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4時許,福建省人民醫院有一名59歲的古田男子被五步蛇咬傷出現多臟器衰竭不幸死亡。令醫生惋惜的是,導致他死亡的罪魁禍首不是五步蛇而是所謂“黃酒解蛇毒”的民間偏方...,5號,該男子到竹林采筍時,右小腿被五步蛇咬傷。當時,他并不知道被什么蛇咬了,就到當地民間蛇醫處就診。期間,他服用了白酒泡的青草藥,同時外敷了一些草藥。為防止蛇毒擴散,他還在右大腿綁扎了一道,10多個小時未松綁過。后來,他聽說有個解毒偏方,喝酒能加快解蛇毒,就一下灌了兩大瓶(共5斤左右)的青紅酒。不料,5斤酒下肚后,男子就開始不停嘔吐,從被咬的右小腿到腰部很快就腫了起來,面色非常嚇人。5月7日凌晨3時55分許,該男子被送到省人民醫院蛇傷救治中心。送來時,該男子不停嘔吐,四肢冰冷,已經出現休克,全身臟器都出現衰竭。雖然醫生馬上進行搶救、會診,但最終沒有救回男子。
“五步蛇咬傷后40個小時就送來醫院的,救不了的很少。”省人民醫院蛇傷救治中心主任黃小賓非常惋惜地說,福建不少地方的民間單方都有用到中藥燉酒來解蛇毒。但這是一種很危險甚至致命的做法,因為酒精會使全身的毛細血管舒張開來,會使毒素吸收更多,導致加重中毒。古田男子沒救過來,就是和他喝了大量的酒有關。正常人一下子喝過量的酒都會引起酒精中毒,更何況該男子還被蛇咬傷。
![]() 專家:傷口綁太緊,易造成缺血
黃主任說,由于患者在被蛇咬傷后,往往對傷口綁得太急太緊,這樣很容易造成肌肉缺血壞死,臨床上就有一些因此而截肢的病例。“不少人都是用土辦法,弄點草藥敷敷,喝喝藥酒,見情況沒好轉,才到醫院去看的。被蛇咬傷還是盡快去醫院救治比較好。可以第一時間撥打120求助,這樣就能及時被送醫。”黃主任說。 專家說法 被蛇咬傷后應保持被咬部位靜止 火柴、白花植物都能解毒 如果在野外不慎被毒蛇咬傷,應該如何緊急處置呢?黃主任說,被蛇咬到的第一時間,盡量保持被咬傷的肢體部位靜止,切勿驚慌跑動,如果是四肢,讓其處于下垂的狀態,此時,身邊如果帶有小小的火柴就可能救你一命。
![]() 如果傷口腫了,盡量選擇用鈍器如玻璃、竹片等,先將傷口切開“一”字口,使組織液盡快排出,避免腫脹厲害,損害組織。不過要注意傷口不能切太深,以免破壞正常組織甚至血管,反而使毒液更容易進入血管,中毒更嚴重。 接下來就是綁扎傷口,在傷口的近心端縛扎,以阻止淋巴及靜脈回流,避免蛇毒隨著動脈血流侵害血液系統。但應注意一般以小夾板加彈性繃帶縛扎,上肢可縛扎肘關節下部;下肢可縛扎于膝關節下部。綁扎15分鐘后,可松解2-3分鐘,防止綁得太緊血液循環不好,還可用三四根直木棍、筆等代替小夾板。 此外,黃主任還建議大家可以就近在野外采集一些白色花朵植物的嫩葉,搗碎后敷在傷口處,能起到一定的解毒作用。“中醫講'熱者寒之’,一般蛇毒為熱毒,這些開白色花朵的植物一般來講都是寒性的,正好可以解。” 福建省最常見的致命毒蛇有10種最常見的是被竹葉青咬傷 黃主任介紹,一般進入4月份后,醫院每天都有一兩個被蛇咬傷的病人;到了7、8、9月份,被蛇咬傷的病人每天多達八九個。