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門十規(guī)》講座 第三講道法行持要維系傳承,保持正統(tǒng)(上)——陳耀庭
今天我們學習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guī)》中的第四規(guī)“齋法行持”和第五規(guī)“道法傳緒”
第四規(guī)“齋法行持”中的“齋法”,顧名思義,就是說的齋醮之法,也就是道教儀式之法。張宇初一開始就指出,道教的齋醮儀式來自于古代祭天之儀。道教的齋醮儀式“自靈寶天尊受元始說經(jīng)以來,為立教之本,其目最多,其文最浩”。意思是,道教自己的齋醮儀式起于靈寶派,而靈寶經(jīng)典來自于靈寶天尊。靈寶天尊編訂了道教科儀,以此作為立教之本。數(shù)量很多,文字也很多。
接著,張宇初列舉靈寶派的著名高道,其中有“太極徐真人、仙翁葛真人、朱陽鄭真人三師”,以及“杜、葛、陸、寧、項、寇”。這里的“太極徐真人”指徐來勒,也作徐來勤。東漢道士,能濟生度死。世稱太極真人?!跋晌谈鹫嫒恕敝父鹦?,即葛仙翁。陶弘景《真誥敘錄》說到“葛巢甫造構(gòu)《靈寶》,風教大行”?!爸礻栢嵳嫒恕?,指西晉時期高道鄭隱。他對于天文、河圖、洛書、占卜、推步、九宮、三奇等等,無所不通。靈寶派的創(chuàng)立,有賴這三名高道?!岸拧敝?A href="http://www./article/sort018/info-1946.html" target=_blank>杜光庭,唐末五代時期的高道。他編撰的《道門科范大全集》、《太上黃錄齋儀》等等,既是對以前道教科儀的總結(jié),也為后世作出了規(guī)范?!案稹敝?A href="http://www./article/sort010/info-71.html" target=_blank>葛洪。葛洪明確提出,道教科儀要排除方術影響?!瓣憽敝戈懶揿o,南朝劉宋時代的道士,他有許多關于齋醮儀式的著述?!皩帯敝笇幦?,宋代的著名正一派道士。寧全真曾經(jīng)跟田靈虛學習三洞經(jīng)教,融合各派所長,創(chuàng)立了東華派。寧全真是宋代道教科儀的集大成者。他傳授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共321卷,由他的弟子林靈真編撰,詳細收錄了各種科儀及表章款式、符書云篆、偈贊誦詞等等,人稱“大而告天祝圣之文,小而田里祈禳之事”,無不齊備。另外,寧全真還授《上清靈寶大法》共66卷,由他的弟子王契真編撰,也收錄各種修煉、齋醮和方術等?!绊棥?,可能指項舉之,北宋末年的道士,幼年出家于遂昌紫極宮,有道法,多次奉召進京面圣,祈雨有驗。后住持東京九成宮,賜授紫虛大夫,葆光殿校籍等職務。“寇”指寇謙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著名道士。過去我們在中國道教史的課堂上,就介紹過他是天師道的改革者。寇謙之改革天師道,是改革內(nèi)部的腐敗,至于天師道的科儀,他是繼承了下來,而且形成了規(guī)模。據(jù)記載,寇謙之建“天師道場”,有重壇五層,參加的道士有 120人之多,用他自己編訂的儀式,每天祈禱六次。北魏太武帝還親自來上香。
以上六名高道,都是張宇初認為對于科儀齋法有杰出成就的高道。從今天的眼光來看,其中確實有對科儀有貢獻的,例如:杜光庭、陸修靜、寧全真、寇謙之等。
