞孕g者右手示指尖觸抵尾骨尖,拇指沿尾骨正中向上滑摸,約至示指掌指關節處(距尾骨尖5~7cm),可捫及一“八”骨凹即為骶管裂孔。標記為穿刺點。

    (3)方法:術者戴無菌手套,術區皮膚常規消毒,注意勿將刺激性消毒液流入臀溝。穿刺點皮膚局麻至骶尾韌帶。術者左拇指于兩側骶骨角之間穿刺點頭側捫壓以驅散局麻藥并做進針提示,右手持內含氣、液的玻璃注射器于左拇指尖尾側端,以與皮膚呈45°角向頭側刺入。針尖達骶尾韌帶時,阻力增大有堅韌感。如遇骨質不可強行進針,應退針少許,調整方向。針與皮膚的角度在男性10°~20°,女性30°~45°。角度過小,針尖易刺抵骶骨后壁受阻,角度過大,針尖易刺抵骶骨前壁受阻。當針尖刺過骶尾韌帶后常有明顯的落空感,此時進針深度約3~4cm。切忌超過骶2水平。注氣、液無阻力,回吸無血液、腦脊液后,按預期阻滯目的注入治療藥液(圖7-7-11)。

    (4)適應證:①肛門直腸會陰部生殖器痛癥及尾痛癥;②肛門會陰部創傷或術后急性痛鎮痛,治療液中加入阿片類藥物,如嗎啡0. 5~1mg效果更佳;③下腰部根性脊神經痛引起的腰痛,下肢痛的鎮痛及治療,可單次注藥或置管連續注藥;④產科鎮痛,人工流產和分娩時鎮痛。

    (5)禁忌證:穿刺局部感染、凝血功能障礙、骶管腫物、畸形、高血壓、敗血癥。 Devil注意事項:①確認骶骨角和骶裂孔是穿刺成功的基礎,正常人群中20%個體存有骶骨解剖學變異。如遇骶裂孔矢狀徑<2mm或完全閉鎖者,則改取其他途徑。②穿刺過程中進針角度和方向是穿刺成功的關鍵。若針尖抵觸骶骨壁,應退針調整角度、方向,不可強行穿刺,以免損傷骶管靜脈叢和引起疼痛。如操作者手技諳熟,應盡量選用細穿刺針。③為防止蛛網膜下隙阻滯,穿刺針尖深度不可接近或超過骶2椎體水平,且注藥前務必回吸確認無血液,無腦脊液后方可注入。一旦誤入蛛網膜下隙或粗穿刺針誤傷血管時,必須放棄本法,改用其他方法。④嚴格無菌操作,骶管阻滯即是椎管內硬膜外隙阻滯,化膿性感染的后果常是嚴重的。須從嚴防范,認真對待。⑤痛癥治療時,常按擬阻滯范圍決定注藥劑量,單次注藥總量以不大于40ml為妥。⑥骶管持續注藥法,實質應為硬膜外隙注射療法,其用藥嚴禁隨意配伍。⑦注藥后患者應平臥或患側在下側臥30min以上,下腰部疾患者取頭低足高位,更有利藥液向病灶部位擴散。

    3.經骶后孔骶叢阻滯術

    (1)體位:取側臥位或俯臥位,恥骨聯合前墊枕。

    (2)穿刺點:髂后上棘下方1~1.5cm,向內1~1.5cm處,為第2骶后孔 ,標記點B。觸尋骶骨角并標記為點P,在B、P間連一直線M,三等分B、P二點間直線M,標記為點C、D。直線M向上延長線,距B點2. 5cm處標記點A,點A、B、C、D依次為第1.2.3.4骶后孔(圖7-7-12)。

    (3)方法:術者戴無菌手套,術區皮膚常規消毒,在第2、3、4骶后孔,做局麻皮丘,穿刺針經皮丘垂直刺入皮膚直至骨質。調整方向試探骶后孔的位置,如在骨質面上有落空感即是骶后孔,進入骶后孔后再進針0. 5cm,回吸無血液、腦脊液后,緩慢注入藥液5~10ml。

