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金融學系列——前言 (2011-06-10 22:22:20)轉載▼ 終于進入貨幣金融的系列了,在一點點的完成我的計劃,盡管讀過已經好久了,但是我會一點一點的把自己的理解和精華記錄下來,算是互聯網備份,也算是逼迫自己重新讀讀這本書。 雖然讀完這本書好久了,重新拿起這本書后,發現自己在當初在書的扉頁上寫的盧梭的一段話:“我們手里的金錢,是我們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我們追求的金錢,是我們成為奴隸的一種工具”。當初寫的這段話,現在看來依然很喜歡,也作為貨幣金融學系列的贈言吧。 貨幣金融學系列是米什金的《貨幣金融學》第八版,書籍信息的鏈接:卓越上的書籍信息。 這個系列主要有5個方面,分別是金融市場,金融機構,央行和貨幣政策,國際金融貨幣政策,貨幣理論。這個系列之中基本會學到所有和貨幣和金融有關的東西,包括現在每天新聞或者人民談論的有關金融和金錢貨幣有關的東西。因為之前剛結束了國際經濟學系列,其中的國際金融學習過之后,這里的貨幣金融學就不難理解了,尤其是里面的國際金融部分,主要是國際貨幣和國際匯率等一些東西。 作者米什金是大名鼎鼎,如果你對金融稍稍有點興趣就會知道他。如果不是很了解,那么我摘錄一段《貨幣金融學》書中關于作者米什金的介紹。 =================================================================================================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FredericS.Mishkin)是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學院研究銀行和金融機構的艾爾弗雷德·勒納教授。他還是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助理研究員。自1976年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以來,他曾先后執教于美國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他還是中國人民大學的名譽教授。1994—1997年,他擔任過美國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研究部執行副主席和主任,是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助理經濟學家。 米什金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政策及貨幣政策對金融市場和總體經濟的影響。他先后出版了十幾本書,包括《金融市場和機構》(第四版)(AddisonWesley,2003)、《通貨膨脹指標制度:國際經驗和教訓》(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99)、《貨幣、利率和通貨膨脹》(EdwardElgar,1993)、《理性預期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運用:對政策無效性和有效市場模型的檢驗》(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3)。另外,他還在《美國經濟評論》、《政治經濟學雜志》、《經濟學季刊》、《金融雜志》、《貨幣經濟學雜志》等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學術論文100余篇。 米什金教授曾供職于《美國經濟評論》編委會,并任《工商業和經濟統計》雜志的副總編;他還曾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政策評論》的編輯。他目前擔任七本學術雜志的副總編(編委會成員),這些雜志包括《貨幣、信用和銀行》、《宏觀經濟學和貨幣經濟學文摘》、《國際貨幣和金融》、《國際金融》、《印度金融》、《經濟政策評論》和《經濟展望》。同時,他還是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世界銀行、泛美開發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中央銀行的顧問,也是南非金融監管服務局國際咨詢委員會成員、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和學術顧問。". ================================ 貨幣金融學系列一 ——為什么研究貨幣、銀行和金融市場 (2011-06-11 09:24:09)轉載▼ 1. 為什么研究金融市場 債權市場和利率 證券:對發行人未來收入或者資產的索取權。 債權:承諾在某一個特定時期內支付的債務證券。 利率:借款成本,為所接資金支付的價格。 股票市場 股票:持有人對公司的所有權。 外匯市場 跨國之間轉移資金的中介。 2. 為什么研究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 金融體系的結構包括金融中介機構,銀行就是主要的金融中介機構,與我們日常和金融聯系最密切的金融機構。 主要有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金融創新。 3. 為什么研究貨幣和貨幣政策 主要內容: 貨幣與經濟周期 貨幣和通貨膨脹 貨幣和利率 貨幣政策的實施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4. 我們如何研究貨幣、銀行以及金融市場 網絡,書籍,收集和繪制數據。 ------------------------------------------------------- 貨幣金融學系列二 ——金融體系概覽 (2011-07-17 09:33:40)轉載▼ 標簽: 金融體系 金融市場 金融中介 金融監管 金融工具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之前看了博迪的《投資學》,最近看了一下南開馬君潞,李學峰的《投資學》感覺也不錯,推薦有想看的可以把這兩本書順序換一下,也就是先看中國人的,然后看老外的。后者盡管很多還是抄搬美國的,但是還是有很多的例子是國內A股市場的。看著會熟悉一點,并且內容比較集中一點,博迪的將的比較多。 --------------------------我是華麗的分割線,下面進入正題----------------------------------------- 1. 金融市場的功能 金融市場使資金從不具備生產性投資機會的人手里流向具有這種機會的人手里。因此,金融市場對資本的合理配置起到至關重要的所用,它為整個經濟增加產能和提高效率做出了貢獻。 2. 金融市場的結構 如果一種債務的期限是在1年以下,它就是短期債務工具,如果期限在10年或者10年以上,就是長期債務工具。介于之間的就是中期債務工具。 一級市場是籌集資金的公司或者政府機構將其新發行的證券比如債權或者股票銷售給最初購買者的金融市場。 二級市場是交易已發行證券的金融市場。除股票的二級市場,還有外匯市場,期貨市場和期權市場。 當一個人在二級市場上購買證券時,出售證券的人通過出讓證券而獲得貨幣,但是發行這種證券的公司卻沒有得到新的資金。公司只有在一級市場上首次出售其證券時才能獲取新的資金。無論如何,二級市場發揮兩種作用,第一,他們使通過出售金融工具來籌集資金的行動變的更加簡潔快速,也就是說,他們是金融工具更具流動性。第二,二級市場確定發行公司在一級市場銷售的證券價格。 貨幣市場:短期債務工具交易的市場; 資本市場:長期債務工具和股權工具交易的市場。 3. 金融市場工具 貨幣市場工具到期日較近,所以它的價格波動較小,因此是風險較小的投資工具。貨幣市場工具包括短期國庫券,可轉讓銀行定期存單,商業票據等。 利率:銀行體系中信貸市場松緊狀況和貨幣政策立場的晴雨表,高利率說明銀行資金緊張,低利率說明銀行信貸需求旺盛。 在股票市場中,大約一半的股票由個人持有,剩下的由養老基金,共同基金以及保險公司持有。 4.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外國債券:境外發行并以發行國的貨幣計價。 歐洲債券:以發行國以外的貨幣計價。 5. 金融中介機構的功能:間接融資 金融中介機構能夠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首先是他們具備降低成本的專門技術,再者是因為他們規模宏大,能夠享有規模經濟的好處。 金融中介機構的利潤來自于它們從高風險資產上獲得的回報和以出售資產成本之間的差額。 金融中介機構實現風險分擔的另外一種途徑是幫助個人實現資產的多樣化,從而降低他們可能遭受的風險。 逆向選擇:這個前面說過好多次了,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問題,同時還有道德風險。 6. 金融中介機構的類型 存款機構:商業銀行等。 契約性儲蓄機構:保險公司等 投資中介機構:財務公司,投資公司,基金公司。 7. 金融體系的監管 監管機構:證監會,銀監會等。 ---------------------------------------------------------- 貨幣金融學系列三 ——什么是貨幣 (2011-09-10 16:52:49)轉載▼ 標簽: 貨幣 通貨 數據可靠性 儲藏 價值 貨幣總量 m2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貨幣的含義 我們都知道貨幣,但是經濟學上是怎么定義它的呢:任何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在商品和勞務支付或者貸款償還的物品。看到了吧,它就是一種物品而已。 我們常用的紙幣和硬幣其實叫做通貨。 財富是什么呢,是通貨和貨幣嗎,不是,財富是用于價值儲藏的各種財產的綜合,不僅包括貨幣,而且還有債券,普通股,藝術品,土地,家具,汽車以及房子。 那收入是啥玩意呢,收入可不是拿到的通貨啊,它是指在一個單位時間里收到的收益,注意是收益啊。 2. 