接著,張宇初又指出,宋元以來,又出現(xiàn)了一些著名高道,創(chuàng)立了一些新道派。但是他們的齋法都是從一個源頭上派生出來的。因此,張宇初說:“由是而分,則有林、田、金、白諸師,遂有東華、南昌之分,派雖不同,而其源則一”?!傲帧敝噶朱`真。林靈真(1239-1302),,人稱水南先生。他出身官宦世家,科舉不第而入道,還把住宅改為道觀。林靈真一生以度死濟生為己任,建普度大會,收眾多弟子。著名的玄教大宗師吳全節(jié)就是他的弟子。林靈真是東華派的一代宗師。第37代天師張與棣曾表薦林靈真為“玄學講師”、本路“道錄”。后來,林靈真收集歷代科儀文獻,制訂正一教法,編撰《濟度之書》10卷,《符章奧旨》 2卷等。第38代天師張與材知道后,就命雕版印刷刊行,廣泛傳布?!兜啦亍分鞋F(xiàn)存《靈寶領教濟度金書》320卷,署名為寧全真授、林靈真編,那是后人根據(jù)《濟度之書》10卷增補而成的?!疤铩笨赡苤柑镬`虛,北宋和南宋間的道士。田靈虛曾被王古請到家中,抄錄道教典籍。王古原是宋徽宗的宰相,也是東華派的傳人。所以,田靈虛在王古那里抄錄道典,接受東華法錄。所以,田靈虛也是東華派的宗師?!敖稹敝附鹪手?。金允中是南宋和元初的著名道士。主要活動地區(qū)在安徽一帶。他的老師是劉根樸。劉的老師是唐克壽。同時,金允中也從南宋另一位道士蔣叔輿處學習科儀。金允中師承的系統(tǒng),基本上是杜光庭的齋法的繼承。金允中最大的貢獻是他用自己的力量編撰完成了《上清靈寶大法》44卷。這部《上清靈寶大法》批判了天臺浙東的靈寶齋法,即寧全真的《上清靈寶大法》66卷。在批判中,金允中也全面闡述了他師承的系統(tǒng)對于道法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價值。“白”指白玉蟾。白玉蟾是南宋的著名道士。白玉蟾一直被稱作全真派南宗的祖師之一。但是,近年來的研究已經(jīng)肯定全真南宗的祖師同王重陽一系并無師承關系。他們生活在江南,只是他們都重視內(nèi)丹修煉,于是后來就稱他們是全真派南宗的祖師。從白玉蟾現(xiàn)存的一些著作來看,白玉蟾有大量關于“雷法”的論述。傳記中說,他在黎母山中遇見神人,授以“洞元雷法”,還參授了大洞法錄,常常用雷法為人驅(qū)邪治病,除妖誅怪。
張宇初列舉這些在道教歷史上有貢獻的高道是要說明道教盡管有許多派別,但是,“派雖不同,而其源則一”。正一派,全真派的科儀齋法,不論有多少差別,它們都是從一個源頭上產(chǎn)生出來的。張宇初說:“故符箓咒訣,亦相去不遠。是皆后之師德,各立宗門,接引后來之一端,初無二道也。舍此數(shù)派,稱為正宗,余不足師者多矣”。這就是說,后來各派宗師創(chuàng)立自己的派別,招募自己的弟子,于是,各派就有了不同點。其實,除了這些大派,派別還有許多,只是,由于弟子不多,或者宗師影響不大,所以,才沒有流傳下來。張宇初說:“世傳《三箓內(nèi)文》、《金書玉鑒》、《道門定制》、《立成儀》等書,已有定規(guī)。凡行持之士,必廣參博究,務明性命根宗,累積真功實行”。“三錄內(nèi)文”,指的是金錄、玉錄和黃錄的使用的科儀文字。“金書玉鑒”,指的是歷代編撰的科儀總集,例如:《大成金書》、《靈寶玉鑒》?!暗篱T定制”,指的是歷代道長編撰的道門制度?!傲⒊蓛x”,指的是歷代道長編撰的科儀定式,例如:《無上黃錄大齋立成儀》等等。這些著述都是編定的,并且收在《道藏》里,所以,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學習研究,一定要了解性命的根本和科儀的宗旨,累積自己的真功,并且付諸實踐。
