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碑"與"帖"藝術鑒賞

     學歐堂 2012-04-18
    "碑"與"帖"的區別

        "碑"的稱謂最早起于漢。據清代《說文》學家王筠的考證,最早的碑有三種用途,即,宮中之碑,豎立于宮前以測日影;祠廟之碑,立于宗廟中以栓牲畜;墓冢之碑,天子、諸侯和大夫下葬時用于牽引棺木入墓穴。由于這些實用的目的,最早的三種碑上都是沒有文字圖案的。其中最后一種原來用木頭制成,后改用石頭,而它卻正是后代所謂碑的真正祖先。最后一種碑既然是為下葬所設,后來就在碑石上書寫以至鐫刻死者的功德,以使之流傳于后世,于是發展成后來有文字的碑。

      "帖"最早指書寫在帛或紙上的墨跡原作。后來寫得優秀的墨跡難以廣傳,于是把它們刻在木頭、石頭上,可以多次拓制,廣為流傳,這樣,就把刻于木石上的這些原來的墨跡作品及其拓本統稱"帖"。

      刻碑盛行于東漢,到了魏晉南北朝,由于某些時候朝廷明令禁碑,碑石縮小,且放于墓室之中,于是形成了墓志。

      認真概括起來,碑帖有以下幾方面的區別:

      1.制作目的不同 最初的碑沒有文字,后來為托頑金之堅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并且從最初的隨意刻劃到莊重嚴整,一絲不茍,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記敘生平、歌功頌德,而不是傳揚書法,所以書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唐以前的碑碣多不署書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內容而輕書寫的。刻帖的目的是傳播書法,是為書法研習者提供歷代名家法書的復制品,所以,書法的優劣是它的選擇標準。只要是名家的書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語的一張便條,也照樣收入,很少顧及內容。

      2.書體不同 碑的歷史悠久,所用書體在隋以前都是莊重肅穆的篆、隸、楷書。直至唐太宗御筆親灑,才開始有行書入碑。草書刻碑除武則天《升天太子碑》外,絕少有之。而刻帖一事始自趙宋,多數是詩文簡札,所以行、草書及小楷居多。

      3.形制不同 碑是豎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數是長方形,也有圓頂、尖頂的,雖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兩面,以至于四面刻字的。豐碑巨碣動輒丈余高,氣勢宏偉。帖因為多取材于簡札、書信、手卷,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長則一尺至三四尺不等,呈橫式,多為石板狀,只在正面刻字。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則絕少。

      4.制作方法不同 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書丹上石,即由書寫者用朱筆直接把字寫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經鐫刻。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筆畫有風格上的變化,即與原書丹之字略有出入;還有碑刻甚至未經書丹而直接奏刀。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藝術情趣,有極濃的金石味道,非毛筆書寫所能體現,實際上是書者與刻者的共同創造。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將墨跡上的字用透明的紙以墨摹下來,然后用朱色從背面依字勾勒;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兩道工續。雖然程序復雜,但刻帖要求忠于原作,盡力畢肖,每道工續均不得攙入已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達到亂真的水平。 
      碑帖鑒賞術語

    □書法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指用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技法上講究執筆、用筆、用墨、點畫、結構、分布(行次、章法)、風格等。一般要求如:執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構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通篇貫氣;并崇尚個性、風貌和意趣。書畫藝術同源于線條,各具有氣(剛性)韻(柔性)生動的美感。繪畫有線條,有形象與色彩;書法則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線條,故其線條的氣質和韻致的表現更求強烈,因此晉唐間稱書法為“書勢”。書法藝術要求有微妙疊見的變化,能達到“戈戟銛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轉引沈尹默《書法論叢》)。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須講究筆法、筆勢、筆意,才能達到盡美。書法藝術,有三千多年歷史。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藝術性;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豐采多姿。著名書法家如東晉王羲之創妍美流便新體,又備精諸體,為歷代書學者所崇尚;唐代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四大家,而懷素、張旭之狂草亦別具藝術魅力;宋代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四大家;清代分為碑派(崇尚碑刻)與帖派(崇尚字帖);“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融合真、草、隸、篆,創有“板橋體”;現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法書

     書法術語。指有較高藝術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書寫于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書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筆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傳玩,空殘法書帖”詩句。今通稱所作之書法作品為法書,還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后世亦泛指書法和中國畫。《宋史·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

    □金石

     古銅器、石刻的總稱。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碑碣石刻之類。是撰文于金石上,記創造,勒箴銘,頌揚功德等而產生的一種鐫刻品。《史記·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鐘鼎彝器始于殷商,石刻則創于秦代。兩漢金石□并盛,漢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則造像勃興,金器更少傳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輯歷代金石文字,編為目錄,則始于北宋歐陽修之《集古錄》;摹其形狀集為圖譜,則始于呂大臨之《博古圖》。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風尤盛,顧炎武,葉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發明六書指要,成為新興的專門學科。

    □真跡

     真實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

    □墨跡

     用墨書寫的手跡。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學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詩句。《宋書·范曄傳》也有“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的記載。

    □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于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朱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時所拓的稱“初拓”。

    □刻石

     專指鐫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處,而可識者七十二。”

    □碑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后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分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林,宮廟以石,窆用木。《禮記·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按豐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稱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豎石者,碑之本義。”王注:“古碑有三用:宮中之碑,識日景也;廟中之碑,以麗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紀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漢以后之語也。”樹碑用以歌功頌德始于秦而盛于漢。在晉代曾嚴禁立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普義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銘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異德,無以允應茲典。俗敝偽興,華煩已久,不加禁裁,其敝無已。’則知當日視立碑為異數矣。”故歷來晉碑難得。

    □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后漢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鐫刻于鼓形圓石上,內容為歌詠秦國君主游獵之事,故也稱“獵碣”。

    □碑額

     碑刻術語。碑頭的通稱。《碑版廣例》:“碑首或刻螭、虎、龍、鶴以為飾,就刳其中為圭首,或無它飾,直為圭首,方銳圓橢,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稱為額,額書篆字稱為篆額,書隸字稱為題額。”

    □篆額

     碑刻術語。漢代以后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篆蓋

     碑刻術語。唐代的墓志銘,通常有石蓋,因蓋上文字多用篆體,故名。篆蓋與篆額內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綜例》稱:“篆蓋,即篆額。”

    □碑陰

     碑刻術語。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將門生、故吏或出資建樹者的姓名鐫刻于背面,故稱。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屬。《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復多載語,后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后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參見“碑學”。

    □碑學

     ①亦稱“碑版學”。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問。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學書崇尚碑刻風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南派帖學之分。

