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風土 《萊丘銘》又叫《東萊山銘》。在山東萊州城東大基山(古稱東萊山)道士谷的南端,有一座過、戈二侯祠,二侯墓之左的摩崖上有石刻文字,就是這《萊丘銘》。現因年代久遠,石崖已崩塌。南宋紹興初年,曾任淮南知州的任伯雨攜兒孫在東萊山拜謁祖陵,拓下并保存了珍貴的《萊丘銘》,由于《萊丘銘》拓片被放在了家譜內,幸免于天災人禍,讓今天之人能一睹四千年前的夏朝文字的真實面目。 《萊丘銘》是很重要的古文,全篇共169字,其中正文144字,尾書22字,銘名3字,對研究夏代歷史文化意義重大。本人認為,在夏代留下的文獻中,它的重要僅次于禹王碑,排在倉頡文之前。馬賀山先生把這篇古文翻譯過,他的銘文附在后面。我認為他的譯文有些錯誤之處,故重新譯了一下,朋友可以對照了看。吾不敢掠人之美,他譯出的字,用藍色標示。 箂丘銘譯文 箂丘銘 粵唯:神禹封建,弛國簡戎。過戈外拱,貊(mò)域寵厶(sī)。 夏帝相乙亥歲中冬東曜日鄩孩睪貞、薛箂禱剌血書銘 白話譯文: 大約是這樣的:神禹封邦建國,實行馳國簡戎的政策。 過戈是夏外圍的拱衛,與貊(mò)域異族交往。 夏后氏的相威儀永存,生下了少康。 逢蒙和后羿相伴猖狂,踏滅夏鼎,煽惑災殃,出行奏著樂曲為禍,大吃大喝連肉醬都吃厭了。 俑人寒浞戴上頭冠,篡奪國器,蹂躪周邊,屢屢勸其罷兵,但他象豬狗一樣貪吃,祥麟討厭他,遠遠避開。 憑籍有分封,飄泊中(的少康)依附舜的龍族,執掌任氏;后來改姓易倫,加入舜的氏族,學習了高超的廚藝,受到族長的喜愛和不斷的眷顧。 我睪、薛二人鋪上草苫,跪拜在此申先祖之冤曲,在箂丘立石,鐘銘鐵嵌,再造陵墓,請百神護衛。 這次修墓,棺衣未損,繩子盤繞的也很結實,墓及周邊無毀,風水沒破壞,寒亭也沒受攪攏。 我們恢復了原姓氏,繼承了封侯的金券。 夏帝相乙亥歲仲冬東曜日鄩孩睪貞、薛箂禱執血書銘 譯文詳解: 粵唯 粵,語氣詞。《註》語辭發端。《說文》審愼之詞。《徐曰》凡言粵者,皆在事端句首,未便言之,駐其言以審思之。粵唯的意思是“大約如此”,相當于佛經前的“如是聞說”。 神禹封建 神禹就是大禹,封建就是封邦建國。把爵位、土地分賜,使之建立邦國。相傳 黃帝為封建之始。但史實九服制封建自禹始。 弛國簡戎 松施控制,放棄武力,實行和平政策。注意第一字“弛”字右上是“也”字,是識別此字之關鍵。簡本意是竹簡,有查驗之意。 過戈外拱 過、戈是夏代寒浞當政時的二個屬國,寒浞封長子澆于過,封次子豷于戈。過國在今萊州城北三十里處建都,在今掖縣(萊州)西北近海處。戈國在河南中部,具體位置不清楚。過在夏的邊疆,所以說“外拱”。文中的拱字偏旁不是提手旁,疑為軟耳旁,字意存疑,晢譯為拱字。意為過、戈拱衛夏都。 貊域寵厶(sī) 貊本是一種獸,古時漢族稱東北方民族為貊,東北方就是貊域了。厶既私字。寵厶二字我解釋不清楚,字面上寵私就是恩寵與私惠或寵愛親近的人。有可能是指寒浞,娶東北蚩尤氏姜姓女子姜蠡為妻,生子豷、澆,是為寵私。或指寒浞將過戈二地封給他二個東北貊域女子所生兒子是為寵私。或指后羿寵用寒浞?總之不甚理解。 這第一個字不認識。這個字,右半邊是繁體龍字的半拉,左邊上是后字,不是斤,下面是個反寫的百,字意是夏后氏。第二字相,相是是夏代第五代帝君。第一代是禹,第二代是啟,第三代是太康,第四代是仲康,相是第五代,他兒子就是少康。在寒浞掌權的第二十年,相與寒浞之子過澆在帝丘戰,不勝,兵敗被殺。相字很有意思,是個倒了的相字,好象意思是死去的相。 永欽舞歝(yì) 欽字,威儀悉備曰欽,舞即無。歝yì與斁同,意為終止。永欽無歝是說相的威儀永存無終止。在網上查“無斁”一詞,有《西湖二集》書:“魂魄累王,作配神主,與王英靈,永遠無斁”之語。 