接著,張宇初就當時道士的科儀中的問題,提出了必須注意的事項:
一項是“凡遇行持,必須齋明盛服,潔己清心,先煉諸己,后可度鬼,必齋戒以通神明,外絕塵務,內(nèi)煉形神,非符箓簡札之事,不得妄與”。這就是說,凡是做科儀的時候,道士必須穿著干凈、合適的道服,潔凈自己的身心,先修煉自己,然后才可以度鬼。做法事的時候,一定要遵守齋戒,這樣才能溝通神明,對外要斷絕世事,對內(nèi)要內(nèi)煉形神。不是符錄文書之類的事,都不能胡亂參與。
另一項是“凡升壇朝叩之次務,積一誠精思默,為眾所模范,庶上可以感天地鬼神,下則不負幽冥之苦趣”。凡是登上齋壇禮拜神明等事,一定要保持虔誠、精心存思和默念神靈。這樣,才可以對上感動天地鬼神,對下不辜負幽冥之中鬼魂期望脫離苦海的期望。
第三項是,“如三箓之設,金箓惟帝王可建,玉箓惟后妃可建,黃箓則士庶可建。大小各依分數(shù),不可僭亂定規(guī)。一遵太祖皇帝立成儀范恪守為則”。意思是,凡是建立道場,都有一定的規(guī)矩,各有各的名分,不能超出輩分,超出定規(guī)。大家都要遵守明太祖皇帝確立的道教儀范作為規(guī)則。
張宇初天師是熟悉當時道士舉行些科儀的實際情況的,因此,他批評了有些道士不遵守規(guī)戒的做法。
一是關于科儀和壇場,“凡其符箓、簡札之類,亦不得增損移易。其壇儀科典皆設像陰陽,取則經(jīng)緯,一無妄建。茍不以誠敬齋莊為本,惟務鐘鼓喧嘩,幡花眩彩,語言嬉笑,舉動輕浮,何以對越上帝,通誠三界。不惟無以感召休祥,亦且反增罪業(yè)矣”。這里說的是,科儀中的符錄、文書之類,不能增加或者減少,也不能亂加改變。科儀的壇場設置,必須安置神像,注意方向,不能胡亂設壇。如果我們舉行科儀不是以誠心恭敬、清潔莊嚴為本,只是追求鐘鼓熱鬧,講究殿堂布置豪華鮮艷,又在殿堂里面說話嬉笑,舉動輕浮,那么道士怎么能夠去面對上帝,怎么能夠去與三界神靈相溝通。如果如此,那么,不僅不能感召神明,帶來吉祥,而且反而增加自己的罪業(yè)。
二是關于供品和同道。張宇初說:“傳曰:‘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則有神,其理甚著。故澗溪沼沚之毛,頻蘩蘊藻之菜,皆可羞之鬼神,薦之上帝也。此所以為高功煉師者,必擇同道端節(jié)諳通之士,同壇共事,庶無貽咎于己,亦為齋主消愆而致?!薄R馑际牵砩竦男雄櫅]有一定,他們來到科儀壇場只是因為祭祀人的誠心。誠心了,就能夠感動天神。所以,河邊的蔬菜之類,都可以用來祭祀鬼神。這就是說,祭祀最重要的是心誠,虔誠。正因為如此,高功做法事時一定要選擇品行端正、精通科儀的同道,一起做法事。這樣才不會給自己帶來災禍,同時,也為齋主消災致福。
三是關于科儀采用的音樂提出了要求。他說:“其所用云樂之外,其余鐃鈸鈴鐸之類,不得雜用,甚為褻瀆”??苾x道場用的音樂,只能用“云樂”,不能用鐃鈸鈴鐸之類。所謂“云樂”,就是仙樂,按照書上記載,指的是笛、管、鐘磬等,唐代以后還加上絲弦和拉彈樂器。鐃鈸鈴鐸指的是銅制的響器。張宇初認為,響器不能雜用,不然就是褻瀆神明。
最后,張宇初舉出歷史上兩名道士作為道門的教訓。這兩名道士雖然曾給道門帶來一時的榮耀,但是,最終給道門以及他們自己帶來的是災禍。他說:“至若趙歸真、林靈素之徒,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后世多矣,是切為后戒”。