    □勒石

     碑刻術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復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專款記載勒石者,如《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朱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云峰山題詩、題名等。《宣和書譜·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

    □剝蝕

     指古代碑刻年久風化石有剝落。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漢隸歲久,風雨剝蝕,故其字無復鋒鋩。”

    □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士 王著編次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樣,總稱《淳化秘閣法帖》。“法帖”的名稱,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

    □帖學

     ①損崇尚魏晉以下,如 鐘繇、王義之、顏真卿等書風體系的學派。以區別于碑學。② 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版本優劣、字跡真偽的一種學問。盛行于清代。

    □南帖

     碑帖術語。清代阮元分書法為南北兩派,以南朝碑碣絕少,而多為啟牘之帖,故名。參見“南北派”。

    □書丹

     碑刻術語。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隸釋》:“《石經》,蔡邕書丹,使工鐫刻。”南宋姜夔《續書譜》:“筆得墨則瘦,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余,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泛稱書墓志銘為書丹。□臨摹

     學習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復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生習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并翔,青犬浮云,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南宋美夔《續書譜》稱:“初學書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于成就。”又稱:“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意與不經意也。”臨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空處,稱“鉤填”。

    □響拓

     碑帖術語。復制法書的一種方法。由于法書墨跡因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口難辨,故在模制時,須向光照明,以紙覆帖,鈞勒其原字筆畫,然后再以墨筆填充。響拓亦曰“影書”、“影覆”。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記述較詳。

    □影書

     見“臨摹”、“響拓”。

    □鉤填

     書法術語。復制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于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鉤,后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鉤廓填”。南宋姜夔(續書譜)謂,“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

    □洗碑

     碑刻術語。古碑因風化剝蝕或人為磨損,后人依據原有舊畫加以剔刻,謂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畫精神難免大遜,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顏真卿書《顏家廟碑)即是被洗者。

    □漫漶
    指碑上文字遭受風吹雨淋或人為破壞之后變得模糊,不可辨識。

    □明庫裝本
    明代內府庋藏碑帖善本,往往有一種統一的裝潢,即經折裝,用紙板做封面、底,外裹以藍絹。題簽為白紙,貼封面當中。開本較大,這種特別的裝裱形式稱為庫裝本。

    □蟬翼拓
    拓本中捶拓精致,墨極淡而且均勻,其色澤如鳴蟬之翼,故稱蟬翼拓。這種拓法較難,所見拓本甚少。 

    □摹勒上石
    古代書碑的方法之一。將要刻的文字寫在紙上,在紙的背面以朱紅顏料依字形勾出筆道輪廓,然后將紙覆于石上(朱紅筆道緊貼石面)。用紙數層放在摹紙之上砑磨,使朱紅筆道印在石上,然后施刻。

    □澄心堂紙
    南唐時產于徽州池、歙(今安徽歙州)地區的宣紙,細薄光潤,其質極精。南唐后主李煜對此紙極為喜愛,在宮中設造紙作坊,并以"澄心堂"作為貯藏此紙之處,故名。該紙名滿天下,后世多有仿造。

    □李廷珪墨
    李廷珪,南唐制墨名家,原名奚廷珪,祖籍易州(今河北易縣)。唐末遷居歙州,制墨絕佳,深得南唐后主李煜賞識,任墨務官,賜國姓,易名李廷珪。宋人稱其所制之墨為"天下第一品"。北宋慶歷年間曾出現其墨價值一萬錢的現象。

    □匯帖
    也稱叢帖,即匯集了諸名家的多件作品刊刻而成。

    □偽絳帖
    賣帖的店鋪為賺錢而偽造之物。每卷后均刻"淳化五年(994年)潘師旦奉旨摹勒上石"等字樣。第一卷是上古及秦、漢人書,第二卷為漢、魏、晉人書,第三至五卷為王羲之書,第六、七卷為王獻之書,第八卷為為晉人書,第九卷為宋、齊、梁人書,第十至十二卷為唐人書。據錢泳《履園叢話》所記,大抵為明、清時帖肆(店鋪)所作。帖肆將翻刻絳帖加刻年月,鈐收藏家印鑒,以充宋拓。

    □重摹上石
    將墨跡精細、準確地鉤摹在石版上再刻字,稱摹勒上石。"勒"就是刻。刻淳化閣帖時是初次,刻大觀帖是第二次,故稱"重摹"。

    □篆書

     字體名。1 泛指漢代隸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 甲骨文等。2指春秋戰國時通行于秦國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的小篆;漢代的繆篆。如王莽時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籀文

     也叫“籀書”、“大篆”。因見于《史籀篇》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國間通行于秦國。今存*石 鼓文即其代表。

    □甲骨文

     亦稱“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卜 文字”。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鐫刻、書寫于龜甲、獸骨之上,故名。殷商時,常采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及與占卜有關的紀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商都城遺址,也叫殷墟),光緒二十四年(1898)始被發現。光緒三十年,孫詒讓首先考釋甲骨文,著成《契文舉例》1928年后,經多次考古發掘,先后出土十余萬片,為盤庚遷殷后至紂亡二百七十三年間之物。單字總數約四千六百字,可識文字達一千七百字。文字結構已由獨體趨向合體,并有大批形聲字;但多數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文字象形簡古,勁健挺秀,具有根高藝術性。

    □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龜甲、獸骨上, 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科斗文

     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于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斗,近于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元代吾丘衍論證科斗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

    □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鐘、鼎之類)上,故名。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周代金文多為有關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記錄。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銘辭字數亦少,不若周代有長達五百字者。至秦統一六國,通行小篆,遂廢。清乾隆嘉慶(1736--1820)后文字訓詁之學漸興,金文考證不斷深入,成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習字者臨習的重要字體一。如《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大篆

     字體名。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
     碑帖的收集

      俗話說“樹碑立傳”,在我國未發明活字印刷之前,歷朝歷代無一不是通過鑄銅、石刻、竹簡記錄歷史的。尤其是石刻被賦予書法藝術后,更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人們采取捶石方式,產生出大量的碑帖。因此,碑帖歷來備受金石、書法、史學、文學及藝術等工作者的喜愛與重視。

      嚴格講,碑和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樹石書丹謂之碑”;而帖則是把著名的書跡摹刻上石進行復制。把碑作為書刻文字,從紀事經德而揚名顯姓是從秦漢開始的。而帖學盛行,當屬自唐太宗尊右將軍開始。之前的魏晉時代由于宗二鍾、王輩出,真、行、草體俱臻精妙,因此自初唐始,臨文集字盛行一時。至宋淳化年間,宋太宗擔心天長地久珍書絕跡,遂將秘閣深藏的歷代帝王、名臣及名人所寫的詩詞、歌賦、書札等,命王著編次摹刻制成《淳化閣帖》,賜予大臣,首開集帖之先河。