貨幣的功能 貨幣在任何經濟中都有三個功能,也就是三個作用,一是交易媒介,二是記賬單位,三是價值儲藏。看到了吧,這里面可沒有娶媳婦,換房子啥的,因為他們都屬于交易媒介了。 能夠擔當貨幣這種大任的商品該有什么功能呢,不是名牌大學學位,cet要過6,拿各種獎學金等,而是下面這幾個條件:1 必須易于標準化,這樣可以容易確定其價值。2 必須能被普遍接受。3 必須易于分割,因此很容易“找零”。4 必須易于攜帶。. 5不易快速腐化變質。 記賬單位這種功能也就說明了他的價值手段這種功能,他是衡量經濟社會中的價值的。所以啊,談錢傷感情是因為談的不是價值,至少有一方認為不是價值,或者雙發的價值衡量不一致。看到了吧,我們常常會被人忽悠說不要看重錢,要看重價值,這個是典型的把貨幣和其記賬單位或者說價值衡量的作用給掰開了,也就是偷換概念了。 下面就是價值儲藏了,要說價值儲藏你肯定會罵我放屁,其幾天還有人說81年的1萬相當于現在(2011年)的255萬呢,意思就是我我81年存了255萬,現在就有任然有255萬,但是實際上就跟我那時候擁有1萬一樣的啊,這價值儲藏到哪里了。這個可不能怪我啊,我也是受害者,起碼過了怎么30年他名義上還是255萬啊,這就是價值儲藏,就是將購買力從獲取收入那時起一致儲藏到花費這筆收入的時候。上面的例子說明了一個術語叫做價值儲藏的優劣,所有的資產都具有價值儲藏手段,如果儲藏中貶值了,只能說明是一種劣質的價值儲藏媒介。 3. 支付體系的演變 商品貨幣(物物交換)——不兌現紙幣(法定紙幣,不用兌換硬貨幣,黃金等)——支票——電子支付——電子貨幣(最明顯的Q幣啊,銀行卡啊,導致貨幣只是一個數字符號,這就可以說是電子貨幣,他們可以流通) 4. 貨幣的計量 貨幣計量中我們只需要知道M的定義就可以了,常常會聽到M2多少多少,那么這個M2是什么意思呢?理工可的孩子這里的M可不是質量哦。 貨幣的計量是用M來表示的。一般這個在央行公布的數據中會定義M1或者M2包含什么。 M1 = 通貨+支票賬戶存款+旅行賬戶(一般也可以理解為流動的現金)。 M2 = M1+小額定期存單+儲蓄存款和貨幣市場存款+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份額 5. 貨幣數據的可靠性有多高 原書中質問的是美聯儲的數據可靠性有多少,我們這里要擔心的就是央行和統計局的數據可靠性有多少?就我個人而言,他們的數據相比于網絡上其他的數據版本可靠性還是高點的,雖然他們的可靠性還是不行, 米什金對貨幣數據可靠性的懷疑中指出:我們不應該太過于關注貨幣供給的短期動態,而應當只關注其長期動態。 ------------------------------------------------- 貨幣金融系列四 ——理解利率 (2011-09-11 16:47:38)轉載▼ 標簽: 利率 實際利率 名義利率 到期收益率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利率的計量 利率的計量中,我們需要知道一個叫現值的東西,什么是現值呢,就是以后一個時間點的錢,根據給定的利率,換算成當前時間的錢數。 計算現值的過程就叫做貼現。 我們適用利率主要是為了計算到期收益率,這個東西衡量了一段時間中你的錢到底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對于普通貸款而言,單利率就等于到期收益率。 債券價格和到期收益率是負相關的。以到期收益率表示的利率的上升意味著債券價格一定下跌。也就是說,如果利率高了,那么債券的現值就低了,所以債券價格必定較低。這里需要注意債券的價格是債券到期贖回的價格。 2. 貼現基礎上的收益率 下面給出一個計算公式吧。 貼現基礎上的收益率 = (貼現債券面值-貼現債券的購買價格)/貼現債券的面值 * 360/距到期日的天數。 也就是說購買債券的差價于面值的比* 360/持有日期。 3. 利率與回報率的區別 證券用回報率來衡量收益。 證券的回報率 = 證券持有人的利息收入+證券價值的變化。 這里提一下一個叫利率風險的名詞吧,因為長期來說,利率是變化的,所有長期持有的債券會因為利率的變化而增加了風險,利率變化對長期債券收益的影響的風險就叫做利率風險。 4. 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之間的區別 實際利率和名義利率這個太明顯了,在當前的這個社會中,誰都比我清楚。 看著天天高漲的CPI,賣菜的都知道錢存銀行變少了。就是因為實際利率是負的導致的。 實際利率需要在名義利率的基礎上考慮物價因素。我們在銀行存錢的利率就是名義利率,然后除去通貨膨脹率,就是實際利率了。 因為當前通貨膨脹率比較高,所以名義利率減去通貨膨脹率的實際利率基本是負的了,所以導致錢越存越少的現象出現。 這里還有一個變化關系,關心銀行股的人會知道。如果實際利率越低,借款的動力就越大,而貸款的動力就越小。也就是說實際利率低了,就有跟別人借錢的沖動了,當然也就不想給別人借錢了。 ---------------------------------------------- 貨幣金融學系列五——利率行為 (2011-09-18 10:36:31)轉載▼ 標簽: 利率行為 債券市場 流動性偏好 費雪效應 均衡利率 貨幣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資產需求的決定因素 資產需求的決定因素:財富,預期回報率,風險,流動性。 上面的因素說明了,如果一個人是否購買一種資產,他需要考慮的其一是財富,意思就是你的財富只夠你吃喝拉撒的,你肯定不會去購買其他資產了; 其二,預期回報率,就跟現在一樣,銀行存款利息很低的話,明間貸款利率高,那么在同樣風險之下,你肯定選擇利率高的,也就是預期回報率高的資產。 其三,風險,這個大家很清楚了,如果購買一件東西之后,打水漂或者貶值的可能性很大,肯定購買的欲望就降低了。 第四就是流動性,流動性通俗的解釋就是你說你這玩意很值錢,價值多少多少錢,問題是沒有人購買啊,也就是說只是一個紙上的價錢,所以流動性很重要,他決定了你能變現的程度。有些東西是很值錢,也許一輩子都無法變現。 我上面的解釋啊,就是官方的四句話: 一、資產需求量與財富大小成正比; 二、資產需求量與其相對于其他可替代資產的預期回報率成正比關系。 三、資產需求量與其相對于其他可替代資產的回報率風險成反比關系。 四、資產需求量與其相對于其他可替代資產的流動性成正比關系。 2. 債券市場的供給和需求 債券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基本和商品市場的供給需求一樣,通過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來分析。 分析特點:我們所說的供給和需求通常指的是資產的存量,而非流量。用于理解金融市場行為的資產市場方法,著重強調確定資產價格的是資產存量而非流量。 3. 均衡利率的變動 均衡利率:債券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的交點,也就是坐標平衡點,及均衡利率。 均衡利率的變動就是兩個曲線中之一的移動,結果是兩個曲線都移動。 結論:在經濟處于經濟周期擴張階段時,隨著財富的增加,債券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需求曲線向右位移。同理,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隨著財富的減少,債券需求量也隨之萎縮,需求曲線向左位移。 公眾的儲蓄傾向是影響財富的另外一個因素,如果居民的儲蓄增加,財富增長,就如我們看到的一樣,債券需求量也隨之上升,債券的需求曲線向右位移。 對未來利率的預期越高,長期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就越低,從而降低債券的需求,導致債券的需求曲線左移。反之成立。 對上面的擴展一下,就是如果股市很好,或者通貨膨脹上升,這些都導致了債券預期回報率的降低,減少了需求。 對債券供給的影響: 1、投資機會的預期盈利率,在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債券供給量增加,供給曲線右移,反之成立。 2、預期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升高,會增加債券的發行,因為借給別人的成本減少了,因為債券的價格是固定的。 3、政府預算,政府赤字越大,就需要用債券來獲得一定的收入,所以就會大量發行債券來借債。 費雪效應:當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利率也會隨之上升。 4. 貨幣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流動性偏好理論 流動性偏好理論使用貨幣的供求理論來確定均衡利率。 流動性偏好理論假設只存在貨幣和債券這兩種資產。 流動性偏好理論和債券供求理論的差別:在分析預期通貨膨脹率變化對利率的影響時,債券供求理論應用起來較為簡單,而在分析收入,價格水平以及貨幣供給變化的影響時,流動性偏好理論提供了一種較為簡便的分析方法。 5. 流動性偏好理論下均衡利率的變動 收入效應:較高的收入水平導致每一個利率水平下的貨幣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右移。 物價水平效應:物價水平的上升導致每一利率水平下的貨幣需求增加,需求曲線右移。 在貨幣供給量和其他所有經濟變量保持不變的勤快下,當物價水平上升時,利率也會隨之上升。當貨幣供給增加時(其他所有因素保持不變),利率會下降。(這個理論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了批評) ======================================================== 貨幣金融學系列六——利率的風險和期限結構 (2011-10-23 09:50:57)轉載▼ 標簽: 利率 信用評級 債券違約 風險溢價 流動性溢價 收益率曲線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利率的風險結構 違約風險:債券發行者在到期之后不愿意履行之前承諾的利息支付或者面值就會產生違約風險。也就是說你買了人家的債券,最后人家不承認了。 風險溢價:到期時間相同的債券,有違約風險和無違約風險債券之間的利差。 