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逢寫作文時,同學們都在念叨一句打油詩:“作文作文,頭作生疼。”作文怎么寫呢?怎樣才能寫出一篇好文章呢?盡管我從小就偏愛語文,盡管老師一直夸我的作文寫得不錯,但面對作文還是底氣不足。耕耘教壇十幾年,如今漸漸有所悟,有所得。
第一步:消除學生對習作的恐懼感和神秘感,激發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能力。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有目的地進行說話和寫話訓練,灌輸寫作知識。小學生寫話和習作的良好心境的養成,依靠教師訓練時不斷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不斷激發學生的良好心情,并使之長久,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習作心境,不再有思想壓力和畏難情緒。 我要求班上的學生從一年級下學期起就學習記日記。日記不要求寫得多么好,內容一句、兩句均可,關鍵是長期堅持,養成習慣,“我手寫我心”。關鍵是有內容,寫出真情實感,避免寫空話,套話。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長久下來,學生感覺作文就像寫生字一樣正常,不是為了作文而作文。 第二步:積累。 我最初理解的積累是讓孩子積累好詞佳句,增加自己的詞匯量。但聽了于永正老師的講座,我明白積累有三種:語言的積累。教師要改進閱讀教學模式,教育學生通過朗讀的渠道去積累,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當學生的知識儲備到一定的程度,寫作就會行云流水,水到渠成。生活的積累。多舉辦一些有益的活動,讓孩子參與生活,寫自己生活中的所見、所說、所聽、所想,時時寫,處處寫,養成經常寫的習慣。感受的積累。寫出自己學習的感受,生活的感受。在習作教學中主動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進行各種練習,降低習作難度。 第三步:進行系統的習作訓練。 從三年級開始,逐步學習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要圍繞“有順序、抓特點、突重點、勤想象”四個基本方面,逐步學會觀察、學會表達,學會想象,學會把積累的語言靈活運用,領悟修辭的妙用。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習作中,把習作寫得好一些,更好一些。要做到文從字順,養成“有內容”“會寫作”的習慣。 第四步:觀念的改變。 改進評改方式,不再讓老師牽著孩子走,讓學生自改、互改,用自己眼光去尋找,去發現,找出文眼,找出詩意的語言。及時表揚和指正,揚長避短,與學生共享作文成功的喜悅。同時要引導學生欣賞別人的習作,學習別人的習作。因此,一定要給學生發表自己習作的空間,分享習作的快樂。經常組織展示和交流是促進學生養成“樂于寫”“會寫作”習慣的重要措施,進行小范圍的習作評比,組織學生自己辦習作小報是展示交流開展日常評價的一個好形式。展示交流既可以促進學生“樂于寫”,又可以評價出真實的寫作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