多數病人是福州或省內一些山區的農民,在福州烏山和于山,也偶爾有夜間乘涼的市民被蛇咬到。 黃主任說,我省最常見,并且毒性致命的蛇共有10種。第一類是產生血液循環毒素的蛇,常見的有竹葉青、烙鐵頭、蝰蛇、五步蛇。第二類是產生神經毒素的蛇,常見的有銀環蛇、金環蛇、海蛇。第三類是分泌混合性毒液的蛇,常見的有眼鏡蛇、蝮蛇、眼鏡王蛇。 在福建省的多數蛇傷病人,最常見的是被竹葉青咬傷。只要在有草的地方,竹葉青都有可能出沒,且多喜歡在早晨和傍晚出沒。排在次位的是烙鐵頭,皮膚紋路如龜殼花的蛇,以鳥類和鼠類為食,在山區或者一些鄉下房屋內會出沒,且常在晚間因尋食侵入住宅,且具有攻擊性,因此發現此蛇,不要主動去侵犯。另外,還有一類銀環蛇以魚類為食,常在池塘、河邊出沒,到水邊也要注意防范。 到戶外要先“打草”驚蛇用手電要照遠一點 黃主任說,雖說城區里少有蛇出沒,但不少人熱愛爬山、遠足等這些活動,尤其是近期出外郊游的人很多,也常有驢友集體被蛇咬傷的事件發生。外出時要如何裝備,才能有效避免被蛇咬傷呢? 首先,要“打草”驚蛇。在戶外有草的地方行走,先用木條或者腳撥動草,趕跑蛇。蛇屬視力差聽力好的動物,在地上發出的聲響會通過振動波的形式傳到蛇耳朵里,一般蛇沒有主動攻擊性,聽到聲響后會嚇跑。 其次,野外出行宜穿高幫鞋,要著嚴密性的長褲長袖衣,盡量保護身體皮膚,即使被蛇咬到傷口也不會太深。此外,晚上出門用手電時,要注意照遠一點,因為一些毒蛇有熱趨光性,會被手電吸引過來,不慎踩到就可能引起蛇的攻擊。 另外,一些鄉下農家屋,如果有老鼠出沒,蛇會跟隨老鼠藏于家中陰涼、臟亂處,并筑窩,因此鄉下房屋應注意衛生的清潔和干燥,經常打掃。
以毒攻毒蜈蚣戰癌癥 2008/11/19/09:00
![]() 蛇藥研究專家季德勝先生一次被花蛇在手臂上咬了一口,咬處的皮膚突然腫起,劇痛不止,隨即變黑壞死。他趕忙服下自己配制的蛇藥,但卻未能有效地控制中毒癥狀,很快陷入了半昏迷狀態。氣若游絲的季德勝好不容易睜開雙眼對人說:“快給我捉5條蜈蚣來。”結果5條蜈蚣下肚,病情仍未好轉。情急之下,他連吃15條蜈蚣,終于化險為夷。從此蜈蚣也就成為季德勝蛇藥的主要成分。
![]() 中醫學認為,蜈蚣性味辛、溫,入肝經,有解蛇毒、瘡毒及止痙攣的作用。蜈蚣解毒功效顯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明確指出,蜈蚣“主啖諸蛇蟲魚毒”。將蜈蚣研為細末,每次服2~3克,1天4次,治蛇咬傷,并以消毒粗針穿刺咬傷腫脹部位,引流排毒,可使腫脹逐漸消退而痊愈。用蜈蚣加鹽浸油,取油擦小兒禿瘡,療效頗佳。以蜈蚣加茶葉同敷患處,可治瘰疬。 蜈蚣的抗癌作用也比較明顯。據近代著名醫學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記載,有一噎膈患者,服藥無效,偶思飲酒,飲盡一壺而病愈,后視壺中有大蜈蚣一條,方悟蜈蚣有神奇的療效。中醫學所謂的噎膈,即為西醫的胃癌。人們受此啟發,將蜈蚣曬干研末,每天服2~3條,用治食道癌、乳腺癌、皮膚癌、鼻咽癌、結腸癌、宮頸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