結論:具有違約風險的債券的風險溢價總是正的,而且風險溢價隨著違約風險的增加而增大。 信用評級機構提供有關違約風險的信息。 相關的債券評級可以去看看標準普爾或者穆迪的評級,前端時間把美債的風險評級給降級的就是標普公司。 風險與流動性溢價:公司債券和國債之間的利差不僅反映公司債券的違約風險,而且還反映其流動性。這就是將風險溢價更為確切的稱為“風險與流動性溢價”的原因,但是通常人們依然將其稱為風險溢價。 2. 利率的期限結構 收益率曲線:將具有不同到期期限,但風險,流動性以及稅收因素相同的債券的收益率連成一條曲線,就可以得到收益率曲線。 預期理論:長期債券的利率等于在其有效期內人們預期的短期利率的平均值。 分割市場理論:把不同到期期限的債券市場視為完全獨立和相互分割的。到期期限不同的各種債券的利率取決于該債券供求量,其他到期期限的債券的預期回報率對其沒有影響。 流動性溢價理論:長期債券利率等于長期債券到期之前預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加上隨債券供求狀況的變動而變動的流動性溢價。(又稱期限溢價) 期限優先理論:假設投資者對債券某種到期期限具有偏好,更愿意投資具有這種到期期限的債券。 額外話: 1、事實上,收益率曲線是準確的判斷經濟周期的風向標。 2、收益率曲線包含有關未來名義利率和未來通貨膨脹走勢的信息。 3、陡峭的收益率曲線意味著寬松的貨幣政策,而平坦的或者下傾斜的收益率曲線則表明緊縮的貨幣政策。 ------------------------------------------------------ 貨幣金融學系列七——股票市場、理性預期理論與有效市場假說 (2011-10-23 11:32:54)轉載▼ 標簽: 股票 理性預期 有效市場假說 投資分析 股票定價 行為金融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計算普通股價格 融資的一個基本原則:任何投資的價值可以用整個生命周期內該投資產生的所有現金流量的現值來衡量。 股票估值理論:(對應幾個公式) u 單階段估值模型 u 推廣的紅利估值模型 u 戈登增長模型 u 2. 市場如何確定股票價格 1、愿意支付最高價格的購買人確定價格 2、最能有效利用資產的購買人確定該資產的市場價格 3、信息在資產定價中扮演重要角色 3. 理性預期理論 適應性預期:當以前的數據發生變化時,預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緩慢變化 理性預期:預期應該與利用所有可得的信息做出的最優預測(即對未來的最佳估計)相一致。 即使理性預期等于根據所有可得信息得出的最優預測,這個預測結果并不一定是完全精準的。 如果有一個重要因素但卻無法得到他的相關信息,那么沒有考慮該因素的預期仍然是理性的。 理性預期理論在金融市場的應用——有效市場假定(或有效資本市場理論) 4. 有效市場假定:金融市場中的理性預期 有效市場假定基于的假設條件是,在金融市場中證券價格反映所有可得的信息。 金融市場上的當前價格應當使得根據所有可得信息做出的證券回報率最優預測等于證券的均衡回報率。 未被利用的盈利機會:最優回報率超過了均衡回報率。 在一個有效市場上,所有未被利用的盈利機會都會被消除。 5. 有效市場假定的實證分析 投資分析師和共同基金過去的良好業績并不意味著他們在未來亦能表現良好。 股票價格的隨機游走:無論出于何種目的,股票價格的未來走勢都應該是不可預測的。 反映有效市場假定的實證證據: 2 小公司效應,小公司在較長的時間內獲取較高的回報率 2 1月效應,12月到1月之間會經歷異常的上漲,因為歐美這個時候是過節,和稅收政策有關。 2 市場過度反應 2 過度波動性 2 均值回歸:當前回報率較低的股票往往在未來的回報率會較高,反之亦然。 2 新信息并不總是能夠迅速反應在股票價格中。 投資分析師公開發表的報告有多大的價值:這是本章中的一片摘錄文章,可以搜一下,通過舉了一個例子證明,不用什么技術就能實現一個良好的業績,因為市場上總是存在一些失敗者,但你卻很少聽說他們,因為沒有人愿意講他們的不良業績。 有效市場假定給投資者的“處方”,本章中也寫了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有效市場假定得出的結論是,投資者不應該頻繁的買賣證券,企圖在市場上超前行動而獲利。這種頻繁買賣證券的行為除了增加經紀人的收益外,毫無益處,事實上,投資者應該遵循“投資并持有”的策略,即購買股票以后,持有較長的一段時間。平均而言,這種策略的回報率是一樣的,但投資者的凈利潤卻較高,因為投資者需要支付給經紀人的傭金較少。 6. 其他市場上理性預期的實證證據 金融分析師能夠戰勝債券市場的證據十分罕見。 7. 行為金融學 1987年的股市大崩盤之后,人們開始懷疑有效市場假定,進而出現了行為金融學。利用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尤其是心理學)的概念來解釋證券價格行為。 損失厭惡能夠解釋一個重要的現象:實際上做空很少發生。 心理學家發現,人們往往會對自己的判斷過于自信。結果投資者往往會相信自己比其他投資者更聰明。 過度自信和社會傳染能夠解釋股票市場泡沫。當股價上漲時,投資者會吹噓自己的利潤歸功于他們的智力,并且大肆談論股市。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八——金融結構的經濟學分析 (2011-10-23 11:35:39)轉載▼ 標簽: 金融結果 信息不對稱 逆向選擇 道德風險 交易成本 利益沖突 金融危機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世界各國金融結構的基本謎團 1、股票不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來源 2、發行可流通的債務和股權證券不是企業為其經營活動融資的主要途徑 3、間接融資(涉及金融中介機構的融資)比直接融資(企業在金融市場上直接從貸款人手里獲取資金)重要數倍。 4、金融中介,尤其是銀行,是企業最重要的外部融資渠道。 5、在經濟體中,金融體系是受到最嚴格監管的部門 6、只有組織完善的大公司才能比較容易的進入證券市場為其經營活動融資 7、抵押品是居民和企業債務合約中的一個普遍特征 8、債務合約是十分復雜的法律文本,對借款人行為設置了大量限制性條款。 2.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導致了無法實現多樣化投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來降低交易成本。 共同基金是向個人銷售份額,并將獲得的資金投資于股票或者債券的金融中介機構。 3. 信息不對稱: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逆向選擇是交易之前的信息不對稱行為 道德風險是交易之后的信息不對稱行為 4. 次品車問題:逆向選擇如何影響金融結構 次品車問題:由于逆向選擇和二手市場的次品車問題十分類似,所以又被稱為次品車問題。 次品車問題的存在,消弱了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等證券市場將資金從儲蓄者向借款者轉移的有效性。 逆向選擇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有助于解釋金融市場為何是經濟體中受到最嚴格監管的部門之一。 5. 道德風險如何影響債務合約和股權合約的選擇 委托——代理問題: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分離就會產生道德風險,這是因為擁有控制權的經理(代理人)會從自身利益出發而不是從股東(委托人)的利益出發行事,公司經理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遠沒有股東那么強烈。 解決方法: u 信息生產:監督 u 旨在增加信息的政府監管 u 金融中介 u 債務合約 6. 道德風險如何影響債務市場的金融結構 解決債務合約中的道德風險的辦法:凈值和抵押物,如果借款人的凈值很高,或者抵押給貸款人的抵押品相當值錢,道德風險問題,即違背貸款人意愿行事的誘惑就會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如果借款人這樣做的話,他們自己也將遭受巨大損失。這種方法叫做激勵相容,也就是說它使得借款人和貸款人的動機統一起來。 7. 利益沖突 利益沖突是道德風險的一種類型,當一個人或者機構擁有多重目標的時候,這些目標之間就會出現沖突,即產生利益沖突。 8. 金融危機與總體經濟活動 代理理論:對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影響的經濟分析中所采用的理論,有助于理解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資產價格急劇下降以及很多金融和非金融公司倒閉為特征的金融市場的大動蕩。 金融危機的處罰因素: 1、利率的上升 2、不確定性的上升 3、資產市場的資產負債表效應 4、銀行部門的問題 5、政府財政失衡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九——銀行業與金融機構的管理 (2011-10-23 22:04:08)轉載▼ 標簽: 銀行資產負債 銀行業務 銀行管理 信用風險 利率風險 表外業務 貨幣金融 分類: 經濟管理 1. 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負債: l 支票存款 l 非交易存款 l 借款 l 銀行資本 資產: l 準備金 l 應收現金項目,如果吧另一家銀行賬戶所簽發的支票存入你的開戶行,但該支票的資金尚未從那家銀行收到,那么該支票便被歸入應收現金項目。 l 銀行同業存款 l 證券,短期政府債券又被稱為二級準備金。 l 貸款 l 其他資產 2. 銀行的基本業務 資產轉換:銀行通過銷售具有一組特征(流動性,風險,規模,回報率的某種組合)的負債,然后利用所籌資金購買具有不同特征組合的資產來賺取利潤。 3. 銀行管理的基本原則 流動性管理:(出現存款外流)保證銀行持有足夠的流動性資產來履行向出儲戶的償付義務。 資產管理:通過購買違約風險較低的資產并持有多樣化的資產組合,將風險控制在一個合適的低水平。 