    行多個骶后孔 阻滯時,可在相鄰兩個骶后孔 中間穿刺,針尖向前、外、上方尋找上位骶后孔,向下方尋找下位骶后孔。也可行雙側骶后孔阻滯術。

    (4)適應證:①同本節經骶裂孔骶叢阻滯術;②治療髂后上棘至尾骨尖端的臀中皮神經痛癥;③骶1~骶4區域的癌痛,如經第1骶后孔穿刺行蛛網膜下隙阻滯,可減少或避免膀胱、直腸功能障礙。

    (5)禁忌證:同本節經骶管裂孔骶叢阻滯術。

    Devil注意事項:①穿刺進針深度不得超過1cm,以0.5cm為宜,不可穿過骶前孔,以免損傷盆腔臟器;②注藥前回吸,確認無腦脊液,血液后方可注藥;③嚴格無菌操作,嚴防感染。

    (三)并發癥

    見本章第三節“常見并發癥”。

    第八節 交感神經阻滯
    交感神經是內臟神經系統中的運動纖維部分,又稱自主神經,其低級中樞位于脊髓胸1或頸8~胸12至腰1~3節段的灰質側角,節前纖維即起自側角的細胞其周圍部包括神經節(椎旁節和椎前節),及由節發生的分支及神經叢。

    椎旁交感神經節,成對排列,位于脊柱兩側。由位于脊柱兩側的交感干神經節及節間支互相連接總成交感干。自顱底至尾骨兩干縱列,下端于尾骨前面相互合并。頸部每側有頸上、中、下三節,胸部每側有10~12節,腰部4~5節,骶部2~3節。尾部只一個兩側合并的奇節。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即起自節內的多極細胞。

    椎前交感神經節,位于脊柱前方,呈不規則的節狀團塊,包括腹腔神經節、主動脈腎節、腸系膜上神經節及腸系膜下神經節等,分別位于同名動脈根部附近。

    交感干上的椎旁交感神經節借交通支與相應的脊神經相連接。其中白交通支只見于胸1~12節和腰1~3節的脊神經中,其內含有脊髓灰質側角細胞發出的具有髓鞘的節前纖維。節前纖維經前根、脊神經白交通支入椎旁交感神經節后,或是終止于相應椎旁交感神經節;或是在交感干內上升、下降,然后終止于上方或下方的椎旁交感神經節;或是穿出椎旁交感神經節,終于椎前交感神經節。

    灰交通支是交感干內椎旁交感神經節細胞發出的節后纖維,節后纖維離開自主神經節后也有三種去向①經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經并隨脊神經分布至肢體血管、汗腺、立毛肌等。放31對脊神經都有與灰交通支的聯系,其分支也都含有交感神經的節后纖維;②攀附動脈行走,在動脈外膜分散且互相纏繞,形成依所攀附動脈命名的各神經叢,隨動脈到達所支配的器官;③由神經節發出后直接到所支配的臟器。

    由交感神經節發出的分支及神經叢重要的有頸外動脈神經、心上神經、心中神經、心下神經、內臟大神經、內臟小神經、椎動脈叢、心叢、肺叢、腹腔叢、腹主動脈叢、腹下叢。由于交感神經與脊神經有著如此的聯系,在疼痛的發生和演進過程中,交感神經在不同的階段,經不同的途徑,不同程度地參與、調節疼痛。

    急性疼痛均由皮膚、深部結構、內臟的損傷和(或)疾病,肌肉或內臟的功能異常產生的有害刺激而誘發。無論是在機械性傷害性急性痛,炎癥性急性痛抑或內臟急性痛,在疼痛的早期即有較為強烈的反射性交感神經活動參與。機體處于應激狀態,甚至急性疼痛遷延發展,交感神經參與的程度逐漸增加,以至有時可變為純交感痛。而內臟器官末梢血管及神經病變引起的疼痛更是以交感神經為主。