降而少康 是指相有遺腹子少康。少康是夏代第六任正統帝王。從相死到少康繼位,其間數十年,是后羿和寒浞掌權,但其帝王之位不被承認,史稱無王時代。少康誕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具體哪一年有多種說法。本人相信是公元前2120年生。 夅羿陪狂 第一個字是夅(jiàng),不是奸字,也不是妖字,這是指逢蒙,就是跟后羿學射箭的徒弟,歷史上后羿干的壞事,逢蒙都參加了,是后羿兇惡的爪牙。第三字不是倍,是陪,意思是重、隨、伴、倍。意為二人狼狽為奸。 遝滅夏鼎 遝(tà),通踏。羿趕走了相,奪了夏的天下。 煽惑災殃 禍旅鑾笙 笙是古樂器,竹制。小者稱為“和”。此字字形木邊有口,是為和,小笙也。本句講出行乘鑾奏樂,沿途禍民。 憎醢兇嘗 醢(hǎi)是肉醬,嘗就是嘗,品嘗。這句是說,大吃大喝連肉醬都吃厭了。 浞甬戴弁 第一字為浞字,仔細看,與蹊躪戎疆的足字旁比較,就能認出右邊是足字,左邊的小爪就成三點水了。浞指寒浞,甬通俑,是代替活人隨葬的人偶。據說是春秋戰國才有俑出現,今日一見,夏代就有了。弁是冠,就是帽子。此字左邊不從山,從軟耳旁。浞甬戴弁是罵寒浞是戴帽子的俑。 篡封盜豋 豋就是登,是古代一種祭器名。祭神祭祖都是帝王的權力,掌握祭祀的權力也就掌握了王權。這句話是說寒浞其權力是篡奪的,不正。夏太康時期,太康失民心,后羿就是在夏民的擁戴下攻入斟尋,趕走了夏帝太康。后來殺仲康,又趕走仲康之子夏帝相。 蹊躪戎疆 蹊,意思二種,一是小路,二是踐踏,此處為踐踏。躪即蹂躪。此句講其多侵略。 狶獫噬吞 狶(xī)是豬,獫(xiǎn)是狗,噬(shì)是嘴。全句是講豬狗貪食 。寒浞的兒子叫豷(yì),意思是豬喘氣,寒浞滅戈后,將豷封于戈地。罵狶獫噬吞,不知是否有所指。 祥麟嗤避 嗤(chī):譏笑,嘲笑。麒,仁獸,祥瑞之獸。這里當指斟灌氏和斟鄩氏與浞戰不勝而退避。 籍有司封 籍,憑籍;司,管理;封,分封。憑籍禹的分封。 颩賴舜龍 颩,拋擲,這第一字從風旁,凡是風旁的字,都與風有關,譯成飄或風,就算想錯都錯不多。第四個字龍,據我所知,漢字中唯一一個帝字旁的字就是龍字。此句是說少康在其母族有仍氏被過澆追殺,有仍氏不得已趕走了少康,就是颩,拋棄。傳說舜是天上龍的后代,其子孫便為龍族。少康被有仍氏趕出后投靠了舜族的有虞氏。此句是說被棄后全依賴舜的龍族。舜族為龍族,在此又得證。相傳太昊是中國最早以龍為圖騰的氏族,太昊又叫伏羲,蛇身人首,風姓。舜是黃帝的八世孫,和太昊不是一族,舜是龍族在這里確認了,太昊的龍在什么地方確認呢? 摯都任氏 摯都任氏,據任姓家譜記載,黃帝之子禺陽在得姓以后,六傳至奚仲,再封于薛(今山東省滕州市南)。《左傳正義》云﹕太昊后,謝,章,薛,舒,呂,祝,終,泉,畢,過,此十國皆「任」姓也。少康母為有仍氏人,仍既任也。少康在有仍氏擔任牧正一職,負責掌管牲畜,就是摯都任氏。 改姓附侖 寒浞在過國的兒子澆聽說少康的消息,派人追殺,少康無奈投奔舜之后裔有虞氏,作了庖正,掌膳羞之官。 以帝禹之后投舜族,這就是改姓附侖。侖就是倫,天倫、人倫、倫常。 奕狎味嗅 第一字奕,《詩·商頌》萬舞有奕,當美解,這里也同樣。第二字狎,古意同習,就是學習之意。第三四字味嗅,做廚藝解。這里是講少康學習廚藝很好。相傳少康廚藝極高,杜康酒就是他造出的。 傾眷降降 眷:顧也。是親屬、愛戀之意。降降是降之又降,多降。此句是指有虞氏首領虞思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邑交由少康管理。如此重恩,便是“傾眷降降”。 睪、薛更苫(shàn) 睪、薛是二人之姓。睪(gāo),今字為皋,出自遠古東夷部落少昊氏族皋陶(gāoyáo)氏之后,皋陶曾是大禹指定的接班人。