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課第一框 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導學案 【課前延伸學案】 【學習目標】注意:A層題全體學生都應做;B層題中等生和優秀生應做;C層題優秀生做。 1、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的表現; 3、關于對弘揚愛國主義旗幟的正確理解。 【知識梳理】 一、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 (一)中華民族之魂 1、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2、中華民族歷經滄桑銳氣不減,千錘百煉斗志更堅的重要原因——民族精神永不泯滅。 (二)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中華民族精神的含義: 2、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 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在祖國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迸發出強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華民族的企圖都不能得逞。 (2) 在當代國際社會中,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贏得了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 (3) 勤勞勇敢,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格,正是這種勤勞勇敢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根基;中國共產黨人在自己長期的奮斗歷程中,將勤勞勇敢精神發揚光大,使艱苦奮斗成為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領導人民創造了一個個舉世矚目的業績。 (4) 自強不息,在歷代中國人民的創業實踐中,自強不息精神逐漸積淀為中華民族的內在氣質,成為鞭策中華兒女不斷開拓進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三)永遠高揚愛國主義旗幟 1、愛國主義的地位: 2、愛國主義的體現: 3、愛國主義的作用: 4、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 (1) (2) (3) 5、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 【課內探究學案】 【合作探究】材料一:20世紀初,被譽為當時中國文化革命主將的魯迅說過:“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1)根據材料一回答,魯迅說的“中國的脊梁”體現了什么精神?這種精神為什么能稱為“中國的脊梁”? (2)談談你對材料二所強調問題的認識。 【課堂有效訓練】 A1.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 ①團結統一 A.③ A2.下列對愛國主義的認識錯誤的是 A.愛國主義是抽象的、具體的 B.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 C.愛國主義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D.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A3.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A.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B.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 C.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D.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 A4.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A.集體主義 5.“克勤于邦、克儉于家”,“業廣唯勤”,“天道酬勤”強調了 A.團結統一 B6、中華民族精神是 C7、魯迅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折射出 D 不同的民族精神有不同的時代特色 B8.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榮辱觀的核心。 辨題:愛國主義是永恒的。 【課后拓展學案】 A1.大連市長表示,將中國航海日辦成宣傳普及海洋航海知識、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的全民族文化盛會,推動航海和海洋事業的快速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是 ①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A.②③④ B2.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廟的碑亭里,豎立著《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這塊巨大的石碑,碑文記敘了土爾扈特蒙古部族在遠離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經過萬里跋涉、重返祖國的過程。土爾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國的壯舉展現了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C.民族精神滲透在民族文化的各個方面 B3.中華傳統文化的許多典故、名言都反映了中華民族精神。下列選項對應錯誤的是( A.土爾扈特東歸——團結統一 C.精衛填海——自強不息 C4、鄧小平談到愛國時曾經說:“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這說明 A.①② B5、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愛國主義不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表現在實際行動中,下列行為是愛國主義的是 ①建設祖國、繁榮祖國 C6.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達成的協議,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郵全面啟動。從文化生活角度看,“兩岸三通”成功的原因在于( A、①④ C7.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面對災害,胡錦濤同志指出:“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汶川大地震再一次向我們提出嚴峻的挑戰。歷經磨難的中華兒女,再一次以氣吞山河的英雄氣慨,取得了抗震救災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在這次抗擊共和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過程中,中華民族呈現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新氣象。 中華民族民族精神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 第七課第一框 【合作探究】(1)體現了中華民族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其之所以能稱為“中國的脊梁”,因為:①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始終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②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支持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③中華民族精神始終是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④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之魂。 (2)材料二強調的問題是愛國主義。①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②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 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課堂訓練: 1—5:DABCD 8.⑴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于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相輔相成,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個主題。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鼓舞和動員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從這個角度說,愛國主義是永恒的主題。 ⑵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作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最深厚的感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內涵。在當代中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的愛國主義主題。從這個意義上講,辨題的說法是不科學的。 課后訓練: 1—5:CBBDB 7.(1)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民族精神。 (2)面對災難,我國人民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3)在歷次抗災斗爭中,我國人民不畏艱難、不屈不撓、頑強拼搏,體現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跟蹤訓練 8.“茍利于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千古名句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情懷?對你有何啟示? 8.(1)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2)這啟示我們,在新時期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應該表現在實際行動中,做到:建設祖國、繁榮祖國;反對侵略、保衛祖國;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國家尊嚴、展現民族風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