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論三陰三陽/六經辨證

     廣源恒順 2012-05-12

    論三陰三陽/六經辨證

    論三陰三陽


    我的筆記






    學習參考



    三陰三陽,  http://ap6./encyclopedia_media/main-usesc.asp?id=6734
    中醫(yī)的理論基礎建立在陰陽五行上。陰陽的觀念可說涵蓋了整個的中國醫(yī)學,而陰陽之說最初可以追溯到周易。陰爻與陽爻相配成四相,即太陰、太陽、少陰、少陽。原只有二陰二陽。中醫(yī)的古代學者或認為四相不夠用,因此將四相加衍成三陰三陽,即太陰、少陰、厥陰;太陽、少陽、陽明;這是中醫(yī)對陰陽理論應用的一種開展,與一般易學家或陰陽家之所云自有不同。三陰三陽的理論,在中國醫(yī)學上應用得十分廣泛,無論在診斷上、藥物上乃至在經絡學說與針灸醫(yī)學上,三陰三陽的理論都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它可說是中國醫(yī)學的重要基礎。茲分項敘述之如后:

    六經辨證

    中醫(yī)診斷時,首先會辨別疾病屬外感或是內傷性質。外感病指感染各種外源性病邪而引起的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往往由表入里,疾病發(fā)展有一定的階段性與變化規(guī)律。治療重點為祛除病邪,與內傷病以扶助正氣的方式有很大分別。

    張仲景(150~219AD)

    后世醫(yī)家將外感病分為傷寒溫病兩大類。根據(jù)中醫(yī)的觀點,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辨證方法有異;傷寒病以六經辨證為基礎,溫病則以衛(wèi)氣營血或三焦辨證為基礎。

    六經辨證最早記載于漢代張仲景(150- 219AD)之《傷寒雜病論》中,該書對外感病的辨證論治奠定了基礎原則。它針對外感病的普遍證候,根據(jù)癥狀特點,劃分為六個證型階段。分別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以此解說外感病勢,以及相互間的傳變關系。實際上六經辨證基本上描述了臟腑、十二經脈病的內容,但由于只注重分析外感寒邪病,所以是較局限的臟腑辨證。

    由以上看出,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而言。傷寒病開始時,之邪從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經脈深入臟腑,發(fā)病過程有特定規(guī)律。中醫(yī)描述為由表入里,正氣漸衰的過程。六經病的傳變,往往與正氣、邪氣、治療、體質等因素有關。

    一般外感病的循經傳變途徑

    太陽(小腸經、膀胱經)
    陽明(大腸經、胃經)
    少陽(三焦經、膽經)
    太陰(肺經、脾經)
    少陰(心經、腎經)
    厥陰(心包經、肝經)

