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十七帖”實為27封書信,現逐封(帖)標點并白話翻譯于后[譯文中,那些帶小圓點的字,依次抽出排列即為原文]: 1.“十七日帖” ▲標點:[參照市面流通本(上海書畫出版社88年一版,后再印至十多次的版本)對無標點的注文進行標點。(在注字上筆者以為該書存在七處失誤,也在進行標點時注正說明)]。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尉。先書,以具示復數字。▲白話譯文: 十七日(我給您寫的那封)先書,郗司馬未去(故此信未被郗司馬送至您處)。即日(卻)收得仁兄(足下)之書信,深以為慰。(至于)先書,是(我)以(您)上次信中具示之事,(而)回復的數個字(而已)。譯者旁語:此封書函在后,十七日那封在前,故對十七日那封稱“先書”。 2.“吾前東帖” ▲標點:吾前東粗足作佳——觀吾為逸民之懷久矣!足下何以等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嘆。書何能悉! ▲譯文:吾(我)從前在東邊居住時(譯者注:羲之另有帖云,“當力東治道家”、“但有悲慨不得東。”“東望慨然……還期非遠耳”等。),所寫粗足(譯者注:足通著)作佳好(即“拙著佳”) ——觀吾(辭官)為逸民之懷已經很久了(矣)。君(足下)何以等(我)復信及此等地步:好一似夢中之癡語耶?(想你我今日)無緣共言會面在一起,只有深為悲嘆,書信何能盡悉衷腸! 3.“龍保帖” ▲標點: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卿(注:“卿”上述本誤注“聊”)舅可耳。至為簡隔也! ▲譯文:龍保等人平安也。表示感謝之時,已經甚覺遲延了,見你(卿)舅就可以啦(耳)。現在,彼此之間仿佛已至成為疏遠簡隔之人了呢(也)! 4.“絲布帖” ▲標點: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譯文:今隨書帶往絲布單衣及錢財一,端示致意問候。 5.“積雪凝寒帖” ▲標點:計與足下別廿六年,于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后二書,但增嘆(注:上述本“嘆”字下漏注“慨此積雪凝”五字)慨。此(注:另有版本注為“頃”,筆者以為是“此”)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譯文:計算起來,與仁兄(足下)分別已廿六年,于今雖時書信問候往來,也不解闊別思念之情懷!省讀仁兄(足下)先后二封書信,但只增悲嘆感慨之情。我處(此)今年積雪凝寒,(冷凍程度)五十年中所無。想頃如常(如往常一般情況而推斷)只有希翼來年夏秋季節間,或可回復得仁兄(足下)之信問了(耳)。比者悠悠,如此慢長的時月,(思念之情)真不知如何可以言說啊!吾服食起居之情況,長久以來猶為劣劣不佳。大都、比之(二位處),準備過年時為書回復,或可以(可可)辦到。(愿)仁兄(足下)保養愛護身體為上。臨書輟筆,但有惆悵滿懷! 6.“行至吳帖” ▲標點: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譯文:知君(足下)行至東吳之地。因念及違離之事而不可留居。叔叔當要往西去耶?請接受(我這)因遲知而遲到的問候! 7.“瞻近帖” ▲標點:瞻近無緣省苦,但有悲嘆!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苦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避、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譯文:眼巴巴瞻望著(您)在近處,卻無緣份省視一見,(弟)心中多么地悲苦呀!但有對天悲嘆而已!(譯者注:有學者將原文中“省苦”二字解為“探病”之意,但與下文“平安”不符。此“苦”應指自己咫只而不得見友之苦)(收來信),對仁兄(足下)一家小大,(愚弟)已悉知平安也。(來信中又)云:史(卿)當打算來居住弟的此處。(弟聞言)欣喜嫌遲之迫切身情,真是不可言表!想(兄此語既出),必當有果于諾言——只是弟會苦苦地有一段翹首以待的盼望期啊(耳)!(弟)亦猜度仁兄(卿)當不會長居于紛復繁雜的京城,(弟)此間既避靜安閑,又節氣宜人佳好。正是以此,弟從心底欣喜兄臺(卿)之到來也。此信旨望定有還(回)音。再次具示問候! 8.“天鼠膏帖” ▲標點: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譯文:天鼠膏治耳聾病有效驗不(否)?若有效驗者,乃可稱得上是一重要之藥啊。 9“朱處仁帖” ▲標點: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譯文:朱處仁今何(所)在?以往得他(其)書信,遂不采取回答。今因您(足下)回答其書信,可令必須送達。 10.“七十帖” ▲標點: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勤加頤養。