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總是無限夸大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孩子學習好點兒就覺得將來一定能考上北大、清華,看到孩子和異性在一起就以為是早戀等等,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父母沒有建立起來好的自我,錯誤地將自己的人生目標乃至現實焦慮轉嫁到了孩子身上。父母或者因為早年的人生理想沒有實現而耿耿于懷,或者對自己當下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不夠滿意,但又感覺自己無力回天,于是就把孩子變成了心愿、實現夢想、爭回尊嚴的唯一機會和希望。 做家長的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完成自己的未完成的情結,而是一味地將自己的“美夢”移植到孩子身上,不僅硬生生剝奪了孩子的成長空間,更使孩子稚嫩的身心承受了雙倍乃至數倍的壓力。重壓之下,難有完卵,這種非愛行為,其結果只能換來孩子的一次次無望和家長的一次次失望。 正確的做法是把過度關注變成適度關心,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成長空間。 首先,父母應該認識到,一個家庭最基本的支撐結構是婚姻關系——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就是良好的婚姻關系。可是,當今中國家庭多以孩子為重心和聯結線,夫妻之間的關系往往退居其次,甚至無暇顧及。丈夫和妻子在孩子出生之后都變成了“孩子他爸”、“孩子他媽”,孩子成為夫妻之間交流的唯一話題。這種狀況下,兩個大人都不自覺地把更多關注投向孩子,孩子長期處于家庭重心,一舉一動左右父母視線,關愛有加照顧備至,這也是現在很多孩子知識有余常識不足、智商有余情商不足、機巧有余厚道不足的成因。其實,做父母的若想幸福,可以降低對孩子的期待,還給孩子生活的權利。這也會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其次,家長一定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和人生追求,不能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更不能把自己的末了的心愿強加給孩子。雖然孩子經由父母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但孩子卻有著比父母更為廣闊燦爛的生命遠景。身為父母,其職責不是關注孩子越多越好,而是首先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充分展示自身的生命價值,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從父母身上學會怎樣去關注和展示自身的生命價值。 第三,放棄過度保護的心理。家長過度關注孩子的背后往往伴隨著過度保護的心理,豈不知這樣的做法只能是剝奪了孩子的成長和歷練機會。心理學研究表明,較之我們做過的那些事情,人們后悔的往往是那些沒有做的事。所以,為了不給孩子留下遺憾,家長要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成長中的風風雨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