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萬山講《傷寒論》筆記 第四集 第04講 關與六經辨證的若干問題 六經辨證是對三陰三陽辨證的簡稱 《黃帝內經》中的三陰三陽是一種生理概念。三陰三陽在《傷寒論》中的含義,是一種病理的概念,包含病位的意義病性的意義病勢的意義,實際上是一個病證的概括。 病位 病性 病勢 太陽 足太陽經 腑 體表 陽證 初起 陽明 手足陽明經 腑 陽證 極期 少陽 膽經 膽腑 三焦 陽證 后期 太陰 脾經 脾臟 陰證 初期 少陰 心經 腎經 陰證 危重期 ① 心腎真陽虛衰為主是危重 ②以外來寒邪盛為主傷陽的證候,只要心腎真陽沒有完全衰退,把陰寒驅岀體外有很好的預后。 ③心腎真陽不衰而以寒盛傷陽為主的證候,陽氣恢復以后可以自愈。 厥陰 肝 心包 陰證末期死證 陰盡陽生復陽 ① 從少陰傳來的是陰證末期死證 少陰心腎真陽虛衰又導致厥陰相火和心包的相火衰竭。確實是陰證末期陽亡而死,有死無生。 ②厥者盡也厥者極也,不是由心腎真陽衰微而傳入厥陰 ,而是外來陰寒邪氣郁遏了厥陰相火,就可能發生變化。 當陰寒邪氣特別盛,盛到極點時,而相火被郁到極點時,相火爆發陽氣來復。厥陰病就可以有陽氣恢復的轉機,陽氣恢復后,陽復陰退病就可以自愈。 如果陽氣恢復太過又可以轉為熱證,轉為陽證。所以厥陰病又存在陰盡陽生這種變化。 六經傳經 太陽表證可傳任何經 ↗ 陽明 ↑ ↘↖ ↗ 少陽 ↘↖ ③ ↓ ↙↗ ↘↖ 太陽 → 太陰 ↘↖ ↓ ② ↘①↖ 少陰 ↙↗ ↓ ↙↗ ↘ 厥陰 ↙↗ 太陽邪氣可傳任何一經,體表陽氣屬太陽所管,體表陽氣被外來風寒邪氣所傷,等于人體防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出現缺口,所以邪氣就可以傳其它五經。 少陽可以傳陽明,邪入陽明一般不再傳其它經。《傷寒論》“陽明者土也,地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所以邪氣入陽明以后 就象萬物是大地化生,最后都回歸大地一樣,再傳其它經是不可能的。陽明的里熱,尤其是陽明的里實證,是通過瀉下,就在陽明本經解決,一般來說陽明的燥熱實邪不能傳其它經。 太陽→五經(陽明 少陽 太陰 少陰 厥陰) 太陽→少陽→陽明 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厥陰 以上顯然是邪氣由表傳里,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到重這樣的一種過程。 一臟一腑 , 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比如: ①太陽和少陰(壬癸水),膀胱和腎 臟腑相連 經脈相互絡屬、相表里。所以太陽之邪有飛渡少陰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少陰陽氣恢復以后臟邪還腑, 陰病岀陽,少陰可以外岀太陽。就是當寒邪盛的少陰病而不是真陽衰的少陰病,少陰陽氣逐漸逐漸恢復,然后祛邪達表,使少陰臟邪還腑, 陰病岀陽,可以外岀太陽。 ②少陽和厥陰相表里(甲乙木),少陽之邪不解可以內傳厥陰,厥陰陽氣恢復以后邪氣又可以外岀少陽。《傷寒論》厥陰病篇有“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提示了厥陰陽氣恢復以后驅邪達外,厥陰之邪外岀少陽。 ③陽明和太陰相表里(庚辛金),《傷寒論》“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為陽明病也。”這是太陰濕濁不化郁久之后從陽明燥化,外岀陽明的例子。陽明化太陰在《傷寒論》中沒有條文,但臨床上醫生見到陽明病以后,用瀉下藥太過,結果導致脾陽損傷,而轉成下利不止的太陰病。 