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 |
非洲 Africa 全稱阿非利加洲。位于亞歐大陸的西南面。東瀕印度洋,西臨大西洋,北隔地中海與歐洲相對,東北以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亞洲分界。面積3029萬平方公里(包括亞洲境內的埃及領土西奈半島),約占世界陸地面積的1/5,是次于亞洲的世界第二大洲。其中大陸面積占全洲98%,島嶼面積僅占2%。 大陸北寬南窄。最北端是突尼斯的本 ![]() 大陸輪廓完整而單調。除西部的幾內亞灣、北部的錫爾特灣和東部的索馬里半島外,缺少深入內陸的海灣和突出的半島;沿海島嶼也較少,除馬達加斯加島外,其余均為小島,且多數遠離大陸。海岸平直,大陸海岸線全長30500公里,平均每1000平方公里面積只有海岸線1公里,遠低于歐洲、北美洲和亞洲。少天然良港。南非和東北部紅海沿岸,多屬陡直的巖岸;幾內亞灣和東南部莫桑比克沿海,屬淤泥質海岸,分布沙嘴、 ![]() 地質基礎和地形結構 地質基礎 非洲是岡瓦納古陸的核心部分,絕大部分地面由地質構造上很穩定的高原所組成,在高原范圍內缺乏近代褶皺山系,太古代基巖在多處出露,共約占大陸總面積的1/3。 前寒武紀基底的最古老部分由一些穩定的克拉通組成,經過地質時期的長期演化,整個非洲形成一個單一的克拉通。到前寒武紀末期,非洲地盾和地臺已經形成,構成非洲大陸的基礎和核心。現代地形深受前寒武紀構造的影響和控制。 非洲高原大部分地區從太古代以后即屹立于海平面之上。其前寒武紀山地經過漫長地質時期的侵蝕作用,形成古侵蝕面,稱為“基底山地。”之后,在所經歷各個地質時代中,有的部分被后期地層所覆蓋,有的還出露地面成為高地。 古生代以后幾次全球性的造山運動,對非洲大陸的影響較小。海西運動只影響非洲南、北局部地區,發生地臺上的蓋層褶皺,沒有顯著的變質作用和花崗巖侵入。大陸南端的開普山系,北非拉巴特海岸以東的山脈和外阿特拉斯山脈,便是海西運動的產物,這些山脈后來受阿爾卑斯造山運動的影響而有所抬高。第三紀漸新世末期至中新世,阿爾卑斯造山運動在非洲西北部地中海與阿特拉斯之間,形成一列新的褶皺山系,由濱地中海岸的里夫阿特拉斯、中間地塊和阿特拉斯 3部分組成。這是非洲唯一的新期褶皺山系,山地高聳峻拔,構成非洲獨立的地形單元。 斷裂構造在非洲廣大地區地形形成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縱貫東非的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的斷裂帶,其長度約及地球圓周的 1/6強,斷裂活動發生在中新世,大幅度錯動時期在上新世,并延續到更新世。大裂谷的北段形成亞丁灣和紅海,使阿拉伯半島從非洲分離開來。馬達加斯加島在幾條活動裂谷擴張作用下,從非洲大陸分裂出來。是地球上的不穩定地帶,不僅造成大規模的地殼升降運動和火山、地震,而且形成一系列的斷陷湖泊、谷地和盆地,成為東非高原地形復雜化的基本因素。非洲另一條較長的斷裂帶是從大西洋圣赫勒拿島到非洲大陸內部的北東―南西方向斷裂帶,長約4000公里,中經圣多美島、普林西比島、比奧科島、喀麥隆凹槽,連接乍得北部的提貝斯提火山口。在斷裂帶上斷續地分布著一些火山和較淺的凹槽。這些火山在幾內亞灣形成一系列的火山島,在大陸上則成為許多孤立的高山,是低非洲除阿特拉斯山系以外的最高點。此外,在北非和西非阿德拉爾―伊福拉斯高原一帶、毛里塔尼亞境內以及利比里亞濱海地帶,還有一系列不同方向的斷裂,作為一些地壘和地塹的分界,形成一些洼地、低高原和臺地。 在大陸周圍的海洋中,也有一系列的斷裂和火山噴發活動。火山噴發形成大西洋中的亞速爾、馬德拉、加那利、佛得角等群島,以及印度洋中的科摩羅、馬斯克林群島等。 地形結構 非洲地形的主要特點是高原面積廣大,大體上呈現為一個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大高原,故有“高原大陸”之稱。全洲平均海拔750米,次于亞洲;最高點,海拔5895米。除南、北兩端范圍較小的褶皺山地外,海拔200~2000米的臺地和高原占全洲面積86.6%,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地只占9.7%。大致以剛果河口至紅海西岸中部的卡薩爾角一線為界,分為兩大部分:西北半部多為平均海拔500米左右的低高原和臺地,稱“低非洲”;東南半部多為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原,稱“高非洲”。低非洲內分布著一系列盆地、洼地和較低的高原山地,僅局部地區有較高的山峰,如西北隅的阿特拉斯山脈和幾內亞灣沿岸的喀麥隆火山。東非大裂谷帶縱貫高非洲南北,地表起伏較大,高差懸殊,這里有稱為“非洲屋脊”的埃塞俄比亞高原、谷深崖陡的東非高原和面積廣大的南非高原。高原邊緣地帶多懸崖峭壁,構成單面山地形,如東坡陡峻、西坡平緩的德拉肯斯山脈和北坡峻峭、南坡平緩的索馬里北部山地等。許多河流在這里形成瀑布和急流,富水力資源。 根據構造基礎、地形特點和主要地貌類型,非洲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地形區。 阿特拉斯褶皺山地區 由大陸西北部的阿特拉斯山系組成,為中生代末和第三紀褶皺形成的一系列平行山脈,一般作東北東―西南西走向,東西延伸約1800公里,南北最寬約450公里。構造較復雜,起伏頗大,山脈之間夾著高原、深谷和盆地。整個山系西部較開闊,山體也最高大,海拔可達3000米以上,許多山峰由新期噴出的巨大安山巖塊組成,經過剝蝕而成為陡峭的崗巒;向東山地越來越窄,高度逐漸下降,最東部一般在600米左右,表現為高丘陵和高原。在山地中間是一個半干燥的高原,稱“旭特”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西寬東窄,起伏平緩,有很多鹽沼和鹽湖。山地與海岸之間分布著一系列沿海平原和河谷盆地。大西洋岸的沿海平原寬約30~40公里,地勢平坦,沿岸多沙丘。在地中海沿岸,由于山地直逼海岸,平原很狹窄,實際上是一系列互不連接的低緩谷地(見)。 撒哈拉沙漠臺地區 也稱北非臺地。指阿特拉斯山地和地中海岸以南,大致在北緯14°以北,西起大西洋岸,東到紅海之濱的廣大地區。