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各部身形要求》之頭部老師的書和錄像,以及黃元吉老前輩的書,感覺最能直接養腦;而老師的錄像,除了養腦外,還感覺到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和穿透力。所以,一年來,經常沒事就開著,感覺非常好! 那就多在這兩位老師這里賴著吧――“近朱者赤”,呵呵。所以以后博客里就以讀書筆記為主了,挺開心的。 先把各部身形要求之頭部和胸部整理出來。 在我的“練功生涯”中,常常發現,不僅含胸拔背需要以頭部姿勢正確來作為前提條件,就是全身也如此。頭部不對,全身不松;頭部對了,全身就好放松了,各部身形都容易正確;所以,覺得頭部非常關鍵,牽一發動全身。 精義輔導材料關于頭部的要求如下:(紫色為講課原文,原文下面帶括號的是個人的讀書感受,僅供參考) 一、姿勢要求 頭部的要求,就是要“中”和“正”。這個中正,是指前后左右來說的。左右,挺直不能偏;前后,頭不能仰,也不能低。要使頭能符合要求,就需要頭頂百會(發旋)這個地方,向上直沖天。百會穴,針灸學里說在發旋前面一公分多,智能功指的就是在發旋的位置。個別人的發旋太靠后,或歪了一點,但一般人的發旋都在正當中。就是用那個地方頂起天來。同學們找找自己的發旋,摸摸頭頂那個稍有凹陷的地方就是了。如果你的發旋不正,就加意念,使它從與它位置相平的地方往當中挪一挪,慢慢那個坑就會挪到當中來了。 頭要中正,還得有一個輕輕往上頂、往上懸著的意思,好像自己整個人從上面被提起來,然后再往下一耷拉,像吊起來似的。大家從發旋上摸著一縷頭發往上一提,把人拉起來,腦子里邊就會有個人在天空中懸著的感覺。過去講要頂頭懸,也叫虛凌頂勁。頭懸著,好像頂著虛空,但脖子不要使勁,要放松,意念往上一頂,把人的意氣領起來。 不管怎樣,多體會頂頭懸,沒事把頭部擺擺正,挺好的。 二、具體作法 具體做時,既不能頭往上仰,也不能低頭。如果太低頭,后腦瓢就起來了。要注意下頦往回收。收下頦是收什么呢?是收喉頭。因為喉頭收不了很大的幅度,用意念往回收就可以了。喉頭往回收,用下頦找喉頭,這樣下頦就避免使勁往里擠。然后用喉頭找后面的玉枕,這么一轉提起來,頭就不會低得太厲害了。然后從玉枕往百會上收,這么提起來、懸起來,這樣頭里邊氣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因為收下頦,往上挺,這樣上來的氣光是頭上的氣,而喉頭一收,往后一提,丹田的氣就跟著起來了,與丹田的氣就連起來了。如果我們做的時候,把意念再稍稍放大一點,喉頭往回收,用鼻子尖去找下頦,到會陰,然后從會陰繞上去,一兜到了玉枕、百會上來,這個感覺就不一樣了。再一個是從印堂里邊找百會,出了百會,意念在百會上邊離開百會往上提。提起來以后,身體再輕輕往下一放松,這樣氣機變化情況也就不一樣了。喉頭往回一找,連著會陰、丹田,氣一下子就上來了,而且收喉頭還是打開喉結的一個內容。收喉頭要注意,并不是喉頭往后擠,而是往后拉;往后一拉開,把喉頭拉大了,然后去找玉枕。如果你光是往回癟,實際上只是走后面。這樣一拉開,耳根、耳后頭也有氣到后面去,氣就比較整了。 這里,喉頭的意念比較容易被忽略。但如果想要氣整,想要把丹田氣也一起連上,那么用上它會有幫助。我體會這里確實連著丹田氣甚至于脊柱氣的,(至于是什么原因,也許是因為大多數經脈都經過了咽喉脖子這一帶,所以它連的部位比較多而深吧)。 如果能把會陰也用意念稍稍帶上,這個頂頭懸就更有提綱挈領的意義了。那樣一來,會陰氣、丹田氣、脊柱脊髓氣,以及喉頭氣都混化一體,清幽幽地上去養身體養腦了。