“趙歸真”,是唐代道士,生年不詳,死于846年。趙歸真獲得了唐敬宗的信任,常常同唐敬宗談神仙之術,充當兩街道門都教授博士,出入宮廷。敬宗死后,武宗即位。唐武宗喜歡修道長生,因此,對趙歸真也很重用。即位當年,唐武宗就要趙歸真率領81名道士到內(nèi)廷修建金箓道場。唐武宗親自到九天壇接受道箓。趙歸真依仗皇帝的信任,驕橫跋扈,玩弄權(quán)勢,鼓惑唐武宗在內(nèi)廷和城南修建了兩座“望仙臺”。臺高百尺,樓臺共539間,建筑和裝潢非常講究。據(jù)記載,地上鋪滿 “百寶屑”,金色的斗拱,銀色的臺階。趙歸真得寵于唐武宗,常常在武宗面前說佛教的壞話,挑撥皇朝與佛教的關系,導致了唐武宗的廢佛事件,佛教稱為“法難”。不過,趙歸真也沒有好結(jié)果。唐武宗因為服用丹藥,中毒身死,趙歸真也被亂棍打死,或者傳說趙歸真一直在深山老林中流亡。
“林靈素”,是北宋末年的道士。據(jù)說林靈素少年時曾做過蘇東坡的書童。蘇東坡問他的志向。林靈素回答說:“生封侯,死立廟,未為貴也。封侯虛名,廟食不離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從這個傳說看,林靈素從小就有野心,口氣狂妄,不可一世。后來,林靈素得到宋徽宗的召見。林靈素自我吹噓說:“臣上知天宮,中識人間,下知地府”。意思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接著,林靈素就說天上有九霄,最高是神霄,宋徽宗就是神霄玉清王下降于人世,就是天帝的長子。林靈素從此就得寵于宋徽宗,在內(nèi)廷建“通真宮”,用二千多名道士做道場,修改道書,修改齋醮科儀,一時間被加上“金門羽客”等許多封號。林靈素獲得宋徽宗的信任以后,驕橫跋扈,玩弄權(quán)勢,挑撥宋徽宗與佛教的關系,使得宋徽宗下詔改佛教寺廟為道教宮觀,改釋迦為天尊,改菩薩為大士,改羅漢為尊者,改和尚為德士,改僧裝為留發(fā)、戴冠、執(zhí)朝板等等。林靈素忘乎所以的結(jié)局,終于有一天,觸怒了宋徽宗,被趕回了家鄉(xiāng)。
張宇初天師舉出這兩個一時榮耀、一時敗落的道士為例,說明他們“偶為世主之所崇尚敬禮,即為富貴所驕,有失君臣之分,過設夸誕之辭,不以慈儉自守,亦取議當時后世多矣,是切為后戒”。意思是他們只不過偶然得到崇敬,就因富貴和地位變化而驕橫跋扈,忘乎所以,行事不按名分,說話不符實際,加上個人品質(zhì)不能慈悲為懷,不能恪守本分。最后只能身敗名裂。這兩個道士,在當時以及在后世,都受到非議。因此,我們后世的道士一定要引以為戒。
從“齋法行持”中,我以為我們今天可以學習二點。
一是齋法行持,各派略有不同,但是,所有派別的科儀,就他們的根源而言,是相同的。不管是什么派別的科儀,我們都應該虛心學習。要學習各地各派師長的傳授,融會貫通,將各地各派科儀的長處拿來豐富自己的科儀。歷史上許多高道的經(jīng)驗告訴我們,誰善于學習,誰就能做得最好。
二是齋法行持,必須按照道教教義和道門成規(guī),壇場按設置要按傳統(tǒng),文書程式要一絲不茍,科儀行持要虔誠精思,音樂要文雅,供品要儉樸。不管我們學道修道有多大的成果,不論社會有多大的重視,我們都要濟世度人,謙虛謹慎,決不要忘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