后世術語 循經傳: 不是按經氣流注(子午流注)次序,是指《傷寒論》寫六經病的時候寫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的次序。如太陽傳陽明,少陽傳太陰,叫循經傳。少陽傳陽明就不叫循經傳,因《傷寒論》的次序不是這樣。 越經傳: 隔一經或者隔兩經傳的都叫越經傳。比如太陽傳厥陰,太陽傳少陰,傳太陰,傳少陽都叫越經傳。 表里傳?夫妻傳 雙向的,太陽?少陰(壬癸水),太陰?陽明(庚辛金),少陽?厥陰(甲乙木) 六經病的變證 六經病失治或誤治以后(失治就是沒有及時治療,誤治是治療方法不對,當用汗法錯誤的用了下法。)使臨床癥狀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以后的病癥不能用六經病來命名的。后世醫家把它叫做“變證”。 一個病失治或誤治以后,如果它發生了新的證候屬于陽明病就叫陽明病,如果新的證候屬于少陽病就命名為少陽病。不能把它叫做變證,只有這個新證不屬于六經病,不能用六經病來命名的,后世醫家統統把它叫做變證。在《傷寒論》里也把它叫做壞病。 典型的六經病失治誤治后,或寒或熱,或實或虛,或者在臟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腑腔,變化多端,錯綜復雜。 張仲景給了一個基本原則:“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觀其脈證”是看看現有脈象表現證候特征;“知犯何逆”的“逆”:逆者,錯也、誤也,就是了解過去錯誤的治療方法;“隨證治之”然后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十二字既是治療變證的基本原則,也是中醫辨證論治精神在《傷寒論》中文字描述上的集中體現。 六經病發病特殊形式 合病 并病在《傷寒論》中,只用于陽經(三陽經),在三陰經中沒有用過這個詞。 后世醫家有的把合病 、并病廣泛化了。把一陰一陽經同時發病的也叫合病。把三陰經中兩個陰經同時發病的,或者一個陰經證候未罷又岀現另一陰經的證候也叫做并病。這應當說不符合《傷寒論》中合病并病的慣例。 合病:兩個以上陽經同時發病。一般是邪氣太盛,一旦傷人就使多個經感受了邪氣而發病。 并病:一陽經證候未罷又岀現另一陽經的證候,發病有先后次第之分。 直中:外邪不經過三陽直接侵犯三陰而發病。 比如夏天痛喝冰水,同時開空調睡涼席,第二天不斷拉水樣瀉,這就叫太陰直中。 少陰直中:老年人腎陽虛衰,就怕外來寒邪直中少陰,“傷寒專死下虛人”下元虛損,腎陽不足這種人,一得外感傷寒就表現,“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證候。少陰直中病情比較危重。 六經辨證與其它辨證的關系 八綱辨證 辨證的一個大的綱領,是從六經辨證中提取岀來的一種辨證的方法和思路。歸納為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類證候。如果八綱辨證是指示街道,六經辨證就是詳細到門牌號碼。 臟腑經絡辨證 后世醫家以六經辨證為資料,分析歸納總結臟腑經絡可能岀現的寒熱虛實種種證候羅列岀來,二者不能完全代替。而六經辨證是臨床經驗總結。 氣血津液辨證 病因辨證 衛氣營血辨證 主要是辨溫熱病 三焦辨證 主要是辨濕熱病 隨著疾病譜的變化,明清以后得溫熱病的比較多,就產生了衛氣營血辨證主要是辨溫熱病,和三焦辨證主要是辨濕熱病。而六經辨證主要是辨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病變的,把這三種辨證方法綜合起來,就涵蓋了所有外感病的辨證方法。 第一個給《傷寒論》注釋的是金代的成無幾公元 1144年著書《注解傷寒論》。明代方有執的《傷寒論條辨》,清代柯韻伯的《傷寒來蘇集》,清代的尤在涇的《傷寒貫珠集》這四本書是過去研究生入學考試的指定參考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