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篇】 【辨證一】: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方名):血府逐瘀湯.(組成):當歸9克 生地9克 桃仁12克 紅花6克 枳殼6克 赤芍6克 柴胡6克 甘草6克 桔梗4.5克 川芎4.5克 牛膝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日服次. (來源):《醫林改錯》卷上.【辯證二】血虛肝郁. (治法):養血舒肝. (方名):開結湯. (組成):柴胡3克 續斷3克 神曲3克 香附9克 川芎9克 當歸30克 丹皮9克 熟地30克 白術15克 甘草3克. (用藥):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辨證錄》卷十一. 【辨證三】:沖任虛寒,瘀血阻滯. (治法):溫經散寒,養血祛瘀. (方名):,溫經湯. (組成):吳茱萸9克 當歸9克 芍藥6克 川芎6克 人參6克 桂枝6克 阿膠9克 牡丹皮(去皮)6克 生姜6克 甘草6克 半夏6克 麥冬(去心)9克. (用法):以水毫1000升,煮取300毫升,分2次溫服. (來源): 《金匱要略》卷下. 【月經先期篇】. 【辨證一】:陽盛血熱(治法):清熱涼血,養血調經. (方名):芩術四物湯. (組成):熟地6克 川芎3克 當歸6克 黃芩6克 白術6克 白芍(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劑,日服次. (來源):《醫宗金鑒》卷四十四. 【辨證二】:肝郁血熱. (治法):養血和營,疏肝健脾,兼清郁熱. (方名):加味逍遙散. (組成):當歸3克 芍藥3克 茯苓3克 炒白術3克 柴胡3克 牡丹皮1.5克 炒山桅1.5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內科摘要》卷下. 【辨證四】陰虛血熱. (治法):養陰清熱,和血調經. (方名):安經湯. (組成):當歸身2.4克 川芎1.5克 艾葉1.5克 阿膠珠1.5克 甘草1.5克 黃柏1.5克 知母1.5克 白芍2.4克 姜汁炒黃連2.4克 生地黃3克 黃芩3克 香附3克. (用法):水煎空腹時服, (來源):《醫學正傳》卷七【辯證四】腎氣不固. (治法):平補脾腎,調經固沖. (方名):安沖調經湯. (組成):山藥15克 白術9克 炙甘草6克 石蓮肉9克 川斷9克 熟地12克 椿根白皮9克 生牡蠣30克 烏賊骨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驗》. 【辨證五】:瘀血內阻,血瘀偏寒. (治法):溫經逐瘀. (方名):加味牛膝逐瘀湯. (組成):牛膝9克 桂心6克 赤芍6克 桃仁6克 當歸6克 木香6克 牡丹皮6克 川芎3克 焦艾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辯證六】:陽盛血熱. (治法):涼血清熱. (方名):生四物湯. (組成):生白芍9克 生地9克 知母9克 生黃芩9克 川芎6克 生當歸身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醫門八法》卷四.【月經后期篇】 【辨證一】:脾虛血少. (治法):健脾養血. (方名):加味歸芎飲. (組成):焦白術30克 當歸30克 生地30克 川芎15克 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醫學集成》卷三. 【辨證二】:血虛不足. (治法):生氣補血. (方名):八物湯. (組成):熟地6克 川芎6克 白芍6克 當歸6克 人參4.5克 白術9克 陳皮3克 半夏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女科切要》卷一. 【辯證三】:寒凝血脈. (治法):溫經養血,通絡調經. (方名):姜苓阿膠湯. (組成):丹皮9克 丹參9克 桂枝9克 茯苓9克 干姜9克 首烏9克 阿膠9克 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四圣心源》. 【辯證四】:氣滯血瘀,氣郁偏寒. (治法):散寒、調氣、活血. (方名):加味佛手散. (組成):當歸9克 川芎6克 烏藥6克 吳茱萸6克 延胡索6克 黨參12克 香附12克 桑寄生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辨證五】:脾胃不足 ,痰濕內阻. (治法):補氣健脾,化痰利水. (方名):白芍六君子湯. (組成):當歸身6克 白芍6克 人參4.5克 茯苓4.5克 白術4.5克 陳皮3克 半夏3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筆花醫鏡》卷二. 【經期延長篇】 【辨證一】:脾胃虛損. (治法):補中健脾. (方名):歸芍二黃湯. (組成):黃芪4.5克 白術3克 蒼術3克 當歸3克 白芍6克 陳皮3克 熟地15克 生地9克 炙甘草9克 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女科旨要》卷四.. 【辨證二】:胞宮瘀血 (治法):通經活血,益氣止痛. (方名):桃仁散. (組成):桃仁4.5克 生地4.5克 人參4.5克 甘草4.5克 桂心4.5克 蒲黃4.5克 半夏4.5克 當歸4.5克 川芎4.5克 赤芍4.5克 牛膝4.5克 丹皮4.5克 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辨證五】:脾胃不足 ,痰濕內阻. (治法):補氣健脾,化痰利水. (方名):白芍六君子湯. (組成):當歸身6克 白芍6克 人參4.5克 茯苓4.5克 白術4.5克 陳皮3克 半夏3克 炙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筆花醫鏡》卷二. 【經期延長篇】 【辨證一】:脾胃虛損. (治法):補中健脾. (方名):歸芍二黃湯. (組成):黃芪4.5克 白術3克 蒼術3克 當歸3克 白芍6克 陳皮3克 熟地15克 生地9克 炙甘草9克 柴胡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女科旨要》卷四.. 【辨證二】:胞宮瘀血 (治法):通經活血,益氣止痛. (方名):桃仁散. (組成):桃仁4.5克 生地4.5克 人參4.5克 甘草4.5克 桂心4.5克 蒲黃4.5克 半夏4.5克 當歸4.5克 川芎4.5克 赤芍4.5克 牛膝4.5克 丹皮4.5克 生姜3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卷一. 