      在我國歷代碑刻浩如煙海。刻石、形制、撰寫、書丹、摹勒、鐫刻不一,各有各的風韻,各有各的書法價值。尤其對于圣人的誕生地的碑帖集者來說,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鄒城境內不僅擁有代表秦代小篆的“嶧山刻石”,而且還擁有號稱占全國近半的漢隸,現保存至今的達38種之多,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鄒城的《萊子侯刻石》、《石墻村刻石》、曲埠《五鳳刻石》、《乙瑛碑》、《史晨碑》、《孔宙碑》、《禮器碑》;以及濟寧博物館藏的《景君碑》、《鄭國碑》、《魯峻碑》等都是隸書中的名品,基本上代表了隸書的成就和水平。此外,還有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范式碑》、《張猛龍碑》以及鄒城市的“四山摩崖刻石”等等,楷隸相參,字樸厚重,率竟天成,均不愧為國家瑰寶級的刻石。

      但是由于自然、人為的原因,這些珍貴刻石自古就不斷遭受風吹雨打、日曬夜露的侵蝕,有的已受損殘毀,有的已難覓蹤跡,有的已成了建筑物的基石。因此有關部門在加以科學保護的同時,有計劃、有限制、合理加以捶拓,使其流傳后世是很有必要的。魅力無究的碑帖拓本不僅可以長期保存,使人們欣賞到平時難得一見的珍貴刻石,而且還可以從中了解歷史、感受中國書法藝術的無窮魅力。

      近年來本人收集到了秦安岱廟的《張遷碑》、臨沂普照寺的《集柳碑》(此碑“文革”已毀)、李邕的《岳麓寺碑》;龍門四品:始平公》、《孫秋生》、《楊大眼》、《魏靈藏》;三大行書:《蘭亭序》、《寒食帖》、《祭侄文稿》及歐、柳、顏、趙、蘇軾、黃庭堅、岳飛、劉墉、鄭板橋等碑帖拓本。
    碑帖的鑒定辨偽

      碑帖的鑒定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它涉及面很廣。鑒定者必須有深厚的文化積累,除對歷史的演變要清楚外,還要對文字學、金石學、繪畫、雕刻、紙、墨、裝璜等方面有一定的修養,當然,更重要的是對金石碑志本身的了解。對于什么時候哪塊碑出土、斷裂、焚毀、佚失、損壞以及損壞哪幾個字或哪幾筆、現在什么地方等都要了如指掌,不然的話就要給鑒定帶來困難。舊時收藏與鑒定碑帖,多以某權威或豪貴者的言論為準繩,或只以著錄、名人題跋、藏印為依據,缺乏全面客觀的審視,因而往往以假亂真,造成很多失誤與笑話。很多收藏家在這上面吃過大虧,可見鑒定的學問之深奧。但我們也不要將其看得過于神秘而高不可攀,如果是假的就一定與真本有區別,只要鑒別者通過細心觀察,逐漸具備一定的眼力,掌握其作偽手段,平時多看多比較,一定有蛛絲馬跡可尋,就會發現種種與真本不同的破綻。

      一、偽 造

      快雪時晴帖:王羲之書。行書四行,字體流利秀美。元趙孟俯曾稱此帖為"天下第一法書"。《石渠寶笈》收晉人三帖,號稱"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為人所重視,由此可見。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快晴時雨帖1

      碑帖多以拓本或拓片的形式出現,若一見到黑底白字、紙色泛黃,甚或有名人題跋的碑帖,就如獲至寶,以為見到了文物,豈不知其中贗品大量存在,若不辯真偽盲目收藏,不但浪費了感情,且徒然貽笑大方。



    快晴時雨帖2

      偽造現象在碑帖發展史中已不鮮見。偽造,簡言之即無中生有,無原石與拓本而憑空根據某碑志或帖上某人的書法,再摘一段古人文章或詩詞,二者結合刻石以欺人。如傳說中大禹時代的《□嶁碑》實際上是不折不扣的偽物;周穆王"吉日癸已"四字也是后人妄寫;三國時張飛《立馬銘》顯見是后人所造。若史學家對此不加考證信以為真,以此訂正史實,豈不越來越糟。對偽造者,因無原石原本可對,所以需要了解其如何從碑帖摹制而來,再根據史實推斷,抓住偽造中破綻,才能證明是贗品。法帖中作偽現象更為普遍。如《淳化閣帖》,前人就曾批評編者王著鑒別不精,其中偽跡甚多,如蒼頡《戊已帖》、夏禹《出令帖》、孔丘《延陵帖》漢張帝劉□《辰宿帖》、張芝《冠軍貼》、《欲歸帖》、《二月帖》等等,都是偽物。

      二、重刻

      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厘米,橫72.3厘米,25行,共230字。
      此帖本是稿本,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但正因為無意作書,所以使此幅字寫得神采飛動,筆勢雄奇,姿態橫生,得自然之妙。張晏評云:"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于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于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1

      一般來講,只有當時書丹上石或按墨跡摹勒上石鐫刻的碑刻,稱之為原刻。原物已毀或早已失傳,因而重刻的叫"重刻"。重刻一般分三種情況:
      1.依原跡重刻 如元趙孟頫《福神觀記》即清吳榮光重刻。
      2.依舊拓重刻 如虞世南《夫子廟堂碑》,其碑原刻未幾即毀,唐時丞相王旦重刻,又毀;宋王彥超等再重刻。



    祭侄文稿2

      3.摹寫重刻 如秦《峰山刻石》久毀,宋鄭文寶以南唐徐鉉摹寫本重刻之。古代之碑在當時就一刻再刻者屢見不鮮,如《峰山刻石》就有許多重刻本流傳于世,后人評價其次第為:長安第一,紹興第二,浦江鄭氏第三,應天府學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鄒縣第七,由此可見一斑。總之,重刻的目的還是為了再現原物以饗后人,故刻工比較嚴謹認真,盡量恢復原狀,其用意與下面"翻刻"有所不同。

      三、翻刻

      南朝沿襲晉制,禁止立碑,故碑刻極少,而云南"二爨"(《爨寶子碑》,《爨龍顏碑》)可謂燦若星辰,光耀夜空。《爨寶子碑》是云南邊陲少數民族的首領受漢文化的熏陶,仿效漢制而樹碑立傳的。此碑刻于東晉大亨四年(405)。
      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于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樸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爨寶子碑