東西長5600多公里,南北寬約1600公里,面積960余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在地質構造上,該區是非洲地臺的一部分,海拔一般為200~500米,地表起伏不大,只在中部分布著西北―東南向的山地和高原,包括提貝斯提高原、阿哈加爾高原等,海拔可達2000~3000米以上。它們把該區分為東北和西南兩部分,東北部多覆蓋著白堊系至第三系的水平沉積層,西南部除局部地區有上古生代的厚砂巖外,前寒武系的結晶巖基底廣泛出露。除上述山地、高原外,全區由閉塞盆地錯綜分布構成,盆地海拔一般50~200米,由于向心傾斜,間歇性的沙漠河流呈輻合狀消逝在盆地之中。地表主要由巖漠(石漠)、礫漠(戈壁)和沙漠組成。巖漠多分布在撒哈拉中部和東部地勢較高的地區,基巖裸露或僅有一層很薄的巖石碎屑。礫漠多見于巖漠與沙漠之間的地帶,地表覆蓋著粗大的礫石或卵石。沙漠面積最廣闊,除少數較高的山地高原外,遍布全區。固定沙丘主要分布在偏南靠近草原的地帶以及沿大西洋岸地帶。偏北以流動沙丘為主,中北部是廣大流沙區,面積較大的稱“沙海”(見)。 [非洲地形] ![]() 上幾內亞―剛果臺地區 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東非裂谷以西、剛果河與贊比西河分水嶺以北的地區。在構造上,本區是低非洲地臺的核心部分,其基底由剛果克拉通和西非克拉通組成。經過長期的剝蝕和準平原化,表現為相互分離的平緩臺地與大小盆地相間的地形,形成一些輻合狀水系和放射狀水系,前者如剛果盆地、乍得盆地的水系,后者如福塔賈隆高原、喬斯高原的水系等。在幾內亞灣沿岸分布著一條狹窄的帶狀平原,其寬度隨各地三角洲的大小不同而異,平原地勢低平,沿海多沙洲和 ![]() 東非裂谷高原區 包括贊比西河以北、紅海西岸卡薩爾角以南、剛果盆地和尼羅河上游盆地以東的大陸部分,是非洲地勢最高、地表高差最懸殊、地貌類型最復雜的地區。非洲大裂谷縱貫南北,長約4000公里,裂谷與兩側高地之間,往往形成懸崖峭壁,相對高差可達600~1000米。本區北部是由熔巖臺地構成的,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是非洲大陸最高的高原,也是世界著名的熔巖臺地;高原上聳立著許多死火山,高度均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達尚峰高達4620米。中部是著名的“東非湖群高原”,裂谷底部由于熔巖的充填而被分割成許多閉塞盆地和深淺不等的湖泊;大裂谷錯動所伴隨的火山活動以及巨量熔巖的疊置,在大裂谷兩側形成高聳的熔巖臺地和巨大的火山錐以及陡峭的懸崖和階地,其中新期火山特別高大,如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火山和第二高峰肯尼亞火山(5199米),山頂終年積雪,屬世界最高火山之列。南部為馬拉維高地,地形以高原、臺地為主,平均海拔不足2000米,東部地勢呈階梯狀下降到沿海平原。許多河流自西向東切過陡崖,平行入海。從非洲之角到贊比西河口的印度洋沿岸,是寬窄不等的沿海帶狀平原,最寬處達200公里以上(肯尼亞境內),最窄處寬僅數米(索馬里東北部)。平原地表平坦,外緣多沙丘、沼澤,中段沿海生長著茂密的紅樹林。 南非高原區 指剛果河與贊比西河分水嶺以南的大陸部分,是全洲面積最大的高原 ![]() ![]() 沿海島嶼 馬達加斯加島是非洲最大的島嶼。在構造上與東非高原相似,主要由前寒武紀巖石組成,在古地臺之上分布著廣大的熔巖流,形成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原。地勢東高西低,起伏不平的高原面被蝕余山和火山分隔為一系列盆地。高原東緣因斷層而急劇下降,形成高峻的單面山和狹窄的濱海平原,海岸線平直。高原西坡呈階梯狀和緩下降,許多河流順高原面西流入莫桑比克海峽,在階地邊緣形成一些瀑布、急流。西部沿岸為沖積低地,一般海拔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土壤肥沃。非洲所屬其他島嶼多為火山島,一般面積不大,散布在西印度洋和大西洋。 礦藏 在非洲的地質演變過程中,生成了多種豐富的礦藏,特別是在作為非洲構造基底的前寒武巖系中,由于巖層的變質程度不同,并受到不同程度混合巖化和花崗巖化作用的影響,富集了很多大型的金屬礦床,如鉻、鈦、釩、鈷、鉑、金、鈾、銅、鐵等。古老的含礦地層廣泛出露。后期的巖漿活動也生成多種重要的礦藏,其中最著名的是白堊紀噴發的金伯利巖筒,是金剛石的原生礦體,廣泛分布在南部非洲地區。沉積礦床有南非的煤、錳礦,北非的磷酸鹽礦,西非的鋁土礦和北非、西非的石油等。 [非洲主要礦藏] ![]() 鉻鐵礦主要分布在南非和津巴布韋境內,合占世界鉻鐵礦總儲量92.3%。南非的鉻鐵礦生成于布什維爾雜巖體,是世界最大的層狀型鉻鐵礦。津巴布韋大巖墻長約500公里,寬5~10公里,其鉻鐵礦賦存于方輝橄欖巖中。塞盧奎鉻鐵礦生成于太古代綠巖帶中,是世界上鉻鐵礦形成時期最早的代表,與馬沙巴礦區同屬世界品位最高的鉻鐵礦床。 鐵礦賦存于前寒武系鐵英巖內,利比里亞、幾內亞、科特迪瓦、塞拉利昂、毛里塔尼亞和南非境內均有這類大型鐵礦。南非德蘭士瓦鐵礦床是世界最大的鐵礦床之一,利比里亞和幾內亞的寧巴鐵礦床是非洲最大的鐵礦床之一。 金礦儲量約占世界一半。主要分布在南非、津巴布韋和加納,多屬世界上金礦床規模最大的含金礫巖型和太古代綠巖帶金礦型。 鈾礦主要有南非的前寒武紀礫巖型鈾礦和尼日爾、加蓬的砂礦型鈾礦,儲量約占世界30%。 扎伊爾和贊比亞境內分布著世界著名的中非銅礦帶,屬砂巖銅礦型。西非布基納法索和尼日爾的銅礦是斑巖銅礦型。鈷與銅伴生,中非銅礦帶也是世界最大的鈷礦產地,扎伊爾和贊比亞是世界鈷礦儲量最多的兩個國家。 金剛石儲量約占世界88%以上。南非的金剛石屬原生礦床,生成于金伯利巖內;扎伊爾、安哥拉、納米比亞、加納等國的金剛石則產于富金剛石砂礦。 磷酸鹽儲量約占世界一半,主要分布在北非和西非,以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境內儲量最大,礦床為沉積巖型的磷塊巖。扎伊爾、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磷酸鹽礦屬內生磷灰石礦床。 西非和中非一些地區蘊藏豐富的鋁土礦,是由含鋁質母巖風化富集而成。其中幾內亞的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喀麥隆、加納、扎伊爾和塞拉利昂等國。 