    由于自主神經系統的節后神經元的數量遠較節前纖維多(約2~30:1),少量的節前神經元可控制相當范圍的外周效應器,單個神經即可引起廣泛的、定位不精確的癥狀,對外周組織和終末器官的反應性起到了放大作用。這也是自主神經系統解剖學上不同于軀體神經系統之處,也決定了交感神經疼痛的復雜性。學習和掌握交感神經的解剖和功能對交感神經性疼痛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的意義。

    阻滯交感神經治療疼痛的機制遠較阻滯軀體神經治療疼痛的機制復雜。阻斷交感神經治療疼痛并非單純依靠阻斷疼痛的傳導通路而實現。更重要的是通過交感神經阻滯能在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臟器功能恢復,調節機體抵御疾病能力,提高維護自身內環境平衡能力等多方面發揮作用。

    臨床工作中,常依據疼痛的部位及性質,按神經的解剖轄區、分布、走行,采取不同的神經阻滯術。頭面部以星狀神經節為主;上肢部位以星狀神經節阻滯、胸交感神經節阻滯為主;胸腔內臟以星狀神經節阻滯、胸交感神經節阻滯為主;腹腔內臟以腹腔神經叢阻滯、上腹下神經叢阻滯、內臟大小神經阻滯為主;下腹部位以腰交感神經節阻滯為主;盆腔部位以上腹下神經叢阻滯、奇神經節阻滯為主。酌情選配相應部位的脊神經阻滯療法。

    阻滯交感神經用藥,原則上主張寧簡勿繁,寧單勿多,以局麻藥或神經毀損藥為主。在交感神經節阻滯中使用復雜的消炎鎮痛藥既無必要,又易增加并發癥,也不符合自主神經節阻滯治療機制。因為絕大多數的交感神經阻滯適應證中,擬行阻滯的交感神經干、節、叢等部位本身并沒有炎癥,與伴有炎性病理改變的脊神經根、干有著本質的區別,故不能將脊神經阻滯適用的藥液千篇一律地用于交感神經阻滯。此點須在臨床工作中務以厘正。

    交感神經阻滯可視部位、病情和病人精神狀態,決定是否禁食和予以安定藥。但阻滯前數小時必須停用鎮痛藥及硬膜外阻滯。胸、腹腔部位的交感神經叢阻滯還應在術前開放靜脈補液,以防治阻滯后引起的低血壓。體腔深部或內臟血管毗鄰的交感神經節、叢阻滯應在影像學引導下進行,以保障療效確切和預防并發癥。在阻滯過程中,除監測循環、呼吸功能外,尚須密切觀察意識情志,通過與患者交談觀察了解其狀態。在行毀損術時,如操作不當極易使藥物作用于靶點毗鄰的體神經或穿刺徑路上的體神經,引致頑固性體神經炎,甚至發生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癥(CRPS)。即使拔針時未將針腔內殘藥清除,不帶針芯拔針,也可能造成嚴重后果。正確的阻滯治療應包括精確的定位,規范的操作,客觀的判斷和嚴密的觀察。阻滯后應保持穿刺體位1~2h方可改為平臥2~3h。禁忌在此段時間內站立或取坐位。術后24~48h是反復檢查、判斷阻滯療效及副作用的初始時段。

    如將交感神經阻滯術操作的易難程度加以排序,則頸部的星狀神經節阻滯最易掌握,以下依次是腰交感神經節阻滯、腹腔神經叢阻滯、上腹下神經叢阻滯、胸交感神經節阻滯。操作者一定要在具有一定的神經阻滯操作基礎上循序漸進地進行,切不可盲目操作,以免給患者造成心身傷害。


