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遼塔概覽 作者:遼塔
遼塔,顧名思義,遼代所建的塔。遼代是公元十世紀由中國北方的契丹民族建立的一個很有特色的國家政權。有遼一代,統治階級極其篤信佛教,在遼朝皇帝崇佛政策的推動下,上至達官顯貴、下到普通百姓,無不對佛頂禮膜拜。出于對佛事的需要,遼國境內佛塔、佛寺的營建十分盛行,特別是遼圣宗之后的幾代帝王,對于佛塔的建造更是不惜血本,直到道宗一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遼代后期,因修塔不堪重負的大遼政權實力大為削弱,最終走向了覆滅。“遼以塔廢”,許多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1]。位于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距離遼寧邊界僅有十幾公里的遼中京大塔(圖1),竣工于遼道宗壽昌四年(公元1098年),壽昌年間已是遼代的晚期,此時大遼的綜合國力已經大不如前,道宗皇帝還要傾舉國之所有,在首都建造這樣一座規模空前的超級巨塔,便是“遼以塔廢”的真實寫照。 圖1
遼代建塔之多,年均建塔量居中國歷朝歷代之前列。試想,今天的我們如果把日歷推到整整一千年前,那時正是遼國的鼎盛時期,澶淵之盟剛剛締結,北宋的歲幣每年正源源不斷的向北方輸送。那時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將是何等一個梵香繚繞、佛塔林立的北方佛國啊! 談起建立大遼政權的契丹,由于同是草原上的騎士,有一些現代人可能還會將他和匈奴、突厥這些游牧部落聯盟相混淆。然而,了解契丹的歷史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契丹是一個文化發達的定居民族,其文學、藝術、工業、城市建設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2]。而遼塔則是遼代藝術、建筑的典范之作。 契丹民族不但創造了強大的軍事王國,而且創造了博大精深、恢宏壯觀、燦爛的契丹文化,遼塔就是其文明程度的體現[1]。 總之,遼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甚至多民族交融的特色,是我國古代佛塔藝術的杰作[3]。 遼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以地為名的朝代,遼河、遼東、遼西的名字古已有之。而當代我們遼寧省的得名,也是源于已有了幾千年歷史的“遼”字。遼國和遼寧得名于同源,遼代的上、中、東三京的京城也都曾為歷史上的遼寧省轄地。 今天的遼寧省,絕大部分土地在遼代由中、東京道所轄。遼中京、東京都屬于契丹民族的傳統聚居地區,遼寧的遼塔也幾乎絕無例外的具備契丹民族的傳統特色,即典型的遼式密檐塔。
遼代密檐式塔在結構和建造上形成了大體統一的標準樣式[4],遼式密檐塔大都為八角實心塔,“北地多風,故塔不能空,無可登者。”[5]即是古人對遼式密檐塔的簡單認識。其實,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遼塔大都實心不可登,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遼塔修成實心并不是因為北方風大。試想我國的東南沿海,夏季的臺風要比北方冬季的西北風強勁得多,福建、浙江兩省可登的樓閣式塔亦隨處可見。遼塔修成實心的原因在于遼塔本身主要體現在外在的裝飾上,并不強調登臨的功能,宗教內在的感召力是造塔者要表達的惟一主題[6]。 遼寧的遼塔,以八券門、八方佛、十六協侍飛天的這種典型構圖為主。其中遼東京地區的佛塔幾乎全為這種構圖,如遼陽白塔(圖2)、北鎮崇興寺雙塔(圖3)。
圖2: 遼陽白塔(遼寧省最高的遼塔)
圖3 :
而遼中京地區,由于河運發達,人口密集,再加上遼統治者十分注意對大凌河流域的經營,佛塔數量遠較遼東京為多,除了上述的這種典型構圖之外,還有若干其他的、乃至花塔構型,比如遼中京的興中府(今朝陽)所轄地域,現存佛塔均為方形塔,采用四方佛構圖。朝陽北塔(圖4)就是這種構型的典型代表。
圖4 : 而我們遼寧境內的這幾種遼塔構型,在漢人居多的遼南京、西京地區(今河北、山西北部)等地尚無發現。所以說,遼寧的遼塔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是純粹的契丹民族自己的創造。 遼代建塔,京、府、州以上城市,一城至少一塔。有的城市,如興中府霸州,竟然擁有6座以上的佛塔。遼塔大致可以分成兩類[8]:1是城塔,與城關系密切,比如遼陽白塔,是東京城的京塔。朝陽北塔,是興中府的府塔;2是景觀塔或風水塔(不完全等同于明清兩季的風水塔),建在半山的崗地上俯視著河流(轉彎)。遼寧的遼塔大都是較為高大的城塔,由于有的城市就建在河流轉彎處,或者建在山腳下,所以該城的城塔也兼做風水塔。 在這一點上,遼寧的遼塔不同于京津、河北地區的遼塔。京津、河北所處的遼南京地區,遼時曾是整個東亞的佛教文化中心,為滿足佛事的需求,在若干風光絕佳處建造了繁多的塔寺,因而遼南京地區的大部分遼塔不具備城塔的功能,矮小者占多數。
遼寧目前現存遼塔的數量,據我估計,尚不足遼時建塔總數的1/3。現將城中尚存遼塔,且沿用至今的較大城鎮羅列如下: 東京道: 地級市:遼陽(東京) 縣城: 舊縣城:開原(咸州) 地級市:朝陽(興中府) 縣城: 以上一覽,是我們今天的遼寧省擁有遼塔的較大城鎮。遼寧的遼塔工藝高超、氣勢雄偉[9],城鎮中的遼塔都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大旅游資源。然而,還有許多已經廢棄的遼代州城中尚存的遼塔養在深閨無人識。 都說僅憑一處單體建筑是很難成為旅游資源的,只有建筑群才有機會吸引游人。然而古塔卻是單體建筑中的特例,一座古塔足以成為一處絕佳的風景,當然遼塔也不例外。如果能憑借著遼寧、遼塔都姓遼這一客觀事實,再將遼寧的數十座遼塔整合起來,借遼塔保護工程的東風,將遼塔打造成遼寧的名片,可以想象,那將會是多么靚麗的一道風景線。 [1] 侯永鋒. 遼寧38座古塔一起“療傷”. 遼寧日報,2009年6月10日 [2] 黃如一. 鐵血強宋.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3] 那木斯來 何天明. 內蒙古古塔.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4] 楊楠. 遼代密檐式塔形制特色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2005 [5] 英廉等. 日下舊聞考. 清 [6] 羅哲文等. 中國名塔. 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 [7] 王光. 遼西古塔尋蹤. 學苑出版社,2006年6月 [8] 老面團. 海城銀塔. 新浪博客, 2009年8月1日 [9] 楊仁愷 王建學. 遼寧寺廟塔窟. 遼寧美術出版社,2002年7月
|
|