石油儲量約占世界8%,天然氣占5.5%。主要賦存于新生代至古生代沉積巖層中,儲油、氣層位較多,油質優良。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油、氣儲量最多。南非、博茨瓦納、斯威士蘭、津巴布韋等國有以硬煤為主的煤炭資源。 氣候 氣候特征及其成因 熱帶氣候在非洲占優勢,有“勢帶大陸”之稱。大部分地區屬勢帶雨林氣候、勢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干旱氣候。氣溫很高,除南、北兩端和局部高山區外,約占全洲面積95%的地區年平均氣溫在 20℃以上。最冷月(赤道以北為1月,赤道以南為7月)15℃等溫線大致同南、北緯20℃線相吻合;最熱月(赤道以北為7月,赤道以南為1月)平均氣溫,整個非洲大陸幾乎都在20℃以上,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達30~40℃以上。大部分地區氣溫年較差較小,南、北緯 15°之間地區一般不足6℃;南、北緯15°以外地區,除撒哈拉西部等局部地區處,一般在15℃以下;氣溫日較差則大于年較差,呈現熱帶大陸氣候特色。 [非洲一月平均氣溫(℃)] ![]() [非洲七月平均氣溫(℃)] ![]() [非洲年平均降水量] ![]() 干旱區面積廣大。全洲除赤道兩側的剛果河流域、幾內亞灣沿岸以及大陸東南沿海和馬達加斯加島東側屬多雨區外(年降水量可達1500~2000毫米以上),其他大部地區降水稀少,加以日照強烈,蒸發旺盛,形成廣大的干旱與半干旱區。年降水量在 250毫米以下的干旱沙漠區約占全洲總面積2/5,其中撒哈拉沙漠廣大地區不足50毫米,甚至多年不雨;250~500毫米的半干旱區約占全洲總面積1/5。兩者合計近1800萬平方公里,居各大洲之首;按其所占大陸面積的比例,則僅次于澳大利亞大陸。 非洲是氣候緯度地帶性表現最明顯的大陸,各氣候類型區東西延伸,呈帶狀分布,南北更替,并對稱于赤道。大致赤道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帶,由此帶分向南北,漸次更替為熱帶草原氣候帶和熱帶干旱氣候帶,大陸南、北兩端則為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上述氣候特征是受大陸位置、形狀、地形、大氣環流、洋流等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形成的。非洲是世界上唯一為赤道中貫的低緯大陸,緯度位置南北對稱,大部分地處熱帶,僅南、北邊緣屬亞熱帶,無溫帶和寒帶。非洲又以高原大陸著稱,地表起伏較小,大規模高大山系分布局限。緯度位置和地形結構決定了非洲大陸在氣候類型組成上以熱帶類型為主,尤其是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干旱氣候范圍大于其他各洲。大陸北寬南窄,略呈倒置三角形,2/3陸地在赤道以北,且主要分布在北回歸線兩側,其東北部又與亞洲大陸毗鄰,因而擴大了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信風帶控制的熱帶干旱區范圍,形成了橫貫大陸東西、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大陸輪廓單調,海岸線平直,缺少半島和深入內陸的海灣,加之大陸邊緣高地隆起,山地直逼海岸,導致了海洋影響的局限性,加強了大陸氣候的干旱性。 洋流作為氣候因素之一,尤其對沿海地帶的氣溫和降水有重要影響。在非洲西海岸,南、北分別有本格拉寒流和加那利寒流流經,中部有幾內亞灣暖流。在東海岸,主要是莫桑比克暖流和馬達加斯加暖流。 氣壓帶和風帶的分布及其季節位移,對非洲大陸氣候有更直接的制約作用。1月,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向東延伸,與亞洲大陸蒙古高壓的西移部分相匯,高壓中心在撒哈拉西北部。在高壓控制下的非洲北部,氣流下沉,東北信風帶南移,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候干旱;地中海地區則為局部低壓,北非地中海沿岸處于西風帶南緣,為氣旋的行徑帶來冬雨。在赤道以南,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和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強度減弱,大陸上形成低壓,其中心在剛果河流域。源于印度洋副熱帶高壓北緣和西緣的熱帶南印度洋氣團,經過暖流洋面,性暖濕而不穩定,受陸上低壓攝引,盛吹東南信風,在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山地和大陸東南緣德拉肯斯山脈東坡地區,形成豐沛的地形雨。源于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東緣的熱帶南大西洋氣團,經過本格拉寒流洋面,比濕較低,性質穩定,對西南非納米布沙漠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7月,赤道以北大陸氣溫升高,形成低壓,并與亞洲大陸印度低壓連成一體。東北信風帶北移至北緯20°以北,仍受熱帶大陸氣團控制,氣候干熱;北緯20°以南地區,隨著熱帶輻合帶北上,盛行西南季風,經過幾內亞灣暖流洋面的大西洋濕潤氣團,為幾內亞灣沿岸和廣大草原地區帶來雨季。赤道以南地區,氣溫較低,形成高壓,并與勢已增強的南大西洋副熱帶高壓、南印度洋副熱帶高壓相連,多下沉氣流,內陸廣大地區又處于東南信風背風位置,西岸則為離岸風,降水稀少,氣候干旱,僅大陸南端,受南印度洋極鋒影響,帶來冬雨。赤道地區終年為低壓控制。氣流輻合上升,氣候濕熱;但東非高原部分,因海拔較高,出現以垂直分帶為特征的熱帶高地氣候。 氣候類型區 熱帶雨林氣候 包括赤道兩側的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沿岸以及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等地區,終年高溫、雨水豐沛,濕度較大,季節變化不明濕,各月平均氣溫在25~28℃之間。年較差很小,赤道附近只有2℃,其他地區一般不超過 5~6℃。