負債管理:以低成本獲取資金。 資本充足性管理:確定銀行應該具有的資本金規模,并獲取所需的資本。 4. 信用風險管理 1、甄別和監督 2、長期客戶聯系 3、貸款承諾 4、抵押品和補償余額 5、信用配給 5. 利率風險管理 缺口分析:缺口指利率敏感型資產與利率敏感型負債之間的差額。 久期分析:衡量銀行總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 利率上升銀行收益還是受損與資產負債組合有關。 6. 表外業務 表外業務:涉及傳統的金融工具交易以及收費、出售貸款等獲取收入的業務,這些業務活動影響銀行利潤但并不反映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 貸款出售(二次參與貸款),將特定貸款的現金流的部分或者全部予以出售,并將該貸款從資產負債表中抹去。 費用收入的產生,銀行提供若干專業化服務來收取費用。 交易活動和風險管理工具:為了減少委托——代理問題,金融機構的經理必須設定內部控制制度,以避免發生巴林銀行類似的事件。這種控制包括把掌管交易活動的人員與掌管記賬業務的人員完全分離。此外,經理必須給交易員的可用交易金額以及機構可承擔的風險設置上限。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銀行業:結構與競爭 (2011-10-24 19:45:52)轉載▼ 標簽: 銀行業 銀行體系 金融工程 證券化 垃圾債券 銀行模式 超地域銀行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銀行體系的歷史發展 這一節講的是美國銀行的歷史發展,我過比他們早很多,但是說現代銀行,還是人家早,不過最早的應該英格蘭銀行。 對于美國來說,1872年北美銀行的成立標志著么過現代商業銀行的開始。 2. 金融創新和銀行業的發展 金融環境的變化會推動金融機構進行具有盈利性的創新。 金融工程:為了能夠在新的環境下生存下去,金融機構必須研究和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以滿足客戶需求并獲取利潤。 金融衍生工具:是因為他們的盈虧與之前發行的證券密切相關。 垃圾債券:一些企業在先前發行長期公司債券,之后卻遭遇經濟疲軟,經營狀況出現滑落,信用等級下跌至Baa級以下,這種企業被稱為“墮落的天使”(fallen angels),他們所發行的債券被稱為“垃圾債券”。 商業票據:由大型銀行和公司發行的短期債務證券。 證券化:把不具備流動性的金融資產轉換成可流通的資本市場證券的過程。 盡管貨幣市場共同基金股份能夠發揮支票賬戶存款的功能,可以賺取利息,但是從法律上講,他們還不是存款,因此不守法定準備金制度的約束,也不受利息支付的限制。 3. 美國商業銀行業的結構 4. 銀行并購和全國范圍的銀行業 超地域銀行:是銀行持股公司,盡管其總部部設在任何一個貨幣中心城市,但其規模卻可以匹敵貨幣中心銀行。 信息技術也加強了范圍經濟,即利用一種資源來提供很多不同的產品和服務的能力。 5. 銀行業和其他金融服務業的分離 在世界范圍內,銀行業與證券業有三種基本模式: 1、全能銀行模式,存在于德國,荷蘭和瑞士 2、英格蘭式全能銀行體系 3、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機構之間有所分離,日本。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一 ——銀行監管的經濟學分析 (2011-10-24 20:40:48)轉載▼ 標簽: 銀行監管 銀行業危機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信息不對稱與銀行監管 銀行監管有8中基本類型: 1、政府安全網 2、對銀行持有資產的限制 3、資本金要求 4、注冊和銀行檢查 5、風險管理評估 6、信息披露要求 7、消費者保護 8、對競爭的限制 2. 國際銀行業監管 3. 20世紀80年代美國儲貸協會以及銀行業危機:原因 隨著傳統業務盈利能力的下滑,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商業銀行為了保持其原有的盈利水平,被迫尋求具有高風險的新業務,因此發放了大量的不動產貸款與幫助企業接管和杠桿收購的貸款。 在里根政府寬松的政策環境下,金融創新和放松管制擴大了儲貸協會的權限,從而引發了不少問題。 1979年至1980年利率的急劇攀升和1981年和1982年嚴重的經濟衰退,大大增強了道道風險的動機。 4. 儲貸協會危機的政治經濟分析 5. 救助儲貸協會:1986年《金融機構改革、復興和加強法》 6. 1991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善法》 7. 世界范圍的銀行業危機 所有國際銀行危機的共同之處在于,不管存款保險制度是否是監管環境的組成部分,各國都存在政府安全網,即政府時刻準備著救助銀行。因此,是政府安全網,而非存款保險制度,加劇了道德風險問題,刺激銀行過度冒險。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二——中央銀行的結構和聯邦儲備體系 (2011-11-03 20:58:29)轉載▼ 標簽: 央行 美聯儲 工具獨立性 目標獨立性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這章主要是講述了各個國家央行,尤其是美國央行的發展,也就是美聯儲的發展。 美國聯邦儲備體系1913年創建,旨在減少銀行恐慌的發生頻率。其正式結構包括12家儲備區聯邦儲備銀行、大約2800家成員商業銀行、聯邦儲備理事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以及聯邦咨詢委員會。 這里面沒有什么特別需要知道的,但是美聯儲的發展可以算作經濟史里面。但是有幾個概念需要了解一下,對于理解央行有用。 評價一個央行,會看他的獨立性,那么獨立性又被分為 1. 工具獨立性:中央銀行使用貨幣政策工具的能力 2. 目標獨立性:中央銀行設定貨幣政策目標的能力。 書中給出了一個結論:越是獨立的央行,越能制定出更好的貨幣政策,這反過來又會推動獨立化的進程。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三——多倍存款創造和貨幣供給過程 (2011-11-03 21:25:48)轉載▼ 標簽: 多倍存款 貨幣供給 準備金 基礎貨幣 貨幣乘數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首先了解一下貨幣供給過程中的4為參與者:央行,銀行(存款機構),存款人,借款者。 基礎貨幣:主要是指流通中的現金和準備金及貨幣性負債之和。 基礎貨幣MB = C(流通中的現金) + R(銀行體系中的準備金總額) 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公開市場購買和公開市場出售。要分析這個操作,就要搞清楚央行的資產和負債,證券是其資產,準備金是其負債(同時是銀行的資產)。 公開市場購買:央行購買債券。 公開市場出售:央行出售債券。 結論:公開市場購買對準備金的影響取決于債券出售方將銷售所得以現金還是以存款形式持有。 公開市場購買對基礎貨幣的影響總是相同的,無論債券銷售方是以現金還是存款形式持有銷售所得。 公開市場操作對基礎貨幣的影響比對準備金的影響更具有確定性。 央行可以通過給銀行的貼現貸款影響基礎貨幣。 多倍存款的創造:銀行體系準備金增加所引起的存款多倍增加,被稱為簡單存款乘數,表示為:ΔD = 1/r * ΔR,其實和貨幣乘數的意義一樣。只不過那個是放大貨幣,這個是凍結貨幣。 ΔD=銀行體系中支票存款總額的變動。 r = 法定準備金率 ΔR=銀行體系中準備金的變化。 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規模,存款人持有現金金額的決定以及借款人對借款數量的決策都會引起貨幣供給的變動。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四——貨幣供給的決定因素 (2011-11-03 22:09:42)轉載▼ 標簽: 貨幣乘數 m1 m2 貨幣總量 基礎貨幣 準備金 乘數效應 貨幣供給 貨幣金融 分類: 經濟管理 首先看一個公式:貨幣供給M = m * MB(基礎貨幣),其中m就是貨幣乘數。 準備金總額R = RR(法定)+ ER(超額) 基礎貨幣增加,如果增加的部分是現金,則不會發生乘數效應,如果增加的是支持存款的基礎貨幣,則會發生乘數效應。 貨幣乘數m = (1+c) / (r+e+c) 其中c=現金比率,r = 法定準備金,e = 超額準備金 針對上面的貨幣乘數公式,得出: l m與c成反比 l m 與e成反比 l 而額外的準備金是銀行的機會成本,所以e和利率i成反比,即準備金和利率i正比 l 超額準備金與預期存款外流成正比(如果預期存款的外流增加,則持有超額準備金的預期收益和預期回報率就會上升) 基礎貨幣有兩部分,一部分美聯儲控制較弱,另一部分完全控制,也就是說,控制弱的是貼現貸款所創造的,那部分控制較強的叫做非借入基礎貨幣,來自于公開市場操作。既有非借入基礎貨幣 = 基礎貨幣—貼現貸款(借入準備金)。 貨幣供給與非借入基礎貨幣MBn成正比關系。公開的市場操作出售減少了MBn。 長期中,貨幣供給變動的主要決定因素是有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所控制的非借入基礎貨幣MB。 --- M2貨幣乘數,上面所說的基礎貨幣表示常說的M1 M2 = C + D +T +MMF 其中C=流通中現金,D = 支票存款,T = 定期儲蓄存款,MMF = 主要是貨幣市場共同基金份額與貨幣市場存款賬戶,加上隔夜回購協議和隔夜歐洲美元。 關于M2的擴張,其中C不擴張,D:貨幣擴張 = M1的擴張,T和MMF的貨幣乘數都大于0,所以M2的貨幣擴張大于M1的擴張。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五——貨幣政策工具 (2011-11-05 21:40:40)轉載▼ 標簽: 準備金 貼現政策 公開市場操作 聯邦基金 央行 宏觀政策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央行三大政策工具,1影響準備金和基礎貨幣規模的公開市場操作,2影響基礎貨幣的借入準備金變動,3影響貨幣乘數的法定準備金率的變動。 