      另有一種,原石尚在,依拓本再刻謂之翻刻。
      翻刻之因有三:一、古時名碑因路途遙遠椎拓困難,為取用便易而以舊拓翻刻之,如歐陽詢《九成宮碑》,宋、元、明、清皆有翻刻;二、原刻損泐過多,以舊拓翻刻之,如先秦《石鼓文》,宋、元、明、清皆有翻刻。三、原石尚在,然椎拓不便,或原石已佚,碑賈翻刻充作原拓、舊拓,魚目混珠而牟利,如:《四山摩崖》、《云峰山全拓》、吳《天發神讖碑》等。此種翻刻本,因牟利新切,故往往粗制濫造,大都倉促刻成,刻工又多半是文盲,字畫錯謬很多,而且原碑尚在,因此沒有什么價值。這種翻刻種類頗多,有木刻、磚刻、泥墻刻等等,其中尤以瓦灰拌生漆或泥土制版翻刻的最為惡劣,且上市最多。

      四、其他作偽手段

      稱《正定府龍興寺碑》,立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碑在河北正定龍興寺。楷書,碑陽30行,行50字,碑陰題名五列,左側題名三列。
      《龍藏寺碑》書法寬博和諧,其用筆細勁輕松,具有流動感和輕重變化,結體以方正為主,略呈扁形,左右開張,點畫精麗而有法可循,給人以清爽勻稱的感覺。此碑為隋代刻碑中的精品,對唐代書法,特別是唐初諸大家的影響甚大。



    龍藏寺碑

      為使作品更逼真,更有價值,還有一些作偽方法。如染色充舊,即用茶葉或顏撩將新紙染色仿舊。但這種作法不是太過就是不及,看去總覺不舒服。又如題跋作偽,即將真本題跋割下,裝裱在偽本上。這種移花接木的辦法很容易蒙蔽一些迷信名人收藏題記的人,故決不能盲目依靠題跋來論真偽。遇這種情況,除要確定題跋和原帖的真偽外,還須注意題跋內容是否與帖相符,帖內是否鈐有題跋人的印章。還有嵌蠟填、補考據處石花及在拓本石花處填墨以充舊的,這種作偽效果往往很不自然,仔細觀察即可辨認。還有偽刻名人印章作偽的,無非是騙取收藏家的信任,但此種偽印除藝術不佳、格調粗俗外,時代不同的印章而所用印色卻往往完全一樣,且鈐印的位置也顯雜亂無章。另外,更有甚者,將整個拓本全部按舊拓用墨涂描一遍,還有根據舊拓制成鋅版,然后將鋅版腐燭后拓墨充舊者,這些更不易辨認。

      五、辨真偽

      亦稱《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陜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為序,全稱《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書,21行,行42字。后石為記,全稱《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記》,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書,20行,行40字,文右行。
      二石皆為楷書,萬文韶刻。現所選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書風格的作品,字體清麗剛勁,筆法嫻熟老成。褚遂良在書寫此碑時已進入了老年,至此他已為新型的唐楷創出了一整套規范。在字的結體上改變了歐,虞的長形字,創造了看似纖瘦,實則勁秀飽滿的字體。在運筆上則采用方圓兼施,逆起逆止;橫畫豎入,豎畫橫起,首尾之間皆有起伏頓挫,提按使轉以及回鋒出鋒也都有了一定的規矩。唐張懷瑾評此書云:"美女嬋娟似不輕于羅綺,鉛華綽約甚有余態。"秦文錦亦評曰:"褚登善書,貌如羅琦嬋娟,神態銅柯鐵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絲。萬文韶(刻者)能將轉折微妙處一一傳出,摩勒之精,為有唐各碑之冠。"



    雁塔圣教序

      綜上所述,面對如此繁雜的作偽手段,那么,若手中捧著一本自認為良好的舊帖,我們應如何去辨別其真偽呢?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冷靜,心靜才能詳細觀察,綜合考慮,不致急躁武斷。然后仔細觀察作品字口是否有神,有無涂墨現象,紙與墨是否相合,再觀其首尾有無名人題簽、題記,有無收傳印記,題記和印章與拓本內容是否相符,有無張冠李戴,再看整本是否染色,考據處是否有拼補或描填痕跡。若拓本真實,題跋、印章亦可靠,便有可能是善本,還須進一步推敲。若拓本好,但無名人跋與印,亦不失為善本。但若拓本有問題,即使題跋可靠,亦只能是次品或資料,不具文物價值。

      總之,各種作偽無論手段如何高明,鉤摹如何精細,與原石相比總有一定距離。第一,字劃神氣不同。真品精神十足,偽品萎靡不振。第二,石花不同。經過天然風化而剝落的石痕非常自然,而偽品人工椎鑿痕跡頗濃。如再仔細觀察,必然還有遺漏點劃或錯字出現。舊拓本皆采用當時佳墨精心椎拓,墨色濃重黝黑、紙墨相發,神采飛動,每一展卷,總是墨香四溢,令人神怡心曠,而偽作則多用近時劣墨,平淡粗劣,且無墨香。故作偽者其他皆可修飾,唯墨氣無能為力。

      六、觀石花斷年代

      為秦始皇二十八年巡行天下,南登瑯邪時所立,內容是歌頌秦德者,原石還存在山東諸城海神祠內,但始皇頌詩及從臣諸名已剝落,尚存二世從官名和詔書十三行。書體是典型的小篆,以曲綠為主,字體皆為長方,筆書粗細如一,顯現雍容典雅之風格。
      一般以為秦代諸刻石皆為李斯所撰,把他當做當代書法家兼文字學家。李斯,字通古,秦上蔡人,特善篆書,后世推他所做篆書為小篆之逸品。

                 瑯琊臺刻石

      如果各種跡象表明,此本絕對是真品,雖非精品,但亦非偽造,就是不知是何時所拓。那我們除根據紙質與墨氣推斷外,就需要借助字口的肥瘦與觀察石花的泐損情況來斷定年代的遠近了。如今看到的碑,距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了。近年,雖已逐步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但在這之前,這些碑都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歷經風雨的侵蝕,有些地方開始出現石面自然剝落的痕跡,即"石花"。有些地方出現人為的劃痕或自然人為的斷裂現象,有的一斷為二,有的斷為三節,更有甚者已漸為殘石碎片。經過歷代文人墨刻、商賈、盜墓者的不斷推拓,碑的字口由初刻時的肥厚圓潤而逐漸變得細瘦而枯干。這些潛移默化的微小變化,為我們給碑帖斷代提供了依據。