日較差大于年較差,一般在 8~16℃之間;年降水量在1500~2000毫米以上,幾內亞灣沿岸向風坡超過3000~4000毫米;降水量的季節分配雖然有兩個或一個多雨季之分,但無真正的干季。 [非洲氣候類型] ![]() 熱帶草原氣候 包括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兩側、東非赤道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島中部地區,是世界上面積最大、最典型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干濕季節分明。各月平均氣溫在24~30℃之間,氣溫與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越少氣溫越高,反之則低。氣溫年較差從沿海地區的 5℃增加到內陸的10℃左右。年降水量一般為500~1000毫米,分布趨勢從熱帶雨林氣候區向外遞減。非洲南、北兩半部的干、濕季變化相反,北半部11月至翌年4月為干季,5~10月為雨季;南半部5~10月為干季,11月至翌年4月為雨季。 熱帶干旱氣候 又分熱帶沙漠氣候和干草原氣候,分布在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南、北兩側,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及其邊緣的干草原地帶和南部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納米布沙漠及其周圍地帶,以及馬達加斯加島西南沿海地區,是世界最大的熱帶干旱氣候區 ![]() 地中海氣候 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南端開普敦附近地區。夏季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干熱少雨,冬季受溫帶氣旋影響降水較多,形成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的特點。1月平均氣溫一般在10℃以上,7月在25℃以上。南端的地中海氣候區,夏季氣溫稍低,如開普敦2月平均氣溫只有20℃。 亞熱帶高地草原氣候 分布在南非高原南部的“高維爾”地區,是非洲面積較小的氣候類型。由于這里地勢較高且緯度偏南,因而氣溫較低,年平均氣溫在18℃以下;年降水量250~750毫米,3月和11月降水較多,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均較大,6~8月多霜。 亞熱帶濕潤氣候 分布在南非東南沿海德拉肯斯山脈坡麓地帶,也是面積較小的氣候類型。終年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氣溫年較差小;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季節分配較均勻。 熱帶高地氣候 分布在高度較大的東非高原山地區。氣候帶隨海拔而變化,垂直地帶性明顯,例如埃塞俄比亞高原,1500~1700米以下為灌木草原和半荒漠氣候景觀帶,年平均氣溫在20~25℃之間,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下;1500~1700米到2500米為稀樹草原和森林草原帶,年平均氣溫15~20℃,年降水量1700~2000毫米;2500~4000米為稀樹草原和高山草原地帶,年平均氣溫降到15℃以下,年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4000米以上為高山寒冷氣候帶,有的地方已達雪線以上。 河流和湖泊 非洲大陸由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地勢特征,決定了其水系多流入大西洋(包括地中海);干旱地區廣大和大陸邊緣多山,形成了大陸內流區和無流區面積廣大及沿海河流短小的特點。大陸東部南北縱貫的主要分水嶺,把全洲水系分為大西洋流域和印度洋流域兩大部分。外流區面積2030萬平方公里,占全洲總面積67%,其中印度洋流域約占外流區面積的26.6%,大河較少;大西洋流域面積廣大,占外流區面積的73.4%,地勢低平,全洲的大河多分布于此。由流區與無流區面積 900多萬平方公里,占全洲面積33%左右,包括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納米布沙漠以及東非大裂谷湖區、旭特高原等地區。 降水地區差異懸殊的特點,決定了非洲水系的分布格局。赤道地帶終年多雨,水源充足,地表起伏不大,河流眾多,河系發育健全,形成世界著名的剛果河水系。大陸東南部地區,終年受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影響,降水豐沛,地表徑流充足,形成贊比西河與林波波河等較大水系,河網密度也較大。廣大的干旱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缺少地表徑流,因而河流稀少,水系發育不全,河網密度很小。 非洲河流水源主要靠雨水補給,從降水與徑流變化之間的關系來看,河流水文特征有以下幾個類型:①赤道型,水源得到赤道兩側降水的交替補給,水量豐盈,水位比較穩定,流量季節變化不大,流量過程線一般為兩高兩低型。②幾內亞灣型,水量較豐富,其變化主要受幾內亞季風的影響,最大水量出現在7~9月,汛期水量一般占全年水量的1/2至3/4。③熱帶型,流量季節變化比較顯著,水位變化很大,汛期出現在多雨的夏季或秋季(北半部8~10月,南半部2~4月),汛期水量占全年水量的1/2以上。④沙漠型,多為間歇河,水位變化很大,季節變化規律不明顯,洪峰出現的次數及大小主要取決于降雨情況。⑤地中海型,流量季節變化較明顯,洪水期出現在多雨的冬季,水量占全年的1/2以上,枯水期出現在干熱的夏、秋季。 全洲流域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大河有剛果河、尼羅河、尼日爾河與贊比西河,4 條河的流域總面積占全洲外流流域面積的 1/2。有些大河流經幾個不同的氣候區,各河段的水文情況有較大的差異,分別屬于不同的變化類型。 