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學必須解決好“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三大難題 作文教學歷來倍受人們的關注,但在教學中又顯得不好操作,短期難以收到效果,教師往往想一些“應試”得高分的小竅門,試圖找到快速提高寫作水平的捷徑。這種辦法雖然能起到臨陣磨槍的作用,但其實是不足取的。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立足課程標準,把握中考命題方向,采取針對性的教學,切實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才是不二法門。 縱觀近五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題:分值都是55分。2006年,以“敞開心扉”為話題(材料+導語+話題);2007年,以“我們的心近了”為題(直接命題);2008年,以“我在_____中得到快樂”為題(限制型半命題);2009年,以“師生之間”為題(直接命題);2010年,以“不會變的是”為題(提示性材料+半命題)。我們從中不難發現中考作文命題趨勢“貼近生活,真情實感,拓展思維,鼓勵創新”。在具體內容上,主要是引導學生關注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等四個方面,關注考生的真情實感,關注考生的生活體驗,關注考生的價值取向等……為考生寫作開辟了廣闊的天地,使考生能夠在自己原有的認識水平和寫作水平上,進行創造性的表述。我們可以相信,程度好的考生都會覺得作文并不難。 但是,會者不難,難者不會。農村初中有不少學生一拿到作文,頭就大了,往往覺得“沒話寫、不會寫、寫不好”。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必須予以重視,認真加以解決。 首先,要解決好“沒話寫”的難題。這實際上是關于寫作之源的問題。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胸無生活內容,或者說對生活感受不深,大腦里沒有寫作素材,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空洞。寫套話、空話,無病呻吟正是學生作文的一大通病。 眾所周知,閱讀是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之一。“勞于讀書,逸于作文”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生可以從閱讀中吸取營養,積累詞匯,開拓視野,學習各類文章的寫作規律。魯迅談寫作經驗時就曾說過:“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和方法的。”這無疑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我們不僅要立足于課堂閱讀教學,而且要花氣力指導課外閱讀,致力于閱讀能力的培養和水平的提高。 感知生活是直接體驗生活,這是作文獲取知識與信息的又一重要渠道。沒有平時對生活的感知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生活,提筆寫作時,自然也就“無話可說”、“無情可抒”了。所以,要指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要他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對生活了解的輻射面還是較大的。但他們的缺陷在于不大深入思考生活,對生活現象熟視無睹。我們就應該有目的有組織的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指導學生觀察生活,加深對生活的認識,培養觀察思考的能力,為寫作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解決“原料素材關”,從而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其次,要解決好“不會寫”的難題。這是教給方法,作好示范,揭示規律。但教給學生的不能是不變的模式,而應是基本技法的方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如寫記敘文要注重六要素的把握,圍繞一個中心有詳有略的寫人記事,而不是教給學生“公式化”的寫作方法。比如,講“構思”可以結合課文和學生習作列舉常見的:“設置懸念法”——以疑激趣,扣人心弦。如《羚羊木雕》一文,文章開頭寫媽媽追問“那只羚羊哪兒去了?”“放在哪兒了?”“送給誰了?”不僅推動故事的展開,而且強烈地吸引讀者,激起閱讀的興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也是一個懸念;它不僅使人產生疑問,引人入勝,還與故事的結局形成鮮明的對照。