    朱家先生談碑帖的鑒賞

      2002年1月9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邀請文物鑒賞專家朱家先生,談論有關碑帖的鑒賞方面的知識。下面就是主持人羅晰月和朱家先生的談話內容。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古代的名人墨跡借助碑帖的形式流傳下來,我國歷代文人墨客都愛好碑帖收藏,如今隨著藝術品投資方式的多元化,古老的碑帖正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收藏品種,碑帖收藏需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藝術品味和專業知識,那么在今天的節目中,我們就會跟大家談一談碑帖的收藏。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藝術品投資》節目。 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形式 ,古代的名人墨跡借助碑帖的形式流傳下來, 我國歷代文人墨客都愛好碑帖收藏, 如今隨著藝術品投資方式的多元化,古老的碑帖正逐漸成為大眾化的收藏品種, 碑帖收藏需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藝術品味和專業知識。 那么在今天的節目中, 我們就會跟大家談一談碑帖的收藏。 今天來到我們演播室的朱家是我國著名的碑帖研究專家朱家老先生。朱老,您好。

      朱家:您好。

      主持人:朱老,您的父親是碑帖收藏大家。在2001年的1月份, 故宮博物院曾經舉辦過您捐贈的碑帖精品展。那是不是給觀眾朋友們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朱家:好,這個展覽就是紀念我父親的捐贈,我們共同捐贈了706種。 當然一個展覽展不下的, 所以選了100多種, 這100多種也可以說是一個碑帖的系統, 也可以說是中國書法史的一個舉例。像我們捐贈的張遷碑 ,就是出土之后最早的一個拓本, 叫做“東里潤色”本 ,因為它的碑文里頭“東里潤色”四個字是完整的, 再以后的拓本就不完整了。

      主持人:朱老,我們談到了碑帖的收藏 ,很多觀眾朋友們就非常想了解, 到底什么是碑, 什么是帖, 這個碑和帖之間的不同是什么, 您再給大家講一下。

      朱家:好,拿這個張遷碑來說吧, 這張遷碑就是給一個湯陰縣的縣令, 他名字叫張遷, 他的所屬的干部那時候叫屬吏, 他死了之后, 這些人給他立的碑 ,就說他“君諱遷”, 他叫張遷,“字公方”。 他是什么時候人, 怎么樣他的一生的事情, 既然做這個事情, 他就要找一個有名望的人給他寫這個碑文, 當然就是誰寫得最好,當時就請誰寫 ,那么這樣就由這積累下來 ,往往人家還要請大家, 像這個漢碑還都沒有寫他的人名 ,發展到后來, 尤其唐最盛行的就是把誰寫的, 誰做的文章都還寫得清清楚楚的,所以像后來這個大書家, 唐代最成熟的, 最繁盛的時候歐陽洵、楚遂良、 顏真卿、 柳公權這些大家寫的碑文就成了人們研究書法、 練習書法的一個標準了,這就是碑。帖,什么是帖呢? 這個帖最早,咱們也還是根據《說文解字》上怎么解釋帖, 它說帛書就叫帖, 就是在這個帛上寫幾個字, 給你寫一封信也好 ,通知你一件什么事情 或者記載一件什么事情總要寫下來,寫下來這個東西就叫帖。 在唐朝考試的時候這個卷子 考試卷子就叫試帖。 所以用咱們現在的話來說, 也可以說一個便條, 用英語來說是Mimo。 這都屬于帖 。為什么后來跟碑帖聯系起來呢?因為這個碑都是找這些大書家寫的, 流傳下來了, 可是這都指的是隸書、 楷書, 平常人寫的行、 草書都遺留在什么地方, 都遺留在人的書信啊 ,寫首詩啊, 都留在這上頭,在我們平常說話 ,說臨帖 ,這個語匯包括你臨碑, 也包括你臨帖, 可是碑跟帖是兩樣東西, 就成了一個成語叫碑帖。

      主持人:好的,了解完了什么是碑帖, 我們來看今天的《訪賢探寶》。 今天《訪賢探寶》的主人公徐先生 ,他就是一位碑帖的收藏愛好者,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的收藏 。

      主持人:朱老,我們看完剛才這個《訪賢探寶》。 我想我們再跟觀眾朋友們談一談這個碑帖的收藏 。那么在了解這個碑帖收藏之前, 首先應該了解它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拓本的特點。

      朱家:對,拿這《九成宮》來說, 這碑石還在陜西, 現在如果不是說新拓本, 現在也沒有繼續拓 ,現在已經保護起來了, 不能再拓了 ,就是說清代的拓本, 那都很細很細的 ,都是細筆道,必須得是不肥不瘦 ,所以歐陽洵他有個書訣跟人說的, 說是“肥則質濁”, 它的本質就濁了, 不夠清 ,這個“瘦則枯骨”, 就是干枯了,瘦, 損也, 歐陽洵的字最標準的是不肥不瘦的, 說《九成宮》, 過去也有人說肥的才是宋拓, 瘦的這都是相對來說,比明拓, 明拓本是瘦的來說,肥的是宋拓 ,但是過于肥的那個,也說明它是一個鑿過的, 還不如不肥不瘦的, 那才是最好的一個時代的拓本。的確, 收藏碑帖除了要注意不同朝代拓本之間的區別之外, 還有就是同一時代的拓本 ,由于時間早晚的不同也是不完全一樣的。

      主持人:對,就是在宋代, 宋朝也有前有后, 這是還沒鑿過的 ,這又拿刀子又開過了, 所以這個就肥點, 另外還有幾個具體的字來說 ,這幾個字“照灼云霞蔽 日月”, 這個上面, 這兒呢, “云霞蔽 ”, 這“蔽 ”兩字就是剛才我說的沒鑿過的, 這是鑿過的 ,所以這幾個字又把它鑿清楚了, 實際這個比這個早,但是這個沒鑿過 ,這個鑿過了 ,也有人是這樣說, 說這兩個字清楚是這個比這個早, 實際這個研究碑帖 ,你一般說是這個碑保存著什么字就夠什么時候, 沒有這個字,或者這個字短缺時代就晚 ,這當然也是一個規律, 但是不能孤證, 你這個字你就能說明這個完整, 這個不完整了 ,還得看別的字呢 ,首先得看整個全碑的用筆是不是渾然一氣,是不是神完氣足的, 這個通體要看, 還得看別的字的水平。

