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目前星狀神經節阻滯的方法,有氣管旁入路(前入路)、側入路和后入路。 按注藥靶點的高低,可分為C6星狀神經節阻滯和C7星狀神經節阻滯。目前氣管旁入路法應用較多。 一、C6橫突前結節前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二、C6橫突前結節前外側入路 三、C7前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四、C7后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 原文: 近年來,臨床多學科綜合治療團隊(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的概念逐漸興起,各個學科之間的合作日益密切。我們也會經常接收其他科室的病人,大多是借助疼痛科的有創操作來治療疾病的。 舉個例子,我們會遇到神經科面癱患者、身心科失眠患者、五官科突發性耳聾患者等等,上述患者一般都是被推薦來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的。 原來它可以治療這么多種疾病,那它是不是和這些疑難雜癥一樣“高深莫測”呢?這一期,我們就來介紹一下疼痛科另一常規治療手段——星狀神經節阻滯! 壹、歷史回溯 1883年Liverpool和Alexander在結扎椎動脈治療癌癥時,誤傷了頸部交感神經,卻得到了明顯的治療效果。而被他們誤傷的交感神經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星狀神經節!此后許多年中一直采用外科手術切斷頸部交感神經。1920年開始推廣非手術經皮的星狀神經節阻滯療法。 通過解剖學的研究發現,頸部有上,中,下交感神經節。其中,下頸交感神經節位于第7頸椎橫突前,它和第1胸交感神經融合形成神經節,因為形似星星,故而得名“星狀神經節”。 ![]() 貳、星狀神經節的作用 星狀神經節屬于自主神經的交感神經的外周神經節,支配范圍包括人體重要臟器特別是腦組織。換句話說,它是一個交通樞紐。 星狀神經節只是一個結構而已,它的神奇之處在于阻斷它以后所能帶來的效果。既然它是一個交通要塞,把它阻斷了,對各個地方的交通狀況都能起到一個緩解作用,而在人體上,就是對各個系統起到一個調節作用。 星狀神經節阻滯對心血管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內分泌和免疫系統均有較好的調節作用。它具有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率、收縮冠狀血管、擴張支氣管、增加腺體分泌、擴張瞳孔、松弛睫狀肌、促進腎上腺激素的分泌、促進肝糖元分解、使血糖升高、增加紅細胞等作用。 用證據說話 星狀神經節阻滯(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是將局部麻醉藥注射在含有星狀神經節的疏松結締組織內而阻滯支配頭面頸部,上肢及上胸部交感神經的方法,可使持續緊張的交感神經暫時放松,從而逐漸恢復自主神經系統的張弛平衡。它究竟能對各個系統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呢? 心血管系統 SGB可以改善異常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降低全血高粘度及紅細胞壓積等而加快血液循環。研究發現SGB后大約5min即可出現血管擴張,15min后血流量增加75%達高峰,并可持續70min,15min后血流速度增加58%,持續60min,血管徑增加7%。 內分泌系統 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是緊密聯系的,交感神經的緊張程度影響多種內分泌腺的分泌。松果體在一晝夜中周期性分泌松果體素(又稱褪黑素) ,影響機體的睡眠與覺醒。 臨床觀察證實星狀神經節阻滯能夠改善睡眠,治療失眠。星狀神經節阻滯可明顯降低疼痛患者血中皮質醇,醛固酮,血管緊張素Ⅱ,5-HT,P物質的含量。SGB可調節異常變化的內分泌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神經發育促進學說認為,中樞神經系統在發育過程中留下許多富裕不用的通路,當傳輸通路受損時,適當的條件下可以動用這些閑置不用的通路,代償形成新的神經通路。SGB對中風患者的恢復有一定的幫助,它結合康復訓練可使癱瘓肢體重新獲得意識支配,促進神經軸突的再生,明顯改善中風患者的自覺癥狀、神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免疫系統 免疫功能在機體防御,自身內環境穩定及調節過程中起著至關緊要的作用。例如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經過SGB治療后發現:紅細胞免疫功能,淋巴細胞轉化率及E玫瑰花結,免疫球蛋白等免疫功能得到明顯的改善。 植物神經系統 研究表明,反復進行SGB,對植物神經是一種復活鍛煉。血中去甲腎上腺(NE)是反映交感神經活性的敏感指標。SGB對交感-腎上腺系統的興奮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血管適應性 改善血管的收縮或擴張的異常活動,可以通過調節下丘腦、垂體的激素分泌,保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維護內分泌、免疫及自主神經功能正常。 