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針手法是為了使針感持續地保持強烈反應而采用的一種手法。象針剌意外事故中的滯針一樣,針與肌肉組織纏得很緊,用手提拔針柄,可感到針下沉緊,不能拔出。但和意外事故不同的是,手法滯針,只有針頭部分與周圍組織纏住,其余針體并不與肌肉組織、表皮相纏。起針時只要輕輕地倒捻幾轉,就可順利出針。滯針手法的作用,可以加強針感,擴大感傳范圍,以達氣至病所之目的。對一些慢性炎癥所致組織粘連而疼痛,功能障礙者,可取得良好效果。具體操作方法:進針后,以左手食中二指緊壓穴位兩旁,右手拇食指指腹持控針柄,中指尖按壓穴位上部,與左手食中二指成三角形(三指式)。三指將穴位周圍皮膚繃緊,當右手拇食指將針緩慢刺入,如達所需的深度,經捻轉提插取得針感后,即向同一方向捻針,切勿來回捻轉,然后將針提動,手下即有沉緊的感覺,此時將押手離去,單用刺手則不易捻動,不能拔出,醫者感到針下十分沉緊而重,病人必然訴說針感十分強烈時即可。適應范圍:除虛弱癥外,一般病癥均可應用。特別宜于麻痹疼痛癥、慢性炎癥形成局部肌肉組織粘連者(如肩周炎形成粘連出現伸舉、旋轉困難等),術后造成腹壁與腸管粘連者,此法較為適宜。例如:王××,女,30歲,昔陽縣趙壁鄉平源村教師,不敢直立,咳嗽加劇,走路時以手按小腹,方能行走,痛處難忍,不能工作。檢查:心肺未見異常,小腹拒按,傷口下疼痛明顯,以手輕輕提拉傷口處皮膚,患者感到腹內有牽拉樣疼痛,其它未見異常。診斷:術后腸粘連。治療:取阿是穴,用滯針手法,當針尖剌至腹壁與腸管粘連處行滯針手法,輕輕提動針柄,即有明顯疼痛與牽拉感,此時當單向捻針把針滯好,并同用左手食指用力按壓進針處皮膚。此刻右手猛提,左手同撤,病人急呼,就此將粘連處撕脫。起針后,又將在刀口處皮膚提拉,至牽引痛消失。此時腰部亦可伸直,三日后復針1次,以防再次粘連,并囑針后多做體操運動。半年后隨訪,患者一切如常,并已上班工作。
多針淺剌法 多針淺剌法,即在同一穴位上,同時剌入三根針,針剌1分深,因其剌入皮內甚淺,針體沉常呈下垂狀。且隨身動而搖動,故又名吊針,此針法宗《靈樞》“齊剌”、“直針剌”與“浮剌”之法而來。“齊剌”為正入一針,旁入二針,以治寒痹聚集于一處,因其三針齊用,故稱為“齊剌”。“直針剌”是挾持起皮膚將針剌入皮下,以治寒痹之淺者。“浮剌”是斜向淺剌以治肌肉寒急。本法綜合三法之特長,三針齊下,而淺淺剌入,以治寒痹淺居者,即邪在絡而未在經。臨床上常用以治療面肌痙攣,取效顯著。例如:范××,男,19歲,長葛市一高學生,1996年6月初診。患者于1995年患左側眼瞼及左面部痙攣性腘動,并由間斷發作轉為時時抽動、流淚、視物不清。經多處醫院診治,皆診為“面肌痙攣”使用各種針藥治療而無效。于當年6月求治于我院。取穴:承泣、瞳子髎、攢竹、四白。以上穴位均用多針淺剌的方法,每穴治吊針三支。每次治療后,效果都非常明顯,只治7次后,面痙攣未再發作。 下秩邊穴的應用 下秩邊穴是恩師師老應用四十年的一個俞穴,位于秩邊穴之外下,因受秩邊穴臨床療效之啟發而發現,故名下秩邊,亦稱代秩邊。 (1)取法:讓患者側臥,伸下腿,屈上腿,上腿腘窩須屈曲為130度,軀干部稍向前胸傾斜,其姿勢體位必須正確。然后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中點連線作為一邊,劃一等邊三角形,在三角形的另外兩邊相交處即為本穴。 (2)主治范圍:①下肢疾患:腓腸肌痙攣,下肢麻痹,坐骨神經痛,梨狀肌損傷,小兒麻痹后遺癥,腰肌風濕痛,腦血管意外的后遺癥,截癱,格林-巴利氏綜合癥,末梢神經炎,下肢各神經損傷,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②泌尿、生殖、婦科疾病:膀胱炎、尿道炎、尿道痛、遺尿、尿潴留、痛經、帶下、子宮脫垂、陰道炎、外陰白斑、陰癢、崩漏出血。月經不調,腸痙攣、陽萎。③直腸、肛門疾病:便秘、肛門瘙癢、脫肛、大便失禁、排便困難(并非便燥干結)、肛門痛。 (3)針法:取3.5~5寸長28號毫針,隨體胖瘦選用,垂直剌入,針感即達下肢、足趾,用于治療下肢諸疾患(如前述)。針身斜向前(腹側)傾斜10度。針感即達少腹、陰器、會陰部,用于治療泌尿、生殖、婦科疾病。針身斜向后(背臀側)傾斜10度,針感即達肛腸部,并有便意感。該穴針感強烈,傳導明顯,受針者常因得氣感應而急呼。或致肢體猛動,剌時注意:進針后,在輕微提插捻轉得氣后,迅速施用滯針手法,使針感速達病所,留1~2分鐘時間即出針。如久留針后,常致明顯的后遺癥。 夾背穴之淺見 華佗夾脊又稱夾脊,經外奇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一骶椎各棘突之間旁開0.5寸處,每側17穴,左右共34穴。近增第一頸椎至第一胸椎之間旁開0.5寸處,每側17穴,左右共34穴。近增第一頸椎至一胸椎各棘突之間旁開0.5寸處,每側7穴,左右共14穴,總計48穴。師老稱頸椎段夾脊穴為頸夾脊、胸椎段為胸夾脊;腰骶椎段為腰夾脊。這樣便于書寫病歷和帶徒口述,也適用于臨證時分段取用。綜合歷代各家對該穴穴位、主治、針法列表于下:
師老四十年針灸臨床工作中,每天都多次應用夾脊穴,除遵上表所述,參照各家之所用外,又新有所得: (1)夾脊代俞用:即以本穴代替背俞。與背俞相對應的夾脊穴,其作用與背部各俞穴基本一致。而且取用夾脊穴安全方便,針感又強,更宜用于體表四肢的疾病。如果治療內臟疾病,則宜先取相應背俞斜剌進針,一直剌至相平行的夾脊穴深部,則即增強針感,又安全,療效亦好。背部各臟各腑之背俞穴乃足太陽膀胱經穴,由于各個背俞穴都位近相應臟腑,故善治本臟腑疾病,亦善治與本臟腑相關聯的組織器官之病,夾脊穴與此同理,亦是有此作用,故師氏舍背俞穴而取夾脊,用于臨床。 (2)夾脊穴新用:①本穴善治眼科疾病,頸夾脊3~6采用鋒勾針,勾割剌,配合取用背部陽性反應點,治療青光眼,中心性視網膜炎,療效高,見效快,尤其善于降低眼壓。對慢性結膜炎,紅眼病,同法針剌,加配太陽、攢竹三棱針點剌出血,也有很好療效。②頸椎病,以細火針,采用深而速剌法,取患病椎體兩側的頸夾脊,療效也滿意。③增生性脊柱炎,以細火針采用深而速剌法,取患者病椎體兩側的夾脊穴,亦有良效,可達到溫通患處氣血,疏通局部脈絡之效。④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上肢病取頸4~胸1;下肢病取腰2~腰5,八髎。類風濕性脊柱炎,取患者脊椎兩側相應之夾脊,不但近期止痛,消腫,而且以細火針采用深而速剌法,還有降低血沉之效。⑤脊柱結核,以細火針深而速剌患者脊柱兩側之夾脊,配以患處椎間穴,有很好療效。椎間穴是指每兩椎之間取穴,故師氏常自定名為椎間穴。⑥坐骨神經痛,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特制粗毫針(約相當26號毫針)深剌3~4寸,取腰3、4、5椎間旁夾脊,每次取1穴,患側取,針感直達下肢趾端,經用多年確有良好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