    太陽病 指外邪開始侵犯表體階段。又稱為表證

    陽明病  指外源性風寒邪轉化為熱邪燥邪,直接傳入臟腑,影響陽明經相關部位。亦可由于治療失當導致津液虛耗所引起。表現(xiàn)陽氣未衰,邪氣盛極的激烈情況。

    少陽病 指表證未能及時緩解,病邪開始侵入內里,但又未達內部陽明水平的過度階段,屬于半表半里之證。

    太陰病 病位在里,表現(xiàn)虛寒證。是由三陽病傳入中焦,或脾胃素虛所致。

    少陰病  表示病在心腎,出現(xiàn)嚴重虛寒,整體機能衰退情況。

    厥陰病  病變的最后階段,正氣與病邪相爭。但身體正氣已衰,陰陽嚴重紊亂。證候表現(xiàn)極為錯綜復雜。

    根據(jù)六經辨證,三陽經病及三陰經病的表現(xiàn)
    病證基本病變主要癥狀
    太陽
    外風頭痛、發(fā)熱、出汗、惡風,脈浮緩。
    表寒惡寒、發(fā)熱、無汗、氣喘、頭頸痛、全身痛、骨節(jié)疼痛。苔薄白,脈浮緊。
    陽明
    里熱兼燥高熱、出汗多、非常口渴、面紅、心煩。脈洪大,舌苔黃燥。
    胃腸實熱身熱、下午潮熱、便秘、腹?jié)M痛拒按、煩躁、嚴重者譫語、神志不清。脈沉實有力,舌苔黃燥或焦黑起刺。
    少陽
    半表半里口苦咽干、視力模糊、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厭食、心煩、惡心。舌苔白,脈弦。
    太陰
    脾胃虛寒腹?jié)M脹、時痛時止、喜溫喜按,腹瀉、嘔吐、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脈遲或緩弱。
    少陰
    陽虛內寒畏寒、精神萎靡、手足冰冷、腹瀉、泄瀉未消化食物、惡心、??渴喜熱飲、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微。
    陰虛火旺心煩、失眠、口燥咽干、小便黃。舌尖紅,干燥少苔,脈細數(shù)。
    厥陰
    寒熱錯雜口渴不止、寒熱錯雜、胸中疼熱、饑不欲食、食則嘔吐、四肢冰冷。舌苔白膩、脈弦數(shù)。

    總括來說,陽經病屬表、多熱證、實證;陰經病屬里、多寒證、虛證。三陽經病治療,以祛除邪氣為主;三陰經病治療,以扶助正氣為先。


    一、三陰:三陰是太陰、少陰和厥陰的總稱。一般指三陰經,但不限于此,如難經第七難所云:「冬至后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此乃指氣候與脈象之關系,與經無關。然用于經者頗多,三陰經手三足三: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在六經辨證上,三陰病系指病邪在身體深部或五臟有病,因臟病屬陰故。三陰又指太陰經的代稱。按照傷寒病由表傳里的發(fā)病次序,在三陰經中,太陰經首先發(fā)病,故稱「三陰」;其次是少陰經,叫做「二陰」;再次是厥陰經,叫做「一陰」。三陰又是太陰脾經的代稱。二、三陽:三陽是太陽、少陽和陽明的總稱。其中包括了手三陽和足三陽。手三陽是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三陽也是太陽經的代稱。按照傷寒病由表傳里的發(fā)病次序,在三陽經中,太陽經位于最表層,首先發(fā)病,故稱「三陽」;其次是陽明經,叫做「二陽」;再次是少陽經,叫做「一陽」。此外,三陽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代稱。在六經辨證上,三陽病系指病邪在體表淺層或六腑有病。因在人體乃是表陽里陰,故體表淺層屬陽;臟陰腑陽,故腑屬陽,六腑有病,大致屬三陽范圍。(李仲亮)



    三陰和三陽分別是指手三陰經,足三陰經和手三陽經,足三陽經. 其中手三陰經是指手太陰肺經,分布在手臂內則的內上方,中間為手厥陰心包經,手內則后方為手少陰心經. 足三陰(忘了說,陰經主要是分布在手腿的內側)分布在,腿的內上側為足太陰脾經,中間為足厥陰肝經,后方為足少陰腎經. 手三陽主要是分布在人后背的外側.從前到后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數(shù)點腸經.腿上從前到后是,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傷寒論》中六經就是三陰三陽。古人分析事物的屬性,起初只有陰,陽兩個方面。后來由于只分陰陽,覺得還不夠,也不能說明較為復雜的問題,于是又把陰陽各分為三,便成了三陰三陽——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素問?至真要大論》:「愿聞陰陽之三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是說:陰陽雖然能代表事物的兩個方面,但是不同事物的每一方面,其陰或陽總是有偏多偏少的不同,因而它的作用也就各不相同,所以又分為三陰三陽。《內經博議》 >卷之一\天道部,  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neijingboyi/726-5-8.html地上三陰三陽說司天以地上三陰三陽.奉天六元.然上下不類.而以奉之.未解何義.又不解地上三陰三陽.何以定位.內經未之發(fā)明.請試論之.予前既明六元之著.盛于三陰三陽之定位矣.此六元之正義也.乃于其對.亦必三陰三陽奉之.豈三陰三陽未有定義定位乎.




