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愚兵思想在《道德經》中,似有愚民思想:“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孫武則要求將帥“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犯之以利,勿告以害”,這樣才能如意地指揮作戰。這種思想是他們共同的歷史局限性的反映。 四、上下一心、官兵一致原則老子主張統治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關心民眾疾苦。孫子則要求將帥“視卒如愛子”,他還指出:“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就是“上下同欲者勝”。老子和孫武都十分重視民眾的支持,爭取民心或軍心,把政治和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民眾和士卒之中??梢娝麄兌己茏⒅貙嶋H,深知“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五、柔弱勝剛強老子貴柔,認為“物壯則老”,物極必反,所以柔弱勝剛強。他指出:“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在軍事上“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矣”。孫武繼承了這些思想精華,他在兵書中寫道:“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勝者之戰,若決積水于千仞之奚谷者,形也”。并把兵形如水的理論闡述得淋漓盡致。例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中的“不意”、“不備”,就是“虛”,水常居高臨下,避實擊虛,兵也是如此。又如:“聲東擊西”之類的戰略戰術,就是要造成兵勢的高低差,以便形成強大的沖擊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如何以弱勝強、化害為利?孫武主張:“陷之死地而后生,投入亡地而后存”。老子說:“進道若退”,也是這個道理。通過主動陷于絕境來促使矛盾的轉化。歷史上項羽率領的楚軍“破釜沉舟”、韓信的漢軍“背水一戰”,都是著名的以弱勝強戰例。 六、貴“無”思想貴“無”也是老子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盀闊o為,則無不治”,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孫子發揮了這一思想,認為只有達到“無”的境界,才能把握戰爭的主動權。他也希望君王處于“無為而治”的地位,指出:“將能而君不御者勝”。他要求將帥要有“形人而吾無形”的戰略戰術思想,主張虛虛實實、實實虛虛、機動靈活,以便造成“我專而敵分”的戰場態勢,這樣一來,“敵雖眾,可使無斗,則勝可為也”。孫武大力宣揚“無形”的好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他認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動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老子、孫子這些“貴無”的戰略戰術思想即便是在現代戰爭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洞察先機、超越平凡事物總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由小到大,由盛而衰,物極而反,貌似強大完美的事物,其實潛伏著危機或困難。老子深刻地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美好的事物也在不可避免地發生運動和變化,當人們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什么時,那它已經在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以就“不善”、不美了?!秾O子兵法》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論述:“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這里體現了道家以奇用兵的軍事思想。 八、后發制人人的行為客觀上存在著許多制約因素,老子不主張直接探求,而是以退為進、后發制人。他說:“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孫武在軍事學里具體地發揮了這一思想,他在《軍爭篇》中寫道:“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后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背浞掷酶鞣N制約因素和各種假象來牽制、迷惑敵人,使敵方在瞬息萬變的戰局中陷入被動挨打的境地。春秋戰國時期的假道伐虢和楚漢戰爭中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是著名的戰例,體現了“以迂為直”和“后其身而身先”的戰略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