這個氣不象一般軀體氣那樣有溫煦的感覺,而是清幽幽的,很養腦(軀體氣雖然也舒服,但比較粗,養腦的功能沒那么顯著) 而且,它一旦生發起來,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呼吸變的特別深長,體內感覺很空很幽遠,腦子也高度滋養和舒適。如果當時狀態很好的話,自己會感覺就像呼吸要停了一樣(沒真停,只是呼吸比較長)。 之所以信任竇老師,一部分原因也是看到他的體會,想起自己也有類似的體會,所以心生敬意,知道他是真的練出來的。象這樣的老師,我覺得不大可能欺師滅祖;自編的一些方法,也不可能差到哪里去。畢竟真材實料啊。我不是鼓吹他什么,而是覺得不能隨便就把人“打倒”。 不過,可能現狀如此吧。想起去見H老師時,他說,那些在中心呆了很多年,卻沒出功夫的人,都是功油子。 言歸正傳吧。如果從一開始就按照頂頭懸的這些要求去做,即使感覺不到那么多內容,但只要去做了,肯定會有相應的好處。 想起一個功友在QQ上談到自己要加強練功時說的一句:誰練誰受益!哈哈。 對頭中正要特別注意。在日常生活當中,沒事的時候,可以拿一個小球(如小玻璃球)放在頭頂上頂著。你要一低腦袋或者一抬腦袋它就掉了。你心里要總想著腦袋上好像頂著挺珍貴的東西似的。過去說要頂著“氣丹”,就像百會上有一個氣球,頂著它別跑了。這么一頂,一放,安安靜靜,頭和全身輕松,氣機靈通,慢慢就會出現輕靈的感覺。因為這樣往上一頂,收下頦,收喉頭,印堂往回收,會陰也帶著往上提,不需要用更多的意念去運氣,清氣就自然而然升到頭了。頭部得到清氣的充足濡養,它的功能就強化起來了。 頭是我們練功最重要的地方,一開始就先得把頭安排好。頭安排好了,全身的主宰才有著落。這個主宰就是你自己得管住自己。好像人一坐,意念(神)在里邊看著自己腦袋,同時還指揮腦袋要做得很正,這樣往上一領,氣就起來了。做合度以后,慢慢可以覺察到氣往上走,往頭里邊來。再進一步覺得一領時,氣也往下走,“嘩——”,從頭里邊往下貫氣。有的人可能一開始感覺在皮膚上,往胳膊、腿、軀干上走,慢慢慢慢就感覺從里邊也能往下走。但是一開始往往是先往上走,氣上去之后再翻下來。在中醫里邊講衛氣有一種循行方法,就是從頭部往肢體,往胳膊、腿上、軀干上走的,衛氣怎么還有這樣走的呢?一般的氣是從腸胃去營養周身,而這個氣實際是從頭往外散布的氣,頭部一動彈,跟全身的支配有一定的關系。自己要慢慢體會,一站,頭部放松,氣收住了、氣整了,往全身放下來,如果能感覺到胳膊、腿都在起變化,那里邊的氣就會敏感一些。 為什么老師在這里要特意提到氣的上行和下行?其實,老師的講課沒有一句廢話,如果結合練功實踐,總是會發現很有用。 因為,當百會上領時,確實既有氣的上行,也有下行。上行的氣是生發,下行的是松沉,也即松沉并非松懈,而是生發的充實的松沉。如果練功只偏重一面,或偏上行,或偏下行,都未免偏頗。 比如幾天前一位功友來家里玩,講到花了很多錢在跟一位功夫厲害小有名氣的老師練拳,看到他的演練,我說好像棱角多,且老是夾腋窩,氣不好生發,他說這個拳就是這樣,可能是為了技擊。于是我們一起看了他老師的視頻,我笑說,你的老師拙力還沒化,身體松沉的不夠。他也承認了,說老師的確松的不夠,有些動作都做不了。其實,那也是缺乏站莊基礎造成的。生發的不夠,當然就不好松沉了。 技擊方面不懂,不好評說,但養生方面,應以中正全面為好,生發與松沉相輔相成。 對氣往上走和往下走的體會,是一步步發展的。記得初站莊時領百會,只大概齊覺得清氣上升,舒舒服服的,具體怎么回事不清楚; 后來耗站莊的階段,發現在站到3小時左右時,脊柱好像充滿了氣,全身的氣也比較足,結果就是頭部自己就被氣充實并頂了起來,即:氣足使得形正了。這個階段還體會到百會一上領,上面的氣就從身體里面往下走,所以,給人一種百會一領就領到混元竅去了的錯覺,其實不是頭領到了混元竅,而是上面的氣往下走到了混元竅里,是一種氣整的現象。 