      朱家:“縈帶紫房”這個“紫”字,這個“紫”字后來的拓本都是跟這個一樣, 在這兒, 這是剜過的一個證據,就是從這兒就開始了 ,好象比這幾個筆道高出很多來, 但是這個,這個“紫”字可以看出來, 它不高, 上頭那點是損壞 ,還能看出來起筆在哪起筆 ,這個就是徹底挖成從高處起筆了, 就說明這個挖過這個沒挖過, 如果認為前頭這個“蔽日月”的“蔽 ”,這個比這個完整, 如果認為這個在前, 那就錯了, 其它的沒跟上去。 如果是這個比這個早, 那其它的地方, 也至少得跟這個一樣, 它很顯然比這個還晚,所以就定出這個, 雖然兩個都是宋代, 宋代的拓本就是一早一晚, 一個鑿過的一個沒鑿過的。

      主持人:好的,碑帖具有較高的藝術收藏、欣賞和實用價值。 那么今天的《投資背景》我們就跟觀眾朋友們看一看碑帖的投資收藏前景。

      主持人:朱老,我們剛才講了這個收藏碑帖, 除了要注意歷代的各個不同時期的拓本的特點之外, 其實作者的生平, 以及他的特長, 還有他代表作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朱家:是,大家應當買一部清朝人叫王敞, 他編的《金石萃編》。 他把過去所有的, 也就是從 剛才我說的石鼓文開始, 一直到宋朝的碑他都做個記錄, 先錄上碑文, 他的根據,他的收藏都是整張的 ,不是裱成本, 整張的拓成碑文, 所以中間空著什么字他都空起來, 你也就知道它缺多少字, 然后他把他以前 ,他是清朝乾嘉時候的人, 他把以前跟他當時同時的人的著作,談到這一個碑的所要寫的東西, 他都給它輯到一塊, 連碑文, 所以要研究這個碑帖《金石萃編》這個書是必讀的書。

      主持人:好的,朱老, 有關碑帖收藏的話題呢 我們今天因為時間的關系就只能請您談到這兒了,好 ,非常感謝您到演播室來謝謝您。

      朱家:沒什么。  
      谷溪說碑帖

     2001年8月9日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藝術品投資》欄目邀請碑帖方面的專家谷溪先生,談論有關碑帖的鑒賞方面的知識。下面就是主持人羅晰月和谷溪先生的談話內容。

      喜愛書法的人對古代碑刻拓本都不陌生,而且許多人還在千方百計的尋找搜集自己喜歡的碑帖,為了讓廣大的觀眾朋友更好的了解碑帖藝術,我們今天特地請來了碑帖方面的專家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副編審谷溪先生。

      主持人: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藝術品投資節目,大凡喜愛書法的人對古代碑刻拓本都不陌生,而且許多人還在千方百計的尋找搜集自己喜歡的碑帖,在北京就有一位喜愛碑帖,收藏碑帖的老人,他就是原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編審今年73歲的王靖憲老先生,今天節目的一開始我們先一起去王老家看一看。

      為了讓廣大的觀眾朋友更好的了解碑帖藝術,我們今天特地請來了碑帖方面的專家人民美術出版社的副編審谷溪先生,同時谷先生也是北京書法家協會的副主席,谷先生您好。

      谷溪:您好。

      主持人:在所有學習書法的人群當中,有的人說他是學碑的,有的人說他是學貼的,那么您認為碑和帖的區別在哪呢?

      谷溪:碑和帖的區別主要是在于過去有一種說法,凡是在石頭上刻的字都是碑,但是這種說話很片面,我們現在對于碑帖的區別是這樣的,過去有一種說法豎石為碑,橫石為帖,怎么叫做豎石為碑?因為我們看到漢代以來的碑刻都是數的石條,然后在上面刻字,而且碑上的字一般都是楷書,篆書,隸書,而帖它是用橫的石雕刻的,而且有的最早是用棗木板刻的,在帖上刻的字主要是以形草書為主,它是把古代很多書法家的書法名記刻在上面,就好象我們現在出版的書法全集一樣,所以這就是碑和帖的區別,同時我們看到在碑里邊有秦碑,漢碑,唐碑這樣幾種說法,秦碑主要是指泰山上面的一些刻石,這些刻石嚴格的說它也不是碑,它是一種碣石,像毛主席說的,東林碣石有遺篇,這種碣石它是上面碣,下面寬是屬于一種圓形的石頭,而且我們現在把碑帖的范圍又擴大了很多,一些甲骨文,金文的拓本我們也把它稱為碑或者稱作碑帖,在書法是這樣講,說我們說我是臨碑的,主要是指他寫楷書和篆隸,一般說我是學帖的,他主要是以形草書為主,現在一般都把這些東西統稱為碑帖。

      主持人:那么在碑帖中還有孤本和善本之分,您是不是再給我們講一下孤本和善本之間的情況。

      谷溪:關于碑帖的孤本是指原石已經毀掉了,而且在世上傳下來的僅有一份拓本,這個我們把它叫做孤本,孤本因為是稀世之寶,天下僅次一份所以它是非常珍貴的,所謂的善本我們也把它稱為珍本,是指這個拓本拓的非常好,拓功很精良,字口很清晰,拓的年代又比較早,存字比較多,我們一般把它稱為拓本,還有一種情況是原石已毀,但是還留下了為數不多的這樣一些拓本,我們也把它歸注到善本這一類。

      主持人:那么谷先生,我看您今天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碑帖,您是不是再給我們舉個例子再講講孤本和善本的一些情況。

      谷溪:好。比如我們來看一看這本碑,它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于世南寫的孔子廟堂碑,這個碑原石已經毀掉了,現在原石的原拓本在世上只流傳下一份,現在它已經流入到日本去了,這本碑我們把它叫做孤本,還有善本,善本在這里面我們來看一看,比如像泰山刻石,只要它是宋拓本,存字比較多,像這樣的碑我們一般把它稱之為善本,比如像善本里邊還有很著名的石古文,據說原來有十幾份宋拓本但是現在只剩下了三本,一個是先鋒本,中全本和后進本,這三本石古文現在也流入到日本去了,還有像華山碑,華山碑也屬于善本,因為原石在明代地震的時候已經會掉了,現在流傳在世上也有四本,比如像故宮博物院藏的寺名本,華陰本還有日本收藏的長原本,還有香港中文大學收藏的順德本,因為在世上像宋拓本僅有這四份,我們也把它稱為善本。