發源于東非高原上的布隆迪高地,北流注入地中海,全長6671公里,是世界最長河流;流域面積287.5萬平方公里,入海年平均流量2300立方米/秒。上游流經多雨區,水量豐富,季節變化較小。喀土穆至阿斯旺河段,由于河床基巖軟硬不同,形成一系列瀑布、峽谷。開羅至河口段,河流分汊入海,形成廣大、富饒的三角洲(見彩圖[尼羅河三角洲] ![]() 發源于扎伊爾南部的加丹加高原,注入大西洋,全長4640公里,流域面積約370 萬平方公里,河口年平均流量41300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和流量次于南美亞馬孫河,居世界第二位。水量穩定,具有典型的赤道多雨區河流水文特征。上、下游河段流經高原、陡坡和峽谷,形成一系列瀑布,極富水力資源;河口處寬達數公里,形成較深的溺谷,是非洲大河中唯一的深水河口,有利于航運。 是西非最大河流,發源于幾內亞境內的福塔賈隆高原,注入幾內亞灣,全長4160公里,流域面積210萬平方公里,入海年平均流量6340立方米/秒。上、下游支流眾多,流經多雨區,水量豐富,在河口形成廣大的三角洲。 是南部非洲的最大河流,發源于贊比亞西北部邊境山地,注入印度洋的莫桑比克海峽,干流長2660公里,流域面積133萬平方公里。上、中游流經高原、槽谷地帶,多急流、瀑布,富水力資源。有著名的莫西奧圖尼亞瀑布。水量季節變化較大;河口年平均流量為16000立方米/秒。 非洲的湖泊較多,面積大小懸殊,湖水深淺各異。較大的湖泊多為斷層湖,集中分布在東非裂谷帶內,一般湖形狹長,湖底深陷,湖岸多陡崖峭壁,如,南北長720公里,東西寬48~70公里,面積3290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700米,最大深度1470米,是世界第二深湖。馬拉維湖南北長560公里,東西寬32~80公里,面積308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72米,平均水深273米,最大水深706米,低于海平面234米,是非洲第二深湖。 在內陸盆地和高原洼地還分布著一些凹陷湖,是由于地表升降或撓曲作用形成的洼地積水后形成的,多為圓形,一般深度不大。最大的凹陷湖是,平均水深40米,面積69000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世界第二大淡水湖。也是著名的內陸湖泊,它是內海遺跡,因處于干旱地區,蒸發強烈,面積逐漸變小,湖面隨季節不同而變化,雨季達2.2萬平方公里,干季縮小到1萬平方公里左右。 土壤、植物和動物 非洲土壤、植被和動物的分布,與氣候帶一樣具有明顯的緯度地帶性和南北對稱的特征。 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赤道地區的剛果盆地、幾內亞灣沿岸及馬達加斯加島東部等熱帶雨林氣候區,土壤富鋁化過程強烈,發育著磚紅壤、磚紅壤化紅壤和紅壤土,有機質含量較低,鋁、鐵集聚,全剖面呈酸性到強酸性反應。與氣候、土壤相適應,熱帶雨林植被繁茂,植物種類成分異常豐富,森林結構復雜多樣,高大的喬木占絕對優勢,但無明顯的群落優勢種。林下藤本植物茂密,還有大量的附生植物和寄生植物。高大喬木樹干的基部常形成板狀根,并有老莖生花現象。最常見的植物有梧桐科、桑科、豆科、木棉科、番木瓜科等,還生長有多種名貴的經濟林木,如西非烏木、非洲紫檀、非洲梧桐、非洲 ![]() [非洲植被類型] ![]() 熱帶草原氣候區 在北緯10°~17°、南緯15°~25°之間以及東非高原廣大的熱帶草原氣候區,土壤富鋁化作用不明顯,發育著熱帶紅棕色土和棕色土,礦質養分含量較多。這里是世界熱帶稀樹草原的最大分布區。植物群落中主要是大型的禾本科草類,點綴著散生較矮的喬木(見彩圖[東非熱帶稀樹草原景觀] ![]() ![]() ![]() ![]() 熱帶、亞熱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地區 在熱帶草原氣候區的南北兩側,廣泛分布著漠境土,有機質含量很低,全剖面呈堿性或強堿性反應。這類土壤的養分貯量較高,在灌溉條件下可種植作物。在排水不良地區,分布有鹽堿土;還有沙土和石質土。由于氣候干旱,植被稀少,植物種類貧乏,以各種禾草和灌木為主。為了適應炎熱干燥的生態環境,它們具有特殊的旱生結構以減少蒸騰面積,保持水分。由于荒漠、半荒漠地表組成物質的不同,各地植物的數量和種類也有差異。沙質荒漠的典型植物有白刺、檉柳屬的一些種。礫質荒漠以沙蓬、沙拐棗為主要成分。石質荒漠的典型植物是多刺的墊狀灌木,主要有假木賊屬、麻黃屬、紫茉莉屬植物,局部地區在巖石表面生長有苔蘚、地衣。鹽質荒漠的典型植物主要有豬毛菜屬、堿蓬屬、合頭草、鹽瓜瓜、假木賊、鹽穗木、鹽節木以及菊科的一些屬。荒漠動物區系在種類組成和個體數量上都比較貧乏。動物群的大多數都是耐旱、適應缺水的廣適性類型。主要是有蹄類動物,如北非的單峰駝、野驢、瞪羚、斑馬等。荒漠山地棲有靈長類動物狒狒,以提貝斯提高原為最多。嚙齒類有跳鼠、砂土鼠、沙兔等。荒漠中有蛇類和晰蜴等爬蟲類。鳥類有鴕鳥、沙雞、漠百靈、燕尾鳶等。還有非洲特有的蟻冢。(見彩圖[非洲特有的蟻冢] ![]() 地中海氣候區 發育著地中海型紅色土、棕色土和栗鈣土,表土腐殖質含量較高,土壤呈中性到微堿性反應,肥力中等。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和灌叢。夏季干熱的生境條件使植物有旱生構造,如葉片堅硬、多茸毛、無光澤、呈刺狀、以莖代替葉進行光合作用等。冬季暖濕的氣候條件使這里的植物得以終年生長,成為常綠型。植被類型主要為櫟林、油橄欖矮林、灌叢,多分布在阿特拉斯山地的低山丘陵區。山地東部主要為刺葉櫟、巴勒士登櫟林;山地西部氣候較濕潤,主要為栓皮櫟林,混生有巖薔薇屬,下木層有染料木屬等。油橄欖是典型的地中海植物,常分散于灌木群落之中。灌木主要有矮棕櫚、常綠硬葉礫類和忘憂棗等。草本植物主要為阿爾法針茅,還有草白蒿、刺三芒草、豬毛菜等。大陸南端地中海氣候區的面積較小,但植物區系屬好望角植物區,特有種非常豐富。植被類型主要為山龍眼、歐石楠矮林、灌叢。群落成分主要有銀樹、非洲山龍眼、革葉歐石楠、粘歐石楠等。喬木較少,只有南歐松等。草本植物有黃茅、畫眉草屬等。多種著名花卉的原產地,如百合科、石蒜科、鳶尾屬、天竹葵屬、罌粟屬等許多名花,均由此移植到其他各洲。本區動物與非洲其他地區有某些差異,它們具有適應森林灌叢的特征。