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院,你為什么自卑? 老 楊 昨天下午,陪老母親去醫院看病,就近去了中醫藥。原本沒有打算看中醫的,去意外地遇到了“中醫”。走進內科門診室,只見一位很年輕的,操外地口音的毛頭小伙。我把他當作是實習醫生了。我問他值班的醫生去哪里了,他告訴我有事剛走。等醫生的空閑,我和小伙子聊了幾句。 “你是哪個學校的?”我問他。 “xx學院的。”小伙子生得秀氣,聲音也秀氣,我聽得不大清楚。我以為是本省南部的醫學院。為了弄確切,我又重復問了一遍。 “中醫學院。”這回我聽得確切。 “那看看中醫更好。”現在的中醫幾乎絕跡,而我對中醫向來崇拜,比之中學生追星的狂熱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不是名醫,但遇到一個科班出身的中醫,也讓我欣喜。 “我們中醫西醫都學的。”小伙子是在暗示我,他看西醫也行。 我的熱情頓消,不甘心地說了一句:“還是中醫好。” “現在學中醫的出來,哪里還要你?”小伙子的話是在為自己辯護,也有譏諷我不諳世事的含義的成分。 我的心悲涼起來,不是為眼前的小伙子,而是為那個叫“中醫學院的”醫學院。小伙子的話有些無奈,但他們對中國老百姓的中醫情節太不了解! “中醫多么受歡迎!”我說。 我有過幾次拜訪中醫的經歷,還曾去過省中醫院的名醫館。我知道,中醫在中國有著多么深厚的群眾基礎。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醫占有重要一席。 “我知道,但學好中醫很難的。” 我無語。小伙子,你不該學中醫。應該把學中醫的機會讓給想學中醫的人。中醫難學,這話固然不錯,重要的原因是,現在缺乏對中醫有熱情的人。我接觸過的幾位七十以上高齡的老中醫,問及接班人時,他們無一例外地搖頭:現在的年輕人怕吃苦。學中醫要能坐得住,心無旁騖,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求功名利祿,而且要有仁愛之心。年輕人,沒人愿意這樣。我理解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子女都不學中醫。現在的“中醫荒”,原因大概在此。 沉思片刻,我對小伙子說:中醫學院太自卑了! “你能用中醫的方法診斷嗎?”我不甘心,希望出現奇跡。 小伙子默不作聲,面露尷尬之色,而后轉身走出去了。 我眼前的中醫消失了! 現在的中醫藥不姓“中”,連中醫學院也改成復姓:中西。 中醫,你行將絕跡,你甘心嗎? 想起一位熱愛中醫的中醫寫的一部小說里描繪的中醫理想:在一所名醫云集的中醫院里創辦一所中醫學院,把一些資質好的兒童招進來,邊學理論邊實踐,直到把他們培養成名醫。 這不是未來的中醫學院,古代的名醫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 現在,我們為什么不能培養出好中醫?那么多中醫學院,難道你們所能做的事就是為“中醫不如西醫”的謬論提供越來越多的實例? 教育部,中醫藥管理局,你們是怎么想的? 難道非要有某位偉人出來題詞:“中醫要從娃娃抓起”? 誰能拯救中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