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資料整理
1.《孫子兵法》產生時期是春秋末期,為大軍事家孫武所著。
2.《孫子》是對春秋時代及其以前戰爭經驗的總結,反映了當時政治、經濟和軍事行動的一些特點,主要有:一是戰爭性質多為爭霸戰爭;二是速戰速決的作戰主張;三是不主張攻城,認為攻城是下策;四是車戰為主。
3.《孫子》的軍事思想主要不過三方面的內容:孫子對戰爭的基本看法、孫子的戰略戰術思想、孫子的軍事哲學思想。
4.《孫子》軍事思想的局限性表現在:1)在哲學思想上,他的許多見解都還是零星的和直觀的,都還沒有上升到哲學的高度。2)孫子對戰爭的認識還是膚淺的。3)他對將帥的個人作用也夸大到不適當的程度。4)在戰略戰術上,雖然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這是他的杰出貢獻,但他對戰略戰術的概念卻異常模糊。
5.《孫子》對戰爭的基本看法是廣泛的,也是十分深刻的,它是孫子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重戰思想、慎戰思想、善戰思想、物戰思想、備戰思想。
6.“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痹凇痘鸸テ分兴质孜矊馗嬲]人們,“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边@體現了孫子的重戰思想。
7.孫子指出:“明主慎之,良將警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边@體現了孫子的慎戰思想。
8.孫子的善戰思想充滿于十三篇之中,統而觀之,主要有以下四點:以“道”為首要因素的多因素制勝論;“廟算”制勝論;“詭道”制勝論;以“全”爭勝——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論。
9.孫子認為,戰爭離不開經濟基礎。他說:“舉師十萬,日費千金”,“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边@就揭示了戰爭對經濟的依賴性,說明戰爭不僅是軍事與政治的競賽,也是經濟的競賽。這體現了孫子的物戰思想。
10.孫子強調“先勝而后求戰”,反對“先戰而后求勝”。這也體現了孫子的備戰思想。
11.孫子的哲學思想主要表現在:孫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原始的辯證法思想。
12.孫子兵法中還反對迷信鬼神,認為戰爭規律是可知的,強調“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根據政治、經濟等情況來考慮戰爭。他對戰爭中的敵我、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契證、虛實、動靜、勇怯、治亂和勝敗等一系列論述,是當時樸素的辯證法在軍事上的運用。
13.《孫子》的主要戰略戰術思想很豐富: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兵貴勝,不貴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奇制勝、避實擊虛、識眾寡之用、因敵制勝,因地制勝。
14.孫子認為戰爭的勝負是可以預先推斷出來的,他說“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索之以情”,“吾以此知勝負矣”?!安豢扇∮诠砩瘢豢上笥谑拢豢沈炃Ф取?,必須從敵我雙方的道、天、地、將、法以及各方面的客觀條件去進行分析。這體現了孫子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15.《孫子》認為,軍事領域的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必須堅持“兩點”論,否則是不能認識戰爭規律、解決戰爭指導問題的。另外,就是要抓本質,即通過事物的現象,探索事物的本質。這體現了孫子原始的辯證法思想。
16.孫子在于利害的要求,表明他已掌握樸素的辯證思維原理。這一原理告訴人們,面對戰場錯綜復雜的情況,戰爭指導者能不能保持冷靜的頭腦,清醒地分析彼己雙方的利弊得失和勝敗條件,能動地趨利避害,揚長克短,這是能否爭取主動,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所以在于利害的思想,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7.孫子的“全勝”思想,就是用不流血的斗爭方法,迫使敵人屈從于我方的意志,以不損己方兵力財力,不破壞對方的兵力財力和將被屈者的兵力財力轉化為己方的方式,達到“自保而全勝”的目的。
18.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從古代戰爭歷史的發展來看,是一種進步的人道主義的軍事思想,也是一項縮短戰爭過程的速勝戰略,更是把政治斗爭與軍事斗爭相結合而突出政治斗爭的指導思想。該思想既是戰略決策的最佳選擇,也是戰術決策的最佳選擇。
19.孫子的“全勝”思想中,是將“全勝”的內容區分成五個層次的,即“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而且是將“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作為“五全”之“次”的。把這段話聯系起來看,可以理解為,是“破”中有“全”。
20.縱觀《孫子》兵法105段(據郭化若《孫子今譯》劃分),從治軍到作戰,從選將到用兵,從內政到外交等,其中有二十余段是從政治著眼加以闡述的。孫子指導戰爭很重視政治因素。
20.孫武的兵法《計篇》強調“廟算”在先,研究“五事”,對比“七計”(“七計”就是從七個方面對敵我雙方的優劣條件進行比較或估計,權衡利弊,預見勝負,以確定方針,制定計劃,體現了運籌分析的方法。
21.《孫子》的信息思想主要表現在“知”上。
22.《孫子兵法》在《勢篇》中,提出一個命題:“治眾如治寡,分數是也?!笔菍Α胺謹怠毕到y管理思想的體現。
23.《孫子兵法》在《行軍篇》中,明確提出了一個“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即“文武”相濟的合理方法。
24.《孫子兵法》,從道、天、地、將、法五個方面分析預測戰爭勝負的可能性時,把“將熟有能”作為比較地對雙方取勝的七個重要條件之一。