1.1. 準備金市場和聯邦基金利率 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提供的準備金,即非借入準備金(NBR);以及從美聯儲借入的準備金(BR)。 聯邦基金利率:銀行間隔夜準備金貸款利率。 公開市場購買導致聯邦基金利率下跌,而公開市場出售導致聯邦基金利率上升。 大部分貼現率的變化不會對聯邦基金利率產生影響。如果美聯儲調高法定準備金率,聯邦基金利率也將隨之上升,反之成立。 1.2. 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包括能動性公開市場操作和防御性公開市場操作。美聯儲公開市場操作的對象是美國國債和政府機構債券,尤其是美國國庫券。 公開市場操作的優點: u 公開市場操作是由美聯儲主動進行的,其規模大小完全受其控制。 u 公開市場操作靈活且精確,可以很容易把握其規模。 u 公開市場操作很容易對沖 u 公開市場操作可以立即執行,不會有行政性延誤。 1.3. 貼現政策 美聯儲向銀行發放貸款有三種類型: u 一級信貸,財務健康的銀行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意愿在非常短的時期(通常是隔夜)內借入所需的一級信貸便利。 u 二級信貸,借給那些陷入財務困難和遭受嚴重流動性問題的銀行。 u 季節性信貸,用于滿足那些位于度假區或者農業區,具有季節性存款特征的少數小型銀行的需要。 貼現政策最大的優點是:美聯儲能夠利用它來履行最后貸款人的職責。貼現政策不是用來設定聯邦基金利率的,而是用來防止聯邦基金利率上漲過快超過其目標水平的后備設施。 1.4. 法定準備金率 準備金就是銀行的稅。 法定準備金的缺點:一,不再對所有銀行都具有約束作用,二,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會使銀行立刻產生流動性問題。 1.5. 歐洲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 歐洲央行通過設定目標融資利率,并依次設定隔夜現金利率。 主要再融資業務,公開市場操作的一種形式,類似于美聯儲的回購交易。 長期再融資業務,是歐元區銀行體系較小流動性的來源,類似于美聯儲的直接證券買賣。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六——貨幣政策的目標、戰略和策略 (2011-11-17 22:19:17)轉載▼ 標簽: 貨幣政策 通貨膨脹率 貨幣總量 物價穩定 貨幣政策目標 名義錨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物價穩定目標以及名義錨 物價穩定(中央銀行將其界定為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越來越被視為貨幣政策最為重要的目標。 名義錨:一個類似通貨膨脹率或者貨幣供給的名義變量,能鎖定物價水平,從而達到穩定物價的目標。 時間不一致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自己不能持續的執行一個良好的計劃,這個良好的計劃就存在時間不一致問題,并且很快會被放棄。 2. 貨幣政策的其他目標 高就業率。高就業的目標并不是追求零失業率,而是和充分就業相適應的高于零失業率的失業率水平,在這個水平上,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相等,這就是自然失業率。 經濟增長。 金融市場穩定。 利率穩定。利率波動刻印使經濟生活產生不確定性,加大對未來規劃的難度。 外匯市場穩定。 3. 物價穩定應該成為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嗎 通貨膨脹和就業率之間不存在長期的平衡點。 分級任務:達到一個目標之后就能努力去追求其他目標。 雙重任務:追求兩項對等的目標:物價穩定和充分就業。 4. 貨幣指標制 貨幣指標策略:央行宣稱貨幣總量將達到一定水平的年度增長率。 優點:有關央行是否實現其指標的信息幾乎是立即就可獲知的——貨幣總量數據一般在兩星期之內公布。 缺點:上面優點存在一個前提,在不同目標和定位指標的貨幣總量之間必須存在強而可靠的關系。假如貨幣總量與目標變量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弱,那么貨幣總量指標制就會失效。 5. 通貨膨脹指標制 通貨膨脹指標制: u 公開發布中期通貨膨脹率指標數據。 u 將物價穩定作為主要和長期的貨幣政策指標當做一種制度性承諾,并且承諾實現通貨膨脹目標。 u 信息綜合理論,即在貨幣政策的決策中用到許多變量(不僅限于貨幣總量)。 u 就貨幣政策決策者的計劃和目標與普通公眾和市場進行交流與溝通,從而提高透明度。 u 提高中央銀行達到通貨膨脹目標所負有的責任。 通貨膨脹率指標制的優點: 1、貨幣和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穩定性對其成功與否并非至關重要,因為他不依賴于這種關系。 2、普通公眾很容易理解,因此其透明度極高。 3、可以增強央行的責任心,從而避免央行為了再短期內擴大產出、提高就業率而施行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因此可以降低央行陷入時間不一致問題的可能性。 通貨膨脹率指標制的缺點: 1、信號遲滯 2、過于僵硬 3、增加產出波動的潛在可能 4、緩慢的經濟增長 6. 帶有隱性名義錨的貨幣政策 在具有低通貨膨脹歷史的工業化國家,通貨膨脹的過程看來似乎具有巨大的慣性,例如,大型美國宏觀經濟模型所做的估計說明,貨幣政策要用一年的時間才能影響產出,兩年之后才能對通貨膨脹產生顯著的影響。 長期滯后現象的存在意味著貨幣政策不能等到通貨膨脹已經開始以后才做出反應。 為了再通貨膨脹杠杠出現苗頭時就及時扼制,貨幣政策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先發制人的作用。 7. 策略:選擇政策指標 政策指標:操作指標,是一種能對央行工具做出反應且能夠表明貨幣政策立場的變量。 選擇政策指標的標準: 1、可觀測性和可計量性。 2、可控性 3、對目標有可預計的影響。 8. 泰勒規則、NAIRU和菲利普斯曲線 泰勒規則認為,聯邦基金利率應該等于通貨膨脹率加上一個“均衡”的實際聯邦基金利率,再加上兩個缺口的加權平均值。 1、通貨膨脹缺口,當前通貨膨脹率減去目標通貨膨脹率。 2、產出缺口,實際GDP與潛在充分就業水平下的GDP估計值之間的百分比偏差。 對泰勒規則應用產出缺口的另外一種解釋就是,根據菲利普斯曲線理論產出缺口是未來通貨膨脹的指示器。 NAIRU:非加速通貨膨脹失業率。指不存在通貨膨脹變化趨勢時的失業率水平。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七——外匯市場 (2011-11-29 22:10:41)轉載▼ 標簽: 外匯 匯率 升值 貶值 通貨膨脹 預期匯率 匯率超調 貨幣中性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到國際金融了,這部分的好多概念在《國際經濟學》中的國際金融中都已經有過了。包括外匯,匯率,升值,貶值等。 1. 外匯市場 外匯交易有兩種形式,現匯交易和遠期交易。所以匯率也就分為現匯匯率和遠期匯率。 其中貨幣的升值和貶值分別是,一種貨幣價值上升就說是升值,如果一種貨幣價值下降,值更少的美元,就稱為貶值。 如果一國貨幣升值(相對于其他貨幣價值上升),該國商品在國外就會變得更加昂貴,而外國商品在該國就會更加便宜(假定兩國商品的國內價格保持不變);相反,如果一國貨幣貶值,其商品在國外就變得便宜,而外國商品在該國就變得昂貴。(這時候就引起了國際貿易的問題或者說嚴重的摩擦)。 2. 長期匯率 一價定律:如果兩個國家生產的商品是同質的,交通成本和貿易壁壘都非常低,不論該商品由哪國生產,其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價格應該是一樣的。 購買力平價理論: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都會隨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動而進行調整。購買力平價理論是一價定律在一國物價水平而不是個別商品價格上的簡單應用。 影響長期匯率的因素,推理過程:任何提高本國商品相對于外國商品需求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本國貨幣升值,因為,即使本國貨幣價值升高,本國的商品仍會賣得很好。同理,任何增加外國商品相對于本國商品需求的因素都可能導致本國貨幣的貶值,因為只有本國貨幣價值下跌,本國商品才能繼續賣得好。(貶值就是商品便宜了) 1. 相對價格水平。長期中,一國的價格水平上升,將導致該國貨幣貶值,一國過相對價格水平的下降則會導致該國貨幣升值。 2. 貿易壁壘。關稅(進口商品征稅)和配額(外國商品進口數量的限制)等自由貿易壁壘也會影響匯率。(限制了外國商品的需求)長期中,增加貿易壁壘會使一國的貨幣升值。 3. 對本國和外國產品的偏好。長期中,對一國出口產品的需求增加,會使該國貨幣升值,相反,對一國進口商品需求的增加會導致本國貨幣貶值。 4. 生產力。長期中,一國相對其他國家生產力提高,該國貨幣升值。 3. 短期匯率 匯率是以外國資產(以外國貨幣計價的銀行存款,債券,股票等)衡量的國內資產(以本國貨幣計價的銀行存款、債券、股票等)。 資產需求理論說明,影響國內(美元)資產和外國(歐元)資產需求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們的相對預期回報率。 利息平價條件。國內利率 = 外國利率 - 本國貨幣預期升值率 = 外國利率 + 外國貨幣的預期升值率 對于升值和貶值,就一句話,需求量變大,就是升值,需求量減少就是貶值。 4. 對匯率變動的解釋 從本外幣的需求方面分析,需求大升值,需求小貶值。 u 本國利率上升會使本國資產的需求增大,本國貨幣升值。 u 外國利率上升,會導致本幣需求下降,本幣貶值;反之成立。 u 預期未來匯率上升,需求增加,本幣升值,反之成立。 