    夫天地
    夫天地之大氣涵于宇宙.大概藏于北.生于東.長于南.收于西則三陰在北.三陽在東.三陰在南.三陽在西.可知也.在易東北俱為陽方.而此北陰東陽.西南俱為陰方.而此南陰西陽者.要此即兩儀四象之義.所謂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者也.蓋氣必先藏而后生.此乃靜藏之地.故三陰先奠位于亥子丑.而太少厥皆聚者.所以全乎陰以為藏也.藏而后生.而生必于東.故三陽遂正位于寅卯辰.而少明太皆聚者.亦所以全乎陽而為生也.至于南離陽位.君火居之.而又總為三陰者.蓋巳午未皆長氣也.有生則必有長.長者實氣也陰也.北陰無以實長.故三陰亦聚于南.所謂天以陽生陰長者此也.西為蓐收正位.燥金居之.故西為陰方.為成為收.而三陽又居之者.蓋藏物必自下.收物必自上.生物必自下.殺物必自上.且自暑而涼.自秀而實.皆自上而下.上者陽也.而其時之肅殺者、亦陽也.申酉戌為肅殺之方.故三陽亦聚于此.所謂地以陽殺陰藏者此也.蓋天之二氣.分為四象.北為陰.西為陰中之陽.此地之二象.東為陽.南為陽中之陰.此天之二象.而生長收藏之理.備著于此矣.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

    作者: 吳明珠  
     《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轉]

      (注:傷寒論中疾病的傳遞規(guī)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實際上就是五行相生順序,分析人手足三陰三陽經的分布及相互關系從里面往外面順次一圈依次為太陰、厥陰、少陰、太陽、少陽、陽明正好與疾病傳遞規(guī)律陰陽相反,即依次太陽對太陰,陽明對厥陰,少陽對少陰,太陰對太陽,少陰對少陽,厥陰對陽明,這應該不是偶然的,人與天和而不同
     