25.關于《孫子兵法》的經濟思想是:把經濟看成是戰爭勝敗的物質基礎,把經濟實力作為預測戰爭前途的條件,把“取用于國,因糧于敵”作為軍隊補給的一項原則,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保存和積聚經濟實力。
26.《孫子兵法》在以“兵者,國之大事”為警世之語,強調舉國要重視國防及國家安全的同時,更強調威懾。
27.《孫子兵法》的國防威懾思想,是以武裝實力為基礎,爭取達到使敵人屈服這樣一個理想的目標。
28.用兵的上策是以謀略取勝。
29.《孫子兵法》敵軍主帥的心理戰法是主張攻心為上。
30.關于《孫子兵法》的文學思想,具有以下特色:主題深刻,結構嚴謹、善用修辭藝術,如明珠翠玉一樣絢麗,令人百讀不厭、語言精深。
31.孫武的心理學觀點貫穿于兵法之中,在敵我雙方爭奪戰爭主動權上,他提出“治心”和“治氣”的主張。
32.孫子極為重視了解敵情,他認為了解敵情的可靠方法,除一般的軍事偵察手段外,重用間諜,堅持“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一定要從知道敵人情況的人那里去取得)”的原則。
33.對于《孫子兵法》中的人才思想主要表現:將者,國之輔、擇人而任勢、求賢若渴、實踐識才、用人不疑,五德皆備者可大用。《孫子兵法》在《計篇》里講道了為將者要具備智、信、仁、勇、嚴五種品質。
34.《計篇》是《孫子》的總綱,作為十三篇之首,它從戰略全局上研究和謀劃戰爭的重要性,探索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提出了“校之以計”的戰爭決策思想和“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軍事名言。
35.孫武把“道”即政治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道、天、地、將、法)之首。
36.孫武在其兵法《計篇》中明確地把“天”解釋成為“陰陽、寒暑、時制”等自然現象?!痘鸸テ分校麖娬{要利用好天候季節,實施火攻。
37.《用間篇》就是專論戰爭中利用間諜了了解敵情的必要性及其方法的,這是中國古代兵法中系統論述間諜的最早名篇。
38.《用間篇》認為,掌握敵情是實施戰爭指導的一個重要依據。
39.孫武極為重視了解敵情,把間諜分為五種,即因間、內間、反間、死間和生間,同時提出了五種間諜的相互關系和使用方法。
40.孫子認為,用間者必須具備“圣智”、“仁義”的品質和“微妙”的用間才能。
41.孫子認為,用間必須有嚴格的紀律,以“上智為間”,厚賞嚴刑,“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間事未發,而先問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42.《用間篇》主要內容:知敵情,“必取于人”、用間的種類及方法、用間的弊端。
43.《作戰篇》揭示了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用兵規律,提出了“兵貴勝,不貴久”的速戰速決思想和因糧于敵等項補給原則。
44.《孫子》提出,舉兵十萬,日費千金,這就闡明了戰爭對經濟的依賴關系。
45.《孫子》提出,進行戰爭首先要詳細計算戰爭的費用、糧食、器械、車馬、用具等,這是進行戰爭的基本條件。
46.《孫子》說:“兵貴勝,不貴久”,是孫子基本的作戰指導思想之一,他從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分析了戰爭久拖之害,闡明了用兵宜速勝的道理。
47.“勝敵而益強就是以戰養戰的思想。
48.孫子速戰速決的思想,在戰役戰斗上講完全正確,在戰略上講區別不同情況,不可一概移用。
49.《謀攻篇》以謀攻命名,強調以智謀取勝,并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著名軍事規律。
50.孫子兵法中還反對迷信鬼神,認為戰爭規律是可知的,強調“知天知地“、“知彼知己”,根據政治、經濟等情況來考慮戰爭。
51.《孫子》提出了一條取勝的總的指導思想:“全”為上,“破”次之,以既能自保,又能全勝為出發點,來確定“攻”的發式。
52。《孫子》提出以智謀取勝的四種手段:“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53.孫子的“全勝”思想中,是將“全勝”的內容分成五個層次的,即“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全伍”,而且是將“破國”、“破軍”、“破旅”、“破卒”、“破伍”作為“五全”之“次”的。
54.《孫子》說:“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BR> 55.《孫子》說:“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BR> 56.《孫子》說:“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失敗之政?!?BR> 57.《形篇》主要論述戰前要積蓄軍隊的作戰力量,“先為不可勝”;而后積極創造、尋求戰機,戰勝敵人。中心思想:積蓄軍隊的作戰力量,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后尋機戰勝敵人。
58.孫子認為,創造條件,積蓄軍隊的作戰力量,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是戰勝敵人的客觀基礎,在這個前提下,去等待和尋求戰勝敵人的機會,才能取得勝利。
59.“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是《形篇》的主導和能動制勝思想。
60.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的措施:A、活用攻守,攻守是戰爭的兩種基本形式;B、勝于易勝,“勝于易勝”就是打好打的敵人;C、以鎰稱銖,敵我雙方軍事實力的對比,兵力的優劣,是戰爭勝負的基礎。
61.《勢篇》,孫子主張作戰必須造成和利用這種有利態勢,出奇制勝地打擊敵人,達到最有效地發揮軍隊的力量,去爭取戰爭勝利,與《形篇》主要講軍事實力儲備相對應,《勢篇》側重論述軍事實力的運用。
62.孫子認為,用兵作戰必須掌握“分數”(組織編制)、“形名”(通信聯絡)、“奇正”(活用戰術)、“虛實”(創造戰機)四個環節,這是發揮軍隊力量的關鍵問題。
