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高為師,身正為范” ——— 師德學習有感 道德,是一個社會推崇的基本行為規范,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主流價值取向。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行業道德標準,即職業道德。教師職業也有自己的職業道德,這就是師德。每一個從事教育職業的人,都要嚴格遵守師德,用師德要求規范自己的教育行為。 在我國有史記載的幾千年文化長河中,教育行業中涌現出無數師德高尚的楷模。大教育家孔子以其“有教無類”的無疆仁愛,令后人“萬世師表”,其教育思想影響中國幾千年,“澤被后世”;“清初三大儒”之一的王船山先生不為二臣的愛國氣節,讓人敬重;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師治學八十載的不悔癡迷,讓人崇敬;李桂林夫婦駐守“天梯小學”二十載的不舍情緣,“感動中國”;更有無數老師在危難生死關頭,以舍命救生的無言大愛詮釋了師愛的最高境界,讓我們的靈魂因他們而凈化,在心靈的最深處烙刻上了他們的名字…… 師德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標準。“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是兩千多年前《禮記》給教師職業道德定下的標準;唐代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幾乎成了教師職責的最經典定義;今天,《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用六句話概括出師德要義:愛國守法、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這六句話是歷史經念的總結,是21世紀對教育的要求,是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在教育上的體現。 在參加了學校組織的《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學習后,我們對師德有了很多新的認識。通過學習,我們對教師職業的理解提高了,從教心態端正了,我們的教育行為更規范了……在“愛國守法、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這六個方面中,我受益最大、最想說的是“終身學習”(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其它幾方面都做得很好)。 “終身學習”在教師職業道德中被放在最后,不能不說是一個失誤。 毋庸置疑,師德中“愛國守法、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極為重要。但我認為,教師的知識水準、教育藝術是更需要加以重視的從教條件。一個經受了十幾年、幾十年道德教育的老師,還在念念不忘地說“愛國守法、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否有點老生常談的味道?難道他們在這五個方面還有問題?客觀的答案是:絕大多數教師在“愛國守法、關愛學生、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教師師德修養真正的大問題在哪呢?在最后一條:“終身學習”。 現在,雖然每個教師都進行了專業的學習、訓練,但我們缺的還是學習,我們在學校讀書期間學到的知識遠遠不夠。教師要交給學生知識技能,當然要具備這些知識技能。當今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知識、新思想不斷涌現,要把這些“新”的東西交給學生,教師不能不學習。比如“互聯網背景下的語文教學”,就需要教師去學習這個新的思想,掌握相關的技能,指導學生利用互聯網資源去學習語文。學生個體的差異很大,興趣、愛好迥異,要培養、發展學生的特長,教育好這些有特長的學生,教師也要在這些方面加強學習。比如有的學生有藝體特長,我們就要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能給他們以具體的指導。而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以至達到藝術的水準,也要不斷學習。 現實的情況怎樣呢?多數教師在“終身學習”方面是不夠重視的。雖然我們也有“繼續教育”的制度、措施,也有考核,但多數教師是應付了事,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并無實效。 反思我的繼續學習就是這樣。在其它方面的學習也很被動,不到非學不可的時候,是不去學習的。這二十多年來,在教學方面真正的潛心學習,可能只是在剛參加工作時吧。當時,剛從事語文教學,疑難很多,為了把語文教好,買了很多書,真的算刻苦地去學習了,收獲當然也是很多的,比如對語文教學的思想及模式、語法、修辭、表現手法、各類文體的教學、古文字詞的理解及翻譯、寫作教學等都有很多心得。現在想來,這以后沒重視學習,實在是制約了自己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學習要因人而異,要根據自身的工作需要和自己教育、教學的弱項進行學習。工作不同,知識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比如語文教師就要重點在“讀”和“寫”上下工夫。每個人的知識、能力結構不同,弱項也不同。我們要及時通過學習去補救自己的弱項,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學習,主動學習,認真學習,不馬虎,不敷衍。然后是多途徑的學習,比如與同行交流、探討,研讀相關書籍,進行工作反思、撰寫論文,積極參加教學研究活動,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提高等。 最后,讓我們以一句耳熟能詳的話共勉,那就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讓我們以廣博的學識折服學生,無愧于老師這一光榮的職業。 2012年5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