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修身理法及其要義 18、真息與胎息(二) 胎息:參見真息。因胎而有之息曰胎息。 伍沖虛《天仙正理》:“夫人身初時,只二氣合一,為虛空中之氣而已,無胎也,亦無息也。因母呼吸而長為胎,因胎而長為息。及至胎全,妙在隨母呼吸而為呼吸,所以終日呼吸而不逼悶。此緣不由口鼻呼吸,只臍相通,故能似無氣息一般,此正真胎息景也。” 為何為道者,亦必返至于在胎時之息?在胎時息亦在胎,無口鼻呼吸。離胎后臍斷不再與母相通,于是移其竅于口鼻,始有口鼻之呼吸。“逆修返還之理,安得不以我今呼吸之息而返還為胎中息也?凡返還之時,以口鼻呼吸之氣而復歸于胎息之所,如處胎息之時。漸漸煉至胎息亦真無,方是未生時,而返還于未有息、未有胎以前之境界,不落生死之途者矣。”所以伍沖虛說“凡人有呼吸,則有生死;無了呼吸,即無生死”。為道也可以說就是制服呼吸氣的過程,自外呼吸而至內呼吸胎息,再由內呼吸胎息而至無呼吸,連胎息都沒有了,方謂功成德就。胎息也只是中間階段,并非最終目標。 為道為何能有此胎息?《道鄉集》:“學道者,能凝神合氣,口鼻之息亦自返回氣根,不從口鼻出入矣。神氣相合,息亦伏于氣根,若無息然,所以謂之胎息,又謂之真人呼吸。世人不明息之真機,或以數息為調息,或以閉息為伏息,并不知氣乃自伏,息乃自定,勉強為之,皆失自然之妙,是以終無成就也。” 《胎息經》可以謂之是對為道胎息的全面概括:“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來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欲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是真道路。” 以上是為道內之胎息。與此不同的是還有一種無胎的、道外的胎息。道內胎息是因有胎而有之息,道外胎息者是無胎而卻有似于有胎之息。前者是自然而然,后者則是用意作為所致。前者可依之得道成圣,后者則只可依之治病延年,而終究有死。如《胎息銘》云:“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唯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于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道外胎息法名目之多,也是舉不勝舉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