    一、星狀神經節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頸交感神經節每側有上中下三個,其中頸下神經節即是星狀神經節。因其常與第一胸節融合,又稱頸胸節。星狀神經節的解剖位置常有較大的變異。一般情況下位于頸7椎橫突基部和第1肋骨頸之間的前方,鎖骨下動脈第一段后方,外側是斜角肌群,內側是頸椎椎體側面,下方為胸膜頂。椎動脈在其前下方起始后,繞其內后方進入頸6至頸1椎橫突孔。星狀神經節的節前纖維始自胸1至胸10節段,節后纖維沿頸外、頸內動脈分布到頭部或經灰交通支連接頸脊神經到頸。星狀神經節支配的組織器官包括腦、腦膜、眼、耳、鼻、舌、咽喉、涎腺、上肢及上肢帶、胸腔內臟、胸膜、胸壁和頭頸部皮膚及附屬腺。心臟受雙側交感神經支配,星狀神經節的傳出纖維主要止于竇房節及心房(圖7-8-1)。

    (二)操作方法

    1.體位 患者仰臥,項背部墊枕,面向正中,頭部后仰。

    2.穿刺點 頸前環狀軟骨水平,正中線旁開1.5cm,頸6橫突前結節為標志點。

    3.方法 右側阻滯者,術者立于患者右側,面向患者頭端,左手定位,右手持注射器;左側阻滯者,術者立于患者頭部左側,面向患者足端,左手定位,右手持注射器。以右側阻滯術為例。術區皮膚常規消毒,術者左手先在患者頸前正中甲狀軟骨下方觸及環狀軟骨,沿環狀軟骨向外側氣管、食管旁溝邊滑移,邊加壓,于氣管與胸鎖乳突肌、頸總動脈,頸內靜脈間觸及頸6橫突前結節,并在示指輔助下將胸鎖乳突肌、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向外側牽壓,右手持注射器在中指尖端垂直刺入皮膚,如進針深度在2~3cm范圍內觸及骨質說明針尖在頸6橫突基部前方,如進針深度超過此范圍仍未觸及骨質,可能是針尖進入橫突間隙,此時應停止進針,將針尖向頭側或向尾側調整,以刺中頸6或頸7橫突為目的。針尖觸抵骨質后稍退1~2mm,回吸無血液、腦脊液和氣體后注入1%利多卡因7~10ml,拔針后局部稍加壓2~3min,觀察30min(圖7-8-2)。

    (三)適應證

    1.頭、面、頸、上胸背部及上肢的帶狀皰疹、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癥(幻肢痛、灼性神經痛)、三叉神經或頸上胸段脊神經區域的急性帶狀皰疹。

    這些疾病本身的神經炎,均可使交感神經興奮,導致患部血管收縮,循環障礙及缺氧。在急性帶狀皰疹發病2周內施以星狀神經節阻滯不但可以糾正上述生理改變,還可預防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發生。對于治療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癥,星狀神經節阻滯是目前治療此癥的最佳方法??紤]交感神經節內和腦,脊髓內同樣有阿片受體,也有人用含有舒芬太尼5μg的生理鹽水10ml阻滯患側星狀神經節,治療頑固性交感神經萎縮癥。注藥5min后,同側上肢疼痛減輕98%,并出現Horner綜合征,且無呼吸抑制。

    2.對偏頭痛,緊張型、叢集型頭痛,頸動脈系和椎動脈系血管痙攣及其導致的疾患,總有效率可達到72. 7%。王衛報道,總有效率達93.100%,治愈率51.72%。

    3.頸部、肩部、上肢、上胸背部疼痛性疾病,凡與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有關者都可施行星狀神經節阻滯術。

    4.阻滯胸1以下交感神經節可有效地阻斷交感神經向心纖維和感覺傳入纖維對心絞痛信號的傳導,交感神經傳出纖維阻滯后心率減緩,心收縮力和左室充盈壓下降,心臟前負荷減輕,冠脈血流增加,心肌氧供耗比例增大,可緩解心絞痛。

    5.臨床上星狀神經節阻滯可治療的適應證很廣泛,有學者統計有上百種之多,其中許多機制不甚明了。目前療效確切的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原發性高血壓、原發性低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體位性暈厥、多汗癥、少汗癥、厭食癥、饕餮癥、失眠癥、眩暈、皮膚瘙癢、脂溢性皮炎、體溫異常、慢性便秘、慢性腹瀉、不定陳述綜合征、卒中后中樞性疼痛、多發硬化重癥肌無力、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慢性疲勞綜合征、糖尿病、脫毛癥、斑禿、免疫功能障礙、不育癥。