    摘要
      本文說明了《傷寒論》中大部份六經病主癥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癥狀;開樞闔從《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體的出入問題。并明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關鍵詞:三陰三陽、六經病
    前言
      張仲景原序中說:「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可見張仲景著述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內經》的影響。《內經》對人體三陰三陽的論述見于多篇,從人體分部、陰陽氣的多少、生理功用等方面作了不少闡發(fā)。六經辨證作為《傷寒論》的重要學術成就,其六經病即以三陰三陽作為其理論基礎。
    一、六經病主癥與三陰三陽分部
      《陰陽離合論》對三陰三陽的分部作了闡述,其原則是「外者為陽,內者為陰」。以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為少陰,少陰之上為太陽,根起于至陰;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為太陰,陽明位于太陰之前,根起于厲兌;厥陰之表為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在沖脈之上,少陰根起于涌泉,在太陰之后;厥陰根起于大敦,在少陰之前。綜上,三陰三陽在人體有確定的分屬部位,大致與足六經相同。
      《傷寒論》大部分六經病之主癥包含了足六經循行部位的癥狀。如足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夾脊,故太陽病有頭項強痛。足陽明經下膈屬胃,故陽明病以胃家實為主。足少陽經起于目銳眥,入耳中,故少陽病見目眩。足太陰經入腹,屬脾故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足厥陰肝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胸脅,故厥陰病見氣上撞心,心中疼熱。可見,《傷寒論》六經病與《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均是以足六經為基礎。
    二、六經病證治與陰陽氣的多少
      《內經》是先秦哲學中陰陽理論與醫(yī)學結合的典范。《內經》的作者認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其陰陽的含義是廣泛的,其中三陰三陽是重要組成部分。何謂三陰三陽?《素問?天元紀大論》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三陰三陽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而異用也」。此處所謂陰陽之氣實指人體的正氣。因此,《內經》中的三陰三陽,除以足六經經絡循行作基礎外,其重要的劃分依據(jù)是陰陽氣的多少。
      人體陰陽氣的多少與疾病的發(fā)生密切相關,如陽明陽氣最盛,《至真要大論》曰:「兩陽合明,謂之陽明」,因此,陽明病多邪正交爭劇烈,以里熱實證為主;厥陰為兩陰交盡之處,《陰陽類論》曰:「一陰之厥作朔晦」,為陰盡陽生之處,故其病多寒熱夾雜。
      六經病的治療也應當固護三陰三陽之氣,如太陽陽明陽氣充盛,故治療上太陽病采用辛溫發(fā)汗,如麻黃湯、桂枝湯;陽明病以清下為主,如白虎湯和承氣湯,總之,共治則總以去邪為要。少陽陽氣較少,故治療應以和解為主,小柴胡湯為代表方劑,其用人參、甘草、大棗皆因病入少陽,正氣有衰,故以此益中氣,和營衛(wèi),助正抗邪。三陰病中太陰較少陰正氣充足,仲景提出「當溫之」的治療大法,以溫中健脾為主,采用理中丸、四逆湯等一類方劑。少陰病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退,正氣大虛,故治療當急溫之,附子、干姜為必用之藥。厥陰病用藥一般應遵循寒熱并用的原則,不可使藥性有所偏盛。張仲景在六經病治禁中對此有明確的提示,如在少陽病中指出不可發(fā)汗、吐下,以免耗傷氣血,出現(xiàn)變證。少陽病中也提出不可汗下,以加重陰陽之虛。他之所以在多處條文中反覆強調這些問題,皆因少陽、少陰本是陰陽二氣初生之處,故治療中應扶正加以去邪。
    三、六經病病機與三陰三陽開樞闔
      統(tǒng)觀六經病與《內經》三陰三陽雖以足六經為其結構基礎,但并不能說就等于足六經。《陰陽離合論》在敘述三陰三陽后,特別強調了其功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并云三陰三陽分言之「三經者不得相失」,而為一陰一陽。合言之「陰陽沖沖,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對于三陰三陽開樞闔的問題,后世有多種解釋,一般認為于陰陽氣的運行有關。開指氣機發(fā)于外,闔指氣機蓄于內,樞指氣機可出可入。以上說明,《內經》所云之三陰三陽從根本上講是指人體氣機的出入問題。
      《傷寒論》繼承并運用了《內經》這一理論,將之具體化到外感病的病機中。
      太陽為開,應當與《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太陽主外」,《陰陽類論》「三陽(即太陽)為父」,《熱論》「巨陽(即太陽)者,諸陽之屬也」,「為諸陽主氣」合看,其意即諸陽脈之氣皆通于太陽,而為衛(wèi)外之能。張仲景認為「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風寒之邪侵犯人體,太陽首當其沖。其病在表 ??,以脈浮、惡寒揭示陽氣向外抗邪之病理,為外感病的初始階段。太陰亦為開,《陰陽類論》「三陰為表」,乙太陰為陰之表,食不下、自利益甚等說明太陰病主要以局部中焦陽氣不足為病機,是三陰病的初始階段。
      陽明厥陰皆為闔,《傷寒論》指出:「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此從生理上說明陽明為陰陽氣所歸之處。病理上病邪,不論寒熱,一旦入于陽明,則也無所復傳,形成「胃家實」。厥陰病為六經病之最后階段,《陰陽類論》「一陰至絕作朔晦」,可見厥陰不僅是陰盡之處,又主陽之生,故張仲景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揭示其熱化之機,而又以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說明其陰寒之本。
      少陽與少陰皆主樞,但少陽為陽樞,《陰陽類論》云:「一陽為游部」,少陽樞機運轉,則陽氣外可從太陽之開,內可從陽明之闔,陽氣得以升降自如,故稱為游部。若邪入少陽,則樞機不利,陽氣內郁而為火,故張仲景以「口苦、咽干、目眩」,作為少陽病的題綱證。因火灼津傷則咽干,火擾清竅,則目眩,火熱上蒸則口苦,反映了陽樞不利的發(fā)病特征。少陰為陰樞,尤在涇曰:「少陰為三陰之樞,猶少陽為三陽之樞也」。《陰陽類論》云:「二陰為里」,「二陰為雌」,可見二者有陰陽表里之區(qū)別。從生理上來看,少陰之樞著重于水火既濟,以維持人體的陰陽動態(tài)平衡。若少陰之樞機不利,則人體陰陽失衡,或陽氣虛衰,陰寒內盛,或陰虛陽亢,張仲景謂:「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以上一證一脈,反映了陰樞不利,陰陽兩虛,形神交困。
    四、六經病傳變與三陰三陽排列
      六經病的排列順序一直是歷代醫(yī)家研究的重點,從《傷寒論》原文來看,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與《素問?陰陽離合論》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少陰排列不同,其區(qū)別在于少陰、厥陰的順序不同。而與《素問?熱論篇》「傷寒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完全一致。但《熱論》三陰三陽不言開闔樞,只言經絡循行,而《傷寒論》六經病不僅包括了經脈循行部位的病變,也包括含了開闔樞功能失常導致的病理變化。因此,可以說《傷寒論》六經病是合理繼承《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基礎上,結合《熱論》六經傳變理論而形成的。
      張仲景并沒有機械地繼承《熱論》日傳一經之論,而提出靈活的六經病傳變規(guī)律,正是受了《陰陽離合論》三陰三陽理論的啟迪。如以陽明為例,《熱論》提出「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但《傷寒論》對陽明病傳變規(guī)律的論述更加詳盡,并能有效地指導臨床。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說明少陽病變可傳入陽明。187條「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fā)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fā)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說明太陰病可轉出陽明。這些論述均是以陽明為闔為理論基礎的。
      總之,《內經》三陰三陽理論與《傷寒論》六經病的病因病機、證治等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六經辨證是在六經病的認識基礎上對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加以總結而形成的,因此,三陰三陽很可能就是張仲景撰用《內經》理論為《傷寒雜病論》的核心。
     注:按《素問?熱論》所云,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六日竟后,至七日又復太陽。故傷寒六經的傳變,亦是七日來復。三陽主動,故頭尾先動,中節(jié)后動;三陰主靜,則開樞合順次傳遍,整體除開少陽按逆向相生分布,不斷由子傳母。經絡系統(tǒng)大都以陰陽來命名。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和陽兩方面,兩者之間又是互相聯(lián)系的。經絡的命名就包含有這種意思。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相互之間具有對應關系(表里相合)。 
           手足手足