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游目汶領,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以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譯文:兄臺(足下)今年整(政)七十歲了吧(耶)?知兄體魄神氣仍常佳好,此(令弟)大感慶幸也!想今后仁兄還(復)會如前一樣、對貴體周勤地加以保愛與頤養。吾年垂暮矣(耳)!(然)順推想之人間世理,能得今日如此(爾),我以為也可算大大厚幸了,但唯恐前路變轉莫測,(情勢)欲逼人耳!(譯者注:此段若標點為“吾年垂耳順,”于緊接下句通,但再接下句不通也,故不取。)以您(爾)所言,要欲一游目(游覽觀光)(蜀山)汶嶺(領),此非復兒戲常言,吾兄(足下)但當保護貴體,以候(俟)此佳期之來臨也!勿謂(別說)弟是在作癡語虛言,得果然實現此夢中向往之佳緣,可謂是人生之一段奇事也! 11.“邛竹杖帖” ▲標點: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注:上述本“令”誤注“今”)知足下遠惠之至。▲譯文:去年夏天,得有兄臺(足下)帶(致)邛地出之竹杖,物皆運至也。此地士人多有尊敬老人者,皆即(以此竹杖)贈送分布,令其知曉這是仁兄(足下)遠方惠贈之至美情意。 12.“與周益州(山川諸奇)書帖” ▲標點:省足下別疏,具彼土山川神奇,楊雄《蜀都》、左太沖《三都》殊為不備悉。彼故為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也!可得果,當告卿求迎——少人足耳!至時示意。遲遲此期,真以日為歲!想足下鎮彼土,未有動理耳,要欲及卿,在彼登汶領、峨眉而旋,實不朽之盛事!但言此,心以馳于彼矣!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譯文:看(省)仁兄(足下)別后之疏信,(兄)具言彼土(指蜀地)山川風物諸多神奇,這些神奇是在(前人詠蜀名作)楊雄的《蜀都賦》、左太沖的《三都賦》里,均(殊)為不能詳備地獲悉的。那里(彼)正因為(故為)多奇,更(益)令其來兄處游覽騁目(即旅游觀光)之意,十足地強烈了(也)!此事如我處可得結果,當會告之于您(卿)以求迎接——少派幾人即足夠了(耳)。至時,我會先去信示意于您的。遲遲此期,(我焦急地等待中)真會度日如年(以日為歲)呀!想仁兄(足下)鎮守彼益州之土,未有輕動大駕遠迎之理耳,(弟)要欲行及您(卿)處,在彼登汶嶺(領)、峨眉而旋游,實為此生不朽之盛事也!但言至此,我心難禁,已(以)飛馳于彼神奇之地矣!彼(蜀地)鹽井、火井(譯者注:即天然氣井)皆有不?仁兄(足下)親目所見不?為想(欲)增廣異聞奇事之知識。請兄回函具示之。 13.“多分張念帖” ▲標點: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注:上述本“宦”誤注“官”),足下兼懷并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馀粗平安。知足下情至。▲譯文:看(省)別所所具仁兄(足下)對(我)全家小大的關問信,深為欣慰。多處分張著(你的)思念——那是仁兄(足下)的心,在時時懸掛著故人之情呀!武昌的諸位君子,亦多遠地為宦之人,仁兄(足下)兼及關懷并數予書信問候不?(吾妻)老婦,忽地頃急間染疾重篤,正危急救命中,怎不叫人恒擔憂慮!其馀小大之人,尚粗略平安,并深知仁兄(足下)關愛之情備至。 14.“旦夕都邑帖” ▲標點:旦夕都邑,動靜清和——想足下使還。具時州將桓公告慰情,企足下數使命也!謝無奕外任,數書問,無他。仁祖日往,言尋悲酸,如何可言!▲譯文:(經過了)晨旦夕昏,都市城邑,動靜行止、清和順達——想仁兄(足下)今終出使而還。帶具時州(之書信),將桓公告慰情(傳達),全企靠于仁兄(足下)數次使命之行也。謝無奕(被調)外出任職,數次書信問候,倒無其他要事。仁祖日常皆往,自言去尋悲酸,如何可細言! 15.“嚴君平帖” ▲標點:嚴君平、司馬相如、楊子云皆有后不?▲譯文:嚴君平、司馬相如、楊子云(這些蜀中名人),皆有后代不? 16.“胡母氏帖” ▲標點: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極差。頃比復,匆匆。▲譯文:胡母氏從妹(而生活),還平安。故(即一向)在永興居住,去此地七十(里)也。吾(我)在官時(忙碌),諸理極差(未照顧好胡母氏)。頃急中以此(比)為復,匆匆。 17、“來示云帖” ▲標點: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譯文:來信(示)說(云),與其婢(傭人)問要來信,但卻不得信也。 18.“七兒一女帖” ▲標點: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注:上述本“故”誤注為“姑”)具示。▲譯文:我(吾)有七兒一女,皆同母所生。婚娶之事以近完畢,唯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到您那里)。今內外孫有一十六人,足以安慰目前。(弟知)仁兄(足下)感情方面至為委曲,故特具示問候。 19.