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修靜是道教上清派宗師真人,《太上洞玄靈寶智慧定志通微經》云:“當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 雖有我身,皆應歸空。明歸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豈復愛身?身既不愛,便能一 切都無所愛,唯道是愛。”這是佛教“以有生為空幻,故忘身以濟物”的思想,與道教原來提倡的愛身養生的宗旨大異其趣。既不愛身,也就不再追求肉體不死,即身成仙, 而只追求積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來世成仙。因此不少“靈寶經”宣揚所謂“滅度” “輪回”的成仙步驟,即要經過幾死幾生、若干輪回之后才能成仙。 古靈寶派經中雖充斥著大量佛教術語和內容,但對佛教這種外來文化態度只是主動的吸收與借鑒的。古靈寶派的教義特點是包羅為經,整合各種宗教流派,又試圖“超九流,越百氏”。早期靈寶派在大量借鑒吸收佛教的同時,其實更體現了極為鮮明的“文化本位立場”。它堅持佛教只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個分支,靈寶經是高于佛教的,是宇宙中最高的道。 早期靈寶派甚至試圖將佛教徒納入其經教的傳授范圍。而靈寶經的這種思想既與毗濕奴的第九化身有關。由于古靈寶經這些典型材料的絕大部分早在南北朝到元初佛道論戰中,尤其是在元代佛教徒挑唆元朝統治者燒毀《道藏》即已被刪改殆盡,致使早期靈寶派這一立場和思想長期隱晦不彰。靈寶派的修煉方法,主要是符箓咒術,用它來召神役鬼,消災除病,也用它上通天 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 又特別重視齋醮科儀,疑為葛巢甫所撰的《敷靈寶齋戒威儀諸經要訣》云:“夫學真仙白日飛升之道,皆以齋戒為立德之本矣。”東晉后期的靈寶經一面強調靈寶經高于佛教,一面表明佛教也是元始天尊教法的一支,佛經和沙門亦須禮敬。在南北朝末期和初唐的佛道之爭中,佛教中人斷章取義地征引靈寶經,聲稱道經也教人歸皈佛教,以攻擊道教。自南北朝末期起,道士逐漸刪改靈寶經中推崇僧人和佛教的文句,以免屈居人下。因此敦煌抄本中的靈寶經殘篇,部分涉及佛教的文句與現存《正統道藏》中相應道經的段落有所不同。 陸修靜出身士族,是三國東吳右丞相陸凱的后裔,幼習儒術,后來入山修道。元嘉年間(424年~452年),宋文帝劉義隆聞其名,請他講經說法。太后王氏更是執門徒之禮。 宋孝武帝劉駿大明五年(461年)修靜入廬山修道。宋明帝劉彧泰始三年(467年)被皇帝召到建康,在北郊天印山筑館住下。陸修靜積極收集整理道經,并對江南天師道組織進行整頓和改造。 陸修靜是天師道道士,自稱“三洞弟子”。《陸先生道門科略》云:太上老君以下古委忍沐澆樸散,三五失統,人鬼錯亂,“二故授天師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檢示萬民逆順禍福功過,令知好惡。……使民內修慈孝,外行敬讓,佐時理化,助國扶命。通過“道化宣流”,以求“家國太平”(同上書)。他整理靈寶經,使“靈寶之教,大行于世”,又曾整理和傳授上清經,因而被元代茅山宗尊為第七代宗師。 陸修靜也謂“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為道教撰寫了大批齋醮科儀書,特別是靈寶齋儀。此外,受上清派的影響,也講存神,服氣,叩齒,咽津。從其重符箓科儀方面說,它與天師道相接近,而與上清派有區別;從其強調勸善度人方面說,又與天師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蘇軾 我從廬山來,目送孤飛云。 路逢陸道士,知是千歲人。 試問當時友,虎溪已埃塵。 似聞佚老堂,知是幾世孫。 能為五字詩,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節,自號葛天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