      主持人:那么谷先生,剛才我們這個訪賢探寶的主人公王老他就說碑帖就像黑老虎,弄不好人就會吃虧,那么這個真帖和假帖怎么樣區別,您再給我們講一講。

      谷溪:因為碑帖過去一些收藏家或者一些喜好收藏的人,往往容易買到一些翻刻本,翻刻本就是說一些商人為了牟利,因為有很多名碑都是在一些偏遠的地區,或者是在深山里面,他為了節省成本,他就根據拓本把這個碑復制了一個,然后用這些復制的拓本來進行盈利,所以我們把它稱之為翻刻本,買了翻刻本以后,因為翻刻本的價值并不是很高,所以就容易受到損失,另外還有一些是偽造的一些刻本,本來沒有這個碑,一些商人為了盈利,根據當時這個時代的書體偽造了很多碑,所以這些碑也沒有什么收藏的價值,因為我們看到碑帖都是黑紙白字,所以也人把它稱之為黑老虎,它的另一層含義就是說要想收藏碑帖必須要有眼力,如果沒有眼力,買了假的碑帖和買了一些翻刻本,或者用近拓冒充舊拓這些情況都容易吃虧上當,所以它也像老虎一樣可以瑤人,所以把它叫做黑老虎。

      主持人:那這樣吧,您再幫我們看幾封觀眾的來信,這都是有關碑帖方面的請您給他們鑒別一下。

      谷溪:因為現在在一些藝術品市場上流傳了很多拓片,比如像這個是岳飛的,我們知道岳飛是我國古代的民族英雄,人們為了敬重他,所以他的一些手記往往被人們所珍藏,但是我們看到一些拓片并不是岳飛所書,都是后人偽造的,所以這樣來看,它的價值就并不是很大。還有像這個柳公權,柳公權的玄秘塔是我們學習書法的人經常臨摹的一種范本,這個玄秘塔只有宋拓本才珍貴,像明代,清代和近代的一些拓本相對它的價值就很少,還有我們大家看,像這個寫的什么百福,百壽,這都是一些民間書家所為,他在書法藝術上的造詣并不是很高,這種拓片的價值相對也不是很大。

      這是觀眾寄來他所收藏的碑帖,這是王羲之的盛雕序,這個碑也很著名,這是唐代一個和尚叫懷仁的,他集的王羲之的字刻成的碑,這個碑它盡管不是宋拓,我們看它的字跡比較瘦,它是一個明末到清初時期的拓本,為什么說它還有價值,因為這些碑現在為了保護文物一般不許再垂拓,所以這樣的拓本現在也非常的珍貴,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主持人:那么剛才谷先生也就這幾位觀眾朋友的來信談到了有的碑帖有收藏價值,有的就不一定有收藏價值了,那么現在市場上的碑帖情況怎么樣讓我們一起來看今天的投資背景。

      谷先生,看來碑帖的藝術價值還是挺高的,那么對于收藏碑帖的愛好者來說,它的投資價值就更高了。

      谷溪:是這樣的,因為碑帖在不同歷史時期它的行情也不一樣,比如像五六十年代,因為當時學習書法的人很少,而且也不太重視書法,所以很多碑帖就像賣廢紙一樣,我們看到五六十年代一本石印的碑帖才賣到幾分錢,原石上拓下來的一些拓本也不過一兩元錢,比如像我收藏的這個碑,這是一個很著名的龍門造像,這是一個楊大眼造像,這個碑它拓得還很早,我們看到這個碑它帶考據的地方是這個孝字,這個孝字未損,這應該是一個比較早期的拓本,要是現在這本碑帖的價值要到幾萬元,可是當時僅花一兩元錢就能夠買到。

      還有像名拓的乙瑛碑,在六十年代我買的時候也只是兩元錢,現在也要賣到六七萬,所以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碑帖的價值不一樣,著名的碑帖收藏家羅真宇先生,他在1920年公開出售自己的碑帖,他有一個唐代著名書法家沈傳師所寫的羅持廟碑,這是一個孤本,當時它的售價是6000銀洋,這個價值可以說是相當高的。在目前國內的一些拍賣市場上,一些著名的漢碑只要夠上名拓本一般有都要賣到幾萬元,所以我們看到碑帖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來講是非常珍視的,但是作為我們一般收藏家來講也有增值的可能性,隨著拓本越來越少,原石又不讓再垂拓,所以我們把資金投放到碑帖上,它將來是能夠增值的,是有投資價值的。

      主持人:好的谷先生,今天非常感謝您到演播室跟我們談了這么多有關碑帖拓本的知識謝謝您。

      谷溪:好,謝謝。  碑貼收藏指南

    這里所說的碑帖鑒別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質量好壞的分辨,一是真偽的鑒定。下面分別敘述。

    (一)碑帖優劣的分辨

    傳統的所謂碑帖,實際上指的是碑和帖的拓片、拓本。這種拓片、拓本的由來,是書家、刻工和拓工等三種人勞動的結晶。也就是說,一個拓片、拓本之中,包含著三種人的技藝。因此,考察碑帖的優劣也必須從這三個方面來著眼。

    首先是看書家書藝的高低。一般地說,歷代的碑刻,無論其署名與否,都出于當時當地的書法名手,但同是書法名手,也還有高低品次的區別;就是同一個書家,在不同的創作階段,其藝術水平也往往不一樣。專供學書之用的歷代法貼,也都是根據這個原則來選刻的,所以編輯者鑒賞能力的高低,對所刻法帖的優劣起有決定性的作用。碑帖書手技藝的高低,是決定碑帖藝術價值高低的第一要素。因此,辨別碑帖的優劣,首要的是觀其書法的好壞。如果書法不屬上等,即便摹刻、捶拓得再好,也不能成為最好的碑帖。

    其次,是看鐫刻技術的高低。刻工如果精通書藝,使鑿操刀的技術又很熟練和高明,那么他所刻出來的字,就不僅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和體現原有筆跡的氣韻、風神,使人們能“透過刀鋒看筆鋒”,觀察和領會到書家的原本情采,而且還能糾正書家一時的失誤,彌補“筆鋒”的某些不足,同時表現出“刀鋒”特有的情趣韻味。倘若刻工昧于書道,刀鑿的功夫也不甚到家,那么就只能刻出原書跡的骨架而失卻點畫內在的呼應映帶,字的血脈靈氣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刻工之于碑帖,實質上是對原書作的藝術再創造。書手高、刻工良,便相得益彰;反之則不言而喻。歷來的好碑帖,無不有賴刻工的精良。考察刻工是否精良,主要視其刀痕有無謬于行筆之理,能否體現出點畫的應有情態,以及下刀是否干凈利落,等等。

    同樣的一塊碑刻,拓工的好壞也能決定拓片的優劣。刻帖的拓本也一樣。影響拓片、拓本效果的有諸多方面的因素:所用紙張的好壞,敲捶的深淺,刷墨的干濕濃淡,還有在捶拓前對碑版的清潔處理等等,這些方面都頗有經驗和技術的講究。只要某一個方面注意不夠、處理失當,就有可能失真而抹煞碑帖的神韻。所以辨別碑帖的優劣,不能忽視拓工的好壞,只有高明的拓工,才能捶拓出上好的拓本。