“一波三折法”——文似看山不喜平,要給人“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一村”的感受。像《走一步,再走一步》,當我和伙伴們爬上那懸崖時,同伴丟下我走后,“恐懼、疲乏和黑暗”使我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困境;最后,杰利和父親尋來,并引導我一步步走下懸崖,脫離了險境。“造成誤會法”——故意領讀者誤入“歧途”,最后迷途知返、真相大白。比如《驛路梨花處處開》,文章圍繞誰是小茅屋的主人展開,我和老余把“老獵人和梨花妹妹”誤認為小茅屋主人,兩次誤會不僅表達了我們急于感謝小茅屋主人,推動情節發展,而且增添了強烈的戲劇性效果。“以反輔正法”——通過寫與主旨相反的方面來突出主旨,使之更鮮明,效果更強烈。像同學們寫《故鄉的小河》,往往都寫小河景色美麗、河邊嬉戲的故事和小河造福家鄉,但是也有人偏偏寫家鄉小河遭受污染,給人們帶來困擾,甚至帶來禍患,從而呼吁救救家鄉的小河,表現對家鄉小河的關心和熱愛。教學中介紹課文中的和學生作文中的例子,讓學生去體會去模仿,以致飛躍到靈活地創造性的構思。在教學實踐中,必須循序漸進的注重寫作技能的訓練,逐步掌握寫作規律,從而解決好“手法技巧關”。 第三、要解決好“寫不好”的難題。這是思想和語言的問題,要優化思維,陶冶情操,錘煉語言。這是最重要而最難處理的一關,常常望難卻步。比如:寫話“天暖和,花開了。”這是說出了一種生活感受。如果說“春天來了。”這在感覺上就進了一步,用“來”擬人,有了人情味。如果說“春花開了,收獲的季節還會遠嗎?”不僅進了幾步,實寫了自然規律,而且充滿了哲理,富有生活的追求和渴望了。三句話放在一塊欣賞,其間的思想的深化,語言的錘煉可見一斑。初中學生隨著思想閱歷的豐富,知識的增多,應逐步做深化文章主題的訓練。學生習作往往主題平淡,不新穎深刻。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曾做過“同題深化”的立意訓練。如:初一寫一群同學勇救落水兒童,表現“勇于救人”這一主題;初二再寫,有的則能換個角度表現“團結就是力量”這一主題;初三再寫,更有的寫出了“有時,大人該向孩子學習學習”這一針砭時事的主題。這種訓練的收獲反映了思想的深化過程,效果是令人驚喜的。當然,還可以做“多角度立意”訓練,“逆向思維”訓練等等。 在語言訓練上,應立足于準確,尋求具體生動。如“他很高興。”到“他高興得合不攏嘴。”“大雁南飛了。”到“一群大雁排著整齊的‘人’字形隊伍,向南飛去。”就反映了語言的一個基本訓練過程。教學時具體的可以從教材中舉例來進行錘煉語言的訓練,譬如“煉字”就是一種錘煉語言的好方法,課中就有不少煉字的實例,像“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錢”中的“排”字能不能換用“掏”字,為什么?很顯然“排”字表現了孔乙己的拮據而窮酸的本相,既對酒店表示分文不少,自己是規矩人,又對短衣幫的嘲笑表現出若無其事來。換用“掏”字就沒有這種韻味了。像“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朱自清《春》)”。這個句子中的“鉆”不僅寫出了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寫出了小草的力與美,當春回大地時,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住小草要破土而出的。再譬如“細節”往往能從小處寫出動人心弦的華章來,細節的描繪能表達細膩的情感,以小見大,見微知巨。像“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朱自清《背影》)。”這是歷來為人們所推崇的一段經典描寫,這里連用“攀、縮、微傾”三詞,非常逼真傳神地寫出了父親在翻越鐵道時手、腳、身子的動作和姿態,表現了父親翻越鐵道時極艱難的情形,表達了父親愛兒子的極其真摯樸素的情感。還譬如“修辭”可以使語言生動形象,增強語勢,富于節奏感和音樂美。像“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曈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劉成章《安塞腰鼓》)。”這個句子用排比與比喻連用的句式,語勢強勁豪邁,有著鮮明的韻律感,就像安塞腰鼓的鼓點聲,鏗鏘有力。 誠然,思想和語言的訓練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必須遵守循序漸進的規律:從寫通順、寫準確、寫具體,到寫得體,最后到寫精彩,形成風格。從而逐步解決好“思想語言關”。 作文教學中的三大難題是不容忽視的“三關”。我們關注中考作文,就應該在平時就致力于三大難題的解決,使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掌握寫作技巧,培養寫作能力,提高語言文化素養和寫作水平。這樣,我們的作文教學才能實現“不唯中考而決勝中考”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