睪是多音字,有四個讀音,今取最通者讀之。薛姓據傳是奚仲之后,奚仲是夏禹之時的車正,職掌車服諸事。他生活在山東棗莊,古名嶧地,古薛字頭上也有山,下面有辛,可見地名之傳承。苫是草簾子,草墊子。古時孝禮,居倚廬,寢苫。此句講睪、薛二人鋪上草苫。 筑碣萊丘 碣,特立之石叫碣。就是在萊丘刻石為碣。 鐘銘銕(tiě)欣 銕通鐵。欣,似通嵌。《墨子·耕柱》: 子墨子曰:“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本句意為刻石記錄,如鑄鐘銘,如鐵鑲嵌。 兩造護靈 兩造就是再造。 百神徼(jiào)土 徼,巡察護衛。 梘(jiǎn)實繩趺(fū ) 第一個字上頭從木不從土,因為此字與“相”字僅下半部不同,所以此字念梘。有二種意思,一是棺衣,就是覆蓋在棺上的棺衣;二是引水用的竹、木管子。此處當為棺衣。趺,兩足交疊盤坐。此處說棺衣沒有爛,縛棺的繩子也盤得很好。 堪輿(kān yú)不毀 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堪輿亦做地形、風水解。此處是說墓及周邊無毀壞。 寒亭無攪 寒亭不太好理解,古寒國又叫寒亭,在今天之濰坊。寒部落是任姓,是黃帝之裔。他們的始祖寒哀曾為黃帝駕馬車。寒浞就是寒族的人,當時寒國國都就是寒亭。從文意看,寒亭當為墓邊小亭,沒被打攪破壞。奇怪的是奚仲也是為禹駕車的,奚仲也是寒國人嗎? 侖源復整 侖就是天倫,就是倫輩,親族關系。文中前面講少康改姓附倫,這里睪、薛二人又倫源復整,是不是當時只要被滅族,到別的氏族中生活,都要改姓附倫? 金券侯丞 大禹封建,是不是都要有金券?第三字是侯字,廠字頭下一個天,可能還有人認出來,廠字頭翻一下,就難認了。這個字還有一疑似字,就是族字的右半邊,但我沒查到根據,故放棄。過戈的祠堂叫二侯祠,本人初見時很奇怪,為什么不叫二王祠?譯到這里方明白,大禹在封建時,是按九服封的,離夏都五百里外就都是侯。金券侯丞就是繼承侯爵。《周禮·夏官·職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國: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夏帝相乙亥歲中(仲)冬東曜日 夏帝相已乙亥到底是哪一年?說法多種,有位叫藍垂芬的人,在藍氏族譜中發現歷史能上溯到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據其推算夏后相在位乙亥—壬寅為公元前2146—前2119,刻銘時相已經死了,六十年一甲子,當為公元前2086年。本人認為這算最可信的。注意文中的亥字,是二個亥字相重。仲冬,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十一月。處冬季之中,故稱中冬。《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仲冬的叫法這么早就有,叫人很驚奇。東曜日很奇怪,中國的曜日有七個,日月火水木金土,日曜日就是星期日。七曜日分別對應一周七天,星期不是外來的歷法,是中國傳統的,在這一點上,中外一致。懂英語朋友一定知道,在英語中,星期天是太陽,星期一是月亮,周二到周六是火水木金土五星,如果有人非說這是巧合,那他小時候頭一定被門夾過,中外古文化是同源的。本人理解,東曜日,東方屬木,所以是木曜日,就是星期五。 鄩孩睪貞、薛箂禱剌血書銘 這頭二字,有人譯成孤孩,有人譯成呼號,都錯。這二個字念鄩孩,鄩指斟鄩氏,亦作斟尋,是夏的同姓諸侯國,位于今山東省濰坊市西南。斟灌故城在壽光縣東五十四里,在濰坊市北部,二地相鄰。