阿特拉斯山地的代表動物是北非蠻羊和無尾猿,其他哺乳動物有北非鹿、熊、狐、跳鼠、鼴鼠等。鳥類以鷹為代表。 其他地區 除上述地帶性土壤外,非洲各地還發育有多種隱域性土壤。在大河流的谷地,特別是尼羅河谷地及其三角洲發育有草甸土。在地勢低洼、氣候濕潤、地表容易形成積水的濱湖沿河地區,分布有沼澤植物,較普遍的植物是紙莎草、混生一定數量的大葉莎草、蘆葦、羊草、傘房花、序 ![]() 發展簡史 非洲是世界古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前,居住在尼羅河下游的埃及人就發展起灌溉農業。公元前3188年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在埃塞俄比亞境內和尼日爾河、塞內加爾河流域,公元初也分別建立起著名的阿克蘇姆、加納等王國。 公元7世紀,西亞的阿拉伯人開始向非洲遷移,682年抵達大西洋岸,使阿拉伯文化和伊斯蘭教在北非地區得到傳播,并陸續建立起一些阿拉伯人的國家。大致與此同時,基督教傳到紅海地區,7~14世紀,先后出現了幾個繁盛的基督教國家,阿克蘇姆王國也被基督教國家阿比西尼亞所取代。中世紀,北非和東北非已全面進入封建社會;西非洲的農牧業生產和商業貿易也達到較高的水平。塞內加爾河流域的加納王國在 9~10世紀發展到鼎盛時期,13世紀后馬里、桑海等王國相繼興起。中世紀后半期,非洲中南部廣大地區也陸續建立起許多王國。 從15世紀起,葡、西、荷、英、法等國殖民者相繼入侵,從事罪惡的奴隸貿易活動,競相攫取財富,掠奪殖民地,到1876年,非洲10.8%的土地淪為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非洲只剩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兩個獨立國家,殖民地則占全洲總面積的96.1%。 非洲人民為了擺脫奴役和壓迫,爭取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進行了長期的英勇斗爭。1922年埃及人民首先擺脫殖民統治,取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國家相繼獨立。至1985年,非洲共有51個獨立國家,占全洲總面積97.2%,占總人口99.7%。[] ![]() 居民 1984年非洲共有居民 54110萬,約占世界總人口的9%,次于亞、歐兩洲,居世界第三位。幾百年來,非洲人口數量的變化,經歷了很大的起伏過程。公元1000年,非洲人口總數為5000萬,1400 年增至7400萬,1600 年達9000萬,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相應為18.2%、19.8%和18.6%。15世紀末葉開始,西方殖民主義者進行長達400多年的奴隸販賣活動,據估計使非洲損失1億人口。到20世紀初,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降為1/11。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非洲國家獨立后,非洲人口死亡率顯著下降,自然增長率高速增長,人口總數從1900年的1.3億增加到1984年的54110萬,80多年間凈增3倍,是同期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較快的一洲。 [非洲國家和地區] ![]() 全洲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7.8人,低于歐、亞兩洲。由于各地開發的歷史、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人口密度有顯著的地區差別。尼羅河下游谷地及三角洲地帶每平方公里達1000人左右,為全洲人口最稠密地區。西北非沿海平原、東非高原濱湖地區、南非東南部工礦區和西非幾內亞灣以北地帶,也是人口密度較高地區,每平方公里100~200人。而內陸地區每平方公里僅2~10人,廣大荒漠區和雨林沼澤地區還有大面積的無人地帶。海上島嶼國家,一般人口也較密。 在年齡構成中,由于非洲人口出生率較高,青少年比重很大。全洲約2/3的人口為農業人口,高于其他各洲,有的國家高達80%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進展,近年來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全洲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的14.5%上升到1982年的28%,其中南部非洲和北非已超過40%,有的國家高達60~70%。全洲5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從1950年的 6座發展到1980年的45座,其中100萬人以上的大城市已達19座。 非洲居民的種族、民族和部族構成非常復雜,這是由于土著各族人民歷史上的多次遷徙、阿拉伯人等從亞洲移入以及殖民者的移民所造成的。尼格羅人種占全洲人口2/3以上,其余屬歐羅巴人種和蒙古人種。還有一部分過渡型和混血人種。 尼格羅人種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廣大地區,按語言和地區分布的不同,可分為蘇丹語系尼格羅人和班圖語系尼格羅人。蘇丹語系尼格羅人分布在撒哈拉和赤道之間的地帶,以乍得湖為界又分為東蘇丹人和西蘇丹人。班圖語系尼格羅人主要分布在赤道以南地區。 歐羅巴人種以阿拉伯人為主,集中分布在北非和東北非地區,絕大部分操阿拉伯語,信伊斯蘭教。屬于歐羅巴人種的民族還有撒哈拉地區講柏柏爾語的柏柏爾人和講富爾貝語的富爾貝人等。屬閃含語系。 蒙古人種集中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多數是古代從東南亞遷來的,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多從事農業,信天主教和原始宗教。 在東北非一帶居住著埃塞俄比亞人種,是介于歐羅巴人與尼格羅人之間的過渡型人種,也屬于閃含語系。