需要注意的一點,要分析利率變動的影響,我們必須仔細區分變動的原因,費雪方程認為,名義利率等于實際利率+通貨膨脹率,所以利率的變化可能是實際利率,也可能是通貨膨脹,而這兩個原因對匯率的影響完全不同。因此需要判斷名義利率變動的原因。如果本國利率的上升是由于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那么本幣就會貶值。(這個當前我國的情況完全可以解釋,利率上升了,但是本幣貶值。) 貨幣中性理論:長期來看,貨幣供給一次性的增加會引起物價水平等比例的上升,因此實際貨幣供給和利率等其他所有經濟變量保持不變。貨幣中性理論說明,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引起本國利率水平的變動,因此利率在長期內會回到原來的水平。 匯率超調:貨幣供給增加引起的短期匯率貶值程度大于長期匯率貶值程度。匯率超調有助于解釋匯率劇烈波動的原因。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八——國際金融體系 (2011-11-29 22:53:40)轉載▼ 標簽: 外匯市場 外匯干預 國際收支 金融體系 匯率制度 資本管制 imf 貨幣政策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外匯市場干預 外匯干預:央行為了影響匯率而定期進行國際金融交易 外匯國際儲備:央行在外匯市場上所有持有的外幣資產。用于在外匯市場上交易以進行外匯干預。 央行在外匯市場上購買本國貨幣,同時相應的出售外幣資產,會導致國際儲備和基礎貨幣的等額減少。出售本國貨幣,購買外幣資產,會引起國際儲備和基礎貨幣的等額增加。 外匯干預加對沖性公開市場操作則不會導致基礎貨幣增加。 出售本國貨幣以購買外幣資產的非沖銷性干預,導致國際儲備增加、貨幣供給擴張和本國貨幣貶值。反之成立。 2. 國際收支平衡表 經濟學家題記的國際收支順差或者逆差,事實上指的是官方儲備交易余額的順差或者逆差。 經常賬戶 + 資本賬戶 = 政府國際儲備的凈變動 3. 國際金融體系下的匯率制度 金本位制度。大多數國家的貨幣可按照固定比率直接兌換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創立了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WTO。美元被當做儲備貨幣。 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固定匯率在1971年就被廢除。在979年到1990年,歐盟在其會員國間創立了自己的固定匯率體系EMS(歐洲貨幣體系)。實際上,歐洲貨幣體系的所有成員國都將其貨幣釘住德國馬克。 當本國貨幣被高估是,央行必須購買本國貨幣以保持固定匯率,但其結果是國際儲備減少。反之成立。 法定貶值:央行耗盡了所有的國際儲備,就不能夠組織本幣的貶值,此時出現貨幣的法定貶值。 法定升值:央行可能不想擁有這些國際儲備,它可能要將匯率平價重新確定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即法定升值。 4. 資本管制 對資本流出的管制: 1、.實證分析表明,危機期間對資本流出的管制幾乎無效。 2、 在管制實施之后,資本外逃甚至可能增加,因為對政府的信任感消弱。 3、對資本流出的管制經常導致腐敗 4、可能麻痹政府,使其認為不許奧采取措施改革金融體系以對付危機,結果喪失了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機會。 5. IMF的職責 IMF充當最后貸款人角色。 新興市場國際的央行成功實施最后貸款人操作的能力有限,但是,由國際最后貸款人提供的流動性不存在這些不利的后果,而且它有助于本國貨幣的價值,改善本國的資產負債表。 國際最后貸款人必須想方設法限制道德風險問題,否則它實際上可能使情況更加惡化。 6. 國際因素和貨幣政策 外匯市場對貨幣供給的直接影響 國際收支因素 匯率因素。 7. 釘住還是不釘住:以匯率為指標的貨幣政策戰略 匯率指標制優點: 1、匯率指標的名義錨將國際貿易上的通貨膨脹率與核心國掛鉤,這樣有助于控制通貨膨脹。 2、匯率目標為貨幣政策提供了一個自動化規則,這有助于緩解時間不一致問題。 3、易于公眾理解。 匯率指標制缺點: 1、由于資本的流動,追求匯率目標的國家不能再實施獨立的貨幣政策,喪失了利用貨幣政策應對國內突發事件的能力。而且,匯率目標意味著對核心國的經濟沖擊會直接轉移到釘住國,因為核心國利率的變動會導致釘住國利率發生變化。 2、使得那些國家為投機者沖擊其貨幣敞開了大門。 貨幣局制度。固定匯率指標制的一個變種。 美元化制度:采用一種穩定的貨幣,例如美元,作為一國的貨幣。 由于實施美元化的國家不再有自己的貨幣,他就放棄了政府通過發行貨幣而能夠獲得的好處,即所謂的鑄幣稅。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十九——貨幣需求 (2011-12-01 19:57:29)轉載▼ 標簽: 貨幣數量 貨幣流通速度 凱恩斯 弗里德曼 貨幣數量論 利率 準備金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貨幣理論的核心問題是,利率是否或者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貨幣需求。 1. 貨幣數量論 這里最重要的一個公式就是貨幣流通速度V= (P * Y)/ M P = 價格水平,Y = 總產出(收入),M 貨幣數量。 貨幣數量論:名義收入僅由貨幣數量的變動來決定,如果貨幣數量M翻倍,M*V將翻倍,因此P*Y(名義價值的收入)也必然會翻倍。 費雪的貨幣數量論認為,貨幣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數,利率對貨幣需求沒有任何影響。 2. 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個常數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還沒有關于GDP的貨幣供給的準確數據,經濟學家們無從知曉他們認為貨幣流通速度是一常量這一觀點是錯誤的。 3. 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凱恩斯假定貨幣需求背后有三個動機: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 其認為人們持有的預防性貨幣主要取決于未來預期交易規模,而這些交易與收入成比例。 對于投機動機,他認為人們還會處于財富儲藏的目的而持有貨幣。 凱恩斯結論:貨幣需求與利率水平負相關。 V = PY / M = Y / f(i,Y) 上面的公式說明,在既定的收入水平下,利率上升會激勵人們減少持有實際貨幣余額,因此貨幣的周轉率(流通速度)必然上升。 4. 凱恩斯理論的進一步發展 貨幣需求的交易部分與利率水平負相關。 如果持有少量的現金,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債券利息,但將支付更多的交易成本。 不只是投機性貨幣需求,而且交易性貨幣需求也對利率十分敏感。 5. 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論 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公式: Md / P = f(Yp,rb - rm,re - rm,лe - rm) Md / P = 實際貨幣需求余額 Yp = 弗里德曼的財富指標,稱為永久性收入 Rm = 貨幣的預期回報率 Rb = 債券的預期回報率 Re = 股票(普通股)的預期回報率 Лe = 預期通貨膨脹率。 6. 弗里德曼理論和凱恩斯理論的區別 凱恩斯理論認為利率是貨幣需求的重要決定因素,與該理論不同,弗里德曼認為利率變動對貨幣需求幾乎沒有影響。 Md / P = f(Y) 7. 貨幣需求的實證分析 實際上,貨幣需求對利率超級敏感的極端情形,被稱為流動性陷阱,在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對總支出不產生直接的影響。其原因在于貨幣供給的變動不會影響利率。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十——IS-LM模型 (2011-12-01 21:00:25)轉載▼ 標簽: is曲線 lm曲線 is-lm模型 總產出 利率 失業率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IS-LM模型解釋了在物價水平固定的情況下,利率與經濟的總產出如何如何決定的。 1. 總產出的決定 總需求的四種支出:消費支出,計劃投資支出,政府支出,凈出口。 Y = C + I + G + NX 影響總產出水平的因素 自主性消費支出a的變動,正相關 計劃投資支出I的變動,正相關 政府支出G的變動, 正相關 稅收T的變動, 負相關 凈出口NX的變動, 正相關 2. IS-LM模型 構建IS-LM模型的第一步是考察利率對計劃投資支出以及總需求的影響,之后,我們利用凱恩斯45°線圖來分析利率如何影響總產出的均衡水平,最終得出的均衡產出與利率之間的關系就是IS曲線。 LM曲線表示在貨幣需求量與貨幣供給量相等時利率水平與總產出的關系。當IS曲線與LM曲線畫在同一個圖中時,兩者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總產出水平和利率。 利率主要通過影響計劃投資支出和凈出口來影響總產出水平。 利率上升——匯率上升——物價上升——凈出口下降 IS曲線的負斜率表示,較高的利率水平會導致計劃投資支出和凈出口的規模下降,從而使均衡的總產出水平下降。 LM曲線可以由貨幣需求等于貨幣供給的貨幣市場均衡狀態推導出來,凱恩斯對貨幣市場分析的主要基礎是被他稱為流動性偏好理論的貨幣需求理論。 3. 總產出與利率水平的決定 在IS和LM曲線的交點E,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同時達到均衡,在這個點上,總產出等于總需求(IS),并且貨幣需求量等于貨幣供給量(LM)。 如果失業率太高,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希望通過提高總產出水平來降低失業率,IS-LM模型表明,他們可以通過實施貨幣和財政政策來實現這一目的。