    6.頭面五官疾患,包括眼、耳、鼻、咽喉部位的功能性或器質性、痛性、非痛性、血管性、神經性、急性、慢性等疾患。

    (四)禁忌證

    1.凝血功能異常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療者。

    2.疑懼,不合作者,包括有合作意愿,但不能使術野保持最低的平靜要求者。

    3.穿刺局部炎癥、腫瘤、嚴重畸形或鄰近感染灶,如氣管切開。

    (五)并發癥

    1.毗鄰神經被阻滯 常見有喉返神經阻滯、臂叢神經阻滯、膈神經阻滯,其中以喉返神經阻滯最多見。針尖的位置過深、過淺、偏內、偏外皆可導致鄰近的神經阻滯。如非雙側阻滯,應無大礙。

    2.氣胸 常于第7頸椎水平穿刺,針尖偏內時發生。

    3.硬膜外隙阻滯 星狀神經節阻滯時,藥液經椎間孔 擴散至椎管內,可導致硬膜外隙阻滯,雖少見,但應警惕。注藥前一定要確認針尖的位置在橫突前。

    4.蛛網膜下隙阻滯 一般認為是穿刺針穿破脊神經根套袖,藥液直接進入根蛛網膜下隙,形成即時蛛網膜下隙阻滯或藥液經椎旁→椎間孔 →根硬膜下隙→根蛛網膜下隙途徑進入蛛網膜下隙形成延遲蛛網膜下隙阻滯。為防止本癥發生,穿刺時一定要確定針尖在正常位點。注藥前回吸,盡量少用大容量藥液,注全量前先注入2~3ml實驗量。

    5.局麻藥毒性反應 治療劑量的局麻藥不會發生毒性反應,如果藥液直接入血,特別是誤入椎動脈,患者可立即意識喪失、驚厥、呼吸抑制。故在注藥前和注藥中一定要多次回吸。

    6.出血、感染 穿刺損傷血管即可引起出血,此部位嚴重的出血引起的血腫可壓迫氣道導致生命危險。穿刺前掌握局部解剖,掌握星狀神經節與頸上部、胸部大血管的毗鄰關系,做到心中有數。穿刺時要輕靈精穩,杜絕粗暴,不宜反復提插穿刺針,一旦損傷血管要正確壓迫,妥善止血。