哪些人可接受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 說了這么多術語,還是這個問題最實在,星狀神經節阻滯可用于哪些疾病的治療呢?下面我們列舉一些比較常見的適應癥。 1.全身性疾病: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內分泌失調及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病癥,神經衰弱、頑固性失眠多夢、焦慮、多汗癥、肢冷癥、干燥癥,頑固性痤瘡、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慢性疲勞綜合征等等。 2.頭面部疾患:頭痛(偏頭痛、血管性頭痛、緊張性頭痛),面神經麻痹(面癱),突發性難聽耳聾,良性發作性眩暈,頭面部及上肢帶狀皰疹和帶狀皰疹后神經痛等。 叁、星狀神經節阻滯的方法 目前星狀神經節阻滯的方法,有氣管旁入路(前入路)、側入路和后入路。 按注藥靶點的高低,可分為C6星狀神經節阻滯和C7星狀神經節阻滯。 目前氣管旁入路法應用較多。 一、C6橫突前結節前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 圖2-53 星狀神經節的位置 1、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2、第6頸脊神經前支;3、椎動脈;4、第6與第7頸椎間椎間盤;5、第7頸脊神經前支;6、第7頸椎椎體;7、第7頸椎橫突后結節;8、頸深動脈;9、第8頸脊神經前支;10、交通支;11、第1肋頭關節;12、第1肋骨;13、胸1脊神經前支;14、星狀神經節;15、第2肋骨頭;16、最上肋間動脈。 ![]() 圖2-54 氣管旁入路法進針 1、下頜角;2、甲狀軟骨;3、環甲正中韌帶;4、環狀軟骨;5、甲狀腺;6、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7、右迷走神經;8、右甲狀腺下動脈;9、臂叢上干;10、右喉返神經;11、右鎖骨下動脈;12、右頸總動脈;13、左頸總動脈;14、右頸內靜脈;15、頭臂干;16、氣管;17、頭臂干;18、左頭臂靜脈。 二、C6橫突前結節前外側入路 在穿刺時針尖到達C6橫突前結節后,針尖只能左橫突前面向內側移動,不能向后上方或后下方進針。當針尖有落空感時,可能會損傷橫突上方或下方的椎動、靜脈和脊神經。 ![]() 圖2-55 C6橫突前結節前外側入路法進針 1、下頜角;2、迷走神經;3、頭長肌;4、右頸總動脈;5、甲狀軟骨;6、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7、第5與第6頸椎間椎間盤;8、第6頸椎椎體;9、甲狀腺;10、環狀軟骨;11、頸長肌;12、臂叢上干;13、甲狀腺下動脈;14、右喉返神經;15、右鎖骨下動脈;16、膈神經;17、右頸內靜脈;18、氣管;19、頭臂干;20、左頸總動脈;21、右頭臂靜脈;22、左頭臂靜脈;23、胸鎖關節;24、胸鎖關節的關節盤。 三、C7前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穿刺點:該點方法是針尖先觸及到C6橫突前結節后,退針少許,針尾向頭傾斜45°,向C7橫突推進5~10mm。在C7橫突后結節前有一無神經和血管遮蓋區域,該區域呈由內上斜向外的長方形內。回吸無血液及腦脊液后注射藥物。 ![]() 圖2-56 環狀軟骨 1、下頜角;2、舌動脈;3、第6頸椎橫突前結節;4、環狀軟骨;5、甲狀腺;6、臂叢中干;7、前入路第7頸椎星狀神經節阻滯注射點;8、頸長肌;9、第6與第7頸椎間椎間盤;10、右迷走神經;11、右甲狀腺下動脈;12、右頸總動脈;13、右喉返神經;14、右頸內靜脈;15、頭臂干;16、氣管;17、左頸總動脈;18、右頭臂靜脈;19、左頭臂靜脈;20、右胸鎖關節;21、胸骨上切跡;22、胸鎖關節的關節盤。 四、C7后入路星狀神經阻滯 定位:進針點平T1棘突旁開3~4cm處。 穿刺方法:穿刺針稍向內側進針,先觸及椎板骨質,稍退針,使針尖向中線外側以垂直方向穿刺,然后將針外側離開椎板,穿越肋橫突前韌帶即可注射給藥。 ![]() 圖2-57 脊柱下頸段后外側面觀 1、椎動脈第2段;2、第4頸椎下關節突;3、第5頸脊神經前支;4、第5頸脊神經后支;5、第5與第6頸椎間關節突關節;6、第6與第7頸椎椎間盤;7、第6頸脊神經前支;8、第6頸椎橫突后結節;9、椎動脈第1段;10、第7頸椎橫突后結節;11、第7頸脊神經前支;12、第8頸脊神經后支;13、第一肋骨。 注:C7橫突后結節位于第1肋橫突關節上緣平面15mm,C7橫突末端至后正中線間距34.36mm。本文作者認為,在頸根部后外側觸及到第1肋橫突關節,在此關節上15mm,正中線旁開30mm處作為穿刺點。針尖到達骨面后逐步向橫突后結節末端移動,有落空感后可在此處注入藥物。 肆、總結 ⑴、C6橫突前結節前入路(氣管旁)SG阻滯 是SG阻滯中的首選入路,因橫突面積較大,操作簡單,并發癥少、位置表淺容易觸及,穿刺時應垂直進針,以免針刺入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 ⑵、C6橫突前結節內下入路SG阻滯法: 在C6橫突前結節向內和向下15mm處無神經、血管通過,可作為新改良的SG阻滯穿刺點。 ⑶、C7橫突后結節前入路SG阻滯, 該穿刺點應在C6橫突前結節外下5~8mm處,穿刺深度與C6橫突前結節穿刺深度相同。 (4)、C7橫突后結節SG阻滯 C7橫突后結節SG阻滯入路,應以先觸及第1肋橫突關節,在此關節上15mm,正中線旁開30mm處作為穿刺點。 |
|
來自: 流浪者2087 > 《-1.頸交感/星狀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