63.孫子說:“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這是奇正運用的一般規律。
64.指揮作戰要按照“形之,敵必從之;予之,敵必取之”的一般規律,運用“示形”、“動敵”等手段,創造有利形勢。
65.《虛實篇》的虛實,就是指軍隊的堅實和虛弱。
66.《虛實篇》闡述了“致于人而不致于人”的力爭主動,力避被動的思想,就是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67.就《孫子》“避實擊虛”所揭示的原則,有:變敵實為虛、明察虛實、乘敵之虛、以眾擊寡。
68.變敵實為虛: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69.以眾擊寡: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70.明察虛實: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71.孫子認為,“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從而揭示了“兵無常勢”,“因敵而制勝”的用兵規律。
72.《軍爭篇》的軍爭,就是指兩軍在戰場上爭奪制勝的條件。
73.《軍爭篇》提出“以迂為直,以患為利”的作戰原則,達到“后人發,先人至”的目的。
74.《九變篇》的九變,是指多變的意思。
75.《孫子》指出,指揮員用兵應該要“通九變之利”,“知九變之術(治兵)”,否則“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BR> 76.《孫子》指出,“雜于利害”是“變”的前提。
77.孫子認為,將帥必須克服“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五種片面的弱點和缺點。
78.《軍爭篇》主要論述軍隊作戰如何趨利避害和爭取先機之利的原則和方法,力爭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提出“以迂為直”,“以患為利”,“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等著名軍事原則。
79.軍爭總的原則是“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先知迂直之計者趨利避害。此軍爭之法也?!?BR> 80.軍政中要善于治氣、治心、治力、治變。
81.軍爭要掌握軍爭中用兵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BR> 82.軍爭中要掌握如下原則:A、要統一號令,統一行動?!秾O子》說:“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以變人耳目,“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B、要善于治氣、治心、治力、治變。具體方法是:“避其銳氣,擊其惰歸”;“以亂待亂,以靜待嘩”;“以近待遠,以逸待勞,以飽待饑”;“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陣”等。
83.軍爭有三個條件:A、“舉軍爭利”和“委軍爭利”的問題。B、要“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C、要善于利用“鄉導”。
84.有備無患、常備不懈的戰備思想: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以待也。
85.孫子首先分析了軍隊在山地、江河、鹽堿地、平原等四種地形行動時的具體處置方法,并指出一般原則是:“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這是關于處軍的論述。
86.《地形篇》中闡述將帥自身過錯造成的六種危害:走、馳、陷、崩、亂、北,要求嚴肅對待。
87.孫武把地形看作是用兵的輔助條件。
88.關于“九地”是指散地、輕地、爭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圍地、死地。
89.“六形”是指通形、掛形、支形、隘形、險形、遠形。
90.“六害”是指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
91、《地形篇》主要論述了利用地形的主要性,分析了各種地形的特點及對軍隊作戰行動的影響,強調將帥必須重視對地形的研究,進一步揭示了“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的普遍規律。中心思想:地形,兵之助,將之道。
92.《九地篇》主要從戰爭全局著眼,圍繞諸侯爭霸的需要,著重論述九種地域的不同特點,以及對士卒心態、諸侯態度和敵我情勢的影響及其處理原則方法,提出了“兵之情主速”和快速突襲等用兵原則,告誡將帥要懂得和掌握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中心思想:進攻要掌握九地之變、人情之理和決勝之法。
93.《火攻篇》中的火攻,就是借助自然力量(火)輔助進攻。
94.《火攻篇》提出了慎重對待戰爭的問題,即闡述了“主不可以怒而興軍,將不可慍而致戰”的慎戰原則。中心思想:以火佐攻。
95.《孫子》指出火攻有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
96.《孫子》指出,火攻的原則,“因五火之變而應變,火發于內,則早應之于外?;鸢l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以發于外,無待于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
97.《孫子》指出火攻條件:做好發火器具的準備,掌握發火的時機。
98.《孫子》不但強調以火助攻,還提到以水助攻的問題。他說:“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敝鲝埜鶕唧w情況充分利用這些自然力量。
99.《孫子》認為,“戰勝攻取,而不修其攻者兇?!彼灾鲝垺昂嫌诶鴦?,不合于利而止”,告誡將帥不可以“怒而興師”、“慍而致戰”,對戰爭必須持慎重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