箂州與斟鄩相鄰,斟灌先被滅,斟鄩后被 滅,二侯逃到東箂山很合情理。斟鄩是夏都,太康、后羿都曾居此。睪貞、薛箂是二個人名,在墓碑上,平輩的都并排寫在一起,譯此文時如連這都分不清,就太糟糕了。睪、薛都是古姓,貞、斟同音,斟、箂都是地名,以地為名在古時很普遍。這個箂字比箂丘銘的箂字多了二橫,但也還是箂字,夏代文字變化很多,大家只要注意一下本文中的三個銘字,其變化之大就讓人驚詫不已。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子禺陽封于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其于薛國(今山東省薛城),后世子孫以國為氏。曾一度遷邳(今山東省微山西北)。 這篇文章里還可以看到一種現象,就是夏篆善變。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字往往差別很大,我在后面附上幾個字的字形對比,大家可以一閱。 本文譯出細看,有疑問若干: 其一、睪、薛二姓,疑為斟鄩氏和斟灌氏之后,在斟鄩被寒浞所滅。那斟鄩氏和斟灌氏,是否就是皋陶和奚仲的氏族? 其二、二侯祠是否為睪、薛二人所建?二侯祠真是過、戈家的? 其三、亥字的寫法,是二重亥,可能一甲子后就加一重。 其四、舜是龍族,丹朱是鳳族,他們是同時代人,龍鳳是否從此始? 其五、斟尋到底在哪?是在洛陽二里頭還是濰坊?是不是有二個斟尋?一個是太康、后羿、寒浞當政所在之處,一個是相投靠斟鄩氏的地方也叫斟鄩? ………………………….. 本文歷史背景簡介: 大禹的兒子叫啟,孫子叫太康。太康在斟鄩當政時,貪玩不理政事,失了民心,四夷背叛,被北方的有窮氏(東夷族,非夏族)首領羿乘機奪了政權,史上稱為太康失國。羿奪得權位後并沒有敢稱王,而是把太康之弟仲康立為王,但國事全由羿來治理。后來羿殺了仲康,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羿公開稱王,把相趕跑了。相跑到與夏同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夏有十二個氏族)之地,在斟鄩繼續稱王。羿好射獵,不善治理,重用一個叫寒浞(zhuó)的家臣。羿在五十八歲時強娶了十八歲的純狐為妻,純狐與寒浞私通,羿篡權才二年,寒浞就趁羿在外射獵的機會將羿及其家人殺掉,霸其權、奪其妻。寒浞宣布了后羿的罪狀,開始屠殺有窮氏族人,然后自立為王,改國號為寒,建立了寒國。據后漢書記載,寒國在山東濰坊寒亭區。寒族始祖是為黃帝駕車的,寒族與黃帝族是親戚。相曾經想復國,率兵與寒浞打過,但打不過。寒浞后來掌權四十年左右,對民眾較好,所以統治穩定。寒浞的正妻是北方人,姓姜,是蚩尤后人,生下二子叫豷(yì)和澆,這二個兒子力大無窮,能旱地行舟。在相十九年的時候,寒浞出兵打下了斟灌氏的戈邑,把戈國給了豷,把過國給了澆。又過了六年,澆受父命率過國之兵先后打敗了親夏的斟灌氏與斟鄩氏,又過了二年,寒浞圍攻夏都,殺了在斟鄩躲避的相。相的妻子緡當時已懷下相的兒子,她從牆洞逃走至其母親家里避難,在寒浞二十一年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后,為有仍氏牧正。澆聞訊后,派人追殺有仍氏,少康無奈投奔有虞氏(舜之后裔),作了庖正。有虞氏首領虞思膝下無子,僅有二女。他將二女許配少康,賜給他田一成、眾一旅,并把綸邑交由少康管理。少康以綸邑為根據地組織余下的夏族民眾,設官分職。派女艾到澆廷中密探,準備恢復夏室。此時,躲避在有鬲氏的夏室遺臣靡得知少康準備奪回政權,親自帶領斟灌、斟鄩氏的殘余民眾與少康會師,聯合擊敗了寒浞。