在南部非洲荒漠、半荒漠地區還居住有人口不多的薩恩人(布須曼人)和科伊人(霍屯督人),既具有尼格羅人的特征,又具有蒙古人的特征,屬科伊桑語系。在中非熱帶地區還有零散分布、人數不多的俾格米人,講鄰近的尼格羅人的語言,過著狩獵和采集的生活。 此外,還有晚期的外來移民及其后裔,包括印度人、巴基斯坦人、敘利亞人、黎巴嫩人和華人。來自歐洲的移民有400多萬,絕大部分住在南非。 經濟地理 長期的殖民統治,使非洲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水平最低的一洲。非洲國家獨立后,民族經濟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在擺脫殖民主義的經濟控制和改變單一經濟結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是,目前多數國家尚未脫離歷史上形成的經濟落后狀態,均屬發展中國家。1981年全洲國民生產總值僅占世界2.8%。 經濟結構畸形。片面發展供出口的農、礦產品,糧食一般不能自給,制造業薄弱,成為西方工業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和工業品銷售市場。洲內生產力分布差異很大。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一般都位于沿海,最不發達的國家多數在內陸;商品性農業基本上都分布在沿海狹長地帶,制造業則高度集中于少數海港城市,尤其是一些國家的首都。 農業 農業是非洲絕大多數國家重要的經濟部門。全洲國民生產總值中農業的比重約占24%,不少國家超過40%,有的國家高達60%以上;約有60%的居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全洲出口貿易中,農產品僅次于礦產,約占出口總值的30%,有些國家農產品在出口總值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0~90%以上。 非洲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農業發展歷史悠久,大部分國家和地區,歷史上都曾是重要農業國,糧食生產自給有余。但由于長期的殖民統治等原因,卻成為世界上農業生產最落后的一洲。農業耕作方式落后,生產水平低,遷徙農業和鋤耕農業在許多國家仍占優勢;經濟作物畸形發展,多數國家糧食不能自給;畜牧業地位重要,但生產率和商品率較低;林業發展較快,又多為外資控制;漁業生產落后,淡水漁業占有較大比重。 種植業 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是非洲種植業的兩大部門。 非洲糧食作物共有20多種,除麥、稻、玉米、小米及御谷、高粱、薯類外,還有非洲特產的木薯、大蕉、椰棗、薯芋、芭蕉等。其中以玉米、高粱、小米、木薯、大麥等粗糧為主,合占糧食總產量的70%以上,細糧作物小麥和稻谷僅占 20%左右。玉米是一般居民的主糧,種植歷史悠久,分布范圍較廣,以南部非洲最為集中,南非、津巴布韋和馬拉維是主要生產國;東非高地也廣泛種植,肯尼亞、烏干達有大型玉米農場;北非的埃及、摩洛哥和西非的加納、幾內亞、貝寧等國也均有較多分布。高粱和粟類是非洲傳統的糧食作物,尼日爾河和尼羅河中游地帶是兩大高粱產區。粟類分布比較廣泛,尼日利亞、尼日爾、乍得是主要生產國。小麥和大麥是冬季作物,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各國和南部非洲。稻谷生產集中分布在埃及和馬達加斯加等少數國家;近年來,幾內亞灣沿岸、尼日爾河中游和剛果盆地東部地區也開始大量種植。木薯是最大宗的傳統糧食作物,是熱帶非洲農村居民的主要口糧,分布地區幾乎遍及全洲,尤以南、北緯16°之間的熱帶地區種植最為普遍。 經濟作物在非洲種植業中占有重要地位。非洲是世界經濟作物特別是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產地和主要出口地區之一,有棉花、劍麻、花生、油棕、腰果、咖啡、可可、茶葉、甘蔗等,還生產煙葉、橡膠、除蟲菊、丁香、椰子、香蕉以及非洲特有的乳香、沒藥、卡里特果、可拉果、阿爾法草等。一些經濟作物在世界總產量和貿易量中占有很大比重,如1980年,非洲的劍麻占世界總產量的43.8%和總出口量的54.1%,棕仁相應為40%和72.1%,可可為59.5%和72.7%。劍麻集中分布在東非沿海地區,最大生產國是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其次是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國。埃及和蘇丹是非洲最主要的棉花生產國,兩國占世界長絨棉產量的80%以上;其他產棉國還有坦桑尼亞、乍得、南非、馬里、尼日利亞、科特迪瓦、津巴布韋、埃塞俄比亞、塞內加爾等。可可主要分布在西非和中非沿海地區,尤以加納、尼日利亞和科特迪瓦等國為多。西非是非洲花生的主要產區,也是世界最大的花生出口地區,除塞內加爾和岡比亞是花生單一生產國外,還有蘇丹、尼日利亞、扎伊爾、烏干達等生產國。油棕是西非和中非森林地帶及稀樹草原地區的特產,主要生產國有尼日亞、扎伊爾、科特迪瓦、貝寧等。腰果生產集中在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亞沿海地帶,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1/2以上。咖啡生產與出口僅次于拉丁美洲,廣泛種植于熱帶非洲20多個國家,科特迪瓦是非洲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埃塞俄比亞是阿拉伯種咖啡原產地,是非洲第二咖啡生產國。天然橡膠主要產于西非沿海諸國和中非地區。非洲還是世界除蟲菊的主要產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是主要生產國。東非一些島嶼是許多名貴香料的產地。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島和奔巴島每年生產和出口丁香約1萬噸,占世界產量和出口量的80%;其他較著名的香料還有馬達加斯加的華尼拉、塞舌爾的薄荷、科摩羅的茉莉、埃塞俄比亞的乳香和沒藥。