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草堂內的杜甫雕像

杜甫畫像
文\伍立楊
今年是我國唐代偉大詩人杜甫(712-770)1300周年誕辰。日前,由河南省詩歌學會等舉辦的“放歌中原———河南省詩歌界紀念杜甫誕辰1300周年音樂詩會”在鄭州寶蓮祥詩歌沙龍舉行,從而拉開了我國紀念詩圣杜甫大型活動的序幕。
1961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將杜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號召世界人民紀念他。杜甫被后人尊為“詩圣”,他的詩被譽為“詩史”,他既是偉大詩人,又是文化巨人,他的詩歌表現的人文精神代表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在中國古典詩歌發展史上,他又是承上啟下、開創詩歌藝術新貌的詩人,對后代詩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我們今天紀念杜甫,他那熾熱的愛國血誠、憂國憂民的情懷與深摯的民生關懷,永遠讓人緬懷。
中國詩歌史上雄視百代的大詩人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他于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鞏縣,770年故去,在人世僅生活了58個年頭。但他的作品所造成的巨大影響,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清寒的一生
杜甫一生流離失所,歷經坎坷。使他對于民間社會的觀察,感同身受。民間疾苦的長時間折射,也導致他的詩作內容灌注關心民瘼的內核。
杜甫詩作深深蒙絡轉折時期的政治局勢和社會面貌,滲透民間疾苦,故有詩史之稱。
杜甫在青年時期即因性好漫游,和李白、高適等大詩人結下文緣。中年時期,應試長安而落第。后來上策論、獻策略,屢試不售。“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就是這種悲涼生涯的真實記錄。該時期謀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吏角色,他這時期的名作有《兵車行》、《麗人行》等等。壯年時期,恰值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被叛軍攔截押往長安。混亂局面中,傳來官軍敗北的消息,困苦中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作品,均為艱難時世的真實記錄。三吏三別就寫于該時期。“三吏”即《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其后杜甫攜家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遂往投之。再往后又踏上漂泊之路,數年間,出夔州,往湖北、湖南一帶流徙,最后病逝于湘江邊上,當時杜甫在耒陽游岳廟,“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饋送牛肉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舊唐書·杜甫傳》)。該時期作品染上深切的沉郁頓挫的力量。《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均為這個時期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