【月經過多篇】 【辯證一】:沖任血熱. (治法):清熱涼血,調經. (方名):增味四物湯. (組成):熟地黃3克 當歸3克 川芎3克 白芍3克 黃芩5克 知母(酒炒)1.5克 姜汁炒黃連1.5克 酒炒黃柏1.5克 甘草1.5克. (用法):水煎服,生姜為引. (來源):《葉氏女科證治秘方》卷一. 【辨證二】:肝郁血熱. (治法):平肝解郁,調沖止血. (方名):平肝開郁止血湯. (組成):醋炒白芍30克 土炒白術30克 酒洗當歸30克 丹皮9克 三七根末9克 酒炒生地9克 甘草6克 黑芥穗6克 柴胡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傅青主女科》卷上. 【辨證三】:陰虛血熱,瘀滯胞胳. (治法):滋陰清熱,涼血化瘀. (方名):上海甲方. (組成):生地12克 白芍12克 女貞子12克 旱蓮草12克 大薊15克 小薊15克 炒槐花9克 茜草9克 炒蒲黃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中西醫結合資料選編》. 【月經過少篇】 【辨證一】:營血虧虛. (治法):補氣補血. (方名):四物加人參湯. (組成):人參3克 川芎3克 白芍3克 當歸身3克 生地3克 炙甘草3克 童便炒香附3克. (用法):水煎服,生姜,大棗為引. (來源):《萬氏女科》卷一. 【辨證二】:痰濕壅滯. (治法):化痰利濕. (方名):二陳加芎歸湯. (組成):陳皮3克 白茯苓3克 當歸身3克 川芎3克 枳殼3克童便炒香附3克 半夏2.4克 甘草1.5克 滑石0.6克. (用法):水煎服,加生姜為引. (來源):《萬氏女科》卷一. 【辨證三】:陰虛火旺. (治法):氣陰兩補,和血調經. (方名):加味益營煎. (組成):當歸6克 芍藥6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6克 丹皮6克 生地6克 知母6克 麥冬6克 西洋參3克 五味子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顧氏醫經讀本》卷四. 【女子閉經篇】 【辨證一】:肝郁氣滯,胃失和降,經脈閉阻. (治法):舒肝和胃,活血通絡. (方名):舒肝活血通經湯. (組成):炙香附10克 吳黃連6克 姜川樸6克 紫丹參15克 川楝肉10克 炙元胡6克 桃仁6克 枳實6克 當歸12克 丹皮10克 半夏10克 赤白芍各6克 焦三仙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來源):瞿文樓方. 【辨證二】:氣血兩虛. (治法):調補氣血,健脾益腎. (方名):加減八珍湯. (組成):黨參12克 茯苓9克 白術9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熟地15克 雞血藤15克 制附塊6克 干姜6克 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來源):朱南蓀方.【辨證三】:肝郁氣滯. (治法):疏肝解郁利氣,調經. (方名):四物逍遙湯. (組成):柴胡9克 當歸9克 川芎9克 香附9克 延胡索9克 桃仁9克 紅花9克 赤芍12克 生地12克 青皮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朱南蓀方. 【辨證四】:氣滯血瘀. (治法):活血理氣. (方名):活血湯. (組成):桃仁9克 紅花9克 歸尾9克 澤蘭9克 白芍9克 香附9克 陳皮9克 牛膝9克 益母草12克 丹參30克 柴胡6克 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孫一民方. 【辨證五】:瘀血阻滯. (治法):活血通絡. (方名):尖花湯. (組成):兩頭尖10克 凌霄花6克 茜草根6克 茺蔚子6克 延胡索6克 酒當歸6克 酒川芎15克 酒丹參15克 艾葉5克 炙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施今墨方. 【辨證五】:血虛腎虧. (治法):養血益陰,補腎填精. (方名):四二五合方. (組成):當歸9克 川芎3克 白芍9克 熟地12克 覆益子9克 菟絲子9克 五味子9克車前子9克 牛膝12克 枸杞子15克 仙茅9克 仙靈脾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劉奉五婦科經驗》. 【辨證七】肝腎精枯,氣血虧甚. (治法):氣血雙補,兼滋肝腎. (方名):益氣補中湯. (組成):黨參15克 白術12克 茯神12克 當歸9克 熟地12克 黃芪9克 枸杞子9克 菟絲子9克 炙甘草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中醫婦科治療學》. 【辨證八】:氣血虛弱,心脾郁結.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補血兼清肝熱. (方名):加味歸脾湯. (組成):當歸3克 茯苓3克 白術3克 炙黃芪3克 龍眼肉3克 遠志3克 炒酸棗仁3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0.9克 人參3克 柴胡2克 山梔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正體類要》卷下.【女子倒經篇】 【辨證一】:腎陰不足,肝氣上逆. (治法):補腎清肝. (方名):順經湯. (組成):酒洗當歸15克 大熟地15克 酒炒白芍6克 丹皮15克 茯苓9克 沙參9克 黑芥穗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1次. (來源):《傅青主女科》卷上.【辨證二】:陰虛肺燥. (治法):養血清熱,調經降逆. (方名):加味麥門冬湯. (組成):麥冬12克 人參12克 生山藥12克 清半夏9克 白芍9克 丹參9克 甘草6克 生桃仁6克 大棗3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女子痛經篇】【辨證一】:氣滯血瘀.(治法):行氣活血.(方名):二香飲.(組成):廣木香3克 當歸3克 香附3克 川芎3克 青皮3.4克 丹皮3.6克 枳殼3.6克 生地3.6克 莪術3.6克.(用法):加生姜片水煎空腹服.(來源):《丹臺玉案》卷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