“與周益州(講堂)帖” ▲標點: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何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有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譯文:云說,(三國時蜀之大臣)譙周有孫,高尚隱居而不出仕。今為何(所)在?其人(此人)有以其高風亮節、仍名副其實地堅持此(不仕之)志不?令人依依系懷!從仁兄(足下)所具信示中,知(您處)遺有漢代時期的講堂存在。是漢何帝時立此(講堂)?并知講堂內畫三皇五帝以來的壁畫,盡皆齊備有之。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您那里)有能于畫事者不?(弟)欲想(請其)因樣(依樣)臨摹而取之。當可能得到不?回信具告之。 20.“諸從帖” ▲標點:諸從并數有問,粗平安。唯修載在遠,音問不?數懸情。司州疾篤不果。西公私可恨。足下所云,皆盡事勢。吾無間,然諸問想足下別具,不復具。▲譯文:諸從舊僚,并皆數次有信函問候,粗略平安。唯修載在遠方,有音訊問候不?數懷懸望之情。司州染疾重篤,尚不知有何結果。西公私可恨慨。仁兄(足下)所言(云)皆盡為實事勢情。我(吾)無空閑時間,然諸位的信問,想仁兄(足下)處會別具回信,(我就)不復回具了。 21.“問蜀帖” ▲標點:往在都,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欲廣異聞。▲譯文:已往在都城時,見諸葛顯曾具問蜀中事,(諸葛顯)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朝時代司馬錯所修建。真令人遠想慨然!果為這樣(爾)不?回信具示——為欲廣知異聞,增長見識耳。 22.“旃罽帖”▲標點:得足下旃罽、胡桃藥二種。知足至戎——鹽,乃要也,是服食所須。知足下謂頃服食方回。近之未許吾此志者,知我者希此有成。言無緣見卿,以當一笑。▲譯文:收得仁兄(足下)旃罽(氈子)、胡桃藥二種。并知仁兄(足下)至戎地一事——鹽,乃要物也,是(人民)服食所須品,知仁兄(足下)所說(謂)為這(頃)服食之須,方從(戎地)回到(成都)。近期之未許吾此志(實現)者(譯者旁注:或即”登汶領、峨眉而旋“之志望)知我者是希望在此有成(而未離開)。最后,再言無緣份見到故人(卿),已(以)應當一笑了。 23.“藥草帖” ▲標點:彼所須此藥草,可示當致。▲譯文:彼(您)所須要此種藥草,可來信示意,定當帶致(您處)。 24.“囊盛為佳帖” ▲標點: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子皆囊盛為佳,函封多不生。▲譯文:青李、來禽、櫻桃、日給滕,種子皆以布囊盛之為佳,若以函封之,多不生長發芽。 25.“種果帖” ▲標點: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為致子,當種之。此種彼胡桃皆生也!吾篤喜種果,今在田里唯以此為事。故遠及(注:上述本“及”誤為“乃”)足下致此子者,大惠也!▲譯文:仁兄(足下)所來疏函說(云),此果子佳好,可為我帶致種子,當播種之。(果然)此一種,彼(那)胡桃皆生長也!我(吾)篤喜(很喜歡)種果,今在田里唯有以此為事,故遠及仁兄(足下)帶致此種子者,大大有惠于我也。 26.“清宴歲豐帖” ▲標點:知彼清宴歲豐,又所出有豐(注:此字應為“豐”,非“無”)一鄉。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游目?▲譯文:知彼(貴處)清和美宴,歲歲豐收。又所出產之物,即有豐裕一鄉之民。故是有名之處,且山川秀美,形勢險峻,天生乃爾(如此)。(我)何可以不旅游騁目耶? 27.“虞安吉帖” ▲標點: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譯文:虞安吉者,昔(我)曾與之共事,(別后)常念之。今(他)為殿中將軍。(他)前過(我處)說(云):已與仁兄(足下)中表(寫文表示),不以年老,甚欲與仁兄(足下)為下寮(下屬官員)。(我)意想其資歷,可任得小郡之縣官。不知仁兄(足下)是否可想(思)招而致之耶?所念(此事),故屬遠及而我多言了。 說明: 編者按:中國草書經典之一,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十七帖》,市面流通本只有注字而無標點和白話譯文,使學習者、欣償者犯難。詩書畫家劉佛涵積十多年心血,將《十七帖》標點、今譯。它以清楚、明白、通俗、流暢而含原文的語言,將羲之27封書信,一札札昭意于世。今經中國華夏文化研究會審閱發布。這是21世紀,炎黃子孫向祖先交一份試卷。華夏文庫將記錄它。未來學習者、欣償者再捧《十七帖》而心中豁然無疑時,人們將記得他。 1999年冬標點及初稿。 2001年春,定稿于四川樂山南郊青衣壩村。 2004年7月28日發表于西安《炎黃文化報》第七版(及中縫),并注明著作權所有,禁止侵權。 作者電話:13281338962 138906438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