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認為治療肝病不能只治肝,而是應該同時注意腎和脾的調(diào)養(yǎng)。這樣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這就是中醫(yī)“肝腎同源,肝脾同治”的治療理念。
肝腎同源
“肝腎同源”是指肝腎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雖有差異,但其起源相同,生理病理密切相關(guān),可采用“腎肝同治” 的治療法則。在先天,肝腎共同起源于生殖之精;在后天,肝腎共同受腎所藏的先后天綜合之精的充養(yǎng)。
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陰和腎陰相互滋養(yǎng),肝腎相生。
②肝和腎均內(nèi)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門。
③肝和腎虛實密切相關(guān),相互制約,治療上多兼顧二臟。《醫(yī)宗必讀》:“東方之木,無虛不可補,補腎即所以補肝;北方之水,無實不可瀉,瀉肝即所以瀉腎。”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肝腎同源”理論源于《內(nèi)經(jīng)》。《素問·五運行大論》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揭示了肝腎兩臟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密切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祖國醫(yī)學的整體觀念。
肝脾同治
“肝脾同治”是因為中醫(yī)認為肝屬木,脾屬土,它們在生理上互相依賴,病理上互相影響,很容易導致肝脾同病,所以在治法上主張肝脾同治。
《金貴要略》臟腑經(jīng)絡先后病脈證第一篇云:“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旺不受邪,既勿補之……余臟準此。”本條舉肝病傳脾為例說明臟腑之間有相互滋生,相互制約的作用,一臟有病可以影響他臟,治療時應照顧整體,及時充實病變可能波及的臟腑,以防止傳變。肝實之病知其最易傳脾,故在治療肝病時應注意調(diào)補脾臟,使脾氣充實,才能防止肝病的蔓延。但是肝病傳脾是有條件的,臟邪實則能傳,虛則不傳;臟病唯虛則受傳,實則不受。四季之末十八天,脾土當令,是時脾氣旺盛而不受邪,可勿須補之。然后說余臟準此,說明所有臟腑之間疾病的傳變都是這樣,有規(guī)律可循,在治療上也應防止傳變,治未病。 |
|
來自: 月亮彎彎88 > 《中醫(yī)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