有這個現象后,如果引天河精氣,就可以直接引到混元竅里了,上中二田比較整。 練功大概到8年的時候(8年時間里大約有7年左右是持續在站莊,也結合練了其他功法),覺得氣能隨意念而進到脊柱里了,有時模糊地看到一些脊柱里面的情況,(別人的脊柱通的怎么樣,也可以大致看出來)這個時候,氣是沿著脊柱往上養內臟以及養腦去了――這個階段的氣質變化很明顯,只要意念往脊柱里去,或者往體內深處或混元竅想,馬上氣質就變,變成了一種能直接養腦的幽幽的氣。這是往上走的。也有氣從上往下走的,走到混元竅后,立即被混元竅自發地把它敷布到身體各部。這個階段,各種現象比較多,而無一例外的都覺得氣質變化很明顯。 在氣機上,這個階段其實多是圍繞中脈影子的各種現象,這次就不多談了,以后有機緣再探討有關中脈影子的體會吧。 另外,這個階段,站莊前百會一領,就覺得全身自己就松了下去,站莊的姿勢就自然擺好了似的。可見領百會確實起到以點帶面的首要的作用。 各人的體會可能不盡相同,以上只是個人的粗略概況吧,但從這個過程可以看出,站莊確實在使神氣一步步地往里走的, “欲把骨髓洗,先從站莊起”。 練功的時候站不穩,往往都是頭先晃蕩。如果一加意念,頭往上提著,把它定住,把氣一下提起來,拉起來,人就倒不了。只要頭領住了,身體微微有點晃蕩,反而能幫助氣血流通。過去練功有個叫風擺柳的姿勢:把一個腿抬起來,另一個腳還不是站實了,而把腳跟提起來,—個手往上一舉,頭頂往上一領,身體就自然地有點晃晃蕩蕩了。頭頂往上提著,尾閶垂著,人就晃著,這也是練輕功的一個方法。當然,它還要加意念。像這些東西關鍵就在頭部,頭頂上頂,清陽上升,人就輕松了。咱們說身輕氣爽,你若氣起不來,身輕不了,氣也爽不了,往下濁著不行。另外,當一提頂的時候,還—定要注意收縮會陰。方才我講了用鼻尖去找下頦找會陰,不是說你要用意念導著下去,實際是用鼻子往下一找,會陰一收縮,往上一提,一想百會,它就接上了。大家要注意,很多動作都得配合著這個要領。往上一提,不要管百會,從眼睛里邊往上一看(眼珠不要動),氣就來了,人就起來了。頭部很關鍵,一定要經常調它。 這一段談到如何處理好會陰,這在我的練功生涯里,是一個既影響很大,又常常被忽略的關口。 記得有大半年,會陰一直在鬧騰,氣總是往那里沖,還好那時多少有些功底,不會引起欲望,但是其難受度真是無法言說,坐也不是,站也不是,練功也不能投入,(只要一念氣、收氣,氣大都往會陰沖去了)而最折磨的是心理上的迷茫,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該怎么辦,整天稀里糊涂地在難受中混日子。 后來有一天,忽然腦子清醒了點,想起好像在雜志上看到過李老師的體會,有類似的現象,趕緊找出來看,明白了以后就死乞白賴地守著混元竅,呵呵呵,也許練功真的就需要貪生怕死的膽小鬼精神?總之,守了一段時間后,加上那個階段耗撐臂比較多,會陰氣才被自動提到了混元竅,初步形成了可能類似于煉精化氣的氣路子,算是脫離了苦海。 所以,一般不要直接去想會陰,而是要從混元竅去想會陰為好,這樣,會陰就會被提到混元竅里。 在練直腿坐松腰功時,有些功友出現氣不是往腰走,而是往會陰去,造成多漏的現象,也很有可能是意念過多過重地去注意會陰了。最好是意念放在命門,從命門這里把會陰抽過來,而不是意念直接使勁去注意會陰。 當然,那些出偏而漏多的現象也可能有一個原因是胯和盆骨里面通的太不夠,這樣的話,要把會陰直接收到腰,是很難的――氣血不通,就像隔了幾重山一樣,如何過的去?所以,也許不如先練練捧三形,身體先通一通,再練直腿坐就不容易出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