    正常情況下星狀神經節穿刺鮮見感染,如無食管、氣管的穿刺損傷或局部感染灶,嚴格無菌操作即可避免。

    (六)副作用

    因星狀神經阻滯的目的不同,其副作用多是相對的。主要表現為Horner綜合征中的瞳孔縮小、上眼瞼下垂、鼻黏膜充血、同側顏面無汗等征候。

    (七)注意事項

    1.穿刺前要明確治療和期望的阻滯范圍,一般頭頸部疾患以穿刺阻滯頸6及頸5即可,上肢和胸部疾患則以頸7阻滯為主。

    2.術者穿刺時左手指在頸6橫突結節前方的分扒驅壓動作至關重要。此系穿刺成功,減少并發癥的一個重要環節。

    3.盡量避免雙側同時阻滯。一次成功地單側阻滯效果即可滿足臨床需要,雙側同時既無治療必要,又增加了并發癥發生的概率和發生后的危險程度。

    4.決定實施本阻滯術以后,應向患者及家屬盡可能地詳細說明治療機制、阻滯后出現的征候、對患者配合的要求及治療時程,以期獲得患者及家屬的理解及配合。
    二、胸部交感神經節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胸部交感神經節每側有10~20對,每側相鄰神經節間相互連結成縱行的干,上承頸交感干,下延腰交感干。胸部交感干位于肋骨小頭的前方,肋骨胸膜后方的胸內筋膜中。其數目不定是因為神經節相互間有融合的傾向。各胸交感節大小、形態不同,一般多為8mm×3mm大小。各胸交感神經節都有灰白交通支與胸脊神經相連,隨肋間神經分布于胸、腹壁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等。上5節胸交感神經節發出小支至胸主動脈、食管、氣管及支氣管,并參加形成心叢及肺叢。下7個胸交感神經節發出未經換元的節前纖維,組成三條內臟神經:第一是內臟大神經,起自第5或6~9或10胸節,穿椎旁節向下沿椎骨表面傾斜下降穿過膈肌腳,主要大部止于腹腔動脈根部的腹腔節,余部止于主動脈腎節和腎上腺髓質。第二是內臟小神經,起自第10~11或12胸節,也是穿椎旁節的節前纖維,穿膈腳后終止于主動脈腎節。第三是內臟最小神經,如存在,起自最后胸節,與交感干一起進入腹腔,終止于主動脈腎節。由腹腔節、主動脈腎節發出的節后纖維分布至肝、腎、脾等實質性器官和腹腔內結腸左曲以上的消化道(圖7-8-3)。

    (二)阻滯方法

    1.體位 患者取健側臥位,阻滯側在上。頭、膝互趨(頭部盡量貼近膝部),脊背后凸,成硬膜外阻滯時體位。

    2.穿刺點 按確診的疾病或疼痛的神經支配決定阻滯節段。穿刺點取相應胸椎棘突間隙,后正中線患側旁開3~3.5cm。

    3.方法 患者禁食、飲4h以上,開通靜脈液路,監測血壓、心率。術者戴無菌手套,術區皮膚常規消毒,經穿刺點局麻皮丘,垂直刺入穿刺針2.5~4cm后抵胸椎橫突骨質。此時于針干上距皮膚3cm處作標記,然后略退針,針尖向內側偏斜約20°,緊靠橫突上緣緩慢進針至針干上標記的深度,如遇骨質則可信為抵觸椎體,稍退針再進針1cm,即達胸交感神經節附近?;匚鼰o氣體、血液或腦脊液即可注入治療液10ml(圖7-8-4)。

    行胸交感神經節段毀損術者,應先注入1%利多卡因3~5ml,若數分鐘后疼痛緩解再注入毀損藥物3ml。注藥后患者保持體位2小時,嚴密觀察病情及生命體征。

    (三)適應證

    1.上肢急慢性血管性痛癥、灼性神經痛、反射性交感神經萎縮癥、幻肢痛和其他難治性痛癥的治療性診斷。

    2.經星狀神經節阻滯效果不明顯或阻滯效果不完善的上肢、上胸部痛癥。

    3.頑固性心絞痛 阻滯胸2~3或胸3~4交感神經節前纖維和內臟傳入神經干可完全阻斷除迷走神經外的心臟神經,迅速控制或緩解心絞痛,特別適用于梗死前心絞痛。倪家驤等報道用胸交感神經毀損性阻滯術治療17例經內科正規藥物處理24h以上不能緩解的頑固性心絞痛,治療后14例心絞痛癥狀消失,心電圖顯著改善,停用口服藥;3例心絞痛癥狀緩解,口服藥減量50%或以上。5例心功能Ⅲ級以上者,均改善1~2個級別。

    4.腹部痛癥 腹部臟器疾患所致痛癥的治療或診斷。

    (四)禁忌證

    1.穿刺局部感染或穿刺徑路存在感染灶者。

    2.患者躁動,不能合作。

    3.凝血功能障礙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療者,冠心病。

    (五)并發癥

    1.氣胸、血胸、血氣胸 為胸部交感神經節阻滯術常見并發癥。穿刺時如患者咳嗽或回吸有氣體,即可當即按氣胸處理。從嚴格意義上講,即使無明顯的氣胸指征,也應嚴密觀察,以防無胸膜刺激癥狀或癥狀隱匿的遲發氣胸。術者對穿刺部位解剖學的了解和穿刺技術的熟練是避免胸膜、肺損傷的關鍵。