北非諸國和南部非洲還盛產柑橘、葡萄等水果。 畜牧業 在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各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其地理分布可大致分為4個地區:東非地區,包括埃塞俄比亞、索馬里、肯尼亞、坦桑尼亞,是非洲重要的牧業地區,大約集中了全洲1/3的牛、1/4的羊和1/2的駱駝;蘇丹地區,包括蘇丹和薩赫勒諸國,是僅次于東非的牧業地區,主要牲畜為牛、綿羊、山羊和駱駝;南非地區,包括南非、博茨瓦納、納米比亞、馬達加斯加,主要飼養牛和綿羊,有著名的美利奴羊和卡拉庫爾綿羊;北非地區,包括地中海沿岸諸國,主要牲畜是綿羊、山羊、駱駝、牛和役畜馬、驢、騾。 林業 非洲是世界熱帶木材的重要產區之一。主要生產國有尼日利亞、科特迪瓦、扎伊爾、剛果、加納、喀麥隆、加蓬、蘇丹和南非。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大都在50%以上。以采伐為主,木材消費結構中,薪炭林的比重較大。 漁業 一些非洲國家的主要農業部門之一。各國獨立后,漁業有較快發展,但仍不能滿足需要。目前生產以海洋捕撈為主,淡水捕撈次之。主要海洋漁業生產國有尼日利亞、納米比亞、塞內加爾、摩洛哥、坦桑尼亞、加納和安哥拉等。主要淡水漁業生產國有乍得、馬里、扎伊爾、尼日利亞、埃及、喀麥隆和坦桑尼亞等。 工業 非洲擁有發展工業的豐富資源,各國獨立后,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民族工業有較快發展;但工業基礎還十分薄弱,全洲的工業產值僅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2%左右,而且各國之間發展水平相差較大。 采礦業 為突出的工業部門。1979年采礦業占全洲國民生產總值的19%,占出口總額的 2/3。金、金剛石、銅、鈷、鉻、磷酸鹽等礦的開采歷史悠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隨著石油、天然氣、鐵、鈾、鋁土等礦的大規模開發,采礦業獲得巨大發展。1980年金剛石、鈷、金、鉻的產量分別占世界總產量的72%、70%、60%和42%,鉑、釩、鈾、錳、磷酸鹽等礦的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1/4至1/3,其他如銻、銅、鋁土、石棉、石油、鐵等也占重要地位。按產值計,石油居各礦之首,其次是金、銅、金剛石等。主要礦區有撒哈拉區(石油、天然氣等)、阿特拉斯區(磷酸鹽等)、西非區(鐵、鋁土、鈾等)、幾內亞灣沿岸區(石油、錳、鈾等)、剛果盆地區(釩、鈷、銅、金剛石等)和南非區(金、金剛石、銅、鉻、錳、釩、鈾、石棉等)。尼日利亞、利比亞、南非、阿爾及利亞和扎伊爾是非洲五大礦業國。 制造業 非洲多數國家制造業薄弱。1979年制造業產值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一般均以輕工業為主,紡織和食品為其兩大部門。重工業中以礦冶為主,較發達的是煉油以及煉銅、煉鋁等有色冶金工業。少數國家初步建立了鋼鐵、機械、化工等工業部門,但規模一般都不大。電力工業發展較快,以水電為主。南非集中了全洲制造業產值的1/3以上,其次是埃及、阿爾及利亞、扎伊爾、科特迪瓦等國。 交通運輸業 隨著殖民者為加強掠奪而發展起來,多數線路從沿海港口伸向內陸農礦區,彼此之間互不聯系,國內各地區以及各國之間交通不便。各國獨立后,發展較快,新的線路相繼興建,現代化車站、碼頭不斷出現,但仍落后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全洲遠未形成完整的交通運輸體系,除南非和西北非地區外,只有一些零散的區域性的交通運輸網。大宗初級產品的輸出,造成貨流的單向性,運出量遠遠超過運入量。 鐵路 全洲現有鐵路8萬多公里,約占世界鐵路總長的6%,按密度計算,居世界各洲的末位。約1/4的路線集中在南非,其次是北非和西非沿海地區,以及扎伊爾、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國。鐵路一般布局分散,軌距雜,標準低,設備簡陋,全洲尚未形成統一的鐵路網。營運水平很低,平均每公里線路承擔的貨運周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3。 鐵路貨運仍以礦產和農林產品為主。現在不少國家重視鐵路的改造和建設。除世界聞名的“坦贊鐵路”已于1975年建成通車外,還有許多新線正在施工和規劃中。 公路 公路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快,在客、貨運輸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目前全洲共有各種公路 160多萬公里,其中瀝青路面20 多萬公里。南非、幾內亞灣沿岸國家、西北非諸國的公路網最為密集。不少國際公路,如北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南聯尼日爾和馬里、長約3000公里的縱貫撒哈拉的公路;西起尼日利亞的拉各斯、東至肯尼亞的蒙巴薩、長約6000公里的橫貫非洲公路等,都在規劃和興建中。 海運 在運輸業中也占重要地位,擔負著各國進出口貨物的絕大部分運輸任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港口建設和海運事業發展較快。目前,絕大多數沿海國家都有現代化的港口,許多國家建立了自己的船隊。海運量較大的國家有石油輸出國尼日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鐵礦石生產國毛里塔尼亞和利比里亞以及南非、摩洛哥和埃及等。隨著礦物資源開采量和出口的增加,出現了一些專用的石油和礦石輸出港,如利比里亞的布坎南、毛里塔尼亞的努瓦迪布、南非的薩爾達尼亞、安哥拉的木薩米迪什等礦石輸出港,尼日利亞的邦尼和福卡多斯、利比亞的錫德爾和祖韋提納等石油輸出港,阿爾及利亞的阿爾澤天然氣輸出港等。 參考書目 蘇世榮等編著,《非洲自然地理》,商務印書館,北京,1983。 蘇世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