復立少康。而后少康滅澆于過,又派他的兒子杼滅豷于戈。至此,控制中原三代四后近百年的東夷族有窮氏覆滅,結束了四十載的“無王”時期。夏由此復國,后世稱“少康中興”。 斟鄩是當時夏代都城,就在今天河南偃師市翟鎮鄉二里頭村。 斟灌古城 斟灌古城應建于夏初,至今有4000年歷史。史記、左傳都提到斟灌,括地志也有“斟灌故城在青州壽光縣東五十四里”記載。晉人杜預提到過:壽光縣東南有灌亭。古城是一座面積兩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城,歷史上曾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是1863年,當時古城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城門,四角各設炮臺一座,安裝生鐵大炮兩門。城墻根寬四十米,城墻上可并行三輛卡車。 《吳太伯世家》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二年,吳王悉精兵以伐越,敗之夫椒,報姑蘇也。越王句踐乃以甲兵五千人棲於會稽,使大夫種因吳太宰嚭而行成,請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昔有過氏殺斟灌以伐斟尋,滅夏后帝相。帝相之妃后緡方娠,逃於有仍而生少康。少康為有仍牧正。有過又欲殺少康,少康奔有虞。有虞思夏德,於是妻之以二女而邑之於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后遂收夏眾,撫其官職。使人誘之,遂滅有過氏,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今吳不如有過之彊,而句踐大於少康。今不因此而滅之,又將寬之,不亦難乎!且句踐為人能辛苦,今不滅,后必悔之。”吳王不聽,聽太宰嚭,卒許越平,與盟而罷兵去。 《五德志》 靡奔于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澆及戲,恃其讒慝詐偽,而不德于民,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處戲于過,處澆于戈,使椒求少康。逃奔有虞,為之胞正。虞思妻以二妃,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鄭允障謀姡瑩崞涔俾殹C易雜胸斬疇a,以滅浞,而立少康焉。乃使女艾誘澆,使后杼誘戲,遂滅過、戈,復禹之績,祀夏配天,不失舊物。十有七世而桀亡天下。 夏本紀太史公曰: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氏)戈氏。孔子正夏時,學者多傳夏小正云。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網上偶見一圖,不知對也不對,貼上大家一閱。 附馬賀山譯文: 【萊丘銘】釋文: 圣唯,神禹封建,過國戈國,選灌尋拱貊域,寵賜龍衣,永欽無倖,降而少康。奸羿狺狂,遷滅夏鼎,煽惑,災殃熙布,鑾乘膾醢,兒嘗受用,浞邁篡封,澆殪蹂躪我彊,踐釗我社,豨貐後裔,祥麟喘避,籍有命,封飂叔豢龍,摯都任氏,敔姓附宗,垂諪喿哄,傾眷降降,悻、歸重苦,慮為鼻祖,筑碣萊丘,鏤銘銕所,兩造護陵,百神撃土,此行筑冤,聲實繩陚,堪輿不毀,寒亭無捋,宗源復整,金卷開丞。夏帝相乙亥歲中冬東曜日孤孩悻歸顥禱刺血書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