    穿刺點的選定不可偏外,穿刺針抵達橫突后改變方向時,寧可過于內偏。

    2.硬膜外隙或蛛網膜下隙阻滯 為嚴重并發癥之一,應嚴格避免。除穿刺進針方向與角度的正確,注藥前的反復認真回吸也應該成為穿刺者避免本癥的常規性操作。注藥時先注入1~3ml試驗量,既可觀察、明確有無本癥發生,又可預測阻滯療效。行毀損術時尤為必要。

    3.肋間神經炎 多由穿刺針機械性損傷或毀損藥液化學性損傷體神經所致。一旦發生可行肋間神經阻滯療法。

    三、腰交感神經節阻滯術
    (一)應用解剖

    腰交感神經干位于腰段脊柱前方兩側,腰大肌的內緣,由4~5對腰交感神經節以節間束相連而成,上接胸交感干,左右各一。兩側腰交感干的位置較胸交感干的位置更趨靠前靠內。右側被下腔靜脈完全掩蓋,左側距腹主動脈的側緣外4~10mm。腰交感神經節的數目和位置變異較大,但位于腰2、腰4椎體水平的兩個節較恒定,前面觀腰2交感神經節部分位于腰肋內側弓深面,腰4交感神經節位于髂總動脈后方。

    在一項化學性腰交感神經節切除的應用解剖研究中觀察交感神經節與腰椎的關系發現,交感神經節在腰2~3椎體側面分布無規律,左右兩側數目不等,每個神經節大小不同。若將腰椎2~3椎體側面分為7個區,Z1、Z2、Z3分別為腰2椎體的上、中、下三部分,Z4為椎間盤(L2/3),Z5、Z6、Z7分別為腰3椎體的上、中、下三部分。49具標本,98側交感干中,7個區含1個交感節者25側,含2個交感節者69側,含3個交感節者4側,兩側7個分區共有神經節173個,其中右側85個,平均長度12.5±4.95(6.0~30.3)mm,平均寬度4.43±1.38(2. 5~5.9)mm,左側含交感節88個,節長12.4土4.83(8.8~30.8)mm,節寬4.45±1.20(2.6~7. 0)mm。腰2動脈與腰交感干相交位置多在Z2區,而腰3動脈與腰交感干相交點多在Z6區。顯示腰2交感神經節主要在腰2/3椎間盤和盤的上下區段,即Z3、4、5段,右腰2動脈與交感干相交在Z2、3區,左腰2動脈與交感干相交點在Z2、3區,右側腰交感干與下腔靜脈后側緣間距2.64±2.9mm(n=49),左側交感干與腹主動脈后側緣間距為13.3±3.78mm(n=49)(圖7-8-5)。

    由此可見,穿刺針尖觸及腰2~3椎體的Z3和Z5區即腰2椎體的下1/3和腰3椎的上1/3,離椎體前側緣2~3mm是針尖接近腰2交感神經節的最佳位置。而不適宜在傳統所示的中點,因有可能發生腰動脈損傷。腰動脈有4對,起源于腹主動脈后壁,橫行繞椎體中點背側走行,分支至腰部和腹前外側壁的皮膚和肌肉,并在椎間孔發出小支進入椎管,營養脊髓和馬尾神經,因此腰動脈必然橫跨腰交感干。穿刺中一旦損傷腰動脈,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另类丝袜综合网| 国偷自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免费专区无码| 激情综合婷婷色五月蜜桃| 二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亚洲AV无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导航|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人妻热|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试看| 国产性色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无码| 巨胸美乳无码人妻视频漫画|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成在线人永久免费视频播放|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白色丝袜国产在线视频| 在线中文一区字幕对白|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欧美偷国产日韩|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日本|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男男| 91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国精产品一区二区三区有限公司|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视频| 鲁丝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麻豆国产AV剧情偷闻女邻居内裤|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古代 |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观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内精品| 日本理伦片午夜理伦片| 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久章草在线毛片视频播放| 国内精品自线在拍| 少妇肉麻粗话对白视频| 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