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唐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 譯文自劍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來到了楚國境內作一次旅游。崇山隨著荒野出現漸漸逝盡,長江進入了莽原也緩緩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飛來天鏡,云層締構城郭幻出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之水,行程萬里繼續漂送我的行舟。 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時所作。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賞析這首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寫得逼真如畫,有如一幅長江出峽渡荊門長軸山水圖,成為膾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說優秀的山水畫“咫尺應須論萬里”,那么,這首形象壯美瑰瑋的五律也可以說能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容量豐富,包涵長江中游數萬里山勢與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藝術概括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