    當然,一個拓本的好壞,除了拓工的技術之外,還有一條也是不容忽視的,那就是新拓和舊拓的區別。一塊好碑,歷代都有人捶拓,經過干百次的捶拓和自然風化,石面往往會被磨脫去一層,甚至還會有更加嚴重的殘泐缺損,因而越是后拓,字跡就越不清晰。不僅有的字筆劃已有損缺,即便是未損缺的字,筆道也呈模糊而不準確的狀態,完全失去了筆寫的樣子,更談不上什么用筆風格了。因此,同一塊碑,舊拓比新拓好,刻帖拓本也是一樣。欣賞和收藏碑帖,宜尋舊拓,愈是最早的舊拓,其價值越高。另外還有兩點也應注意:一是未經刷裱的比經過刷裱的好,因為拓片一經刷裱,紙地被完全撐開刷平,捶拓時筆劃凹陷的地方一經撐開刷平,字的筆道自然變得寬粗而使字體有所失真了。二是整幅的比已經裁割裝冊的好,這是因為拓片在裁割之后碑刻的整體章法完全被破壞,原本的行款氣勢不復存在。這如同吃紅燒鯉魚塊,雖能品嘗到魚塊的美味,卻不能見到這鯉魚在未被宰割前于水中擺尾游翔的麗姿、神韻。所以,未經刷核的整幅精致舊拓,是最可寶貴的。1972年在西安碑林的石塊縫中,發現了南宋時整幅的《懷仁集王書圣教序》拓本,不僅是圣教序的流傳拓本中迄今所見到的孤本,而且也是所有漢唐碑版中極為罕見的整幅宋拓本。不言而喻,這又是我國的一件稀世珍寶。

    (二)碑帖真偽的鑒定

    碑帖由刻石(木)捶拓而來,作偽的方法較為簡單,所以歷來偽制的碑帖時有所見。比如世傳涼州刺史郭云墓志、女子蘇玉華墓志、黃葉和尚墓志,皆題為歐陽詢書。然考之史實,既無其人,也無其事,只因為歐書著名,后人便偽托假造。又比如宋刻叢帖中的《絳帖》、《潭帖》,以其真美,歷來為世人所重,但其原拓早已罕傳于世,后世好利之徒遂行偽造,現在所能見到的完帳《絳帖》、《潭帖》,皆是廢品。

    由于碑帖的作偽方法簡單容易,如果摹刻的人又是高手,則真偽的鑒別極其困難,即便是見識廣博、經驗豐富的行家,也不敢說有十分的把握。當年唐代有個叫蕭誠的人,偽作古帖拿給當時的大書法家李邕看,說:“這是王右軍(羲之)的書法。”李邕欣然說:“這是真跡啊!蕭誠把實情告訴他。李邕再看,說:“果然缺少精神。”以李邕的才識尚且難辨時人的偽作,若是一般的人要辨別千年古帖的真偽,定會更難。在歷史上,有真的碑帖問世,便常有偽作隨之而生,真偽并行的時間越久遠,就越不易辨識。當然,難于鑒別并不等于不能鑒別,真偽之間總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差異,只要有真品的存在,可供作比較分析,碑帖的真偽也還是能夠鑒別的。

    根據前人的經驗,碑帖的鑒別主要是從各代拓本的用紙、用墨及其有關的現象來作考察。古代拓帖的用紙、用墨有南北之別。北紙厚,紙紋橫,質地松,不甚受墨;北墨多用松煙制作,色青而淡,不和油蠟。所以北拓色淡而紋皺。南紙紙紋豎,質地較為細密;墨用油煙和蠟。所以南拓色純黑,且表面有浮光。腰帖多用油煙和蠟拓,間或也有效仿松煙墨拓的,色似青淺,但拓時敲捶入石太深,致使字有邊痕,用墨深淺也不均勻,濃處如烏云生雨,淺者若白虹跨天,缺乏應有的雅趣。再者古帖受核多次,歷年久遠,用墨濃的象生漆一般堅實,常有一種難于比擬的異香發于紙墨之外。如果用手揩抹帖上的墨色,絲毫無染,并且紙面光彩如研。效法南拓的贗帖,雖墨色純黑頗為近似,但若用手揩抹,則滿指皆黑。真正的古帖,表面必有舊意,因為多經前人摩弄,積久而自然形成的結果。‘又由于古紙堅厚,表面的舊色不易透入內里,所以古帖的面色雖舊而背色卻常新,形成表里新舊的明顯反差。而贗帖大率用川扇紙、竹紙捶拓,紙用掛灰爐煙瀝和水染成古色,表里皆被涅透,兩面的色澤一樣,并無新舊之別。

    以上所說的是從紙墨入手來進行比較鑒別,都是外在的因素。碑帖的鑒別還應該從內在的因素來考察,這就是從碑帖文字的書法特點風格和刻工、拓工的技藝高下及其特征來進行比較研究,推敲真偽的研丑異同。對于高手的廢品來說,這內在諸因素的考察尤為重要。而要精于此,必須對歷代的真品了如指掌,對與其有關的各個方面的知識深諳于胸,并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經驗,才能深知個中三昧,找出真偽間的細微差別,作出正確的判斷。當然,對于后世專為牟利而作偽的碑帖,情況并不如此復雜,因為這些贗品多出于粗制濫造,其用紙如何,用墨怎樣,概不深究,至于文字的摩刻更無神韻可言。面對這樣的廢品,稍有常識的人,是一眼就能識別出來的。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亚洲男人第一AV网站| 国产日产久久高清欧美一区|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亚洲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午夜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视频| 日本55丰满熟妇厨房伦| 蜜桃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好湿好爽好疼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国产超碰无码最新上传| 特级毛片A级毛片免费播放| 我国产码在线观看av哈哈哈网站| 奇米777四色成人影视| 亚韩精品中文字幕无码视频|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人妻在卧室被老板疯狂进入| A毛片终身免费观看网站| 自拍日韩亚洲一区在线| 2019久久久高清日本道|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五月天| 宅男噜噜噜66网站高清| 性欧美vr高清极品| 特黄三级又爽又粗又大|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片2022|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又大又粗又硬放不进去了| 成人免费亚洲av在线| 丁香色欲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欧美熟妇乱子伦XX视频|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麻豆最新国产AV原创精品| 国产睡熟迷奷系列网站| 草草影院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夜色| 中文字幕精品人妻丝袜|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国产欲女高潮正在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精品偷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