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一 ——IS-LM模型中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2011-12-04 14:25:28)轉載▼ 標簽: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is曲線 lm曲線 總需求 貨幣供給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貨幣政策:控制利率或貨幣供給。 財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和稅收。 1. 導致IS曲線位移的因素 1、自主性消費支出變動,上升導致IS曲線右移。 2、與利率無關的投資支出變動, 3、政府支出變動 4、稅收變動 5、與利率無關的凈出口變動 2. 導致LM曲線位移的因素 1、貨幣供給的變動。 2、貨幣需求的自主性變動。 3. 利率與總產出均衡水平的變化 貨幣政策:影響LM曲線 財政政策:影響IS曲線。 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總產出上升。 總產出與貨幣供給正相關。 總產出和利率水平與政府支出正相關,與稅收負相關。 4.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性比較 擴張性財政政策不會帶來產出升高的情況通常被稱為完全擠出。 如果貨幣需求不受利率變動的影響,(貨幣需求對利率缺乏彈性),貨幣政策是有效的,而財政政策是無效。結論:貨幣需求對利率越不敏感,貨幣政策相對于財政政策就越有效。 貨幣需求的利率敏感性對于政策制定者決定采用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來干預經濟至關重要。 如果IS曲線比LM曲線更為不穩定,就應該優先采用貨幣供給指標制。 如果LM曲線比IS曲線更為不穩定,就應當優先考慮利率指標策略。 5. 長期IS-LM模型 在長期中,貨幣供給量增加無法影響產出和利率水平的情形被稱為長期貨幣中性。 結論:盡管貨幣和財政政策在對其可以影響總產出水平,但是長期,兩者都不會對總產出水平產生影響。 6. IS-LM模型與總需求曲線 任何導致IS曲線位移的因素都會引起總需求曲線在相同方向的位移。 假定物價水平保持不變,任何推動LM曲線發生位移的因素都會導致總需求曲線向相同的方向位移。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二——總需求和總供給分析 (2011-12-04 18:26:34)轉載▼ 標簽: 貨幣需求 貨幣供給 均衡 經濟周期 凱恩斯主義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總需求:不同物價水平下,經濟對于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總量。 總供給:不同物價水平下,經濟重的企業希望售出的最終產品和服務總量。 1. 總需求 在數量論方法中,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是導致總需求曲線位移的唯一重要因素,而成分分析方法則認為其他因素——財政政策、凈出口和“浮躁情緒”——同樣是導致總需求曲線位移的重要因素。 2. 總供給 總供給曲線:表示的是總供給量與物價水平之間的關系。 當生產成本增加時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而當生產成本降低時總供給曲線向右位移。 導致短期總供給曲線位移的因素: 1、勞動力市場的供求狀態,當總產出水平高于自然率水平時,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當總產出水平低于自然率水平時,總供給曲線向右位移。 2、對物價水平的預期,預期物價水平的升高會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預期物價水平上升的幅度越大(預期通貨膨脹率越高),總供給曲線位移的幅度就越大。 3、工資水平推動,工人成功抬高工資水平會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 4、與工資無關的生產成本變動,供給沖擊:技術變革以及原材料供給的變化。負面的供給沖擊會提高生產成本,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而正面的供給沖擊則會降低生產成本,導致總供給曲線向右位移。 3. 總供給-總需求分析中均衡 自我糾錯機制:無論產出最初處于何種水平,它最終都會回到總產出的自然率水平。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自我糾錯機制發揮作用的過程十分緩慢,是因為工資缺乏彈性,尤其在高失業率時期工資下降的過程中更是如此。這些經濟學家被稱為積極干預主義者(凱恩斯主義者(經濟思想史中會有介紹))。 其他的一些經濟學家被稱為非積極干預主義者。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首的非積極干預主義者者,也被稱為貨幣主義者,主張采取貨幣供給或基礎貨幣按不變比率增長的規則,以使有可能導致總產出波動的總需求波動達到最小。 盡管總需求曲線向右位移最初帶來的短期影響是物價水平和總產出同時升高,但在長期內,它只會造成物價水平升高。 盡管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左位移最初會提高物價水平并降低總產出水平,但最終的結果卻是物價水平和總產出水平都保持不變(假設總需求曲線保持不變)。 真實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實際)總供給沖擊會對產出的自然率水平產生影響。 后遺效應:由過去的高失業率導致的對充分就業狀態的偏離。 總結:產出減少,失業率上升,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實證分析 (2011-12-04 19:14:37)轉載▼ 標簽: 財政政策 貨幣政策 傳導機制 貨幣分析 貨幣金融 投資 利率 物價 產出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評估實證分析的框架 結構模型實證分析:通過利用數據建立模型來解釋一個變量影響其他變量的途徑,從而揭示前者對后者的影響。 簡化形式實證分析:通過直接觀察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來說明其中一個變量是否對另一個變量有影響。 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對總需求各組成成分,分析其對于貨幣供給量影響經濟活動的途徑的見解。 結構模型實證分析方法的優劣取決于他的結構模型,只有在我們對所有的傳導機制都充分了解的情況下,結構模型實證分析才是最優的。 2. 早期凱恩斯主義者對貨幣重要性的實證分析 早期凱恩斯主義者只所以認為貨幣政策無效,是基于以下三個方面的結構模型實證分析 1、在大蕭條時期,美國國庫券的利率降至極低水平。 2、早期的實證研究發現,名義利率的變動與投資支出之間并無關聯。 3、對于工商界人士的調查表明,他們對新實物資本的投資決策幾乎不會受到市場利率水平的影響。 在一些時期,不同證券利率之間的差別可能會變得很大。此時,僅僅考察低風險債券利率的結構模型就會產生誤導。 3. 早期貨幣主義者對貨幣重要性的實證分析 簡化形式實證分析分為三類: 1、時序實證,它關注的是一個變量的變動是否總是發生在另一個變量變動之后; 2、數據實證,利用統計檢驗方法來考察兩個變量變動之間的相關關系。 3、歷史實證,通過考察特定的歷史事件來判斷一個變量的變動是否會導致另一個變量的變動。 時序實證基于的邏輯基礎是:如果一個事件發生在另一個事件之后,那么一定是后者導致了前者的發生。這被稱為前者為因,后者為果。但是,只有我們確認前者為外生事件,上述邏輯基礎才成立。也就是說,引起前者發生的行為是獨立的,該行為既不是由后面的那個事件所導致的,也不是由某個可能導致兩個事件共同發生的外部因素所導致的,如果前面發生的時間是外生的,我們就能肯定的說,他是隨后事件的原因。 4. 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 傳統的利率傳導機制: 擴張性貨幣政策——i下降——I上升——Y上升 i利率,I投資,Y總需求和總產出。 價格傳導機制: 擴張性貨幣政策——P上升——л上升——i下降——I上升——Y上升 P預期價格水平,л預期通貨膨脹率,i實際利率,I投資,Y總產出。 匯率傳導機制: 擴張性貨幣政策——i下降——E下降——NX下降——Y上升 方法i利率,E匯率,NX凈出口,Y總產出。 托賓Q理論:解釋了貨幣政策如何通過影響股票價值來影響經濟。 擴張性財政政策——P上升——q上升——I上升——Y上升 P股票價格,q被托賓定義為企業的市場價值與資本重置成本之比。 財富效應: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會引起股票價格的升高,這樣我就可以得到另一個貨幣傳導機制: 擴張性貨幣政策——P上升——財富上升——消費上升——Y上升 P股票價格,Y總需求總產出。 信用途徑的觀點:不滿傳統的對貨幣傳導機制的解釋(貨幣政策通過利率變動來影響對耐用資產的支出)。指出由于信用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貨幣政策的效用可以由兩類途徑來傳導,一類是通過影響銀行的借貸發揮作用,另一類則是通過影響企業和消費的資產負債狀況發揮作用。 銀行貸款途徑: 擴張性貨幣政策——銀行存款上升——銀行貸款上升——I上升——Y上升 I=投資,Y=總產出 資產負債表途徑: 擴張性貨幣政策——P上升——凈值上升——逆向選擇,道德風險下降——借貸上升——I上升——Y上升 P = 股票價格,I = 投資,Y = 總產出。 現金流途徑: 擴張性貨幣政策——i下降——現金流上升——逆向選擇,道德風險降低——借款上升——I上升——Y上升 i名義利率,I=投資,Y=總產出。 