       太陰(肺經脾經)-陽明(大腸胃經) 
      少陰(心經腎經)-太陽(小腸膀胱)

       厥陰(心包肝經)-少陽(三焦膽經)  
      三陰三陽是從陰陽氣的盛衰(多少)來分:素問?至真要大論》說:「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氣有多少異用也。」「陽明何謂也?」「兩陽合明也。」「厥陰何也?」「兩陰交盡也」(實際上三陰三陽之說暗合正反合或者入、證、合的基本規(guī)律,其基本規(guī)律類似附設六脈的過程,兩陽合明之「陽明」對應三陽之陰陽相合之靈,兩陰交盡之厥陰,對應三陰之陰陽相合之靈,從這點意義上來說陽明和厥陰分別對應太極兩魚眼,這從內經將人體以腰部為界劃分為上下陰陽兩部分也能看出端倪。傷寒論中疾病的傳遞規(guī)律如其順序是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實際上就是五行相生順序,這并不妨礙內經所謂以少陽、少陰為樞的理論,其中樞乃是因為入證合之「證」作為關鍵,而對應附設六脈之實位脈,是本底之脈。陽明和厥陰正應「明本非明」.之所以少陽、少陰為樞,主要是因為二者陰陽氣機都比較弱小,有向多個方向發(fā)展的潛力,而樞的作用恰恰如此,可左右轉,就陰陽的質量而言:少陽最弱,太陽最強,陽明次之,因為陽明是已經合之陽,三陰也與此類似)。 

