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觀感淺談之十六
“道”之下的人物命運(四) “只有矛,沒有盾”——林雨峰。 《天道》中,林雨峰說過一句,“人,原來可以是被憋死的”;竟是他最終宿命的讖語。 “只有矛,沒有盾”的強勢,自然擔綱HIFI音響界領軍;這不僅僅是屬于樂圣公司,更是極度自信的林雨峰,所業創的從商傳奇。 有時,自信與自負,只是個度的區分;說事業如日中天的林雨峰,剛愎自用,并不為過。 《天道》中,丁元英踐約送小丹一個神話禮物,選取霸主樂圣公司,作了 “殺富濟貧”化緣的靶標;策劃的全部細節,卻是丁元英在偏僻的古城,于陋室中獨自構想成形,足不出戶卻一步步“逼”出勝算的和局,如是棋盤博弈,令人折服。 俗語說,光腳不怕穿鞋的;只因僅有矛而無盾防,林雨峰哪經得起貧困村民的合理沖撞呢;林雨峰設計反謀不成,更欲將“格律詩”一棒子打死,竟全然不知,一切已在丁元英的計劃中,至終連自己也沒了退路。 說完全無路可退,是不然;偏就林雨峰如周瑜的脾氣,與丁元英交手后,扔下那句“你讓我看不起你”,便在去往雞公山的路上,駕車墜巖,以偶然車禍結束了性命;存留下一點雖敗猶榮的尊嚴。 林雨峰天性自信,是有膽有謀之士;惟惜其心胸狹隘,經不起失敗,落得一招不慎,滿盤皆輸,死在自己的矛上;只悲嘆:“為什么是我”。 虛榮和自私的性格屬性,決定了他的結局。 現代社會,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智慧;而決定其高下的,是能力和根性。 丁元英盡管天才般地導演了“殺富濟貧”的商戰,卻清醒知道,自己沒有救貧的能力,并不能最終令農民們擺脫貧困;這正是這個人物智慧本質的所在。 無疑,林雨峰是整部作品中的犧牲品,但他的犧牲絕非無原無因;能力支撐他目空一切的強勢,天生的根性卻注定了最終的結果。 先賢早有注解,“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 他個性張狂,只在乎手中的矛,永遠都是進攻。面對丁元英的不屑,叫囂著“你親手毀了一個響當當的民族音響品牌”,仿佛他已肩民族正義的大旗;他一口氣賣給格律詩1000套配件,小伎倆的俗用,本質卻是商人的卑劣嘴臉。 人的氣量是天性的,周瑜如此,西楚霸王項羽更是如此。 當林雨峰以輕佻、蔑視的口吻言出,“這個丁先生,他還當真了”;其時,敗形已露。 古人云,恃于藝者死于藝;即是說,“淹死的都是會游泳的”。 丁元英說過:想要干好事,記住兩句話:別把自己太當人,別把別人太不當人了;誰能多口氣,誰就是最大的贏家。 林雨峰是個聰明人,卻搞不懂這簡單的唯物史觀,便也就永遠不明白,自己是怎樣被看似軟弱無能的農民們擊敗;他不服氣,拿著槍找丁元英,兩人一碰撞,丁元英說:“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道理已講得明明白白,林雨峰還是沒聽懂,用他自己的話說“這就是你最不地道的地方,什么你都知道了,你卻什么都做了”;卻至死不敢讓人知是自殺。 人啊,原來真是可以被憋死的。 我寫《天道》觀感,原不想有如此篇幅;時間沉淀下,卻總生出些感悟,總有言說不止的題由。 或許,世上本就沒有“神話”;在《天道》這場所謂“神話”里,不曾見著神奇的招數,每一件具體的事,皆是普通人為之的普通事;想象中本該“轟轟烈烈”,看起來不可思議的一場“神話”,演義得卻是這般平常、平淡。 《天道》對人之靈魂與生存欲的全新詮釋,竟讓我久不能靜然;現實的殘酷、人心的渴求和對財富失“道”的掠取,無不是在嘲諷著世人的愚癡和貪婪。 悟道求真,也許注定是一生的事。 “道”,有天道,有人道,也有道中之道。道,遵循的是規律,無規矩不成方圓;“道”,亦為人之理性生存法則。 有道則明,無道則無為。 |
|
來自: MouseHappy > 《一部電視劇勝過十年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