預料之外的價格水平途徑: 擴張性貨幣政策——預料之外的物價水平上升——實際凈值上升——逆向選擇,道德風險降低——借款上升——投資上升——總產出上升 家庭流動性: 擴張性貨幣政策——股票價格上升——金融資產價值上升——陷入經濟困境的可能性降低——對耐用消費品和房產的支出上升——總產出上升 總結:信用途徑是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5. 對貨幣政策的啟示 1、總是把貨幣政策的松緊同短期名義利率水平相聯系是十分危險的。 2、短期債務工具以外的其他資產的價格包含著貨幣政策的重要信息,這是因為他們是各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即使短期利率水平已經接近于零,貨幣政策也可以有效的刺激經濟。 4、由于避免非預期的物價水平波動是貨幣政策的重要目標,因此保持物價水平的穩定是貨幣政策首要的長期目標。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四——貨幣與通貨膨脹 (2011-12-05 21:36:44)轉載▼ 標簽: 通貨膨脹 貨幣政策 債務貨幣化 政府印鈔 李嘉圖等價 政府干預 貨幣金融 分類: 經濟管理 弗里德曼說過:“無論何時,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在一定期間內特別高,那么在同一時期其貨幣供給增長率也會特別高”。 1. 貨幣與通貨膨脹:實證研究 德國在1921——1923年發生過惡性通貨膨脹。 近期中,在1980——1990年,拉丁美洲的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非常高。 2. 通貨膨脹的含義 如果通貨膨脹被定義為物價水平的持續上漲,弗里德曼的論斷是指物價水平向上的運動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時,它才是一個貨幣現場。 3. 有關通貨膨脹的的觀點 高貨幣增長率引起高通貨膨脹。 僅憑財政政策不可能導致高通貨膨脹。 供給方面的因素不會導致高通貨膨脹。 4. 通貨膨脹型貨幣政策的起因 政府提高就業率的政策可能會造成兩種類型的通貨膨脹: 1、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通常是負面的供給沖擊或工人要求提高工資水平而引起的。 2、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通常是在政府采取的政策導致總需求曲線向右位移時發生。 適應性政策:政府以高就業率為目標的積極干預政策。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因為如果貨幣當局不采取高貨幣供給增長率的適應性政策,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是不會發生的。 政府追求過高的產出目標,即過低的失業率目標是通貨膨脹型貨幣政策的根源,但這樣做似乎并沒有什么益處。 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可以是由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引起的——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脹會使得工人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升高,工人認為他們的實際工資水平會降低,從而會要求提高工資。因此兩種通貨膨脹之間的區別十分模糊。 事實:如果政府通貨增發債券來彌補財政赤字,那么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量都不會受到影響,但如果政府不是通過增發債券來彌補財政赤字,那么基礎貨幣和貨幣供給量都會增加。 政府為彌補支出而發行的債券從公眾手中轉移出來,并被高能貨幣所替代,因此我經政府的這種籌資方法稱為債務貨幣化。由于在這一過程中有高能貨幣(基礎貨幣)被創造出來,因此這種政府籌資方式,或者政府直接通過發行貨幣來籌資的方式,也被稱為政府印鈔。 長時間通過政府印鈔彌補預算赤字的行為會導致持續的通貨膨脹。 只有在政府預算赤字長期存在而非短暫發生,并且政府采取印鈔而非向公眾發行債券的方式來彌補赤字,才能導致持續性通貨膨脹的發生。 李嘉圖等價:當政府存在赤字并發發行債券時,公眾會一是到政府未來將加重稅收以償付債券,因此會增加儲蓄以應付將來增加的稅收。 總結:盡管高通貨膨脹“在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即它總是伴著貨幣供給的高速增長而發生的,但是又兩個原因會導致通貨膨脹型貨幣政策,一個是貨幣政策制定者設定的就業率目標過高,另一個是政府預算赤字的長期存在。 5. 積極干預注意與非積極干預主義政策的爭論 積極干預主義者認為,經濟的自我就錯機制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因此政府有必要在失業率價高的情況下,實施積極的、適應性的、相機抉擇的干預政策來消除高失業率。相反的,非積極干預主義者認為,如果政府不實施積極的政策來消除失業,經濟狀況反而會有所改善。 無法迅速消除高失業率的幾個時滯: 1、數據時滯 2、認識時滯 3、立法時滯 4、執行時滯 5、作用時滯 如果工人杜宇政策是適應性的或者非適應性的判斷在工資決定過程中期作用的話,采取非積極干預主義政策將會更有利。 單一貨幣增長率規則:認為貨幣是總需求曲線波動的唯一原因,因此主張美聯儲應當采取貨幣供給量按不變比率增長的政策規則。。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二五——理性預期:政策意義 (2011-12-06 18:12:01)轉載▼ 標簽: 理性預期 政策評價 貨幣政策 財政政策 古典模型 凱恩斯模型 貨幣金融 財經 分類: 經濟管理 1. 政策評價的盧卡斯批判 經濟學家建立模型的目的:1、預測經濟行為,2、評估不同政策的效果。 盧卡斯批判:盧卡斯對傳統的計量經濟學用來評估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來毀滅性的質疑。 盧卡斯批判不僅支出傳統的經濟計量模型不能用于政策的評價,而且公眾對政策的預期也會影響政策的效果。 2. 新古典宏觀經濟模型 新古典模型的結論:預料之中的政策對經濟周期沒有任何影響,只有預料之外的政策才會對經濟周期產生影響。 上述結論是政策無效命題:表明預料之中的政策與其他任何政策一樣,對總產出的波動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新古典模型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如果公眾預期的政策擴張性要大于真實實施的政策的擴張性,擴張性的政策如貨幣供給增長率的升高,能夠導致總產出的下降,這對政策本身來說是出乎意料的,但它確實會產生副作用并使產出下降。 也就是,擴張性低于預期擴張性政策,導致產出的走向與設想相反。 新古典模型支出,相機抉擇的穩定政策不可能是有效的,甚至有可能會給經濟帶來不良的后果。 3. 新凱恩斯主義模型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批評新古典模型的經濟學家。 工資價格粘性:長期勞動合同是阻礙工資和價格水平與預期價格水平同步變化,形成剛性的因素之一。 與新古典模型不同,在凱恩斯主義模型中,預料之中的政策會對總產出產生影響。 像新古典模型一樣,新凱恩斯主義模型對預料之中的預料之外的政策的效果是有所區分的,預料之外的政策有更強的效果。 正如新古典模型一樣,想要預測政策的效果,政策制定者就必須知道公眾對這些政策的預期。就設計成功的政策而言,在新古典模型和新凱恩斯模型中,政策制定者面臨的困難是一樣的。 4. 兩種新模型與傳統模型的比較 在傳統模型中,預期不是理性的,傳統模型使用適應性預期,預期是完全建立在過去的經驗上的。 傳統模型并不區分預料到的未預料到的政策的影響,它們對產出和物價的影響完全相同。 新古典模型中,政策的實施可以看成是政策制定者和廣大公眾之間的一種博弈,雙方都希望通過判斷對方的意圖和預期來以智取勝。 新凱恩斯模型也得出同樣的結論:未預料到的反通貨膨脹政策不如預料到的反通貨膨脹政策有效。 新古典模型和凱恩斯模型都表明:要以最小的的產出損失獲得反通貨膨脹政策的成功,公眾就必須相信該政策將被貫徹實施。 5. 理性預期革命的影響 理性預期革命使得經濟學家們認識到我們必須接受的觀點:政策能夠幫助我們達到的目標是受很多條件限制的,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試圖調節經濟以消除任何產出波動,而是應該制定一些不確定性較小的政策,以促進一個更加穩定的經濟環境的形成。 ====================================================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后記 (2011-12-07 23:01:00)轉載▼ 標簽: 貨幣金融 米什金 財政學 哈維·s·羅森 分類: 經濟管理 貨幣金融學筆記系列已經結束了,一共二十五章,從貨幣理論,金融基礎,銀行,金融機構,國際金融都講過了。這個系列的時間跨度非常長,主要是今年比較忙,閑暇時間用在總結筆記上的少。不過還好堅持寫完了。每當結束一個系列的時候,都覺得是一個小小的成功。因為自己能靜下心來堅持寫完,這也是不容易的。社會普遍太浮躁,大家都不能靜下心來,功利性都太強了。我既然身處這個大染缸之中,難免會被影響。要想出淤泥而不染,就得時時提醒自己,這也算是一種方式。 下面的系列什么時候開始看情況了,如果總結的話。應該是總結哈維·S·羅森(Harvey.S.Rosen)的《財政學》(public finance),我看過的書籍是這本財政學。財政學從其英文上就可以看出來,主要是講公共財政的,包括稅收,宏觀經濟調控,公共經濟等。 |
|
來自: 滿船空載月明歸 > 《經濟學-貨幣金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