       黃帝內經?靈樞?陰陽系日月第四十一:「黃帝曰:合之于脈,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也,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東南之位)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南偏東之位) ,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于前,故曰陽明(注:因此陽明可能指東、南兩陽)。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西北之位),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北偏西之位),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注:因此厥陰可能指西、北兩陰)。」
      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于經絡的命名,包括經脈、經別、絡脈、經筋都是如此。分布于上肢內側的為手三陰(手太陰、手少陰、手厥陰),外側的為手三陽(手陽明、手太陽、手少陽);下肢外側的為足三陽(足陽明、足太陽、足少陽),內側的為足三陰(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從手足(上下肢)陰陽的命名可以看出,經絡學說的形成與四肢的關系是最為密切的。 
      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中有關于十一脈的兩種寫本(第二種又分甲、乙兩種本子,文字基本相同),這是較《內經》為早的古代經絡學說文獻。十一脈的名稱,是以「臂」「足」分陰陽,與手足分陰陽的意義是一致的。




    傷寒論的三陰三陽

    傷寒論中所說的三陰三陽并非內經中所說的三陰三陽,而是一個病位與病勢的描述。太陽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陽經,足太陽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體表,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屬陽癥的初起。陽明病涉及到手足陽明經府那就是說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還有大腸經,胃經。從《傷寒論》的癥狀來看,主要是足經的癥狀。屬于陽癥的極期。正邪斗爭激烈,所以表現(xiàn)了大熱大實的癥候。少陽涉及到了膽經,膽府和三焦,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它是陽癥的后期。進入少陽的邪氣,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熱邪。如果邪氣在少陽經的話,那是寒邪,因為它有往來寒熱這個癥狀。邪在經的時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時候它化熱。少陽是個小陽,所以它抗邪的能力并不強,所以它是陽癥的后期。太陰病涉及到脾經,涉及到脾臟,沒有涉及到手太陰肺。手太陰肺的病變在太陽病的階段就常常表現(xiàn)出來了。傷寒論中的太陰病,只講到太陰脾的病。它是陰癥,僅僅涉及的脾陽虛,屬于是陰癥的初期。少陰病涉及到心腎,涉及到腎經屬陰癥的危重期。心腎真陽虛衰為主的這種少陰病,不去積極的救治,常常會出現(xiàn)不良的后果;外來的寒邪為主,寒勝傷陽的癥候,只要他心腎真陽沒有完全衰竭,我們經過積極救治,把陰寒驅出體外,還有很好的愈后。厥陰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如果這個病是由少陰傳來的,那就是陰癥的末期,有死無生呀。當陰寒邪氣特別盛,盛到了極點的時候,而相火被郁到了極點的時候,相火爆發(fā),陽氣來復,所以厥陰病就可以有陽氣恢復的這種機轉。如果陽氣恢復之后,陽復陰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陽氣恢復太過呢,又可以轉成熱癥,轉成陽癥,所以厥陰病篇又存在著陰盡陽生的這種變化,所以它既是陰癥的末期,又是陰盡陽生的階段,這就是厥陰病的特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PP | 亚洲高潮喷水无码AV电影| A三级三级成人网站在线视频| 国产白嫩护士被弄高潮| 精品少妇av蜜臀av| 在线 国产 欧美 专区| 少妇AV射精精品蜜桃专区|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码|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AV性色在线影院|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男人添女人下部高潮视频| 好紧好滑好湿好爽免费视频|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2019亚洲午夜无码天堂| 国产在线高清视频无码|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av| 国产精品一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APP| 亚洲 日本 欧洲 欧美 视频|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欧美| 午夜射精日本三级| 人人爽人人片人人片AV|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久久影视|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乱人伦无码中文视频在线|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主页| 精品 日韩 国产 欧美 视频|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 国产综合有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软件|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好湿好爽好疼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